第332章 對持(一)

德川幕府的大軍是分三路,向京都方向開進,中路是由酒井忠勝親自統領,大軍約有十萬人,沿中山道前進,北路是由水戶藩的藩主徳川光圀統領,人馬六萬二千,沿北國街道進前,而南路由紀尹藩主德川賴宣統領,人馬五萬三千,沿伊勢街道前進。

水戶藩、紀尹藩都是親藩大名,與尾張藩一起,合稱爲“御三家”,都是徳川氏的嫡系近支受封的大名。在徳川家康分封大名的時,雖然對親藩大名的領地分得都不高,但也有少數例外,御三家就是例子,尾張藩就高達六十一萬九千石,僅比仙台藩少一千石,位居各大名次席;紀尹藩是五十五萬五千石;水戶藩是三十五萬石。因爲他們都是徳川幕府的最主要支柱力量。

現在尾張藩的藩主德川義直正坐鎮名古屋城,防禦倒幕大軍,因此從江戶出發的幕府大軍由酒井忠勝擔任主帥,而水戶藩、紀尹藩的藩主,自然也應該出任副帥,致於他們的能力足不足以勝任,並不是決定因素。

八月五日,酒井忠勝的大軍到達名古屋城,同時也收到了彥根失守,井伊直孝剖腹自殺的消息。

酒井忠勝聞迅之後,也吃驚不小,由其是從三名敗將鬆平綱隆、鬆平賴常、稻葉正則那裡得知了整個戰況,知道中華軍僅僅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擊敗了彥根藩的守軍,並攻克了彥根城,更是讓酒井忠勝覺得這一戰的難度極大。雖然酒井忠勝主張對中國態度強硬,但經過了近兩個月的戰事,酒井忠勝也不得不承認中華軍的戰鬥力很強,不可輕敵,因此按酒井忠勝的本意,是準備以彥根城爲前線據點,分兵兩路,分別進攻京都和大阪,充份發揮幕府軍兵力衆多的優勢,令倒幕軍首尾難顧,首先擊敗倒幕的各大名,然後再集中兵力來對付中華軍。

但就這幾天的功夫,彥根城就失守了,也導致了酒井忠勝的這一計劃落空,而且鬆平綱隆、鬆平賴常、稻葉正則講說的情況來看,中華軍的戰鬥力比酒井忠勝預計中的更強一些,而且現在雙方決戰的戰場,就只能夠設在關原地區了。

這時徳川義直也顯得憂心忡忡,對酒井忠勝道:“大老大人,現在彥根城己經失守了,對我軍的士氣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而且中華軍的戰鬥力似乎比我們預料的還要強一些,我們該怎麼辦?”

酒井忠勝當然看得出來,現在德川義直有些信心不足,而且這種情緒顯然帶有普遍性,並非德川義直一人,至少在尾張駐守的這幾個大名都有這樣的想法,酒井忠勝的視野雖然狹窄,但也明白打仗打的就是士氣,只能鼓不能泄,因此道:“義直殿下,你放心吧,其實我早就預計到了彥根城會失守,因此並沒有準備在彥根和叛軍決戰。其實我從江戶出兵的時候就想好了,將在關原和叛軍決戰,讓井伊守衛彥根,只是爲了擋住叛軍,不讓叛軍搶先佔領關原,現在這個目地己經達到了,井伊的死雖然可惜,但也爲我們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

聽了這番話之後,德川義直心裡也安定了一點,道:“原來是這樣。”

酒井忠勝胸有成竹道:“是啊,義直殿下,你應該還記得,當年東照大權現就是在關原擊敗了西軍,最終才奪取了天下,因此我們這一次又在關原與叛軍決戰,東照大權現的在天之靈,一定會保佑我們幕府大軍,因此這一戰我們必勝。”

東照大權現是德川家康死後的神號,也就相當於是中國皇帝死後的廟號一樣,而酒井忠勝擡出了德川家康這尊大神,也讓徳川義直,以及其他人心裡都振作了不少,畢竟在衆人的心裡,徳川家康的權威是不容動搖侟。

見衆人有所振做,酒井忠勝也鬆了一口氣,又繼續給衆人鼓力道:“雖然我們失守了彥根城,又先去了井伊直孝,但這只是暫時的失敗,你們想到過沒有,在關原之戰以前,東照大權現不也是失守了伏見城,而且鳥居元忠也是在伏見城裡戰死,可見失敗只是暫時的,叛軍雖然僥倖勝了一陣,但在冥冥之中已有定數,關原合戰的歷史,必將會重演,而最終的勝利,也必然是屬於我們徳川幕府。”

衆人聽了之後,仔細一想還真是那麼一回事,在關原合戰之前,是西軍首先發難,攻取了京都附近的伏見城,當時守衛伏見城的是老將鳥居元忠,城破後戰死,因此這麼對照起來看,還真有那麼幾分相似,而且關原戰場,也確實是德川幕府的風水寶地,衆人的心氣也慢慢的回覆了不少。

其實這兩場戰鬥根本沒有可比性,因爲當時西軍集中了近四萬兵力,而伏見城的守軍只有一千八百多人,這就樣還是用了八天時間,西軍才攻伏見戰,那有向中華軍這麼輕鬆取勝的。當然這種差別,酒井忠勝是不會說出來的。

見衆人都恢復了一些鬥志,酒井忠勝也大爲放心,於是立刻下令,讓德川義直立刻到南宮山去駐守,一定要佔領這一個高地。

南宮山位於關原以東,東山道南側,在關原合戰中,是由西軍的將領吉川廣家、毛利秀元、安國寺惠瓊三部人馬駐守,共計約有兩萬多人馬,正好危脅到東軍的側翼,在戰事進行對東軍不利時,徳川家德親自到陣前督戰,幾乎是把整個後背都賣給了駐守南宮山的西軍,只是吉川廣家早己與徳川家康竄通,自己不動,並又勸動毛利秀元也按兵不動,只有安國寺惠瓊帶一千八百人馬出戰,由於兵力太少,改變不了關原合戰的大局。

但在關原合戰結束之後,徳川家康每次談起,也都十分後怕,如果當時吉川廣家和毛利秀元出戰的話,關原合戰的歷史也就要改寫了。因此也再三告訴後人,如果以後再在關原發生戰鬥,一定要搶先佔領南宮山高地,奪取地利。

而現在酒井忠勝當然不會忘記徳川家康的教訓。因此一但確定戰場定在關原地區,就立刻搶先佔領南宮山。

二天以後,幕府軍的南北兩路人馬也都陸續到達尾張,酒井忠勝也下令,親自領軍,進駐南宮山,佈置兵力,準備迎接又一次關原合戰,而這一次戰鬥同樣是對德川氏至關重要。

――――――――分割線―――――――――分割線――――――――

就在酒井忠勝到達名古屋,派遣徳川直義搶佔了東面的南宮山時,倒幕軍的毛利廣綱、有馬忠賴,也分別佔領了關原西部的鬆尾山、天滿山、笹尾山等戰略要地,雙方呈東西對持起來。

而同時商毅也在彥根城裡招集參加倒幕的四十七名大名,做最後的戰前動員。

經過了攻打彥根的戰鬥,衆大名們對中華軍的戰鬥力也終於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因此也都不覺生出了許多敬畏之心,日本人的性格雖然呈強好鬥,但也有服從於強者的一面,現在的中華軍,自然是強者中的強者。

衆人見禮之後,商毅才道:“各位藩主,剛纔朕收到探子的報告,現在徳川幕府的人馬都己經聚集到了尾張,並且正在向關原地區調兵,現在幕府軍的總兵力大約在三十萬到三十二萬之間。”

這句話剛剛說完,也引起了一陣議論,雖然說三十萬大軍,在中國只能算基本數,但在日本絕對是空見的強大兵力,關原合戰,東、西軍雙方的人馬也都不超過十萬,而在兩次大阪之戰中,雖然徳川軍號稱擁有三十萬大軍,但實際也只出動了二十萬,因此這次幕府出動三十萬大軍,也是曰本史上最大的兵力作戰。而現在倒幕一方的總兵力約在十八萬左右,中華軍佔了六萬,雖然說衆大名對中華軍的戰鬥力很有信心,但對手的兵力也確實太強了一點。乍一聽到,多少也都有些緊張。

等衆人的議論稍平息了一點之後,商毅才道:“五十年前,也是在這個地方,進行關原合戰,那一戰之後,奠定了徳川幕府五十年的江山,而現在我們也同樣要在這裡與幕府軍進行決戰,這一戰獲勝,徳川幕府也就元氣大傷,再也無力迴天,這次倒幕,將獲取成功,終結徳川幕府五十年的統治。但在決戰之前,有一點,朕必須首先對你們說明,當年的關原合戰,徳川家康是怎樣打嬴這一戰的,我想在坐的諸位比朕更清楚,不是德川軍的兵力更強,也不是徳川家康善於用兵,而是因爲西軍不能夠齊心協力,島津義弘不尊將令、吉川廣家按兵不動,小早川秀秋倒戈反擊,這樣才導致了西軍的失敗,因此……”

頓了一頓,商毅又道:“這一次朕可以猜到,酒井忠勝一定也會派人和你們聯絡,許以厚報,重祿,勸說你們在戰場上倒戈投降,但朕絕不允許再出現這種情況,如果有人害怕幕府軍的兵力強大,不敢與其交戰,那麼就不要出彥根城,朕只帶中華軍出戰,絕不會怪你們;而一但出了彥根城,進入關原地區,就要聽從我們中華軍的將令,令行禁止,不得違誤,命令你們進攻,就是前面有刀山火海,也不許停留,命令你們退守,就是戰到最後一人,也要堅守在陣地上。如果有想不聽將令、保存實力,做壁上觀,甚致是打算臨陣倒戈反擊的,這一戰之後,朕決不輕恕。因此這一戰作何選擇,你們都要想好,不可自誤。”

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147章 制度(下)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65章 破局(五)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101章 守城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85章 夜襲(三)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75章 浙江援軍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398章 國事(一)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81章 總結作戰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52章 山東巡撫第52章 派遣內應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84章 游擊戰(三)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207章 哭諫(上)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167章 雨戰(三)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7章 行軍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28章 計劃(上)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307章 民意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78章 力挽狂瀾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89章 繼續堅持第398章 國事(一)第24章 南京使臣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33章 湖北反擊(下)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80章 進取貴州
第235章 兵進馬尼拉第141章 錦衣衛(下)第147章 制度(下)第234章 除夕——劫持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151章 進攻揚州——雨戰(下)第125章 伏擊清軍(三)第133章 招安李自成(下)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65章 破局(五)第110章 商家軍的真實戰力(上)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366章 南洋首戰(三)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171章 戰局的變化(三)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79章 軍隊整編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36章 機構調整第138章 到馬事變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14章 淮安戰役(二)第101章 守城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154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下)第28章 攻取兗州(四)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85章 夜襲(三)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243章 身陷囹圄第75章 浙江援軍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398章 國事(一)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26章 民團教師(二)第188章 整軍備戰(上)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112章 圍殲阿濟格(八)第81章 總結作戰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52章 山東巡撫第52章 派遣內應第29章 管理戰俘(下)第347章 德川幕府的選擇(上)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259章 溧水之戰(一)第84章 游擊戰(三)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131章 北京的寒冬(二)第187章 與荷蘭人談判(三)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149章 鄭成功的選擇(一)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215章 風雪中的南京第68章 救援兗州府(上)第207章 哭諫(上)第182章 薩摩之戰(三)第167章 雨戰(三)第103章 突襲盛京(二)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17章 行軍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325章 進駐大阪第65章 洪承疇獻計第156章 右翼激戰第28章 計劃(上)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219章 渡過鴨綠江第307章 民意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78章 力挽狂瀾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135章 向南向北(二)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89章 繼續堅持第398章 國事(一)第24章 南京使臣第196章 湯若望(上)第68章 三徵湖北(五)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33章 湖北反擊(下)第4章 設立幕府(下)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36章 林家會議第180章 進取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