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清軍南撤

一連幾天的時間,清軍都無法渡過長江,和南京的多鐸取得聯繫,洪承疇也知道,多鐸現在的處境恐怕是十分危險了。

不過這時由伊拜圖率領,從南京撤離的陸路部隊己經到達了武昌,並且告訴洪承疇,南京的清軍己經開始分水路兩路撤離,而多鐸將隨第二批人馬一起撤離南京,到達武昌來督師。

這個消息也給洪承疇帶來了一線希望,畢竟有一批人馬己經平安的撤離出了南京,說明現在南京的局勢似乎還沒那麼嚴重,因此洪承疇也希望多鐸能隨第二批人馬一起,平安的撤離出南京。但很快這一線希望就徹底破滅了,因爲從南京逃出來的船隻也到達武昌,給洪承儔帶來了商家軍的水軍己經封鎖了長江的消息。

這個時侯,洪承疇也知道,多鐸只怕是凶多吉少了。當如果自己有充份的時間,到也不是沒有辦法去救援多鐸,比如可以聚集大軍從湖北渡江,然後順江而下,去救援南京,還是有很大的機會的。只是這一來致少也要一二個冃的時間,而現在淸軍的當務之急,是趕緊派回援軍去增援北京,致於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因此根本就不可能有這麼多的時間去救援被圍守在南京的多鐸。

雖然洪承疇也知道,如果這一次多鐸真的被困死在南京,無論是被殺還是被擒,自己恐怕也都是脫離不了干係的,但也沒有別的辦法,只能聽天由命了。不過洪承疇這時心裡也非常有氣,因爲在此前自己己經幾次催多鐸趕快渡江來,但多鐸就是不聽,一直拖到了現在,因此這樣算起來,多鐸也是自找的,別人也沒有辦法。現在他也只能自己自求老天保佑了。

而令洪承疇覺得頭疼的,還不止是多鐸,就連多爾袞計劃保住江北之地的打算,恐怕也要落空了。

因爲現在清軍在江南江北的兵力都分佈差不多,但南北交通己被商家軍切斷,只剩湖北可通,因此清軍留在江南的兵力,恐怕大部份都無法在短時間內撤回江北來。

這時清軍在江北約還有二十六七萬的兵力,而多爾袞下令,要調十五萬人馬回援北京,那麼只剩下十餘萬人馬,根本就不可能守住江北的廣大地區,何況就是湖北地區的商家軍,也沒有完全清剿乾淨,只是都躲進了大別山裡,一但清軍撤離了黃州府的地區,他們就立刻可以捲土重來。

不過商家軍在攻破南京之前,也不可能會對江北進行大規模的用兵。因此江北暫時還能夠穩得住,現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先解北方的困危,看看到時侯會不會出現什麼轉機。如果多鐸堅守住南京,商家軍在進攻南京時兵力損失過大,或者清軍平定了北方之後,再迅速的調兵南下等等,也都有可能出現轉機的。

於是洪承疇也招集勒克徳渾、尚蓋等人商議撤軍的計劃。最後衆人決定,由譚泰、伊拜圖、佟圖賴、石廷柱四人分別率軍,從湖廣和江淮兩路返回北京增援,並且將明朝的宗室, 官員,還有一批錢糧物資也都帶回北京去,交由朝廷處理。隨行所其他將領有藍拜、碩詹、阿哈尼堪、阿濟格尼堪和蒙古旗諸人。

而在江北一線,甴勒克德渾帶領珠瑪喇、瓦爾喀珠瑪喇、馬光輝、海爾圖等駐守徳安府、防守湖北一線、兼管黃州府,並調駐守長沙的韓岱回兵武昌,受勒克德渾節制。洪承疇帶領泰什哈、李思忠、士彥等,沈志祥、吳朝佐、金光裕、佟岱等人駐守鳳陽府,和駐守歸德府的阿山一起防守江淮一線。然後爭取通知南方的其他各部清軍,讓他們都從湖北地區轉道,撤離到江北來。而尚善依然駐守黃州,防範躲在大別山裡的商家軍,不過在各路人馬撤離之後,黃州的駐軍將只剩下一萬五千人左右。

分派完畢之後,洪承疇也立刻下令,各路人馬拔寨出發,各自向各自的目標地出發。同時又寫了一份詳細的奏拆,把目前南方的情況和自己的安排佈置也都向清廷交待淸楚,聽候朝廷的處置。

大事都處理完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一些私人事務,洪承疇到是沒有什麼私人財產,也沒有美女,不過他還是念念不忘被抓的趙嶽。而這又是一件讓洪承疇感覺到頭痛的事情,因爲又過去了好幾天的時間,趙嶽的態度依然十分堅決,無論洪承疇怎樣施恩示好,李本深怎樣反覆勸說,但趙嶽就是堅持不降,而且每次都還把李本深斥責一頓。

後來洪承疇又帶着李本深,親自來勸趙嶽投降,但也被趙嶽連挖苦帶陰損,把洪承疇給譏琍了一頓,弄得洪承疇滿臉通紅,直恨不能立刻下令,把趙嶽推出去斬首了。這到並不是沒有過的,以前洪承疇也曾勸說過別的明朝官員投降,但被說羞惱成怒,也殺了好幾個。但這一次洪承疇居然還是忍了下來,只是苦笑了一聲,然後帶着李本深離開了趙嶽的房間。

當然洪承疇一想勸服趙嶽投降,也是有自己的道理,因爲通過對其他投降商家軍官兵的審問,洪承疇也知道趙嶽是商家軍裡一名十分出色的中層軍官,非常受李定國的看重,而且他的出身和李本深不一樣,是從商家軍的基層開始,一步一步的晉升上來,還參加也商毅創辦的軍校的短期培訓班,因此對商家軍訓練士兵的一整流程都十分熟悉,商家軍的幾次重要戰鬥,他都參加過,對商家軍的戰術思路和臨陣指揮方式也吃得比較透徹。

而李本深原是高傑的部下,是因爲帶着部隊投奔商毅,因此從一開始就出任團長,雖然起點要比趙嶽高得多,但實際的能力,遠遠不及趙嶽。在李本深投奔商毅的時候,趙嶽還只是個連長,但現在李本深僅僅只晉升了一級,成爲旅長,而按李定國的意思,趙嶽本來是擔任副旅長的,只是他不願幹副職,才屈尊一個團長。對比兩人的晉升速度,能力也就可見一斑了。

如果這次南下督師取得成功,洪承疇也許還不會這麼迫切想要收降趙嶽,但現在自己被清廷寄於了厚望的南下督師之行,己經可以確實是以失敗而告終了,自己被免職,或是左遷都是再所難免的。洪承疇當然不甘心從此就這麼沉寂下去,但如果自己想要東山再起,那麼就必須找到切實可以對付商家軍的辦法來,就必須更多,更透徹的瞭解商毅、瞭解商家軍,而就必須一定要收降趙嶽才行,洪承疇心裡也十分淸楚,在這些方面,趙嶽可比李本深要更有用得多。因此他才能夠容忍趙嶽對自己冷嘲熱諷,畢竟這是關係到自己以後宦海仕途的成就。小不忍則亂大謀。

但問題在於,趙嶽不僅和李本深的出身不同,所受教育程度也大不相同。通過這段時間的瞭解,洪承疇也發現,趙嶽以前是受過很不錯的傳統儒家思想教育,他拒不投降,並不是因爲對商毅的敬服,也不是對明朝的忠義,而是對於儒家成仁取義的名節,看得比自己的性命更重,從他靠默寫文天祥的[正氣歌]來打發時間,也就可以看出這些端倪來。

也正因爲如此,洪承疇收降李本深用的那些辦法和說詞,對趙嶽來說,根本就沒有用,相反都被趙嶽引用儒家經典,一一駁斥。洪承疇也知道,這種人也是最難說勸的那一種,用死來危脅他根本就沒用,自己當年不也就是這樣的嗎,結果……

這個時候,洪承疇才發現,自己每一次想到趙嶽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的聯想到自己的身上來呢? 是因爲從趙嶽身上看到自己當年的影孑,還是因爲自己心裡一直在後悔當年爲什麼不能像趙嶽這樣,再堅持一下呢?或者是自己想看一看,趙嶽最終能夠堅持到那一步。他真的能像文天祥那樣,捨身成仁取義,還是會像自己一樣,到底還是投降了呢?

而自己又希望趙嶽會選擇那一種結果呢?想到這裡, 洪承疇也不禁苦笑了一聲, 因爲他發現自己都不能確定,希望趙嶽會做出那一種選擇來。

就在這時,洪承疇忽然靈光一閃,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來,然後又反覆斟酌幾遍,覺得確實可行,而且這也是能夠勸服趙嶽投降唯一辦法了。因此洪承疇也起身在屋子裡來回走了幾步,喃喃自語道:“趙嶽啊!趙嶽,這可是你把我逼到這一步的,我看你除了投降之外,還有什麼路可走?”

於是就在第二天,洪承疇也下令起兵,從黃州趕去鳳陽府,當然隨行也帶上了趙嶽。

來到了鳳陽府之後,洪承疇也立刻收拾整頓目前的人馬,這時清軍在江淮一線的兵力只有六萬多人,由阿山領軍三萬駐守歸德府,泰什哈帶一萬五千人馬駐守廬州,劉之源帶李思忠、士彥領一萬人馬駐守淮安府,其餘人等都隨洪承疇駐守鳳陽。

第346章 親情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24章 洞房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89章 交易(下)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62章 破局(二)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92章 勸進(下)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38章 軍隊調整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103章 完婚(一)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49章 收復青州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183章 下獄(下)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93章 合圍(四)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72章 水路攔截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5章 受勳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245章 獻投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55章 火船(一)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199章 廷議(下)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245章 獻投第86章 人材(上)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134章 勸說第65章 破局(五)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87章 挑戰第77章 火炮對攻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章 喜迅(上)第186章 出獄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6章 三路出擊第28章 許婚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
第346章 親情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24章 洞房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236章 訪歐船隊歸來(四)第108章 處決立威第422章 中俄之戰(二)第89章 交易(下)第89章 計劃調整(下)第62章 破局(二)第191章 技術革新(二)第192章 勸進(下)第184章 駛進江戶灣第268章 馬尼拉的後續工作(二)第38章 軍隊調整第86章 清軍反擊(下)第258章 進攻修道院(下)第416章 南京風雲(四)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103章 完婚(一)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59章 局中之局(二)第241章 訪歐之旅(五)第249章 孝陵—神道(下)第132章 招安李自成(上)第379章 第二戰(四)第203章 生絲之戰(四)第49章 收復青州第74章 龍困淺灘(下)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183章 下獄(下)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125章 攻佔開封(上)第93章 合圍(四)第153章 西班牙方陣和線式戰術(上)第130章 北京的寒冬(一)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263章 回到浙江第155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一)第244章 血與火之夜(三)第72章 水路攔截第99章 清廷的援軍(一)第5章 受勳第236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第245章 獻投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79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四)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55章 火船(一)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70章 黃宗羲來訪(二)第88章 計劃調整(上)第188章 坤興公主第47章 會見鄭芝龍(下)第44章 公主釋心(下)第137章 向南向北(四)第199章 廷議(下)第169章 先島海戰(下)第59章 清軍南進(上)第245章 獻投第86章 人材(上)第90章 清軍撤軍(上)第50章 驚動了官府(上)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72章 大戰曲阜(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36章 南京巷戰(下)第134章 勸說第65章 破局(五)第36章 機構調整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126章 突破淮河第133章 北京的寒冬(四)第121章 開封戰役(一)第159章 琉球有變第87章 挑戰第77章 火炮對攻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86章 大西軍出戰(六)第1章 喜迅(上)第186章 出獄第162章 濟南備戰(二)第46章 會見鄭芝龍(上)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121章 海盜的俘虜(下)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148章 新的計劃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130章 進軍江西(二)第16章 三路出擊第28章 許婚第138章 江南初定(三)第185章 大西軍出戰(五)第139章 外線作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