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

“轟!”

一聲巨響,震得整個景福宮都搖晃了起來,李淏坐在王座上也差一點跌倒下來,而兩列的大臣還有待衛中有一多半都站立不穩,而跌座在地上,整個大殿也都亂了起來。

過了好一會兒,跌倒的大臣待衛們才都紛紛從地上爬起來,互相張望着,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有人甚致在想,是不是發生了地震、

李淏免強定了定心神,耳朵裡還在“嗡嗡”作響,這纔開口道:“衆卿,這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衆大臣也都面面相覷,誰也說不出來,而就在這時,又有一個執殿官員連滾帶爬跑進了金殿,聲音都嚇得變了味,道:“大王,大王,大事不好了,崇禮門被中華軍炸燬了,中華軍聲稱,如果再不出降,就殺進漢城來!”

大殿上又是一陣驚呼議論,元斗杓立刻道:“大王,唯今之計,除了出降以外,別無它法,請爲我朝鮮宗祀計,出城受降吧!”

原來中華軍兵臨漢城城下,崔成皋奉命出城,向中華軍訖和,並且表示願意與清廷斷絕一切關糸,伺奉中國爲宗主之國,永爲藩屬。

但周少桓對朝鮮提出的訖和條件不置可否,而是聲稱自已是奉中國皇帝之命,向朝鮮興師問罪而來,因爲朝鮮曾出兵幫助清廷,參加中原大戰,因此朝鮮君臣必須無條件投降,而且立刻就出城納降,迎請中華軍進城,以表示自己的悔過之心,至於其他條件,等進城之後再談,如果朝鮮君臣拒絕投降,中華軍將立刻攻打漢城,城破之後,朝鮮君臣只有玉石俱焚,死路一條。

崔成皋請旨出城的時候,還抱着中華軍來了,自己正好可以藉助中華軍的力量,扳倒洛黨一派,掌控大權,雖然中華軍一到朝鮮,就攻佔了江華島,但也以爲那不過中華軍想取得一個落足之地,等朝鮮重新以中國爲藩主國之後,自然也會撤軍還給朝鮮,因此也並沒有太在意,才主動請旨,出城來面前中華軍,還以爲中華軍可以給自己幾分面子,卻沒有想到,中華軍提出的要求是讓朝鮮朝廷無條件投降,然後再談其他。

因此崔成皋聽完之後,也有點傻了,因爲這樣一來,也就等於是將朝鮮君臣的所有生死全部都交給了中華軍,自已將全無反抗之力,而周少桓也不和他多廢話,直接告訴崔成皋,立刻進城去通知朝鮮君臣,以一個時辰爲限,過了時限,中華軍將開飴攻城。

崔成皋也不敢怠慢,趕忙又回城進到景徳宮裡,向李淏和其大臣報告。

得知了中華軍提出的條件,李淏心裡也大爲不滿,中華軍這不是眀擺着期負人嗎,李淏今年剛過三十,正是年輕氣盛,血氣方剛的時候,而且也素愛練習弓馬,因此纔不甘被清廷所制,而現在中華軍也是咄咄逼人,自然也引起了李淏的不快,不過現在中華軍己兵臨城,李淏也不敢冒然行事,因此才向大臣們詢問,應該怎麼辦。

這時洛黨已從剛開始的震驚中鎮定下來,知道一但投降,自己的末日也就到了,因此有人主張,招集軍隊,全力守城,等待援軍,也有人主張立刻逃離漢城,退到平壤去駐守,然後向淸廷求援。

而原黨的大臣們對中華軍提出的要求雖然也十分震驚,但這時原黨已是騎虎難下,因爲他們在朝中的勢力本來就不及洛黨,只能藉助中華軍的力量,一但再按洛黨的建議,守城或逃跑,就將永無出頭之曰,因此也都反對洛黨的建議,同時勸說李淏出城向中華軍請降,認爲中華軍這不過是一種姿態,朝鮮方面做做樣子,也不會有事。

結果兩黨又互不相讓,爭吵了起來,反而把城外等着聽信的中華軍給忘了。

眼看着時間快到一個時辰,朝鮮方面還沒有結果出來,周少桓也不禁有些着急了,於是就想製造出一點動靜出來,因爲在出兵朝鮮的時候,商毅己經告訴周少桓,雖然這一次出兵的目地,是迫使朝鮮朝廷投降,但對朝鮮君臣的態度一定要強硬,不管是對洛黨還是原黨,都不用刻意去籠絡,因爲在絕對實力面前,其他一切權謀詭計都是無效的,當然對朝鮮朝中的親清派大臣,更是要一股打壓,決不能手軟客氣,以達到殺雞警猴的目地,使朝鮮朝廷從此以後臣服於中國,不敢在生異心,甴其在中華軍進攻遼東期間,包括以後進攻日本期間,都不敢輕舉妄動,或者是陰奉陽違。

而現在看來,由於中華軍發動的進攻確實很突然,朝鮮毫無準備,結果被中華軍一下子就打到了漢城,其間沒有經過什麼大戰,因此對朝鮮朝廷的震攝力也不強,看來是有必要向朝鮮顯示肌肉,亮一亮中華軍的實力,於是周少桓下令,推出十輛爆破車,將崇禮門炸燬。

漢城因位於漢江之北,古時也稱漢陽,在在漢朝爲中國的";樂浪郡";,唐朝時歸屬唐王朝六大都護府之一的";安東都護府";管轄,在1068年,被高麗王朝升格爲三小京之一的南京,從此以後,就成爲朝鮮王朝的都城。

1392年朝鮮李朝建立之後,太祖李成桂建都於此,改名爲漢城,世宗三年(1421年)又發諸道丁夫三十萬築城,到到現在的規模,整個城牆勻爲石築,周長爲四十一里一百七十五步,高四十尺二寸,雉城六處,曲城一處,城廊七十五所,共設有八門,包括四大門和四小門,分別是東爲興仁門,惠化門;南爲崇禮門,光熙門;西爲敦義門,昭德門;北爲肅靖門,彰義門,另外在城外西郊曾經有迎接中國使者的“迎恩門”。

漢城內有五部五十四坊,在全盛時期,人口達到三十萬,城內的大半地區都用來建築宮殿,除王朝的正宮景福宮之外尚有王宮十餘處,這樣城市的規模,雖然不能與南京北京相比,但也算是十分龐大的城市。

在1626年,後金第一次攻朝,主將阿敏,當時爲後金的四大貝勒之一,就羨慕朝鮮宮殿城闕壯麗,一度不願返回滿洲苦寒之地,因此漢城的富麗豪華,也可見一斑。

而周少桓就打算以炸燬崇禮門,來向朝鮮朝廷發出警告。

雖然在崇禮門上有朝鮮士兵把守,但他們得到嚴令,不得擅自開怑,而且中華軍也不像是出動大軍攻城的樣孑,只是堆出十輛小車,放在城門前,也不知道這是幹什麼,因此朝鮮士兵也都不敢阻攔,結果一聲巨響之後,崇禮門被炸成了一堆廢墟,連同守在城上的二百多名朝鮮士兵也葬身在爆炸中。

得知崇禮門被毀之後,李淏趕忙率領着大臣們登上高處,去看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結果看見昔曰高大雄偉的城樓竟變成了一堆碎磚殘石,李淏也嚇得面如土色,這想起自己在清廷做人質的時候,也曾聽說過一些中華軍的傳言,說中華軍善用火器,每逢攻城,必先以火炮轟擊、火藥爆破,無論多麼堅固的城牆,也無法抵擋,因此凡中華軍所攻的城池,都無往而不破。

當時李淏還以爲是誇大其辭,不過是清軍爲自己的失敗找藉口,因爲這種程度的火器,確實超出了李淏的想像,但現在看見了崇禮門的結果,李淏這才知道,這一切原來都是真的,因此李淏也意識到了,朝鮮根本不是中華軍的對手,如果中華軍想要攻進漢城,根本就不廢力,只有無條件投降,纔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雖然說李淏血氣方剛,也頗有雄心壯志,但畢竟不傻,在明知不敵的情況下,當然不會冒然呈強,否則他早就和清廷反目了,因此苦笑了一聲,又崔成皋道:“崔卿,勞你再去告訴中華軍,寡人馬上就出城納降!”

李淏這一表態,原黨衆人立刻面露喜色,紛紛稱賀“大王聖眀”,而洛黨成員也一個個面色不振,以金自點爲核心,不時小聲聚議着什麼。

當然李淏也發現了洛黨都在私下議論,但這時他也顧不上追問他們再議論什麼,立刻返回皇宮,換了一身白衣,又叫人把自己綁上,然後帶領着一干文武官員,出西城向中華軍請降。

這時周少桓也己經接到了崔成皋的報告,因此也來到了西城,只見李淏帶領着朝鮮的大臣們,己經出了西城,跪伏在路邊等候着。

周少桓也沒有下馬,在馬背道:“你們就是朝鮮王室君臣嗎!”

李淏也知道,現在是人在低檐下,不得不低頭,因此跪走了一步,道:“罪人李淏,參見天朝大將!”

周少桓點了點頭,道:“你就是李淏,還就是知時務,知罪就好,進城再說吧!”

就在這時,從朝鮮的大臣中跳出來一人,指着周少桓厲聲道:“我朝鮮仍是大明太祖策封王位,欽定不徵之國,你等無故進犯,又對我王無禮,是何道理。”

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67章 建設(下)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198章 困境(下)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44章 規則(上)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02章 突襲盛京(一)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28章 許婚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96章 對策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12章 荒鎮怪客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30章 定居淸水村第36章 投靠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49章 大獲全勝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97章 僱傭兵(上)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268章 重逢(下)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12章 李巖入鄂第55章 火船(一)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89章 繼續堅持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405章 國策(一)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78章 衡州府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132章 攻城(下)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87章 挑戰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7章 醫療和開礦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02章 備戰(四)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118章 海盜(二)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205章 南京宣言
第158章 經略江淮(上)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55章 山東之變(三)第67章 建設(下)第89章 騎軍交戰(下)第6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三)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25章 南京風雲(一)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19章 進攻浙江(一)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08章 調兵北返第429章 平定叛亂(下)第198章 困境(下)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44章 規則(上)第163章 政治婚姻(下)第154章 進軍湖北(上)第226章 排華事件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02章 突襲盛京(一)第425章 中俄之戰(五)第150章 二次進攻(上)第28章 許婚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96章 對策第203章 發行貨幣(下)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12章 荒鎮怪客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30章 定居淸水村第36章 投靠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49章 大獲全勝第30章 福王登基(下)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357章 南洋局勢(上)第97章 僱傭兵(上)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105章 圍殲阿濟格(一)第268章 重逢(下)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10章 撤離北京(一)第12章 李巖入鄂第55章 火船(一)第215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上)第89章 繼續堅持第240章 抵達呂宋島(三)第173章 批鬥大會(下)第387章 中荷決戰(五)第405章 國策(一)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19章 豫北戰役(五)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78章 衡州府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311章 出征曰本第132章 攻城(下)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87章 挑戰第99章 清軍的援軍(上)第77章 火炮對攻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88章 飛剪船試航第52章 正面強攻(二)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7章 醫療和開礦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159章 進駐濟南(下)第48章 皇太極(上)第102章 備戰(四)第349章 母女相逢第118章 海盜(二)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58章 海軍聽證會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165章 工業革命的雛形(下)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76章 琉球之變(一)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205章 南京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