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商毅的應對計劃

得到了李自成南撤,史可法和吳甡辭職的消息之後,商毅也意識到,本來己經好轉了的南方形勢,一下子又變得非常遭糕了。甚致比上一次清軍南侵的時候還要遭糕得多。因爲自己的情報網絡基本己經查覺到清軍的調動情況,這也說明,清軍在今年以內,就很可能再次展開南侵,而且這一次南侵的規模,也不會比上一次小。

因此這一次南京發生的順逆之爭,顯然是清廷早有預謀的行動,先煽動東林黨人鬧事,使南明朝廷和李自成分裂,然後逼使李自成南撤。這樣一來,南京以西的防守幾乎是一片空白,清軍可以順江東下,想指望劉良佐和黃得功擋住清軍東進的大軍,根本就是不可能。完全有可能一舉而攻克南京。

但也不可否認,清廷的這一整套計劃確實十分巧妙,完全是針對東林黨的脾氣秉性而制定的,充份利用了東林黨人自以爲是,不顧大局的性格弱點。

那麼從現在的情況來,雖然不排除南京朝廷到了危險的時候,還會調自己出兵去保護南京,但以東林黨的性格和眀朝拖拉的辦事效率,估計等到自己出兵時,清軍也己經兵臨南京城下了。這樣一來南京也就等於是一座死城,而浙江直接面對清軍進攻的可能性,己經很大了。

好在是一個月之前,商毅就己經有這種預料,因此在浙江內部也都做好了充份的思想準備,並不覺得有什麼突然和意外。另一方面,在江淮戰役的勝利,也充份證明,商家軍確實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強軍,因此浙江省內軍民人等、士農工商,上上下下都對商家軍信心十足,到也沒有引起多少恐慌情緒。

而且在這幾個月的時間裡,商家軍的擴軍編制工作己經完成,現在浙江包括蘇北、淮西地區,一共有七個步兵師,分別是第一、三、四、五、六、七、九師;四個步兵旅,分別是第一、五、六旅,另有一個騎兵師、一個特種兵大隊,相當於一個旅。總計兵力爲十二萬左右。不過由於兵工廠的生產能力有限,現在第七師,和第三、五旅,都是裝配了半數的兵器。另外還組建了五個預備旅,正在加緊訓練,預計在年內,再組建一到二個師,或二到三個正式旅。

在山東戰區,這時己經編制二個步兵師,爲第二、第八師;三個步兵旅,爲第二、四、七旅,另有一個騎兵旅和一個特種兵團。總計兵力爲五萬左右。其中三個步兵旅都只裝配了半數的武器。另外也有三個預備旅,計劃年內再組建出一個師來。

目前商家軍陸軍部的總兵力超過了十七萬,儘管不是所有的部隊都裝配上足夠的兵器,但和江淮戰役的時候相比,無論是兵力總數,還是整體的作戰能力,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另外在海軍部的,下屬還有三萬六千多兵力,其中可以用於陸戰的兵力可以達到一萬五千人,這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輔足力量。

因此在盤點完了自己現有的兵力之後,商毅又一次清楚的認識到,和自己剛剛來到這個時代相比, 自己己經擁有了足夠強大的實力, 手下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有超過二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地, 有八百多萬民衆, 擁有足夠的財力物力, 甚致還佔領了兩個大型海島, 也就是說,就算是失敗了,也有足夠的後路可退,那還怕什麼,就再和清軍大戰一場就是了。

不過由於軍隊的擴大,也使商家軍在未來的大兵團作戰會增加,而目前最高的師級編制顯然不能符合現在的作戰要求,因此商毅也決定,在師級以上,再提高一級,進行軍級編制,將目前的全部兵力編成五個軍。

浙江戰區,第一軍:下轄第一、五、九師,第一、五旅。由成進任軍長,趙英傑任副軍長,尤洪亮任參謀長,付責駐守江南地區,總指揮部設在杭州;第二軍:轄第三、四師、六師,第三旅,由羅運斌任軍長,王信任副軍長,劉伯濤任參謀長,付責駐守江北地區,總指揮部設在揚州;第三軍:轄第九師、騎兵師、特種兵大隊和第六旅,由楊武丞任軍長、段鵬任副軍長。屬於機動兵力,江南江北調動作戰,但總指揮部仍然設在杭州。

山東戰區,第四軍:轄第二師、第二、四旅、騎兵旅和特種兵團。由周少桓任軍長、蔣義渠任副軍長,唐鎮任參謀長,付責駐守整個山東戰區,總指揮部設在登州;第五軍:轄第八師,第七旅,軍長由周少桓兼任,童大勇任副軍長,鮑銅鋼任參謀長,付責駐守靑州地區,總指揮部設在穆陵關,平時由童大勇代理軍長的職權。

對於這樣的新編制,統戰部的其他人員都沒有意見,畢竟現在全軍己經有十個師的編制,如果還按師爲最高級戰鬥編制,確實會使指揮權過於分散。稍微有一點出人意料的是,由周少桓一人身兼兩個軍的軍長,不過山東戰區離浙江確太遠了,既使是有了飛鴿傳書,也來不及做到極時的指揮,因此需要一個統一的指揮部。而且第五軍的人數明顯偏少,實際只有半個軍。

因爲時間裡迫,軍部的成員也各兼任以前師級職務,因此人員也不需要重新調整,可以說很快就能快完整編,而商毅也開始考慮,在南京失守之後,商家軍的整體作戰安排。

現在清軍的戰略計劃己經十分清楚了,就是在山東主守,江淮牽制,主攻長江中游。而在清軍攻佔南京之後,一定會集中優勢兵力,以南京爲基地,前來進攻浙江,因此在江南地區,恐怕也只能以戰略防守爲主,並以杭州、蘇州兩地爲防守核心。

因爲杭州是目前商毅集團的行政機構所在,絕大部份士兵的家屬,還有重要的工廠、學校、對外港口都設立在杭州附近,因此杭州絕不容有失的。而蘇州是商毅集團除了杭州以外,在江南的最重要城市,主要的出口商品絲綢,幾乎都是在蘇州生產,同時蘇州還足連結着江北地區,和控制長江入海口的重要戰略位置,因此蘇州無論如何也一定要保住。

當然一味的防守顯然不是上策,什麼死守城池,也從來都不是商毅所考慮的戰鬥方式,既使是在戰略防守,也一定是要守中帶攻。因爲在商毅的戰術指導思想中,防守只不過是爲了反擊而做的準備工作。因此商毅很快就開始考慮,如何向清軍發動反擊。

雖然清軍在奪取了南京之後,確實佔據了戰略主動權,但由於這一次南侵清廷本身就十分免強,而且戰線拉得太長,因此商家軍的反擊點依然很多。

首先南京就是清軍的一個最大弱點,因爲南京城本身過於龐大,而且又濱臨長江,因此想要完全守住,則需要在水陸兩線都佈置大量的兵力,在另一時空裡的十餘年後,鄭成功就利用自己的水上優勢,從長江入海口發動對南京的突然進攻,一度打得清軍十分被動,如果不是當時鄭成功優柔寡斷,一再錯過戰機,這一戰就可以攻下南京了。

但這個戰術角度來說,這無疑一個極好的從水上突襲南京戰例,商毅完全可以學習使用,而且和那個時候的鄭成功相比,商毅的海上實力,則要更勝一籌,同時還控制着長江入海口,而鄭成功所犯的錯誤, 商毅自信自己決不會再犯。

另外在江北、山東兩個戰區,清軍的兵力都較爲簿弱,由其是在山東,儘管清軍有近七萬大軍駐守,但基本都是雜牌軍,戰鬥力並不強,而且這兩個戰區也己經被連成一片,因此完全可以集中兵力,選擇一個合適的地方,比如商毅一直念念不忘的徐州,或者是濟南、兗州等地主動向清軍發動進攻,打幾個勝仗,殲滅一部份清軍,也能移牽制清軍在江南的兵力。

同時商毅還有一個大膽的支劃,在必要的時候,完全可以充傷發揮商家軍海軍的絕對優勢,就像去年救援北京一樣,從海上發動突然襲擊,而這一次商毅攻擊的首要目標可就不是北京了,而且是清廷的真正老剿盛京,也就是後世的瀋陽。

儘管清廷己經入主北京,但畢竟時間不長,盛京在滿人的心目中,依然還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時淸廷歷代先君,還有愛新覺羅氏先祖的陵寢,也都建在盛京。因此一但盛京遭到襲擊,對清廷在精神和心裡上的打擊將會是十分沉重的,同時對自己也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而且現在清廷的主要力量都已經遷到了關內,關外的守備十分空虛,當然以這個時代的戰略觀念來說,關外己是淸廷絕對的大後方,也沒有必要留下過多的兵力防守,只不過誰也不會去想到,來自海上的敵人的威脅。因此突勢盛京的成功性非常大。同時也會迫使清廷不得不抽調大量的兵力,回援關外,並且在勃海沿海地區都要佈置足夠的兵力駐守,當然這樣一來,在南方的壓力也就能夠大大減輕了。

而由於有突襲北京的成功戰例,統戰部也對商毅的襲擊盛京計劃同樣充滿了信心,而且通過商毅的分析,也充份認識到清軍原來還有這麼多的弱點,因此就算是南京失守,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有商毅在,仍然可以打敗清軍。

第135章 天命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335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一)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63章 破局(三)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66章 新法令(上)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67章 雨戰(三)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82章 佈置(三)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章 喜迅(上)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63章 破局(三)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145章 新年(下)第148章 新政(一)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332章 對持(一)第13章 雙截棍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33章 餘波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27章 夜襲(下)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180章 出兵(上)第279章 大不敬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145章 新年(下)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74章 完成包圍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45章 貨幣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83章 夜襲(一)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49章 皇太極(下)第56章 重新整編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102章 備戰(四)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50章 退守修道院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122章 造船(上)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107章 收復杭州
第135章 天命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335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一)第216章 全力備戰第261章 察哈爾之戰(四)第63章 破局(三)第175章 南明的行動(下)第44章 守衛新野(下)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66章 新法令(上)第169章 局勢的變化(一)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67章 雨戰(三)第69章 火拼左良玉(一)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82章 佈置(三)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1章 喜迅(上)第98章 撤離麻城(上)第216章 朝鮮使團在南京(下)第63章 破局(三)第409章 南洋戰役結束(三)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85章 進山追擊(三)第145章 新年(下)第148章 新政(一)第243章 東西方的交流(一)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237章 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團(下)第96章 商毅的目地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332章 對持(一)第13章 雙截棍第50章 南京的決策(下)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33章 餘波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27章 攻取兗州(三)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27章 夜襲(下)第141章 驅逐荷蘭(四)第16章 山東戰役(四)第180章 出兵(上)第279章 大不敬第109章 圍殲阿濟格(五)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34章 商家軍的考覈(上)第262章 進攻馬尼拉城(一)第95章 形勢逆轉(下)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145章 新年(下)第201章 登基建國(三)第74章 完成包圍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140章 驅逐荷蘭(三)第123章 收復南京之戰(八)第13章 淮安戰役(一)第67章 三徵湖北(四)第210章 跨海入朝(三)第430章 新的啓程第159章 戰爭的收穫第171章 進攻琉球(二)第45章 貨幣第117章 戰後總結第106章 圍城打援第83章 夜襲(一)第136章 向南向北(三)第104章 突襲盛京(三)第81章 道州之戰(二)第204章 登基建國(六)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75章 勸降吳三桂(下)第39章 鄧州之戰(二)第78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三)第255章 巡視北京(下)第102章 收編海盜(三)第49章 皇太極(下)第56章 重新整編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118章 收復南京之戰(三)第254章 新的起點(一)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213章 平定朝鮮(二)第156章 揚州之戰的結局(二)第102章 備戰(四)第3章 設立幕府(上)第251章 孝陵—陵園(下)第6章 第一次考驗第162章 浙江的政務第167章 多尓袞復出(一)第230章 暗流涌動(二)第50章 清軍整頓(三)第250章 退守修道院第31章 擂臺比武(上)第175章 滿載而歸(三)第122章 造船(上)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107章 收復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