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工業基礎

清順治五年(1648年) 三月,南京參政院正式成立,各省推舉三十人,南京十五人,自薦的有二十三人,而受邀請的有十七人,共計二百三十五人,第一任議長由黃宗羲出任,吳甡、史可法、顧炎武等人都被選爲第一任執委。

在參政院成立的同時,南京政府又做出了一些新的措施,主要是有三項大型工程項目上馬。

首先是商毅下令,在南京附近,修建第二座兵工廠。

在商家軍正式更名中華軍,分成兩個軍部,五個大軍區,軍隊的人數也擴充了三成左右,而且前期的部隊使用的各種兵器,也有近一半需要進行更新,而目前南京政府一共有兩座兵工廠,一座在杭州,一座在山東。山東兵工廠只能供應山東戰區的武器,其餘的四個戰區,包括海軍部的武器,全部都由杭州兵工廠製造供應,但現在的生產速度,己經明顯跟不上軍隊的擴張了。

另外海軍部現在也己經完全成爲一支獨立的作戰力量,還擁有兩個海外基地,並且還在近一步的擴張,造船的迅速也在加快中,而海軍使用的槍炮武器,和陸軍也有一定的差異,一般來說,由於船上的空間有限,艦炮的長度最大不能超過兩. 五米,而且火槍也是儘量以短小爲主,因此海軍的武器,也有必須和陸軍區分開。

因此再建第二座兵工廠,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且新的兵工廠的選址己經確定好了,就在南京城東北約十五里的八掛洲上。

八掛洲是長江下游的一個江洲,面積約爲五十平方公里,大體呈一個扇形,僅次於崇明島和揚中島,是長江中的第三大江洲。而且目前還沒有人在洲上定居,因爲八掛洲是一個江心島,可以保證安全和隱密,同時又可以利用長江水道,運入鐵礦物資,運出造好的武器成品,確實是一個建造兵工廠的理想地點。

爲此商毅也專程將兵工廠的廠長孫和鼎從杭州請到南京來,商議在八掛洲上建新兵工廠的事情。

按照商毅的計劃,這個兵工廠的規模,應該是杭州兵工廠的三倍以上。當然杭州兵工廠一共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全部建成,因此這個兵工廠商毅估計需要五到六年甚致是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建成。也許等到了那個時候,己經完全擊敗了清廷,但這個兵工廠同樣可以用來供應整個南方駐守軍隊的武器。而杭州的兵工廠將逐漸轉型,慢慢改爲主要生產海軍的武器,使陸軍、海軍的武器更加支業,也更符合各自的特點。

現在孫和鼎雖然還只是杭州兵工廠的廠長,但在行政級別上,掛了一個工業部副部長的官職,大約才相當於明朝的工部待郎,職位可不小,當然實際還是在管理兵工廠的運營工作,孫和鼎對現在的況態也非常滿意,根據商攲提供的圖紙和思路,又製造出幾種新式的武器,這次也都帶到了南京。

不過首先當然還是新兵工廠的事情, 孫和鼎對此也十分支持, 因爲這個兵工廠的規模更大, 成就感也更高, 因此在和商毅進行了一番簡單的勾通之後, 孫和鼎也馬上親自趕到人掛島, 去甚測地形, 構思建廠的方案等等。

第二個項目,則是和兵工廠緊密相關,就是造船廠。商毅打算重新恢復龍山船廠。

在清軍佔領南京期時,龍山船廠被當作清軍的水軍基地使用,當時商家軍的長江艦隊也多次向龍山船廠發動過進攻,將龍山船廠毀壞了不少。商毅收復了南京之後,龍山船廠也修復了一部份地區,現在當長江艦隊的基地使用。

龍山船廠在永樂年間,佔地達一千餘畝,約合六、七平方公里,一共有七個作塘(即船塢),鄭和七下西洋所用的大寶船全部都是在龍山船廠裡建造的。

雖然到了明朝的中晚期,龍山船廠己經不造千料以上的大船,而且船廠的面積己不足全盛期的一半,但這裡畢竟是造大寶船的地方,雖然後世對大寶船的尺寸一直存在着爭議,包括現在這個時代,也己經無法考證最大的寶船到底有多大了,但兩千料左右,排水量約在一千到一千二百噸的大寶船,是確實存在的。因此是十分少有的能夠在江河中製造大型風帆船的地段,商毅當然不會放過。

而且現在長江中下游己經成爲商毅的內河,同時也是南京政府的重要航道,但長江上游就是四川的吳三桂,因此保持長江的水面優勢,也是致關重要的事情。而現在伏波軍的戰船,基本都是按海戰標準設計的,並不是很適合在長江中作戰,因此也需要製造一批專門適用了江河作戰的戰船,當然也就需要在長江沿岸再建造一個新的造船廠。

龍山船廠的位置江汊縱橫、地勢開闊,直通長江,雖然在戰爭期間遭到了比較嚴重的破壞,但基礎尚在,由其是七個作塘,還保留三個完好,可以照常使用,另外還有兩個只是年久未用,泥汐淤積,也只用稍做修善,也就可以使用。這樣好的地利條件,確實是不可多得,如果不善加利用,確實是太可惜了。

因此重新啓動龍山船廠,是完全有必要的,在商毅的計劃中,建成以後的龍山船廠,不僅可以建造江船,同時還能建造一部份海船,並且依然兼居有水軍基地的作用,駐紮在這裡的水軍,可以十分有效的南京段江面。

而重建龍山船廠的任務,也自然就落到造船廠的廠長胡江濱頭上。

第三個項目是鋼鐵廠,和新兵工廠、龍山船廠不同,這個項目並不設在南京附近,而是被安排在了湖北省。

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冶鐵鍊鋼都是國家的重要基礎產業,儘管中國古代不重視生產技術,但有兩樣是例外的,農業和冶鐵業。商毅在浙江也建立了一個冶鐵廠,引用了一些先進的冶鐵鍊鋼技術,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在收復南京的戰役期中生產出的一批槍炮,因爲是使用優質鋼鐵製造,因此使用壽命得以沿長,保證了整個戰役期間槍炮都沒有出現缺少。

但這個鋼鐵廠的規模並不大,一方面是因爲建成的時間比較短,另一方面也是客觀原因所限。冶鐵鍊鋼需要兩個重要的條件,一是鐵礦資源,二是煤礦資源,沒有鐵礦,冶鐵鍊鋼也就無從說起,而煤礦是冶鐵鍊鋼的主要燃料,因此也是缺一不可。而浙江很不幸,這兩樣資源都很差,雖然有一定的鐵礦資源,但數量不多,開釆難度也比較大,而煤礦基本沒有。

現在鋼鐵廠的鐵礦一半是開釆,一半是進口,而煤礦大部份是從臺灣運來的,正因爲這兩個因素的限制,也造成鋼鐵廠的規模無法擴大。而且冶鐵鍊鋼的成本也很高,產量並不大,現在煉出的鋼鐵只能全部都供應兵工廠使用,其他行業根本就用不上這種優質的鋼鐵。

而武昌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爲湖北的煤鐵資源都十分豐富,而且開釆的歷史也很早,在二百多年以後,張之洞在這裡搞洋務運動,就號稱要建立亞州最大的鋼鐵廠。而在天朝成立之後,也在這裡建成了著名的武漢鋼鐵工司,也就是武鋼集團。就是因爲武昌所在地區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

商毅打算建設的鋼鐵廠,就是後世武鋼所在的地址,湖北省武昌市的東北青山地區。而且選址在這裡,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交通便利,煉好的鋼鐵可以直接裝船,順着長江飄流而下,送到造船廠和兵工廠來。也節省了不少的運需成本。鋼鐵廠的負責人當然是宋應星。

煤鐵複合型工業,也是資本主義早期發展的重要支柱條件。英國能成爲近代第一個成功的資本主義國家,並且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正因爲它擁有大量的煤鐵礦產,並且大力發展煤鐵複合型工業。而現在商毅也在把中國向這條路上引。

現在南京政府的大型工業項目基本都集中在浙江省,這是由於早期商毅只有浙江這一塊地方,因此所有的工廠項目只能都在浙江安家。

但浙江地區歷來都是中國的商業區、對外貿易區和小手工業藝製造地區,並不適合搞大規模的工業項目,因爲浙江的金屬礦產不多,由其缺少發展工業所需要的鐵、銅礦產和煤礦,而現在商毅的地方大了,也應該將大部份的大型工業項目向合適的地方轉移,而浙江也將回歸它應有的功能。另一方面這也不僅僅是隻顧眼前,同時也着眼未來的規化。

當然重新安排的大型工業項目都將沿長江沿岸分佈,這祥就可以充分發揮長江水道的作用,當然這樣做對環境會造成一定的污染,但在現階段,這個問題基本可以無視掉。現在中國需要是工業革命,需要的是機器,大工廠,冒着黑煙的大煙筒。

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33章 餘波第46章 內外夾攻第205章 北上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142章 提案(上)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0章 淸廷聯盟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88章 勸降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302章 造勢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18章 江南攻勢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280章 辭職(上)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53章 激戰(上)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36章 投靠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184章 襲擊(上)第381章 喜迅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28章 計劃(上)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61章 破局(上)第76章 二打山東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308章 宣戰(上)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37章 南方情報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132章 攻城(下)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36章 林家會議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29章 計劃(下)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74章 完成包圍第279章 大不敬第127章 追擊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52章 對持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
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52章 巡視山東(下)第33章 餘波第46章 內外夾攻第205章 北上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351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二)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142章 提案(上)第239章 抵達呂宋島(二)第209章 跨海入朝(二)第338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四)第194章 禁宮之變(三)第197章 會見日本商團第295章 軍隊糸統第199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下)第10章 淸廷聯盟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88章 勸降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44章 收復臨朐縣(三)第51章 進軍武昌(二)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127章 林府壽宴(二)第110章 圍殲阿濟格(六)第134章 南京公審第218章 另一位宗師(下)第302章 造勢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第18章 江南攻勢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280章 辭職(上)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132章 湖北反擊(上)第153章 激戰(上)第29章 攻取兗州(五)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第341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七)第64章 追擊張獻忠第36章 投靠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368章 英國想參戰(下)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184章 襲擊(上)第381章 喜迅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62章 爭奪山東(六)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238章 訪歐之旅(二)第279章 家庭生活第28章 計劃(上)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61章 破局(上)第76章 二打山東第71章 黃宗羲來訪(三)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30章 鍊鋼廠和蒸汽機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242章 訪歐之旅(六)第308章 宣戰(上)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第37章 南方情報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132章 攻城(下)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195章 崗前培訓第373章 前哨戰(下)第120章 收復南京之戰(五)第36章 林家會議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29章 計劃(下)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74章 完成包圍第279章 大不敬第127章 追擊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38章 驅逐荷蘭(一)第252章 對持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87章 收降李定國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69章 救援兗州府(下)第39章 第二支西班牙艦隊第6章 傳教和教學第143章 日本使臣(下)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423章 中俄之戰(三)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343章 勝利的果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