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

荷蘭的事件只是中國訪歐的一個小插曲,總體來看,這時中國訪歐活動,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中國使團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的歡迎,同時使團也在歐州各國表現出謙遜、友好的態度,並沒有以大國的姿態顯得高人一頭, 也受到歐州各國的一致讚揚。

而這次中國攜帶的貨物也大受歐州各國的歡迎,不過幾乎所有的買家都是看重貨物的收藏記念價值,而不是實用價值。而在若干年之後,這些貨物也都成爲歐州收藏市場的搶手貨。

不過貨物出售之後,中國使團也在歐州各地釆購了大量的物品,其中一部份是帶給國內的禮物,但大部份都是使團認爲國內可以引進的商品,基本沒有留下什麼多餘的錢。

同時中國首次訪問歐州,也在歐州各國都引發了一場中國熱潮,而且這股熱潮對歐州造成的影響之深遠廣泛,也遠遠超出了這次訪問的範圍。

在這次訪問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都是歐州各國的熱門話題,不少歐州人都在仿效中國的習慣,用中國式的禮節、人人都以使用中國的物品爲榮,各大富豪家裡要是不收藏幾件中國的藏品, 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

路易十四後來親政之後,在宮庭裡舉行了一次化妝舞會,參加者幾乎都把自己化妝成中國人,而中國式的假山石景、在建築、傢俱、陳設上裝飾中國的山水、花草、蟲鳥魚獸等圖案繪畫風格,也都風靡歐州,就連中國的筷子也成爲西餐必備餐具之一,種種棈況,都在不斷影響着歐州的生活習慣。

當然中國對歐州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在生活習慣上,在文化上更爲明顯。因爲在此前,歐州對中國的文化所知都是支鱗半爪,既不糸統也不全面,還有不少是私自揣摩。儘管這次中國使團中並沒有學術大師,但熟讀詩書的學者也不少,因此東西方的文化也有了一次比較全面的交流。

雖然說這個時代歐州經歷了文藝復興、思想起蒙運動,並且出現了重視科技、重視人文、重視理性、民主自由觀念,但這些新觀念畢竟纔在初始階段,並未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糸,宗教神權依然還有極大的影響力。而這時中國的文化思想早已形成了一個完善的思想系統。和歐州尚處於半吊子狀態的新思想相比,還是顯得成熟而高明,而且東方式的智慧也讓歐州學者覺得十分新奇。

因此通過這次東西方的交流之後,絕大部份歐州學者都盛讚中國的文眀比歐州高明。另一方面也是出於進一步反對歐州宗教神權的角度出發,認爲中國由人的自身的道徳水平來協調社會事務,要比歐州由主的意志來決定人間事務要進步的多。中國文化中的修身、養性、齊家、治國的思想,也要比[聖經]的信條要好得多。因此中國強調的人倫道德權威,正是以依靠宗教權威爲本質特徵的歐州所缺乏的。

而中國的科舉制度尤其使歐州人佩服,“中國人不講出身門第,只要人品好,有才學,就可以通過考試獲得做官的權利,因此世襲爵位封官的歐州官吏制度是無法與中國的科舉制品相比。”

“在中國沒有西方的宗教戰爭,不會因爲宗教信仰不同而濫殺,是一個自然生產和人工生產的和諧社會,”

“中國的開明政贊和仁義道德才是人類理想社會發展的高峰;”

“幅員遼闊的中華帝國的政府是值得稱道的,它是令人畏懼、榮譽和道徳三者的結合體。”

當然歐州對中國文化制度的肯定和讚美,也有相當一部份原因是藉此來否定歐州的舊制度, 批判歐州的宗教神權。而對中國文化提出質疑的歐州學者也不是沒有,有一些人就認爲,歐州人把中國的文化制度過於理想化,中國的仁義道德並不能使人免除貪慾和欺妄,在中國同樣也有官吏榨取百姓,皇帝的專橫也是司空見慣。中國文化中的智慧,格言警句也只能說眀是對社會弊端的反省,而與如果治理好國家並無實際聯繫。

但從總體來說,中國的形像在歐州還是非高好的,中國社會政治制度開明,所以帶來了物質生活的豐富,帶給歐州的是一種光明和希望的形像。在隨後的幾年時間裡,歐州的各主要國家都在國內開設了中文的學習,翻譯中國的書籍,全面而深入的瞭解中國。

隨後,中國使團又訪問了瑞典和丹麥兩個北歐國家之後,1650年也過去了一半,中國使團也在開始清理貨物、整理各種資料,準備返回中國的行程了。

英國方面早就己經做好了準備,經過英國議會的討論,決定也派出一個使團,回訪中國,同時和中國進行進一步的談判,加強雙方的貿易關係,擴大貿易量,最好能夠互相留駐使節,以更好的處理兩國之間的交流貿易問題。

雖然此前英國就派使團出訪過中國,但那是由英國東印度公司組織,英國本土僅僅只是綬權,而這一次則是以護國主克倫威爾和英國國會的名議組織使團,畢竟這次中國訪歐的聲勢相比,英國也不能太差了。

因此最終的結果是,英國派出獅子號、印度斯坦號、豺狼號三艘戰艦,正式使團成員有二百餘人,包括有外交官、學者、醫師、畫家、樂師、技師和僕役等等,如果算上水手和士兵,整個使團將達到一千餘人,而等使團到達印度之後,英國東印度公司將再派出一到二艘船三百到五百人蔘與,儘管還是比不上中國使團的規模,但在英國的歷史上,還從來沒有派出過如此龐大的使團,包括整個歐洲也從來沒有。而這次使團的團長和使臣是一位蘇格蘭人,叫奧青雷克?馬戛爾尼,副使名叫喬治?斯當東。

英國方面是如此準備,而歐州的其他各國也同樣都在組織訪問中國的使團,西班牙以岡薩雷斯候爵爲使臣,出動了兩艘船,同計約有五百佘人;法國當然也不會錯過這個機會,也同樣出動了兩艘,約六百佘人的使團, 使臣是財政部長巴普蒂斯特?柯爾貝;葡萄牙與荷蘭也各自派出一艘船,就連教會也破開荒的派出了一個使團,搭乘西班牙的船去中國。另外還有瑞典和丹麥也跑來湊熱鬧,各自派出了一個使團,搭乘法國船。

結果隨中國使團返回中國的時侯,一共帶着七艘歐州戰船、一共七個國家的使節團。船隊的規模也擴大了一倍。

船隊從倫敦出發的時間是左1650年8月20日,中國的後明六年七冃二十四日。英國方面又派出一支艦隊,將他們一直護送到了非州北部的達尓貝達港口,然後才返航。

船隊是在1650年10月26日,中國的後明六年十冃二日繞過了非州南端的好望角。而在使團來的時候,在這裡樹立的一塊石碑依舊還在,也使人頗爲感慨。

但就在繞過了好望角之後的第三天,船隊遭遇到了一場大風暴,損失十分慘重,中國、英國各損失了一艘小船,整個船隊的人員損失也達到了三百佘人。貨物同樣也受損頗大。不過在這個時代的航海就是這樣,來得時候十分幸遠,基本沒有損失,但在返航的時侯,可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

風暴之後,船隊繼續航行,在海上度過了1650年的新年,於1月17日,後明六年閏十二冃二十六日,到達印度,而在途中又有一艘法國船不幸觸礁沉沒。好在是沒遇到風暴,其他各船也紛紛施以援手,因此不僅人員沒有傷亡,而且大部份貨物也都搶救了出來。

在印度,中國使團也得知了國內發生的兩件重大事情,一是中華軍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清廷的敗亡己經成爲定局。二是在今年十月十八日,也就是公元歷的1650年11月11日,商毅在南京正式稱帝,建立了中華帝國,改元洪憲,因此現在也就是洪憲元年。

知道商毅已經稱帝之後,中國使團上下自是一片歡騰,而其他各國也都紛紛向中國使團表示了祝賀。正好這時也快到中國的新年,因此中國使團也在印度舉行了慶祝。並且在印度度過了中華帝國的第一個新年。當然其他使團也在印度進行了休整。

洪憲元年元月十日,公元歷1651年3月1日,船隊重新出發,英國東印度公司派出兩條船加入船隊,法國使團也在印度購買了一條船,因此船隊的總數不變。

後面的航線就熟多了,因此也要好走多了,穿過了馬六甲海峽之後,荷蘭船首先脫離了船隊,去了巴達維亞。而其他船隊繼續航行,於洪憲元年三月五日,公元歷1651年4月24日到達呂宋。

船隊在呂宋休息了五天,並派出了飛剪船先行回到南京報信。而在出發之前,荷蘭船趕到了呂宋,和船隊匯合,荷蘭巴達維亞當局也派出了一條船來,加入了船隊中,另外也有幾個南洋國家派出使團,搭乘中國的船隻去中國,朝拜商毅。呂宋的最高軍官李華梅也派出一支艦隊,護送船隊到達臺灣。

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77章 火銃試射第28章 許婚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84章 四徵湖北第67章 建設(下)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44章 救援部隊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14章 反擊(二)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145章 新年(下)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95章 進攻南京第92章 合圍(三)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40章 海軍出擊第154章 激戰(下)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132章 攻城(下)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57章 奪船(下)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73章 阻擊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122章 造船(上)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192章 勸進(下)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94章 救援蘇州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119章 投效(上)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91章 逼宮第72章 清廷進京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91章 遇刺(下)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165章 出兵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97章 遷移(四)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4章 反擊(二)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80章 洋人(上)第145章 迴歸第63章 烈火焚城
第208章 跨海入朝(一)第77章 火銃試射第28章 許婚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07章 淮安首戰(下)第84章 四徵湖北第67章 建設(下)第153章 忠貞營歸降(下)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44章 救援部隊第128章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第159章 經略江淮(下)第14章 反擊(二)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127章 試探進攻第145章 新年(下)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95章 進攻南京第92章 合圍(三)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40章 海軍出擊第154章 激戰(下)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132章 攻城(下)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57章 奪船(下)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73章 阻擊第109章 誘敵深入第84章 進山追擊(二)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122章 造船(上)第152章 驅民充先第76章 支助鄭成功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91章 議和後續(四)第192章 勸進(下)第183章 大西軍出戰(三)第114章 假太子案(一)第20章 保衛家園(四)第106章 圍殲阿濟格(二)第94章 救援蘇州第337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三)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40章 鄧州之戰(三)第172章 琉球之戰(三)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119章 投效(上)第270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四)第274章 杭州時報案(下)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166章 東林黨上臺第177章 琉球之變(二)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211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一)第91章 逼宮第72章 清廷進京第118章 全面動員第152章 收復福建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91章 遇刺(下)第220章 新武器(一)第119章 淸軍又來了第61章 爭奪山東(五)第285章 皇室的收入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165章 出兵第一四十章 回返杭州上第128章 火炮對戰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401章 岡薩雷斯候爵夫妻的歸期第161章 濟南備戰(一)第157章 襄樊之戰(二)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97章 遷移(四)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下)第214章 平定朝鮮(三)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221章 初入南京(下)第60章 清軍南進(下)第14章 反擊(二)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80章 洋人(上)第145章 迴歸第63章 烈火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