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蘇州織造(二)

這個織造作坊的地址在山塘街上,是林之洋和李格非準備收購的三家作坊中最大的一個,佔地約三百多平米,外間是門面,還可以做一些零售散點生意,整個作坊一共有織機四十七張,其中有提花織機八張。所有工匠、帳房、掌櫃夥計一共有一百零七人。因爲一個織造作坊並不是全都是織工,還有提煉工、染色工、印花工、小工等等,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織工。

總體看來,這個作坊裡的一應工具齊全,還有二百餘斤生絲,因此只要把手續辦清,就可以馬上開工了。

雖然在商毅看來,這個作坊還是偏小,但林之洋和李格非以將左右幾家店輔全都談好了,或買或換,都盤整了下來。這樣算下來,整個廠房可以擴大了五六倍,總計約有一千六七百平米左右,可以放下四百張左右的織機,在蘇州的絲綢織造業來說,絕對是一個龐然大物。因此商毅也覺得比較滿意,同時他還計劃,以後將織造廠蓋成二到三層樓結構的樓房,就可以達到容納下千臺織機的規模。

因此商毅當場就拍板決定,將這家作坊買下來。先前價格都以經談好了,商毅也懶得爲幾百兩銀子去討價還價,林之洋立刻叫來了作坊主,當面交款,扮理過戶手續。同時也和周邊幾家店鋪都辦理了過戶手續。

因爲在蘇州這邊有成進的三團接應,這次來蘇州,商毅並沒有大張旗鼓,而是便服私行,只帶了段鵬這一個連的偵察兵,並且還帶着六個人湊齊的銀子。因此在辦理過戶手續的時候,商毅都沒有出面,主要是由林之洋和李格非出頭。

同時商毅也通知了南京的福威鏢局,讓他們派人過來在織造廠裡“坐頭”。雖然在蘇州有商家軍坐鎮,但一來蘇州並不屬於浙江省,而是歸南直隸管,二來商毅也不原意給別人造成以官勢壓人的印像,因此還是以民間慣用的形式,請鏢局的人來“坐頭”,同時他們也可以兼管貨物押運。除非是鏢局解決不了的時候,才由商家軍出面來解決。

手續都辦好之後,商毅立刻招集所有的工人,告訴他們,作坊以經換了主人,同時也宣佈,所有人全部留用,但給三到六個月的試期,幹得好的繼續留下,幹得不好就走人。因爲織造廠可不是他在杭州收購的印刷作坊,既然是商毅的一個試點,同時也可能是未來的一個重要經濟支柱產業,而且這一百多名工匠只是織造廠的第一批工人,以後還會成倍的增加,因此必須讓工匠們有緊迫感,同時也要嚴格管理,當然制定各項嚴密的規章制度,更是必不可少的。

工匠們散去了之後,商毅等人單獨留下了掌櫃和幾個主事的工匠師傳,詢問有關絲綢織造的事情。

這一問之後商毅才知道,原來絲綢只是一個統稱,大體可以按織物組織、加工工藝分爲十五個大類、按綢面的表現又可以分爲三十五個小類,而且按不同的標準,還有許多分類方式。

掌櫃的叫徐仁章,幹這一行己有三十餘年,是一步一步從學徒做到工匠,再做到師傳,爲人聰明勤奮,又精明強於,還識文認字,因此也被作坊主提拔成掌櫃,因爲對整個絲綢織造技術十分淸楚,居他向商毅介紹,絲綢織造是一件極爲複雜的工藝,既使是不算前期的養蠶、結繭、抽絲等,也有十餘道技術工藝,多種織制方法。大體可分爲生織、熟織、素織、花織等。

生織就是生絲不經染色先製成織物,稱爲坯綢,然後再將坯綢染色爲成品絲綢。熟織是指在織造前先將生絲染色,然後再織成成品絲綢。素織是指無花紋或是重複變化紋路的成品絲綢。而花織又分爲小花織和大花織,前者是指成品絲綢表面呈現細小花紋或條格圖案的組織變化,而後者則是成品絲綢表面爲一種或多種不同組織、不同色彩、不同原料的花紋圖案。

其中生織和素織屬於中低級絲綢工藝,而熟織和花織爲中高級絲綢工藝,由其是大花織爲最高,成品絲綢的一個花紋循環的經緯線數很多,可以達到幾百根甚至是數千根,必需是在專門的提花織機上織造,如果圖案是特指定製,則還要複雜,而織出的成品絲綢自然也是極品。一般都爲皇室的專用絲綢,少量銷出海外,都是絕對的搶手貨,一匹高級的大花織絲綢在海外,往往可以賣到高達數千兩白銀。

儘管在漢代,絲綢就以經傳入了歐州,而且羅馬帝國在六世紀左右也開始學習養蠶織造絲綢技術,但經過了千餘年的發展,其水平和產量比中國仍然相差甚遠。事實上一直到近現代,儘管中國的科技全面落後於世界,但絲綢織造技術卻依舊一直遙遙領先於世界水平。

因此商毅聽得也長了不少見識,而且徐仁章還告訴衆人,這家作坊就有二臺特製的大花織提花織機,可以絲造大花織絲綢,同時徐仁章也拿來二匹本作坊織造的成品絲綢,給幾位新東家過目。果然是表面光滑,質感柔順,色澤華麗胘目,圖案栩栩如生。也令人贊不絕囗。

商毅讚歎了幾句,又問道:“徐掌櫃,一個工匠織造一匹絲綢,需要多少時間。”

徐仁章道:“那可就看織那一種絲綢了,一般來說,一個熟練的工匠織一匹沒有花紋的素織絲綢,大約要十天半個月,織有紋路的素織絲綢,則要二三十天。如果是織有花紋圖樣的絲綢,起碼要兩三個月,至於這種大花織絲綢,就還要更長的時間,有時一匹訂製的大花織絲綢極品,半年都織不完,而且不是所有織匠都會織大花織,會這門手藝的人,一百個織匠裡挑不出幾個來。”

商毅點點頭,雖然大花織絲綢是極品,但銷售量大的還是中低端的絲綢,當然採用熟織工藝的素織絲綢,也佔了很大一部份比例,這兩項纔是海外出口的主力。這樣算來,一個熟練工匠一個月最多隻能出二三匹絲綢,甚是一匹。假如自己有三百名織匠,一年最多也就產一萬多匹絲綢,一匹普通絲綢的海外售價大約在六十到八十兩白銀左右,除去其他生產成本,大約有四十到五十萬兩白銀的純利潤,作爲商人,到是一個比較可觀的數字,但想到這個織造廠當自己支柱產業,還嫌不夠,看來以後還要慢慢提高生產技術,或者是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商毅又問道:“徐掌櫃,現在織工工錢的行勢是多少?”

徐仁章道:“在我們這個作坊裡,是把織工分爲三等,普通織工的工錢是一個月一兩五錢,一個熟手可以拿到二兩五錢,高等的織工可以拿到五兩。” 又指了指那兩匹大花織絲綢,能夠織出這樣絲綢的工匠工錢最高,一個月可以拿到十兩白銀。其他工匠的工錢和普通織工差不多,只是付責染色的師傳要高一些,可以和高等織工相等,另外逢年節的時候,原來的東家還會發紅包。”

王柏也在一邊道:“蘇州的行勢就是這樣,這家作坊的工錢還算給得不錯了,有的作坊裡普通織工的工錢只有一兩銀子都沒有。至於其他的零工,有的連一兩銀子都拿不到。”

徐仁章點了點頭,道:“這位東家說得是。”

商毅不由也苦笑了一聲,總體看來,除了高等的織工和特殊織工以外,一般織工的工錢還是偏低,畢竟右織工中還是一般織工和熟練織工佔了絕大多數。現在雖然江南一帶沒大亂,但米價也上漲到了二兩白銀以上,因此一般的織工也就只能免強養家餬口,而那些沒有田產的零工,生活就更艱難了。而且即使是高等的織工和特殊織工,也不公平,因爲他們的勞動和產出太不成正比了。江南雖然富庶,但直正有錢的,除了包買包賣的官僚士紳大商人之外,就是擁有許多織機的大僱主,至於一般百姓,無論從事那個行業,都不好過。

徐仁章雖然不知道商毅的真實身份,但察顏觀色,也能看得出來,商毅雖然最年輕,但卻是這夥東家的領頭人。因爲剛纔聽他說了一句“幹不好就走人”的話,這時見他沉吟不語,心裡也有些忐忑不安,因爲他是從低層做起來的人,深知在這裡幹活的織工幾乎都是靠工錢過活的人,因此他又試探着道:“東家,工匠們也不多求什麼,只要能維持現在的工錢價錢,他們就滿意了。”

商毅聽了,知道他是但心自己壓降工匠的工錢,不過他肯爲工匠說這些話,也說明徐仁章爲人還算厚道,因此道:“徐掌櫃,你放心吧,你可以去告訴大夥兒,工錢只會漲,絕不會降。只要大夥兒好好幹,以後的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徐仁章聽了,也鬆了一口氣,忙道:“謝謝東家。”

商毅點點頭,又道:“我們還收購了兩家作坊,這兩天會一起搬過來合併。等人手都到齊之後才正式開張,到那時我會公佈新的規矩。”

第18章 江南攻勢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8章 蒐羅人材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67章 建設(下)第145章 迴歸第49章 收復青州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73章 福臨登基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155章 民嘯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272章 不解(下)第92章 局勢嚴峻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34章 開業(一)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185章 襲擊(下)第272章 不解(下)第9章 安慰公主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81章 洋人(下)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78章 衡州府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31章 山東大捷第90章 武昌擴軍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78章 步兵進攻第45章 戰後總結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80章 出兵(上)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27章 追擊第45章 貨幣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23章 造船(下)第333章 對持(三)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34章 宣戰(上)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
第18章 江南攻勢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16章 視査海防(下)第105章 清廷御前會議(上)第51章 驚動了官府(下)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199章 佈置對策第386章 中荷決戰(四)第97章 機密泄漏(下)第388章 中荷決戰(六)第317章 攻佔九州島(六)第190章 獻俘閱兵(上)第212章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二)第106章 淸軍來了(一)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8章 蒐羅人材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113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上)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113章 南方聯盟第8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五)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221章 新武器(二)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115章 視査海防(上)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67章 建設(下)第145章 迴歸第49章 收復青州第176章 規化未來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73章 福臨登基第33章 互不相干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155章 民嘯第263章 進攻馬尼拉城(二)第48章 山東第一戰第272章 不解(下)第92章 局勢嚴峻第11章 撤離北京(二)第134章 開業(一)第172章 戰局的變化(四)第164章 教育和科舉(上)第一六十章 又有好事來了上第181章 進攻臺灣第45章 南陽大捷(上)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180章 進取貴州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185章 襲擊(下)第272章 不解(下)第9章 安慰公主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81章 洋人(下)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78章 衡州府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31章 山東大捷第90章 武昌擴軍第235章 訪歐船隊歸來(三)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177章 日本商團的秘密(上)第78章 步兵進攻第45章 戰後總結第一六十章 調整計劃第167章 財政危機(下)第168章 攻城激戰(一)第31章 再徵湖北(一)第228章 排華事件(三)第354章 巡視南洋(上)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143章 收復臨朐縣(二)第53章 正面強攻(三)第276章 北疆告急(上)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180章 出兵(上)第234章 訪歐船隊歸來(二)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第127章 追擊第45章 貨幣第33章 荷蘭交涉(下)第123章 造船(下)第333章 對持(三)第5章 進攻清廷第一戰(二)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34章 宣戰(上)第117章 收復南京之戰(二)第8章 挺進大別山(二)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153章 火力廷伸(上)第53章 山東之變(一)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205章 軍隊建制第115章 豫北戰役(八)第54章 進攻靑狼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