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質問鄭芝龍

???十天以後, 鄭芝龍被召回北京,向多爾袞當面解釋,海軍基地失守,大沽口炮臺被毀的經過情況, 以及他的罪行。《》

雖然說清廷的軍事重點一直是在陸軍方面,但在兩年之前, 遭受最慘痛的教訓卻是從海上打過來的,因此清廷對這支海軍也確實寄於了厚望,同時也不惜花耗了巨資,修建了大沽口炮臺,以保衛北京的安全。這兩年來,清廷花費在大沽口炮臺和海軍身上的白銀己經超過了二百萬兩,也實在是不算少了。

儘管多尓袞也沒有指望讓水軍去進攻中華軍的登州、浙江沿海地區,但至少也要能夠自保吧,那知費盡二年心血,消耗了巨資才建立的水軍,修築的炮臺在中華軍的水師面前,居然還是不堪一擊,而且在一夜之間,全部都毀於一旦,這樣的結果當然讓多爾袞難以接受。

清廷的其他大臣也同樣對這一戰的結果非常不滿,而矛頭也直接指向了鄭芝龍,由其是聽說,在中華軍進攻炮臺的時候,鄭芝龍在水軍基地中按兵不動,任憑中華軍進攻炮臺,也成爲衆人攻擊鄭芝龍的最大口實。

因此鄭芝龍一回到北京,還沒等回家,就立刻被多爾袞招進皇宮,面對他和十幾位滿漢重臣的質問。

其實鄭芝龍在回京的路上早就預料到有這一出,己經想好了應對的話,因此面對盛怒的多爾袞,還有其他的大臣的質問,絲毫也不驚慌,而是鎮定自若,道:“回稟攝政王,此次海軍敗陣,非戰之過,仍是中華軍的艦隊數量衆多,船堅炮利,艦大炮重,我軍實在萬難抵抗,故此纔有此敗。”

多爾袞沒有開口,左側的何會洛“哼”了一聲,道:“鄭提督,水師建立兩年有餘,耗資百萬,打造大小艦船亦有一百餘艘,又購買了紅夷毛戰船,這次中華軍來攻,所用戰船也不過百餘艘,雙方勢均力敵,而你有基地可以存身,又有大沽口炮臺相助,完全可以擊敗中華軍,以報朝廷眷隆之恩。但卻還一敗塗地,不僅基地失陷,還累及大沽口炮臺全軍覆沒,我看分明是你故意殆慢軍機。”

鄭芝龍道:“何大人,海軍不比陸軍,非一二年可見成效,而且下官早曾有言,水戰無他,唯大船勝小船,大炮贏小炮耳。敵我雙方的戰船數量雖大致不差,但我大清的戰船不過都是二三百料的小船,四百料以上的戰船不足十艘,所有艦炮相加,也不過二百餘訂,根本就不堪大用,只有所購的紅夷毛戰船,每艘千料有餘,可載艦炮五六十圢,到是可堪一戰,只可惜只有四艘,孤掌難鳴。而中華軍的戰船,大半都在千料以上,就是二千料以上者,亦不下十數只,各艦所載火炮少則四五十門,多則近百門,如此大小懸殊,強弱分明,自是萬難抵抗。”

頓了一頓,鄭芝龍又道:“早先朝鮮使臣進獻龜甲船,下官曾力言此船虛有其表,並無大用,不可輕造,此言各位大人,還有攝政王想必都沒有忘記吧。然而諸公皆被朝鮮使用盅惑,不聽下官之言,傾盡巨資,造龜甲船二十餘艘,而一戰盡沒,當初若是將巨資全造紅夷毛戰船,縱使只得十艘,這一戰也斷不會如此。如今下官之言勻己效驗,諸公當知下官當日所言無虛。”

鄭芝龍說完之後,滿殿肅靜,這些話鄭芝龍在以前確實都說過,因此一時也都無法再指責鄭芝龍。

過了好一會兒,譚泰才道:“鄭提督,但中華軍進攻大沽口炮臺,你未率戰船出戰,坐觀成敗,中華軍攻入水寨,你也未做抵抗,反而棄寨而逃,這些點歸都是事實吧,你又作何解釋呢?”

鄭芝龍道:“譚大人所說的,確實都是事實,但敵我雙方實力懸殊,剛纔下官己經說過,在當時的情況下,中華軍以鉅艦數十艘,火炮數千門,強攻炮臺。同時也留下了大批戰船,防備我水軍出擊,何況我大清水軍只有這區區百餘艘小船,就算出擊迎戰也是無濟於事,因此下官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固守水寨。至於後來中華軍來攻水寨,想那大沽炮臺有堅城可守,火炮二百餘門,紅衣大炮不下百門,尚且難以守住。而水寨己無炮臺掩護,更是難以支撐,因此下官才下令放棄水寨,撤入海河內,如此才保全了近五十艘戰船。假如當時強行出戰,必會落得全軍覆沒之局。下官並非怯戰,實在是爲了保全水軍根本,還請懾政王明察。”

多爾袞沉默了半響之後,才道:“鄭芝龍,你先暫且回家,聽候處置。”

鄭芝龍心裡也清楚,多爾袞沒有當廷降罪自己,實際也就等於是自己逃過了這一劫,雖然說降職罷官是不可僻免,但身家性命卻是可以保住了。

現在鄭芝龍也看開了,反正這個水師提督,當不當其實也都是那麼一回事,不當反而更好一些。因此向多爾袞叩謝之後,這纔出宮回到自己在北京的家裡。

當時隨鄭芝龍一起降清的,還有鄭芝龍後娶的幾名妻妾,從及其他幾個兒子鄭世恩、鄭世蔭、鄭世默等人,全家老少共有十餘口人,剛降清時,清廷還打算利用鄭芝龍,誘降鄭成功,因此對鄭芝龍也頗爲優待,封他爲一等精騎呢哈番,相當於候爵,並將鄭氏一門都編入漢軍正紅旗。而鄭芝龍也就在北京安下家來。

不過清廷對鄭氏一門同樣也十分防備,雖然這兩年裡,鄭芝龍出任水師提督,但家眷人等全部都留在北京,不許隨行上任,實際是被清廷當作人質。而鄭芝龍也深知自己一家被清廷所忌,平時也極力約束家人,低調行事,不可肆意妄爲。在北京暴動發生的時候,鄭家都沒有參與。而在動亂之後,八旗貴族大排漢人,但因爲鄭氏一門這時已被編入了漢軍正紅旗,因此沒有受到多大的波及,到是躲過了這一場風波。

等鄭芝龍回到家裡之後,幾個兒子也都趕忙圍上來問候,父子相聚,在密室中坐下之後,鄭芝龍這纔將大沽口這一戰的經過,以及自己被多爾袞放回家中,聽候處置的事情,向幾個兒子說了一遍。

幾人聽了之後,也有喜有悲,年齡最小的鄭世默臉上露出了擔憂的神色來,道:“父親,大哥現在依附商毅,和大清作對,而且這一次在大沽口又殺敗了大清這麼多兵馬,大清會不會因此而怒遷我鄭家,從而對我們不利呢?”

鄭芝龍道:“你懂什麼?你大哥越是這樣,我鄭家也就越是穩如泰山,因爲清廷顧忌你大哥在外,也就不敢輕易對我鄭家動手了。”

鄭世蔭道:“父親,話雖是這麼說,但我們全家老小畢竟都在北京,大哥這樣一味和清廷爲敵作對,終究不是好事,您曾經幾次寫信,勸大哥歸順清廷,但大哥都置若罔聞,萬一清廷羞惱成怒,難說不會對我們鄭家作出什麼事情來。”

鄭芝龍點了點頭,嘆了一口氣道:“世蔭,你心裡在想什麼,爲父都明白,其實你大哥這樣的做法,正合爲父的心意,如果他真的歸降了清廷,我鄭家才永無翻身之日了。”

聽了鄭芝龍的這番之後,幾個兒孑也都大吃了一驚,鄭世蔭道:“父親爲何這樣說?”

鄭芝龍苦笑了一聲,道:“你們的年級也都不小了,有些事情也該讓你們知道,但今天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你們只能埋藏在心裡,但絕不可對其他人講,否則我鄭家會立刻遭遇滅門之禍。”

幾個兒子見他說得鄭重其事,臉色也都不禁肅敬起來,鄭芝龍這才道:“當初是爲父一念之差,未聽你大哥、叔父等人的勸告,執意降清。那知滿人本系蠻夷之輩,素無信義,結果自投羅網,被滿清迫脅我鄭氏一門北上,現在全家都被軟禁在北京,形如刀俎魚肉,只能任人宰割。幸好你大哥當日未聽爲父之言,才能逃脫在外,使我鄭氏一門不致全盤皆沒。雖然這兩年以來,爲父曾幾次寫信給你大哥,勸他歸降清廷,但這些都是迫無奈之舉,好在他見識卓著,未從爲父信中所言,後來還能夠重振兵馬,現在依附商毅,與清廷爲敵,爲父心裡,甚是欣憵。只要有你們大哥在外一日,我們鄭氏一家也就還有一線脫險之望。如果你大哥真得如信所言,歸附清廷,則我鄭家從此,全部都受制於人,生死皆不由自己了。”

幾個兒子聽了,也都默然不語,過了好一會兒,鄭世蔭才道:“父親,如果清廷真的因爲大哥,而遷怒於我們鄭家,那又怎麼辦?”

一直沒有說話的鄭世恩這時才道:“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那麼我們也就只好認命了,坦然受死,終有一日,大哥會殺光滿清諸人,爲我鄭氏一門報仇。”

鄭芝龍的臉也露出了一絲苦澀的笑容,因爲以後的事情,他確實無法預料。

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121章 收復南京之戰(六)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211章 商毅的應對計劃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11章 婚姻(下)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55章 插曲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398章 國事(一)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82章 佈置(三)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167章 雨戰(三)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82章 游擊戰(一)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80章 出兵(上)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30章 定居淸水村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206章 接頭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7章 夜襲(下)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5章 強盜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
第166章 江淮大撤退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154章 進攻廣東(二)第263章 察哈爾之戰(六)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25章 俘虜的身份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16章 全村動員(下)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121章 收復南京之戰(六)第70章 長江艦隊再度出擊(二)第248章 進攻商館(上)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26章 南京風雲(二)第162章 返回杭州(上)第420章 外侵內叛第336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二)第219章 工業基礎第111章 清軍南撤第322章 進攻大阪(上)第256章 新的起點(三)第192章 禁宮之變(一)第211章 商毅的應對計劃第99章 撤離麻城(下)第96章 機密泄漏(上)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185章 與荷蘭人談判(一)第253章 加勒比海盜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204章 徵薩艦隊歸來(下)第229章 清廷滅亡(一)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185章 江戶大火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25章 攻取兗州(一)第11章 婚姻(下)第60章 爭奪山東(四)第55章 插曲第85章 清軍反擊(上)第398章 國事(一)第180章 奉旨進京(上)第42章 火炮對火炮,火槍對火槍第232章 暗流涌動(四)第82章 佈置(三)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235章 南京巷戰(一)第167章 雨戰(三)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第49章 清軍整頓(二)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206章 北伐計劃(上)第158章 進攻廣東(六)第9章 挺進大別山(三)第254章 巡視北京(上)第162章 政治婚姻(上)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80章 進攻黃州(一)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135章 南京規劃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243章 血與火之夜(二)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3章 擁立監國(上)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273章 杭州時報案第82章 游擊戰(一)第270章 挽留紫玲瓏(上)第180章 出兵(上)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30章 定居淸水村第182章 兵不血刃第206章 接頭第48章 清軍整頓(一)第76章 守衛兗州(四)第188章 議和後續(一)第252章 孝陵—享殿(上)第87章 突破淮河(下)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27章 夜襲(下)第269章 會聚江南第5章 強盜第174章 八旗圈地第227章 蒙古出援第40章 決戰李自成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198章 南方的最後一戰(四)第391章 中荷決戰(九)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77章 鄭成功起兵(上)第70章 撤離徐州(上)第168章 先島海戰(下)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第292章 出航印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