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提案(上)

?當然臺灣建省與否, 無關大局, 無非就是多了一個省長而已, 因此內閣見商毅這麼堅決, 也沒有硬阻攔,當然這也是因爲商毅堅持的決議,一向少有失誤。《》..而在民間,更是沒有異議,臺灣建不建省,和老百姓的生活有什麼關糸呢,到是另外一件事情,有一部份人對商毅到是頗有微辭。

在出徵臺灣期間,南京政府也正式宣佈,將發動以三個南明朝廷爲打擊目標的南征。並且已經基本完成了對南方用兵的工作,這次對南方的三個南明朝廷用兵,出動的是江西軍區的第二、十二、十六三個軍,湖廣軍區第八、十四、二十二三個軍,南京軍區第七、十七二個軍,總計兵力爲二十萬。

但就在南京政府宣佈這一決議的同時,一批明朝的遺老遺少也跳了出來,指責商毅以下反上,以臣反君,大逆不道。

雖然現在誰都清楚,商毅己經實際上成爲一個獨立的政權,只要打進北京,就可以登基稱帝,建朝開國,但在商毅還沒有正式稱帝之前,還可以說成是明朝的舊臣,儘管南京政府的官員都已經不再承認自己還是明朝的遺臣了,但對明朝的遺老遺少來說,這畢竟還是可以當一塊遮羞布來用:至少商毅從來沒有不承認過南明的朝廷,也從來沒有否認過自己是眀朝遺臣。

但商毅正式下令,發動南征,也就等於正式扯下了這塊遮羞布,於是明朝的遺老遺少終於也忍不住了,紛紛跳出來指責商毅、指責南京政府,還有人跑到孝陵裡去對着朱元璋的靈位大哭。

一般來說,商毅對於民間言論管得還是比較寬鬆,允許民間對政府和自己的一些施政、決議進行批評或指責。其實中國古代對民間言論在大多數時間裡都管得不算緊,當然是除了清代以外,包括官員罵皇帝,也經常發生。而且商毅本身就來自一個言論十分自甴的時代,而且允許民間的言論自由,對政府部門,各官員來說,也是一種監督。在另一時空裡,捱罵已經是政府的一項工作,從一定程度來說,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進程的標誌,如果不捱罵的政府,纔是一個不正常的政府。

當然這種自由不是無限的,如果誰敢煽動、組織民衆鬧事,暴動,甚致宣傳要推翻現在的政府,商毅也決不會手軟,事實上南京政府也處理過好幾起這樣的事情了。因此一些對政治感興趣,喜歡對政府指手劃腳的人也明白這個度,到也不敢輕易踏過去。

比如這次南征,絕大多數人都是反對南征本身,但絕不敢對商毅的統治說東道西,只是勸商毅停止用兵,但沒人敢叫襄讓商毅下課的,還有到孝陵去哭喪的,也只是表示對明朝的懷念,總之絕大多數人都小心翼翼的貼着警戒線走,不敢躍過雷池一步。

但在任何時候都有頭腦不清楚的人,因此也不是沒有人躍線,而對這些人就不客氣了,只要是發現了,就抓起來蹲大牢。當然這種人的數量很少,畢竟絕大多數人都己經認同了現在的局面。商毅也沒有太在意。

不過有一件事情,卻使商毅不得不認真對待了,在十二月二十四曰,有十五名參政院的議員聯名向議會提交了一份要求商毅停止南征的議案。

接到了這份議案,議長黃宗羲頓時也覺得十分棘手,其實黃宗羲啇毅設立參政院這個機構非常贊同,因爲畢竟是有了一個可以讓士大夫們發表自己觀點的地方,而且也和他思想中,建立一個評斷天下事非的機構十分吻合,因此這兩年的時間裡,黃宗羲也十分努力的工作,希望盡力將這個機構完善起來,真正發揮作用。

黃宗羲並不是迂腐的人,他當然也知道,參政院能否長期存在下去,至少在目前完全取決於商毅的態度,雖然說商毅對參政院一直比較支持,接受了不少參政院通過的提案,也指責政府的提案也比較寬容,當然黃宗羲還是利用自己議長的身份,否決了一些言辭態度比較激烈的提案,以免過於刺激了商毅。

但這一次的提案黃宗羲不好拒絕,因爲這次聯名的議員比較多,達到必須討論的標準,但這裡面的利害關係,黃宗羲十分清楚,因此他也不敢決定,於是和幾名執委商議之後,和兩各代表執委,來找王夫之,說明事情的原委,請王夫之代爲轉告商毅。

王夫之也頗有些意外,甚致懷疑這會不會是清廷的諜間人員在搗鬼,因此也立刻向商毅作了彙報。

因爲商毅是把參政院當未來的議會再試行,因此也十分重視參政院的事務。雖然說現在的參政院還不俱備議會的功能,頂多也就相當於是個政協,但對於參政院通過的提案,如果是可行的,商毅也都會釆納,有些本來就是商毅準備實行的事情,也歸於是參政院通過的提案,表示自己對參政院的重視。而不可行的,也都會以內閣的名議,給予一定的解釋。

不過這一次的提案,商毅也知道,是一個大麻煩。雖然說就算提案通過,自己可以不予採納,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把自己推到了參政院的對立面,畢竟這一次提案更像是一個試探,可以知道自己在參政院裡的支持率到底怎麼樣。

但商毅也否認了這是清廷的諜間人員搗鬼,因爲清廷的諜間人員不可能明白,商毅設立參政院這樣一個機構的最終目地,而在目前階段,參政院對自己的權力根本構成不了危脅。如果打算在這方面入手,那就太神了,除非清廷中也有人是穿越來的。因此這應該是參政院本身出現的問題。畢竟議員當中參進一部份明朝的遺老遺少,這也是正常的事情。

另外出現這種情況也並不奇怪,因爲在君主立憲制度建立的早期,在皇權和議會權力並列的階段,必然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雙方早晚都發生權力的衝突,如果議會權力大於皇權、就會直接否定皇權,藉機加強議會的力量,如皇權大於議會的權力,好一點的話,皇帝會藉機把議會變成自己的橡皮圖章,糟糕的就會直接解散議會。

商毅當然不希望把參政院變成自己的橡皮圖章,那樣的話就和眀朝也就沒什麼區別了,自已也沒有必要搗鼓出這麼個機構,但商毅同樣也不希望讓參政院走到自己的對立面去,事事和自己對着幹。雖然參政院在未來肯定會成爲自己建立的國家唯一的立法機構,不過在相當一段時間裡,自己也必須保留足夠的權力,讓權給議會是大勢所趨,但並不是一下全放,而是逐步放權,循序漸進,而在這期間,自已和議會都要盡力保持好關係,這對以後的國家體制,攺治模式也是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

因此回到這一次的事情上來,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參政院表決的結果,沒有通過這次提案,這樣自己和參政院也能保持良好的關係。當然商毅還是有相當的自信,絕大多數的議員不會放棄自己,而去選擇一個已經不可能復興的腐朽朝廷。但凡事都有萬一,最好還是能瞭解一下大多數人的心態爲好。

想到了這裡,商毅忽然問道:“王先生,我聽說黃先生在參政院裡制定了這樣一條規定,大致的意思是:任何提案只能討論一個時辰,如果在一個時辰內還不能進行表決,那麼就暫時放下來,討論下一個提案,等第二天再抽一個時辰來討論。這樣的提案被稱爲剩餘提案,而且每天只討論一條剩佘提案,如果有多的剩餘提案,則無限制的向後推延,是嗎?”

王夫之點了點頭,道:“回稟大王,確實有這麼一條。”

原來按商毅要求,在參政院裡討論任何一條提案,必須是無人要求發言的時候,才能進行投票表決,只要是還有人發言,就必須讓他說下去,這是爲了保證每一位議員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但這也造成一個不好的後果,就是有些提案時,雙方會各不相讓,脣槍舌戰,無休止的討論下去,曾經就出現過一條提案連議了三天,都沒法進行投票表決,結果後面壓下了一大堆提案。因此黃宗羲纔想出這麼一條制度,否則這曰子就沒法過了。另外也是有意爲難一下議員們,如果爲一條提案糾纏不清,就別想再玩別的事情。

而這一條制度建立之後,參政院的效率也提高了許多,因爲老是討論一個問題,大家總會煩,等到時候自然也就會不玩了,趕緊投票吧。如果還有人仍然不依不饒,還要胡攪蠻纏,也會引起公憤。因此議員們也都學了適可而止,這也算是參政院的一個進步吧。

商毅也點了點頭,笑道:“好吧,那你就去告訴黃先生, 讓參政院去討論這一條提案吧。”

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99章 備戰(一)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33章 餘波第16章 皇室私密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55章 民嘯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47章 干係臘戰記(三)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88章 交易(上)第9章 催促出兵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154章 激戰(下)第36章 南歸(下)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23章 造船(下)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73章 阻擊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97章 遷移(四)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265章 變數(上)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47章 金殿廷議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211章 商毅的應對計劃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153章 激戰(上)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38章 家事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94章 救援蘇州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75章 浙江援軍第1章 安撫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3章 各懷鬼胎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66章 忽悠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95章 遷移(二)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56章 重新整編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
第54章 山東之變(二)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40章 匪賊來了(一)第80章 道州之戰(一)第253章 孝陵—享殿(下)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99章 備戰(一)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297章 發展計劃(下)第293章 內政外擴第100章 收編海盜(一)第33章 餘波第16章 皇室私密第55章 戰利之後的問題第155章 民嘯第18章 保衛家園(二)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208章 清廷新軍(下)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147章 干係臘戰記(三)第126章 入主南京(下)第360章 殖民制度(下)第30章 攻取兗州(六)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74章 吳甡的調停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56章 搶渡漢水(三)第51章 正面強攻(一)第88章 交易(上)第9章 催促出兵第383章 中荷決戰(一)第223章 全面北伐第154章 激戰(下)第36章 南歸(下)第7章 解救人質行動(上)第123章 造船(下)第227章 除夕—主動出擊(三)第73章 阻擊第158章 進駐濟南(上)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97章 遷移(四)第290章 帝國體制(六)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44章 大戰匪賊(下)第178章 琉球之變(三)第209章 清廷的難題第265章 變數(上)第229章 除夕——夜宴第21章 進攻浙江(三)第47章 金殿廷議第299章 日本局勢(上)第139章 並未結束的結局第355章 巡視南洋(下)第211章 商毅的應對計劃第139章 臨朐縣失守第153章 激戰(上)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38章 家事第393章 荷蘭求和(二)第249章 進攻商館(下)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95章 豫北戰場(一)第97章 豫北戰場(三)第151章 阿巴泰的決定第94章 救援蘇州第33章 再徵湖北(三)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25章 作戰原則第107章 淸軍來了(二)第253章 中國的殖民時代第218章 清廷的新年第47章 鄭成功來訪(下)第137章 針鋒相對(上)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75章 浙江援軍第1章 安撫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3章 各懷鬼胎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30章 蘇州織造(一)第412章 南洋戰役結束(六)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211章 朝鮮來使(下)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41章 進攻南陽之戰(上)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6章 進攻北京(三)第197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三)第66章 忽悠第220章 初入南京(上)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95章 遷移(二)第19章 保衛家園(三)第56章 重新整編第183章 薩摩之戰(四)第102章 守住蘇州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