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多爾袞的決策

七月一曰,山東敗績的消息傳到了北京的時候,清朝的實際統治者,睿親王多爾袞正在紫禁城的武英殿裡端坐沉思。

清軍進入北京之後,多尓袞就住進了皇宮裡,這時皇宮大半被李自成撤離時燒燬,只有武英殿一帶基本完好,因此多爾袞處理軍務政事,都是在武英殿進行。

多爾袞今年才三十三歲,正是而立有爲之時,自從軍入關之後,只有三個月,不僅打敗了滅亡明室的大順軍,佔領了明室的首都北京和畿輔地區,而且大順軍己被全部趕入了山西,明室餘孤雖然己在南京稱帝,但一直龜縮於江淮以南,不思進取。現在清軍的勢力己經擴展到山西、河北、陝西、山東、河南之地。可以說現在黃河以北的地區,基本己全在清軍的控制之下。

因此多爾袞現在也躊躇滿志,這樣的功績,就是英明神武的太祖皇帝努爾哈赤,雄材大略的太宗皇帝皇太極也不曾達到過,固然有吳三桂的接引之功,但多爾袞的臨陣決斷和指揮得當,也是功不可沒的,如果再能夠趁勢揮師南下,一舉掃平江南之地,一統天下,那麼曰後的史書上,多爾袞的名字,必將與太祖太宗相提並論,甚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果自己能……想到這裡,多尓袞也不禁輕輕撫摸着自巳坐椅的把手,心跳也猛然加速。

過了好一會兒,多爾袞才平靜了一下心情,從桌案上拿起一份公文,心不在焉的看着,猛然多爾袞臉色一變,又將這份公文抓在手裡,仔細看了一遍。這正是山東敗績的公文。

多爾袞將這分公文放下,靜了靜心,這才覺得自己剛纔是不是太有些得意忘形了,現在大清所佔的明朝之地,不過十之二三,想統一天下,可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就是當年掃橫歐亞、所向無敵的蒙古鐵騎,要平定南宋也足足花了近五十年的時間,其中還搭上了一個大汗的性命。因此這以後的打算,還是要好好斟酌一下才行。

在南明成立的消息傳到北京之後,多爾袞也曾爲是佔領明朝全境,還是立足於江北之地,與南眀實現南北分治認真思考過,也招集滿漢大臣,認真討論。

其實在當時,清軍的大多數將領,對佔領明朝全境都有些信心不足,因爲清軍僅僅只佔領了北京和周邊的地區,而李自成在山西、陝西、湖廣尚還有數十萬大軍,明室在南京重新稱帝,也有江南的半壁山河,人馬也不在五十萬以下,而且江南之地河流湖泊衆多,也不利於善於騎射的八旗鐵騎發揮。

因此不少滿族將領都認爲能夠和南明實現南北分治,應該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甚至還有一些人建議,不如把北京搶掠一番,再退回關外去。就連多鐸和阿濟格也都認爲,至少在短期內,可以接受南北分治,每年接受南方進貢的歲幣。就算是要南征,也該等到北方安定下來以後再說。

但和滿清的將官不同,幾乎所有降清的漢族官員卻對南征表現得最爲熱衷,由其是在清軍入關之後降清的漢族官員,幾乎都一力主張,不與南明政權共存,以清代明,以武力走統一全國之路。

因爲只要是有明朝繼續存在,那麼這些降清的漢族官員就只能揹負着叛臣的罵名,只有讓滿清統一了天下,自己才能取得正統的名份。因此他們都竭力慫恿多爾袞決策南征,不斷上書,大談江南民風脆弱,不勝刀兵,不難平定。而南明政權腐敗無能,君昏臣暗,武將驕橫拔扈,文官黨員伐異,內耗不斷,腐敗無能,只要清軍的大軍一到必然勢如破竹,掃平江南之地。

面對這兩種意見,多爾袞也有些左右爲難,他當然是想一舉統一天下,但心裡也確實覺得沒有把握,儘管多尓袞也對江南民風淳弱,對南明朝廷的腐敗無能有所瞭解,但多爾袞心裡也十分清楚,滿清自身的兵力有限,八旗軍滿打滿算,也不過十餘萬人馬,加上漢八旗和蒙古八旗,也不足二十萬,而且滿族人口稀少,補充兵員也非易事。面對一個地域比自己大數十倍,人口數以億計的龐然大物,要說一點也不擔心,是不可能的。

不過促使多爾袞下定決心南征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經濟,隨多爾袞率軍入關的洪承疇,對於這一點最清楚不過,就直言指出:“西北粒食全給於東南,自闖亂後,南粟不達京師,以致北地之米價日騰。故不得江南,則漕運阻矣,將何以成天下?”

應該說洪承疇確實是一語中的,說中了事情的本質,因爲隨着中國社會的發展, 南方的經濟地位不斷上升,以北京爲中心的北方地區上自朝廷的稅賦收入、達官勳臣的俸祿支出,軍民百姓的生活物資供給,對南方漕運的仰賴也越來越大。北方對南方在經濟上的依賴性,己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中,宋代以前出現過的南北分治的經濟相對平衡的基礎,在這個時候已經不復存在。不是僅靠毎年幾十萬兩白銀、綢緞之類的歲幣就能夠解決的。

而且北方經過十幾年的農民軍動亂之後,社會秩序和農業生產都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恢復,如果失去了南方的供應,北方很難支撐下去。因此江南之地,不僅僅是爲了統一天下,同時也是滿清想在中原立足的必須之舉。

因此多爾袞這才下定了收取江南的決心,同時也是爲了試探南明朝廷的反應,給督師江北的史可法寫了一封信,內容當然是充滿了威逼恐嚇的意思,看一看南明朝廷是如何應對。但信剛剛送走,立刻就接到了山東叛亂的告急,多爾袞心裡自然有些不自在。

不過因爲方大猷也沒完全弄清楚,自己對手是什麼人,因此在奏摺裡也寫得語焉不詳,只能說成是一般性質的地方明朝官員百姓發動叛亂。

正因爲如此,多爾袞到也不太在意,在他看來這次山東叛亂本身並不算什麼大事,只不過是一羣明朝的地方官員和一些民間百姓組織起來的反抗鬥爭,這種事情在過去淸軍入關奔襲中,也經常發生,但怕只怕這消息傳開之後,在清軍的佔領地區,引發了連鎖反應,那就有些麻煩了。另外如果南明朝廷在對此加以利用,比如出兵配合,或者派出官員巡撫這些地方,也都會對清軍的統治十分不利,只爲在這些地方撲火,也會拖得清軍疲於奔命。因此對這次山東叛亂也不能輕率處理。

但相對於山東叛亂,另一份公文對多爾袞來說,卻更令多爾袞煩心一些,這是以當今的大清皇帝福臨的名義發給多爾袞的詔書,內容當怨是表彰多爾袞率軍入關之後的功績,將他的功勞比作昔日的姜尚、張良,總之是充滿了溢美之辭。

乍一看這份詔書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不過就是問慰了多尓袞勞苦功高,而且多爾袞也值得慰問。但多爾袞的什麼人,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政治鬥爭,一看就明白,這裡面是話裡有話,明裡是問候自己,實際是對自己不放心,由其是把自己比作姜尚、張良,滿人雖然文化不高但大多數人對[三國演義]的故事都十分熟悉,誰都知道,在[三國演義]裡,水鏡先生司馬徽就把諸葛亮比作姜尚、張良,因此詔書實際的意思,就是讓多爾袞學諸葛亮,盡心當好一個託孤的忠臣。

現在多爾袞和郎哈濟爾並列爲攝政王,而又是這一次入關的主帥,可以說現在清朝滿漢八旗的所有精銳人馬都在多爾袞的掌握之中,而多尓袞本身又有頗有雄材,另外還有兩個兄弟多鐸和阿濟格扶助,現在攻入北京己經兩月有餘,北京的周邊地區也都安定了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也該給皇帝一個明確的答覆了,如果打算佔領明朝的土地,那怕只是北方的土地,也應該把皇帝接到北京來,如果是打算搶掠一番再退回關外去,那麼也該有個回覆。如果仍然這麼對盛京清廷不聞不問,不理不睬,恐怕就會讓人懷疑,多爾袞是否是打算在北京自立爲王了。

要說多爾袞對皇位沒有野心,當時是不可能,但他心裡也清楚,現在還不是在北京立自的時候,雖然滿漢八旗的所有精銳人馬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他們的家眷老小卻都在關外,一但自己扯旗自立,他們未必會死心塌地的垠隨自己,因此不如把福臨從盛京接到北京來,一來表示自已沒有私心,二來也可以把皇帝控制在自己手裡,反正現在自己大權在握,又怕什麼?[三國演義]裡曹操、司馬懿都是自己學習的好例子。

於是就在第二天,多爾袞招集大臣們商議,最終決議,對這次山東叛亂必須出動精兵強將,儘快平定下去,同時對叛亂的明軍或是百姓,一率斬盡殺絕,以嚴厲手段警示其他地區。另外派遣輔國公屯齊喀和託、固山額真何浩會爲使,返回盛京,去迎請皇帝大臣人衆一起來京。

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197章 困境(上)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98章 僱傭兵(下)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308章 宣戰(上)第17章 朱印船(上)第255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二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350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一)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400章 國事(三)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72章 求和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191章 勸進(上)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64章 破局(四)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89章 繼續堅持第2章 喜迅(下)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288章 計劃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185章 襲擊(下)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79章 桂王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155章 民嘯第187章 講和(下)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82章 游擊戰(一)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
第184章 薩摩之戰(五)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79章 跨海突襲艦隊啓動第132章 北京的寒冬(三)第197章 困境(上)第133章 清軍撤兵第98章 僱傭兵(下)第232章 除夕——皇城之戰(上)第212章 各懷心計第52章 進軍武昌(三)第197章 湯若望(下)第21章 隆興堂覆滅(上)第76章 湖南告急(下)第104章 迴歸國內戰場第57章 山東之變(五)第18章 進取光州(一)第171章 遷移南京(下)第250章 中國西印度公司總督(三)第185章 火燒鶴丸城第167章 言論自由(下)第127章 主動出擊(上)第272章 撤離南京第27章 南京風雲(三)第46章 鄭成功來訪(上)第181章 大西軍出戰(一)第217章 另一位宗師(上)第371章 荷蘭的決議第17章 山東戰役(五)第308章 宣戰(上)第17章 朱印船(上)第255章 加勒比海盜VS西班牙艦隊二第116章 收復南京之戰(一)第350章 日本勢力重新洗牌(一)第233章 林家的決斷第182章 第二次琉球之戰(上)第400章 國事(三)第127章 收復南京的後續戰鬥(上)第339章 又一次關原之戰(五)第23章 靈活作戰(二)第114章 決戰之前(上)第85章 連寨戰術(上)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72章 求和第278章 長城填詞第191章 勸進(上)第65章 三徵湖北(二)第138章 針鋒相對(下)第115章 決戰之前(下)第89章 騎軍對戰(下)第64章 破局(四)第323章 進攻大阪(下)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102章 大島海戰(上)第89章 繼續堅持第2章 喜迅(下)第282章 訪問歐州第313章 攻佔九州島(二)第195章 降價風波(下)第128章 林府壽宴(三)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169章 多尓袞復出(三)第88章 騎軍交戰(上)第288章 計劃第120章 登州的來使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185章 襲擊(下)第126章 林府壽宴(一)第216章 參政院(下)第163章 返回杭州(下)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424章 中俄之戰(四)第118章 戰後餘波第11章 全面進攻計劃(上)第79章 桂王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155章 民嘯第187章 講和(下)第44章 龜山島海戰(四)第187章 神奈川條約(下)第86章 連寨戰術(下)第211章 跨海入朝(四)第375章 文萊歸降(下)第172章 清軍北迴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47章 清廷平亂(上)第4章 擁立監國(下)第106章 淮安首戰(上)第82章 游擊戰(一)第123章 伏擊清軍(一)第377章 第二戰(二)第116章 假太子案(三)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160章 豐臣公主(上)第124章 伏擊清軍(二)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200章 田府盛宴(上)第255章 新的起點(二)第217章 朱由崧升朝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