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黃宗羲來訪(一)

就是浙江銀行杭州總行剛剛掛牌成立,有消息傳來,說是南京朝廷派遣黃宗羲爲使,來到杭州,頒發對商家軍在山東取得的勝利的嘉獎詔書。

商毅也不禁吃了一驚,這到不是說他沒想到南京朝廷會對自己進行表彰獎勵,立了這樣大的功勞,而且弄得風聲水響,怎麼樣也要給點獎勵吧。但這次使臣的人選:黃宗羲到讓商毅有些意外。

黃宗羲的大名,商毅當然是知道的,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經學家、史學家。和王夫之、顧炎武並稱爲明末三大宗師學者。是這三大宗師學者中年紀最大,而且也是唯一一個有着深厚東林背景的人。

不過在南明的南京朝廷時代,黃宗義的表現和其他東林黨人並沒有什麼區別,視野狹礙,思想頑固,觀念偏激,但卻偏偏又自以爲清高道徳,自以爲事,眼高手低,不僅沒有爲南明朝廷做多少實質有用的工作,而且只顧內鬥,不顧大局,使南明的力量在內耗中不斷削弱。而在這方面,黃宗羲也可以算是東林黨的一個典型代表人物。甚致可以說南明南京朝廷的短命,包括黃宗羲在內的東林黨也有不可推缷的責任。

шшш⊕tt kan⊕co

而且在南明滅亡之後,有一些學者也在反思東林黨的行爲,只有黃宗羲依然全力在爲東林黨辯護,他的觀點是東林黨都是正人君子,凡事與東林黨作對,或意見不同,就是奸佞小人。而後世的學者往往出自對黃宗羲在學術思想上成就的尊重之情,只好對黃宗羲在這段時期的表現和政治觀點避而不談,有意忽略。

不過儘管黃宗羲在政治上的表現差強人意,甚致可以說是十分拙劣,但商毅也不否認,黃宗羲在思想、學術上的成就,確實達到中國古代最高境界,被稱爲宗師絕對一點也不過份。畢竟是人無完人,一個優秀的思想未必就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這種顯像也並不少見,在另一時空裡的二百多年以後的那位康聖人,同樣在思想成就上獨樹一幟,但在政治上的表現幼稚得連兒童都不如;還有比康聖人稍晚些時候的孫國父,雖然無愧於民主革命的先驅者,但在政治領域中,同樣也是被晚清的老官僚們玩弄於股掌之間。

黃宗羲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訪錄》一書中,在中國古代,敢於罵皇帝不少,最知名的莫過於海瑞的那一份第下第一疏。而黃宗羲的最大成就就在於,他並非把予頭對準歷史上的某一位皇帝,而是從民本的立場來抨擊整個君主制度。

有學者認爲黃宗羲的思想仍屬治權在君,並沒有到達近代民主思想的標準,也有學者認爲黃宗羲的思想是近代民主思想,在民權理論上還超越了歐洲的盧梭。但無論是那一點,在中國己經維持了數千年的君主制度社會中,能夠提出“天下爲主,君爲客” 的觀念來,也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商毅在南京的時候,和黃宗羲到是見過一面,但兩人並沒有什麼交流。黃宗羲只把商毅當做一般的武將存在,而商毅也不想和東林黨多拉上關係。

商毅兩次上報到南京的山東捷報,給南京朝廷造成了不小麻煩,因爲現在南明朝廷中,無論是東林黨還是馬黨都己經取得了一致的意見,決意與淸軍議和。因此以馬士英爲首的一批官員但心商毅的行動會激怒清軍,而拒絕與南京朝廷和談。而吳甡卻認爲商家軍在山東取得的勝利,可以讓清軍認識到南京朝廷還是有相當的實力,不可輕易戰勝,對議和是有幫助的。

雖然兩派的觀點各異,但不管怎麼說,商家軍畢競是取得勝利,而且還是對清軍的勝利,當然應該給予嘉獎。不過商毅的官職爵位己經夠高了,這一次也就只賞賜,不加級,但對在山東戰場的幾員商家軍主將都給予加官晉爵。周少桓現在己經是副將,加授山東指揮使,童大勇現在是參將,加授山東指揮同知等等。而黃宗羲就是被派來宣告南京朝廷的封賞。同時還有封周世奇爲浙江布政使、王夫之爲浙江按察使的正式公文。

當然黃宗義還有一個使命,就是勸商毅悠着一點,別幹得太過火了,萬一真把清軍給惹急了,也不好辦。因爲黃宗羲也也同意與清軍暫時議和。

和左良玉、江北四鎮這些軍閥不同,在表面上,商毅對南京朝廷還是表現得相當尊敬。黃宗羲的官職並不高,但是朝廷的特使,也就相當於欽差大臣,而且又是著名的思想家,因此商毅也對黃宗羲做了十分隆重的歡迎。並且帶着周世奇和王夫之在杭州城外迎接。

雙方見面之後,商毅也主動上前施禮,笑道:“南雷先生,南京一別近兩個月了,別來無恙嗎?” 黃宗羲在晚年號梨洲,但在年輕時號南雷,因此商毅也這樣稱呼他,以顯得對他尊敬。

見商毅的態度客氣,黃宗羲也不能據敖,他對商毅雖然不怎麼待見,但也清楚現在東林的首要敵人是馬士英,而商毅從一定意義上說,還可以算是東林黨的盟友,因此拱手施禮,道:“商軍門,久違了。”因爲商毅是以武將出任巡撫,因此按慣例可以被尊稱爲軍門。

兩人都客氣了一番,然後商毅又向黃宗羲指引周世奇和王夫之。其實王夫之對黃宗羲也慕名己久,因爲這個時候黃宗羲的文章學識在仕林中己經很有名氣了。

而現在王夫之的名聲雖然還不如黃宗羲,但他一直在【杭州時報】上發表文章,隨着【杭州時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王夫之也知名度也在逐步提高。黃宗羲雖然對【杭州時報】有不少非議之處,但也在報上看到過王夫之的文章,也對王夫之的才學十分讚賞。

商毅把黃宗羲迎進杭州,在巡撫衙門坐座,黃宗羲首先宣讀了朝廷對商毅的嘉獎,以及對有關人員的升職欶令。而商毅等人也裝模樣向南京方向遙拜,表示對皇帝的謝意。而黃宗羲也說了一些免勵鼓舞的話,氣氛也十分和諧。隨後周世奇、王夫之等浙江官員也都一一告退,只留下了黃宗羲和商毅兩個人。

黃宗羲這才道:“商軍門,你可知道,朝廷己經派出北使團,北上進京謁陵,祭告先帝。”

商毅點了點頭,道:“這樣的事情,我當然知道,難到說朝廷是怕我在山東勝利,會惹惱清軍,影響了這次議和嗎?”

黃宗羲到沒想到商毅會說的這麼直接,也不禁苦笑了一聲,道:“現在朝廷內部的情況,商軍門恐怕也是知道一二,奸臣當道,阻塞賢路,朝綱不興,因此不可輕開戰端,還是稍作退讓爲好。”

商毅心裡想着,南京朝廷現在亂成一團,你們東林黨恐怕也是功不可莫吧,不過他正在也不想和黃宗羲去爭這些,因此道:“南雷先生,依我看來,此番和與不和,恐怕不再於我們,而在於滿清吧?”

黃宗羲怔了一怔,道:“商軍門,此話怎講?”

商毅笑道:“如果滿清一意要奪取我大明江山的話,我們就是派出使臣,做出退讓,恐怕他們也不同意與我們議和的。因此我料這一次議和難成,而己恐怕是議和的使臣都難以再歸南方。”

黃宗羲搖了搖頭道:“此前滿清曾有五次進攻我大明,而且毎一次都深入腹地,但最終都退回關外去了。可見他們只在意子女財帛,而並無意奪取我大明江山,因此這一次恐怕也不例外,只要許他們一些財物,議和當是可成。”

商毅心裡苦笑,黃宗羲在政治上的見解確實很差勁,當然也不僅僅是黃宗羲,整個南京朝廷也都差不多,只看這次北使團議和的主要內容:割山海關以外地方與清朝;以南北朝之例平等待之;弘光帝年長,稱“叔”;順治帝年幼,稱“侄”;明朝每年給清朝十萬“歲幣”等。就可以想得到,別說清朝現在根本無心和南明議和,就算是有議和之意,這樣的條件也是不可能答應的。

因此商毅道:“滿清素來窺視我大明,又怎會不欲求土地呢?此前滿清五次攻我大明,並非不欲佔我大明彊土,仍是不能,當時我大明國力尚在,雖一時失利,但仍有餘力,而滿清國小民寡,不經久戰,爲一不能;當時在關外尚有寧遠、錦州未失,滿清根基不穩,爲二不能;而且山海關尚在我大明手裡,滿清五次攻明,都繞道而入,爲三不能。正是有此三不能,滿淸才未久佔我大明彊土。而如今此三不能皆無,滿清己佔北直京師、河北、山西、山東等地,而且還會得隴而望蜀,揮師南下,收入江南之地。又怎會輕再退出關外呢?”

頓了一頓,商毅又道:“就說這次的青州之戰,我大明軍隊尚在青州,是滿清出兵相攻,我軍纔不得己而反擊。如果滿清無意佔我大明彊土,又豈會來攻青州。南雷先生熟知史事,豈不知南宋涯山之故事,當年蒙古尚可以揮師南進,收取江南,如今蒙古己降於滿淸,而滿清又豈有不欲效蒙古之舉嗎?”

黃宗羲聽了,也不禁苦笑了一聲,覺得無話可說。

第197章 困境(上)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66章 新法令(上)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45章 迴歸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34章 鄉鬥(上)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30章 定居淸水村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252章 對持第44章 救援部隊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171章 追擊第28章 立威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92章 合圍(三)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195章 田弘遇的邀請第224章 洞房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198章 困境(下)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400章 國事(三)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38章 軍隊調整第165章 出兵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19章 政治平衡第208章 哭諫(下)第271章 不解第38章 軍隊調整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94章 救援蘇州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31章 山東大捷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57章 奪船(下)第145章 新年(下)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17章 行軍第119章 投效(上)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63章 破局(三)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78章 衡州府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65章 出兵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
第197章 困境(上)第116章 慶賀勝利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66章 新法令(上)第258章 察哈爾之戰(一)第231章 清廷滅亡(三)第145章 迴歸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186章 神奈川條約(上)第136章 追擊清軍(三)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34章 鄉鬥(上)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30章 定居淸水村第150章 陰魂不散(下)第151章 鄭成功的選擇(三)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252章 對持第44章 救援部隊第342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八)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171章 追擊第28章 立威第273章 長城定蒙(二)第266章 察哈爾之戰(九)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19章 政治平衡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161章 勝利迴歸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92章 合圍(三)第12章 全面進攻計劃(下)第195章 田弘遇的邀請第224章 洞房第35章 商家軍的考覈(下)第200章 登基建國(二)第198章 困境(下)第207章 進駐登州第410章 南洋戰役結束(四)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400章 國事(三)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372章 前哨戰(上)第23章 進攻浙江(五)第38章 軍隊調整第165章 出兵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19章 政治平衡第208章 哭諫(下)第271章 不解第38章 軍隊調整第298章 放一放計劃第202章 登基建國(四)第53章 進攻靑狼峰(上)第94章 救援蘇州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117章 豫北戰役(三)第31章 山東大捷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157章 奪船(下)第145章 新年(下)第174章 勸降吳三桂(上)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284章 後宮的政治(下)第205章 第二次南征開始(上)第179章 新年氣像(下)第210章 朝鮮來使(上)第397章 回到國內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17章 行軍第119章 投效(上)第134章 追擊清軍(一)第17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359章 殖民制度(上)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63章 破局(三)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407章 南洋戰役結束(一)第78章 衡州府第103章 大島海戰(下)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165章 出兵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148章 南征開始第124章 懷遠阻擊戰(二)第315章 攻佔九州島(四)第408章 南洋戰役結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