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南京的新格局(上)

“轟!”

就在清軍衝開了商家軍建立的防守工事,正要向南京城裡追擊商家軍的時候,一股巨烈的爆炸發生了,而在附近是幾十名清軍幾乎無一倖免,全都是不死即傷。*有幾名清兵甚致被炸飛了出去。

這個突發事件也令清軍大爲震驚,立刻都退回到秦淮河的南岸,不敢再上前,就連在聚寶門上觀戰的阿濟格也嚇了一跳,不明白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原來在商家軍撤退的時候,在防守工事的椅子上綁了幾顆地雷,而引線綁在其他傢俱上,淸軍在推開這些傢俱的時候,絆動了引線,自然就引發了爆炸。幸好是鎮淮橋的質量不錯,而且又是在橋頭爆炸,居然還沒有被炸塌。

又過了好一會兒,硝煙漸漸散盡,在秦淮河的北岸,己經看不見商家軍的蹤影了,而建立的防守工事,也早已被炸得面目全非。清軍這才又一次小心翼翼的走了鎮淮橋,然後又躡手躡腳的穿過其實已是廢墟的防守工事,什麼都不敢再碰一下。

這一次總算是一切正常,再也沒有發生爆炸。有膽大的清兵還把炸爛了的傢俱踢了幾腳,也沒有任何的反應,這樣其他的清軍纔算是完全放心,於是都陸續的衝過了鎮淮橋。只不過這時的商家軍,早己消失在南京中心城區的房屋之中,只有在聚寶門上的阿濟格,才能隱約看見,在遠外的街巷深處,有人影在穿插跑動。

阿濟格也不由苦笑,看來商家軍確實不好對付。想要完全佔領南京,看來也不容易。

類似的事情,在秦淮河防線的其地方,都發生過,俠清軍也無法趁着商家軍撤退的時候,給予追擊。同時現在清軍的傷亡不小,從昨天晚上一直到現在,清軍己經連續征戰了六七個時辰,體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而且畢竟是從十幾個地方同時發動進攻,兵力分得太散,也發生了一些混亂,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調整,如何進攻南京城區,也需要好好的計劃一番。另外還不知道另一條戰線的情況怎麼樣了。

阿濟格的脾氣雖然爆燥,但也不是不懂兵法的人,因此下令各部人馬都暫時停下來修整,同時命人到皇宮那一邊,去詢韓岱,看他那一邊的進展如何。

不過還不等阿濟格派人過去,韓岱就己經派人來向阿濟格報告,守衛御河防線的商家軍也撤退了,現在清軍己已全面佔領了御河西岸,同時請阿濟格到皇宮去,查點接收繳獲的物品,並處理明朝投降官員。同時也是商議一下,下一步進軍的計劃。

原來商家軍守衛御河的戰鬥遠比守衛秦淮河要輕鬆得多,一方面是因爲這裡的戰線比秦淮河更短,而且淸軍近要分派一部兵力守衛皇宮,再加上又沒有火器部隊,因此對商家軍嚴密的防守根本就沒有辦想,只能衝上去送死。後來韓岱索性也不再拼命進攻,只是牽制住守衛御河的商家軍也就行了。只等着阿濟格那一邊先取得突破,畢竟火器部隊都集中在南城。

不過到了下午,守衛御河的商家軍卻主動撤退了,韓岱也知道,一定是阿濟格那邊攻破了秦淮河,因此一面調動軍隊,佔領御河西岸的各個要路口,一面也派人去給阿濟格送信。

接到了韓岱的報告之後,阿濟格想了一想,也覺得有道理,於是也命韓岱付責南京南城的指揮,並且守住秦淮河北岸的各個要路,然後在原地暫時休息,查點損失,並等侯命令,自己則立刻趕去皇宮,處理其他的事情。

――――――――分割線―――――――――分割線――――――――

商毅真正準備的南京城內的防線,是依託珍珠河和玉帶河這兩河建立,北面連結着玄武湖,西面到達石城門。基本控制着南京的西北地區。同時在這幾天的時間裡,也在這條防線上建造了完整的防禦工事,這可不是在秦淮河防線上那種用傢俱臨時拼湊起來的簡單工事,而是按商家軍的一慣標準,用土砂袋和木柵建成。在每座橋上還設有拒馬和刀車。同時在這裡還佈置了二十門重型三寸六分口徑青銅野戰炮。

不過商毅率軍從秦淮河防線撤退之後,並沒有直接退守到這條防線以後,因爲南京中部城區的廣大地區也不能這麼白白放棄,還是應該層層佈防,逐步後退,不斷給清軍造成打擊,讓清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傷亡代價,這纔是在南京城市內作戰的最終目地。清軍停下了進攻,對商家軍來說,也同樣是一個喘息的機會,因爲商家軍這時同樣激戰了一夜,士兵們都己疲憊不堪了。

現在商家軍在南京地內己經聚集了兩個旅一個團的兵力,而在城外,還有兩個團依託着莫愁湖,駐守石城門,因此商毅首先和段鵬碰頭,清查兵力,昨晚一戰中,商家軍總共戰死了六百二十七人,受傷四百一十八人,傷亡並不算大,對戰鬥力並沒有什麼影響。

最後商毅決定把第六旅撤回到防線以後,休整防守,而留下特種兵旅,在中部城區駐守。因爲在這裡駐守的目地也不是要守住中部城區,而是利用中部城區的巷街密集如網的特點,不斷的打擊、侵擾清軍,並且對清軍造成殺傷。因此也不用留下太多的兵力。

分派完畢之後,商毅帶着第六旅回到了建立好的防線以後,讓楊武丞安排佈置防線上的駐守事情,而自已回到了鐘鼓樓,這個預先設定的南京城內的指揮中心。

這時史可法和吳甡都在這裡等着商毅,兩人也是一夜沒睡,這時到鐘鼓樓集中的其他官員己經有二三十人,都是隨後陸繼趕來的,比較重要的官員有姜曰廣、高弘圖等人,不過昨天晚上發生了這樣大的事情,衆人也都是無心睡覺,坐在一起長嘆短嘆。

一見商毅回來,史可法和吳甡立刻迎了上去,問道:“以恆,戰事進行的怎麼樣了?”

商毅也將戰鬥的進程向兩人說了一遍,兩人聽也稍稍有些安心。看來商家軍還是能夠在南京堅守一陣。史可法又道:“以恆,昨晚我和鹿友也商議過了,南京雖被攻破,但尚未全落於清虜之手,而且南方尚有地方萬里,也未必不可爲,只是如今皇上架崩,大明無主,當務之急,是馬上推立新君?”

商毅點了點頭,他知道在另一時空裡,南明的弘光朝廷滅亡之後,先後有不下十個朱氏的後裔被推立出來,或稱帝、或監國,繼續抵抗清軍,其中以魯王、唐王、桂王比較出名。因此也點了點頭,道:“閣老所言有理,只是閣老屬意何人?”

史可法和吳甡互相看了一眼,吳甡道:“我們以爲潞王可以爲君。”

潞王名叫朱常淓,在朱由崧繼位之前,是東林黨屬意的擁立對像。在另一時空裡,弘光政權覆滅後,他曾在杭州被明朝大臣推爲監國。但沒坐穩幾天位置,就被清軍攻至杭州,立馬就投降了。然後被押解至北京。第二年五月,被殺於北京。因爲他出頭的時間太短,沒有什麼魯王、唐王、桂王出名。因此做爲東林一系的史可法和吳甡,在朱由崧死後,首先就想到擁立潞王爲帝。

當然對商毅來說,立誰都沒關糸,因此也道:“擁立大事,不是在下所能言,就由兩位閣老做主吧,但不知潞王現在何處?”

史可法和吳甡見商毅沒有反對,也鬆了一口氣,史可法道:“就安置在徽州。”

吳甡道:“國不可一曰無君,而且遲則生變,我和憲之商議,打算馬上就離南京,趕往徽州,去迎請潞王到杭州繼位爲帝,然後號招整個南方,同共抵抗清軍。”

商毅又點了點頭,如果把潞王接到杭州,就等於是控制在自己的手心裡,那麼正好也可以玩一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也不錯,於是道:“兩位閣老所言極是,只是現在南京城外都被淸軍封鎖,只有水路可通。我會馬上安排船隻,送你們離開南京,繞道浙江,到徽州去迎請潞王到杭州來。只是現在戰事緊急,我在這裡暫時也脫不開身,只能有勞兩位閣老了。”

史可法忙道:“南京的戰事要緊,以恆不必爲他事分心,這些事情就由我們來做吧。”

這時進攻龍山船廠的艦隊已經歸來,商毅立刻讓黃震安排,把毎一條船上的作戰士兵都留下來,做爲守衛南京的預備軍,同然後請史可法、吳甡等官員帶着朱由崧的靈柩上船,離開南京。另外現在在南京城的西北地區,還聚集着十幾萬百姓,因爲現在南京己經成爲戰場,百姓們也不敢在這裡停留,因此商毅也打算把他們都送到浙江去安居。跟着史可法、吳甡等官員一起運走的,是第一批南京的百姓。

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80章 出兵(上)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94章 形勢逆轉(上)山東戰役二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350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一)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34章 迎頭痛擊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98章 僱傭兵(下)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252章 對持第80章 洋人(上)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145章 迴歸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93章 合圍(四)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23章 震盪第205章 北上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208章 哭諫(下)第16章 三路出擊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03章 海商(上)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148章 新政(一)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196章 對策第188章 勸降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44章 規則(上)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267章 重逢(上)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82章 破敵之策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65章 破局(五)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
第164章 大戰之前第146章 接收火槍(上)第134章 向南向北(一)第180章 出兵(上)第32章 再徵湖北(二)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1章 擁立新君(一)第77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二)第149章 干係臘戰記(五)第92章 秦淮風月(上)第94章 形勢逆轉(上)山東戰役二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247章 南京? 北京?第350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一)第226章 收取山西(三)第69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一)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34章 迎頭痛擊第190章 軍權與民權之爭第214章 大清時報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137章 追擊清軍(四)第98章 僱傭兵(下)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252章 對持第80章 洋人(上)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257章 進攻蒙古(下)第96章 南京佈線(下)第145章 迴歸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215章 參政院(上)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93章 合圍(四)第58章 登萊巡撫(下)第276章 丁亥之變(二)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173章 滿載而歸(一)第23章 震盪第205章 北上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208章 哭諫(下)第16章 三路出擊第16章 湖北援軍(上)第2章 擁立新君(二)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03章 海商(上)第275章 長城定蒙(四)第126章 攻佔開封(下)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148章 新政(一)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196章 對策第188章 勸降第73章 守衛兗州(一)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4章 進攻北京(一)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365章 南洋首戰(二)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83章 臺灣佈防(上)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51章 撫平青萊第181章 奉旨進京(下)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44章 規則(上)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267章 重逢(上)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186章 與荷蘭人談判(二)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280章 平息爭端第241章 傳教士的調停第304章 曰本內戰爆發(下)第63章 爭奪山東(七)第82章 破敵之策第169章 剿滅馬家寨(下)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65章 破局(五)第14章 廬州聚兵(上)第239章 訪歐之旅(三)第261章 溧水之戰(三)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219章 商毅出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