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李自成的決策(下)

這時劉宗敏又叫了起來,道:“顧先生剛纔都說了些什麼,‘之’啊‘也’啊的,俺老劉是大老粗一個,可聽不懂這些文縐縐的詞啊?”

李自成不禁笑了,劉宗敏是鐵匠出身,打仗是把好手,但大字不識一個。剛纔那些話到是有些難爲他了。於是道:“顧先生的意思是讓咱們不要管這裡了,而是轉攻陝北,打回老家去。”

劉宗敏聽了之後,也呵呵道:“要打回老家去當然是好,俺老劉也不反對。不過這裡可也不能不管,那個商毅殺了咱們那麼多的弟兄,難到就這麼算了嗎?就是要打回老家去,也要先把商毅給收拾掉了。”

李自成也點了點頭,道:“我看就這樣決定吧。”

其實劉宗敏的這個意見也是正中李自成的心意,畢竟這回闖軍在光州這個跟頭實在是栽得太大了,現在的李自成可不再是昔日的流寇,而是堂堂的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十幾萬人被幾千明軍追着跑的時代早就過去了。只有自己打得明軍雞飛狗跳,因此這個面子怎麼樣也要找回來。另外留着商毅在,對自己來說總是一個危脅,等自己率軍北上之後,萬一他在自已背後鬧事呢?還是先把他給解決掉爲好。

因此李自成轉頭問宋獻策道:“宋先生,這次我們去進攻光州,勝負如何呢?”

從剛纔直到現在,宋獻策一直都是微合雙眼,默不作聲,不知情的人還以爲他是睡着了,不過李自成等人都知道,他一貫如此,誰也沒有在意。

宋獻策本是一個以算命爲生的江湖術士,投靠李自成時,獻上了“十八子主神器” 的讖語,把這句以經流傳很廣的話安到了李自成身上,大得李自成的歡心,被尊爲軍師,拿他當了劉伯溫。不過在李自成的軍中,宋獻策的主意都是用算命佔掛一類的辦法進行,但李自成卻對他的算掛十分信任,凡事都要請他算一掛。

聽到李自成問自己,宋獻策立刻微微睜開眼,從袖子裡掏出了三枚銅錢來,用雙手捂往,搖了幾下,扔在地上。然後雙目全神貫注的盯着銅錢,半天都沒有說話。李自成和其他衆將也都目不轉眼的看着宋獻策,都是十分鄭重的樣子。

過了好一會兒,宋獻策才道:“回稟闖王,此番進攻光州,雖然會有一些波折,但最終我軍當勝無疑。” 其實每一次宋獻策爲李自成占卜,都是必勝、克敵之類的結果,中間再加上“有一些波折”、“有幾番爭奪” 之類的話。而這幾年來,李自成在軍事上也確實是連連獲勝,因此也顯得宋獻策的掛像十分靈顯,也引得許多人都相信他真有半仙之體。

宋獻策算完掛之後,李自成也十分高興,立刻下令,道:“宗敏兄弟,你帶一萬親兵營的人馬,先行一步,趕到信陽去防守,如果信陽失守了,就守住隨州,我帶大隊人馬,隨後就趕到。記住,對商毅可不能輕敵。”

劉宗敏立刻喜形於色,道:“末將尊令,闖王放心好了,我一定不會輕敵。”

李自成又看了看田見秀,道:“見秀兄弟,這次我就饒過你一次,讓你帶罪立功,不過甴權將軍降爲果毅將軍,這次就跟着宗敏兄弟一起去守住信陽。五營的統領,暫時就由李巖李先生來代管吧。”

李巖雖然是李自成的謀士,但被封爲制將軍,因此也能算是武將。他投靠李自成的時間雖然不長,但給李自成出了不少好主意,其中最大的功勞一是編了“迎闖王、不納糧” 的兒歌,四處傳唱,爲李自成爭取到不少人心,二是勸李自成不要四處流竄,建立根基,纔有了這次的襄陽封制。對李自成的大業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因此李自成對他也十分看重。

分派完畢之後,衆人立刻都各自散去,只有顧君恩嘆了一口氣,認爲李自成這一舉動完全是多此一舉。

―――――――――分割線―――――――――分割線―――――――――

就在李自成作出了先解決商毅,然後再揮師北上的決意的時候。在商毅這一邊,劉澤清率領一萬七千人馬,也趕到了光州。

原來吳甡接到了商毅的回覆之後,對商毅拒絕出兵進取信陽的態度也大爲不滿,認爲商毅是居功自傲起來了。再加上身邊的幾個幕僚一再煽風點火,吳甡也開始懷疑,商毅這是不是在學左良玉,玩起養寇自重的把戲。

因爲前一階段明軍在各線都取得了勝利,也使吳甡的自信急聚膨脹起來,認爲李自成的實力原來也不過如此,現在這正是大舉進攻賊寇的大好時機,絕不能錯過,而渾然沒有覺察到,實際上之前所取得的勝利中水份相當大,基本就是靠商毅一個人在撐着。

而在明軍中抱有和吳甡同樣想法的人還不少,劉澤清就是其一,他見商毅連建奇功,黃得功和劉良佐也各有斬獲,心眼也開始活動起來。他當然不以爲這些功績是建立在商家軍超強的戰鬥力和商毅周密佈置計劃的基礎上,而是想當然的認爲是由於闖軍的實力太差所致,換了自己,做得也一定不會比商毅差。因此藉着商毅不肯出兵的機會,主動向吳甡請令,要去奪取信陽,進取徳安府。

見劉澤清主要請令,吳甡自然是求之不得,立刻下令,命劉澤清率領本部人馬,去進取信陽,又拔調了高君遠部交給劉澤清指揮,一共是一萬七千人馬。同時又下令駐守光州的謝科、彭瑞二部都歸劉澤清節制。等於是把這兩支人馬的指揮權從商毅那裡奪走了。一方面是加強劉澤清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是給商毅敲一敲警鐘。畢竟他不敢把商毅的人馬也拔給劉澤淸,萬一把商毅給逼反了,自己可也下不了臺。而且商毅的人馬也是一支戰力出衆的部隊,吳甡以後還是需要的。

劉澤淸領令之後,心裡十分高興,立刻率軍出發了。

來到了光州之後,劉澤清向商毅出示了吳甡的將令。商毅也十分痛快,因爲他根本就看不上謝科和彭瑞兩部,現在把他們甩給劉澤淸,反到是去掉了兩個大包洑,因爲不用負擔他們的糧草了。於是商毅馬上把謝科、彭瑞二人叫來,當着劉澤清的面,直接告訴他們,以後就到劉澤清帳下去聽令去吧。不要到自己這邊來了。

人馬移交了之後,劉澤清又道:“商將軍,本官是奉了督臣大人之命,前來奪取信陽,還請商將軍本官一臂之力如何?”

商毅搖了搖頭,道:“闖賊雖然連敗數陣,但畢竟縱橫天下十餘年,現在以經擁兵數十萬,實力雄厚,因此雖折數陣,但也並未傷元氣,挫其根本,仍然不可輕敵。而且現在駐守信陽的,是闖賊手下的頭號干將劉宗敏,此人十分悍勇,極難對付。何況我軍連經數戰,兵力疲備,傷亡頗大,我的第二批援軍尚在途中,三五曰後便可到達光州,故此我們現在最好還是守在光州,等闖賊主動進攻過來,那時我的援軍也到了,然後再待機破敵。”

劉澤清聽了,不棋哈哈大笑,道:“區區草寇,丈有何遁哉,還用得着等什麼援軍嗎?別人怕劉宗敏,我卻不怕他,就是李自成來了,我也視其如草芥一般。只是想不到皇上親口御封勇冠三軍,驍勇善戰的商將軍,今曰居然也會怯戰嗎?”

商毅也不生氣,只是笑道:“在下以經連勝闖賊數陣,豈是怯戰之人所人極,只是在下從來不打無把握之戰,何況是必敗之局,劉將軍如果不聽我良言相勸,執意要出兵,只怕是悔之晚矣。”

劉澤清勃然大怒,道:“商將軍,你也不過是一時饒幸,才連取勝幾次,並不足爲奇,如果不是你懼敵怯戰,擁兵不動,也不會做視信陽被賊寇所佔,現在居然就敢嘲諷於我,看我在督師面前告你一個坐失城池之罪嗎?”

商毅還是不動怒,笑道:“信陽一直爲闖賊所佔,誰把它奪回來了,我又怎麼會有坐失城池之罪,如果我擁兵不動,那麼現在這光州又是何人收復回來的呢?”

面對商毅的拮問,劉澤淸也不禁爲語塞,正想着找什麼詞來反駁商毅,但這時商毅又道:“劉將軍,你我就不必再作無謂的口舌之爭。如果將軍執意要出兵進攻信陽,我也不會阻攔。如果劉將軍這次出兵能夠取下信陽,得勝而歸,那麼由將軍想怎樣說都可以,相反如果劉將軍大敗而還,則現在說多少都是沒有用。因此在下只預祝將軍旗開得勝,馬到成功吧。”

劉澤淸聽了,只氣得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但被商毅拿話給將住了,也說不出別的話來,瞪了半響之後,才從牙縫裡擠出了幾個字:“好,等我大敗賊寇之後,看來還有什麼話說。” 說完之後,狠狠的一甩袖子,又對剛剛成爲自已部下的謝科和彭瑞道:“我們走。”

第205章 北上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47章 穿插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36章 編制民團第35章 南歸(上)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9章 催促出兵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152章 談判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133章 湖北反擊(下)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145章 規則(下)第147章 制度(下)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10章 初戰淸軍(下)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2章 應對第188章 勸降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9章 催促出兵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224章 洞房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84章 開戰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112章 豪格逃亡第399章 國事(二)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154章 激戰(下)第399章 國事(二)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79章 強攻臨朐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144章 規則(上)第50章 再攻濟南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93章 雷汞第135章 開業(二)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178章 工匠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45章 貨幣第346章 親情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40章 匪賊來了(一)
第205章 北上第376章 第二戰(一)第147章 穿插第163章 濟南備戰(三)第36章 編制民團第35章 南歸(上)第155章 進攻廣東(三)第152章 潛入濟南城內第233章 除夕——皇城之戰(下)第212章 平定朝鮮(一)第150章 進攻揚州——雨戰(上)第155章 收復湖北(下)第260章 溧水之戰(二)第9章 催促出兵第194章 降價風波(上)第91章 清軍撤軍(下)第142章 日本使臣(上)第152章 談判第168章 南京新生活第152章 忠貞營歸降(上)第7章 進攻北京(四)第133章 湖北反擊(下)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158章 繼續合作第203章 徵薩艦隊歸來(上)第177章 入川之戰(二)第286章 帝國體制(一)第145章 規則(下)第147章 制度(下)第141章 外線作戰(三)第110章 初戰淸軍(下)第384章 中荷決戰(二)第2章 應對第188章 勸降第395章 荷蘭求和(四)第413章 南京風雲(一)第9章 催促出兵第151章 四川戰事(下)第22章 羅川口攻防戰(一)第262章 溧水之戰(四)第64章 爭奪山東(八)第41章 匪賊來了(二)第230章 清廷滅亡(二)第22章 進攻浙江(四)第224章 洞房第156章 進攻廣東(四)第305章 中華慈善總會(上)第17章 湖北援軍(下)第39章 多爾袞的煩惱第20章 北方大變(上)第59章 爭奪山東(三)第110章 合圍南京(下)第83章 進攻黃州(四)第84章 開戰第179章 琉球之變(四)第257章 進攻修道院(上)第174章 滿載而歸(二)第114章 兵工廠和印刷作坊(下)第193章 稱王設官第109章 初戰淸軍(上)第112章 豪格逃亡第399章 國事(二)第38章 清水村的生活第124章 南方決裂第68章 中原三策(上)第154章 激戰(下)第399章 國事(二)第23章 羅川口攻防戰(二)第108章 淸軍來了(三)第283章 國會成立(三)第105章 進軍江北(三)第79章 強攻臨朐第二章 帝國體制四皇權第76章 徐州戰役第二階段(一)第64章 再戰匪賊(三)第283章 後宮的政治(上)第144章 規則(上)第50章 再攻濟南第150章 鄭成功的選擇(二)第55章 搶渡漢水(二)第193章 雷汞第135章 開業(二)第202章 發行貨幣(上)第324章 進駐京都第199章 登基建國(一)第57章 登萊巡撫(上)第250章 孝陵—陵園(上)第275章 丁亥之變(上)第178章 工匠第107章 收復杭州第328章 徳川出兵第220章 掃平遼東(一)第205章 南京宣言第45章 貨幣第346章 親情第88章 騎軍對戰(上)第59章 進取漢陽府(三)第192章 技術革新(三)第421章 中俄之戰(一)第40章 匪賊來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