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

自從唐高宗時期的白江口一戰後,遭到重創的倭國很快意識到了與中原大唐之間的巨大差距,從此一心效仿中國。

在此後的幾百年內,倭國不斷派出遣唐使來唐朝學習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同時在其國內也進行着衆多改革措施。

通過這些改革,倭國國內局勢逐漸穩定下來,並且進入相對平穩的發展時期。

一百三十多年前,桓武天皇將都城從奈良遷移到平安京,此後平安京在很長時間裡一直都是倭國的首都,所以這段時期也被稱作平安時代。

如今的倭國天皇乃是醍醐天皇,在位已經有數十年時間。

而這期間也正是大唐逐漸走向崩潰的時期,大唐的影響力在倭國也隨之不斷下降。

當吳國人不斷出現在倭國周邊時,一開始倭國人並沒有意識到有什麼不妥。

但隨着金礦銀礦的出現,讓倭國權貴們看到了巨大的利益,尤其是吳國勢力在倭國周邊的急速擴充,很快就引來了倭國當局的極大戒備。

再加上這段時期倭國國內關於儲君之位的爭奪也愈演愈烈,爲了轉移矛盾,吳國人就這樣進入了倭國當局的視線中,成爲了醍醐天皇的眼中釘。

倒不是沒有人提醒他,讓他不要忘了當年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不過那些支持戰爭的人卻認爲,白江口之戰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如今的倭國早就不是當年的倭國了;而當年的大唐更是早已經煙消雲散了。

吳國不過是割據中國南方的一個地方勢力,根本就不需要在意。

在這些主戰派的支持下,倭國軍隊很快就展開行動。

這個時期的倭國雖然長期安定,平時並沒有維持多少軍隊,但集中個五六萬大軍還是很容易的事情。

吳國這邊,在得知倭國有動兵的跡象之後,也很快做出應對。

楊渥力主先發制人,在倭軍攻過來之前就派兵在倭國登陸。

執行這次大戰的自然就是李承鼎和司馬福的水軍,其中李承鼎率領的五千大軍乃是主力,司馬福那邊還有三千水軍,再加上高麗國支援的三千人,一共一萬一千軍隊,由李承鼎統一指揮。

這些軍隊在倭國登陸以後,很快就引起了倭國的極大震撼,倭國方面倉促之間集結了一支兩萬人的大軍前來抵抗。

然而倭國承平已久,軍隊的戰鬥力如何能與久經沙場的吳軍相比?而且倭軍還是倉促應戰,吳軍一方卻是早有準備。

這場大戰還沒開始結果就已經註定了,最終吳軍大獲全勝,俘虜了七千多倭軍。

本來按照吳軍的一貫政策,對於這種戰爭中俘虜的敵軍士兵雖然說不上會善待他們,但至少也會保證他們的性命。

不過這一次對於倭軍俘虜,卻有楊渥直接發來詔令,下令將俘虜全部斬殺,堆成京觀,以震懾倭人。

這麼殘酷的詔令,剛剛下達到李承鼎這裡時就將他嚇了一跳,雖然心中有些不忍,但君令難違,最終李承鼎還是按照軍令將那些俘虜全部斬殺。

剛剛司馬福說的就是這件事情,即便是依照君令行事,但在事後李承鼎還是感到有些不舒服。

“司馬將軍,你覺得大王爲什麼會對倭人這麼的……”李承鼎沒有往下說,但他的意思卻很清楚。

司馬福笑道:“看吧,剛纔你還說沒在想這件事,現在還是承認了吧?其實吧,大王的性情原本就是如此,他對咱們自己人一直很仁厚,但對於外人,尤其是外族,那就不好說了。”

“而且我軍對海外用兵,像這種事情多了去了,比如南洋那邊,呂州、賓州等地,如果當地土著造反,還不是一樣的會有屠殺。你多經歷一番就好了。”

司馬福心中想着:“李將軍出生名門,自幼就過着富貴日子,根本沒經歷過這種屠殺之事,所以纔會如此。想當初……”

想當初,不管是早期的黃巢、王仙之,還是後來的秦宗權、孫儒等,哪一個不是性情殘忍之輩,屠殺的人口何止以萬計?即便是朱溫的軍隊,屠城的事情也沒少做。

李承鼎不過是身處吳軍之中,軍紀相對較好,沒有經歷過這些事情,所以一時間有些不適應罷了。

他沉吟了片刻,轉過話題問道:“你可知道大王對倭國準備怎麼處置?”

“這倒是不清楚,不過應該會選擇和談吧。以咱們這點實力,也不可能滅掉倭國;所以除了和談以外,想來也沒有別的選擇。”司馬福道。

在擊敗倉促集結起來的倭軍之後,雖然吳軍已經取得了巨大的優勢,不過這種優勢並不是絕對的。

一方面,倭國的戰爭潛力尚未發揮出來,如今不過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而已;另一方面,吳國暫時也無法派出更多的軍隊前來。

畢竟這個時代的海上航運還不夠安全,派出個幾千甚至上萬軍隊還好說,但若是派出數萬大軍,那風險實在太大,萬一出現什麼“神風”,那楊渥還不得哭死。

而且如今晉、樑爭霸也到了關鍵時候,吳軍北伐的時機也即將成熟,所以現在根本不是大規模進攻倭國的時候,和談纔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楊渥下令,讓李承鼎和司馬福率部在倭國之內大肆劫掠一番後就撤回來,然後趁着大勝的時機派使者前去討要好處。

至於能要到多少好處,那就不是司馬福他們所要關注的了。

這時候,前方海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艘大船,遠遠望去,竟然比他們乘坐的這艘戰船還要大一些,上面有着五個高大的桅杆,其中最中間的桅杆頂端,高高掛着一面大旗,上面寫着一個“徐”字。

“是徐家的商船。”司馬福很快就做出了判斷。

要說這些年吳國的重大變化,除了大力在海外進行擴張外,另一點就是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

當初吳國爲了擴大海上貿易,專門由國家出面建立了一直商船隊。

這支商船隊在短短時間內的確起到了擴大貿易的作用,而且效果極爲明顯,如今蘇州市舶司和泉州市舶司這兩處地方每年的關稅收入就多達兩百萬貫。

別看兩百萬貫看上去不多,但實際上,早些年淮南一年的全部收入也不過三四百萬貫而已;即便是現在統一了南方之後,吳國每年的收入加起來也不過上千萬貫。

而僅僅一個關稅的收入就達到兩百萬貫,這可是佔到每年稅收收入的兩成。

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商船隊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不過隨着時間推移,商船隊中各種腐敗的現象也在滋生,這是沒辦法避免的事情,即便楊渥將規則制定得再怎麼嚴格,即便他再怎麼採用殺雞儆猴或者抓典型的辦法來震懾其他人,但收到的效果卻並不明顯。

到了最後,楊渥也意識到,繼續維持商船隊的意義並不大。

好在這時候民間海外貿易已經發展壯大,有商船隊在前面做示範和鋪開商路,民間那些大戶人家看到了巨大利益後,很快就跟進海貿行業。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楊渥於去年正式下令將商船隊解散,船隻和貨物等全部拍賣給個人。

徐家作爲如今吳國頂尖的家族,自然也摻和到這場海外貿易中來。

“徐家啊。”李承鼎的觀感有些複雜。

徐家之所以能發跡,最關鍵的自然是嫁給吳王楊渥的那位徐妃。

這幾年隨着楊渥的幾位王子逐漸長大,關於太子之位的爭奪自然也開始出現苗頭。

現在楊渥膝下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楊炅今年十六歲,乃是皇后周夢潔所出,身份尊貴,如今早就被封爲太子。

次子楊琰今年十一歲,乃淑妃何依依所生,在幾個王子中表現極爲低調。

三子楊煜今年九歲,乃惠妃徐氏所生,雖然年紀還小,不過在朝野之中很有賢名,許多人都稱讚他文成武就,頗有乃父之風。

至於幼子楊灼今年才兩歲,乃前些年才進宮的另一個妃子劉氏所生,因爲年幼,如今關注的人並不多。

四個王子,楊炅既是嫡長子,同時又是太子,而且他身後還有周本這位功勳老將支撐,按理說他的地位應該十分穩固纔是。

然而實際上,楊炅卻偏偏親近文臣,對於武事反而不怎麼感興趣,這在某種程度上就使得那些功勳老臣不怎麼滿意。

而三王子楊煜雖然他的舅舅乃是文臣出身,但他本人除了喜愛文事外,對於武事同樣很有興趣,反而與許多勳舊們走得近。

這兩個王子,如今在暗地裡爲了太子之位已經開始展開交鋒。

當然,如今已經是太子的楊炅目前還是佔據着絕對的優勢;而且即便是那些勳舊之中,真正支持楊煜的也就是少部分低層次的勳舊。

真正的那些頂尖功勳老臣,即便他們對如今的太子不怎麼滿意,但也沒有參與到太子之爭中來。

畢竟他們的身份地位擺在那裡,根本就不需要摻和到太子之位的爭奪中來,將來不管是誰登位都不敢對他們不敬;反而是貿然摻和進來需要冒一定的風險。

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二十八章 逃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九章 夜談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十二章 合議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七章 我服了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五百章盧枇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
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五百七十六章劉鄩第一百八十六章 田覠之死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二百零五章 徐溫的上書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六十三章 武勇都之亂(四)第五百六十四章致歉第二十八章 逃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六百六十章鄆州失陷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二十六章 任家莊之戰(終)第九章 夜談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一百二十八章 兵變(上)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四百一十七章福州之變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五百六十三章罷官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四百六十七章逃離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三百八十七章封爵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四百九十九章希望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五百零五章紙幣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十二章 合議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五百一十四章攻城第五百八十四章追封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六十章 武勇都之亂(一)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六百三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五百三十九章取勝的關鍵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七章 我服了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二百三十四章 怒火第四百五十三章騎兵的優勢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五百章盧枇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三百四十三章沖天怒火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三百零二章 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