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渡河(下)

楊劉下游,長清縣境內,劉家村。

這是一個靠近黃河的小村莊,村子裡的百姓主要以農耕爲生。

半年多以前,縣裡的差役突然派人來村子裡面招人,說是朝廷大軍正與沙陀蠻子在黃河對峙,所以要招募一批人巡視河道,防備沙陀人突然渡河進攻。

這些百姓自從二十多年前晉樑對峙以來,便始終將沙陀人視爲仇寇;如今雖說自南方崛起的吳國起兵消滅了大梁,但沙陀人依舊是當地人眼中的敵人:畢竟在各種傳說中,沙陀軍隊都是殺人不眨眼的異族強盜,相比之下反而是南方吳國要更得人心一些。

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應募的人都可以獲得一份報酬,每十天分發一次,每次發放的錢糧雖說不多,但對於飽受戰火摧殘的百姓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穫了,自然吸引了大羣百姓前去應募,充當吳軍的耳目。

此時,黃河南岸的沙灘上,一個瘦骨嶙峋的少年緩緩向河岸走去,一邊走,一邊裹緊身上單薄的上衣。

“這麼冷的天氣還要來巡察,真是見鬼了。這都大半年了,那些沙陀人連個影子都沒見着……”少年低聲抱怨着。

吳國朝廷可不是開善堂的,花錢招募百姓巡查河岸,是爲了在晉軍渡河的第一時間就發現敵人,自然不會讓百姓偷懶享福,以至於錯過時機,所以每個縣甚至每個村都有朝廷派來的人負責監察。

這少年便是負責今天上午的巡察,當他頂着寒風來到河岸邊,開始例行公事般向河對面眺望時,浮現在他眼前的一幕卻讓他震驚了。

“這、這是……”少年目瞪口呆,臉色一片蒼白。

前方河面上,大批的船隻正搭載着成羣的士兵奮力向河岸靠近着,那些士兵身上披着的鎧甲,手中執着的刀劍長矛,無不在提醒着少年,傳說中的沙陀人,真真實實的出現了!

“沙陀人渡河了!”

片刻之後,少年清醒過來,大吼一聲,轉身便往回跑。

……

河面上,衝在最前方的一艘戰船上,晉王李存勖望着遠處像受驚的兔子般飛奔而去的少年,不由得皺了皺眉,隨即又舒展開。

“看來是被發現了,不過也正常,這麼大的動靜,不可能完全瞞過吳人;只希望吳人出動的速度不要太快就好。”

作爲晉國的主人,數十萬大軍的統帥,天下間最爲尊貴的晉王,李存勖原本應該在大軍安然渡河,並且奪取了穩固的陣地後,再乘船渡河。然而李存勖更知道,接下來的這一戰將會決定晉吳兩國的國運,決定誰纔是中原的主人;這麼關鍵的一次決戰,李存勖當然要身先士卒,親自率軍作爲前鋒渡河,以鼓舞全軍士氣。

而他的這個決定也確實起到了作用,連晉王本人都率先渡河了,其他將士自然不會有半點遲疑,他們紛紛跟隨其後,在他們的王的帶領下,準備去掠奪下一場勝利。

船槳在水中翻滾,帶起一朵朵水花。

對面的河岸已經越來越清晰,而李存勖的心緒也開始飄忽起來。

“就算渡河一切順利,我軍的兵力也難以超過三萬人,而敵軍在平陰的軍隊據說就有七、八萬大軍,接下來這一戰,我軍真能取得勝利嗎?”

“鄆州城中我軍被圍困已有大半年,這大半年時間一切消息斷絕,城中將士到底如何了?能堅守到我軍解圍嗎?”

“楊劉南城的敵軍深溝壁壘,防守嚴密,更有周本這位名將統帥,若是得到我軍渡河的消息,他又會做如何選擇?”

……

一個個問題在腦海中浮現,讓李存勖心緒難寧。

而這些還只是關於眼下這一戰的諸多問題,事實上,晉國面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

歷史上的晉國光是對付一個後梁就被拖得筋疲力盡,雖說憑藉李存勖的天才發揮,最終一舉消滅後梁,但晉國那時在興盛背後掩藏的虛弱也是不爭的事實。

而在消滅後梁後的幾年裡,李存勖更是被軍事上的巨大成就衝昏了頭腦,以至於安心享樂,荒於政事,再加上國內長久以來積蓄的矛盾爆發,最終死於興教門之變。

而如今這個歷史中,南方吳國的崛起給晉國帶來的壓力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李存勖心中的憂慮自然也遠超原本歷史上的他。

心中雖然充滿憂慮,但作爲一個合格的統帥,他的臉上卻絲毫沒有顯露出擔憂,反而充滿着無窮的自信,彷彿已經勝利在望了一般。

身邊的將士也被他的自信所感染,一個個臉上滿是自信。

“大王,咱們靠岸了,看來敵軍在這裡並沒有防守;末將願率麾下將士作爲前鋒,爲大王開道。”這時一直跟隨在身邊的李紹榮開口道。

李存勖收回思緒,他回頭緩緩看向身後衆多軍隊,他看到了如林的長槍,看到了士兵臉上的堅毅,看到了都一匹匹嘶鳴着的戰馬,在這一瞬間,不僅是臉上充滿自信,便是心中的擔憂也瞬間消失了:有如此強軍,便是敵軍百萬,也未必不能一戰而勝!

“好,你率一千人前頭開道,務必要讓敵軍見識到我軍的厲害!”李存勖大聲下令。

“全軍,登岸!”

……

伴隨着李存勖的命令,數萬晉軍開始有條不紊的登上河岸,而李紹榮則率領着一千騎兵開始向內陸開去。

一個多時辰後,第一批三千餘人便已完成登岸;接着,大小船隻迅速返回北岸,準備將下一批軍隊以及他們的輜重馬匹等運送過河。

到了天黑的時候,已經有一萬餘人以及他們的兵器鎧甲、作戰馬匹被運送過河;而到此時,尚未有任何吳軍出現的跡象,便是李紹榮的前鋒都很少碰到吳軍,彷彿吳軍對他們的到來還一無所知一般。

但李存勖卻知道,這不過是因爲他們渡河的行動來得突然罷了。

或者說,吳軍一開始就沒有打算分別把手河岸,而是將大軍集中在平陰、楊劉、鄆州等地,等待晉軍渡河後再發起反擊。

而吳軍的水軍要趕過來更是需要時間,等到吳軍水軍到達以後,真正的考驗纔會開始。

……

平陰城外,吳軍大營中。

紛亂繁雜的軍隊調動同樣讓楊渥感到一絲憂慮。

或許是長期停留在此的緣故,即便是採用了軍隊輪換、增加賞賜等各種辦法來提振士氣,但楊渥發現如今軍中還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絲急躁,尤其是在久侯晉軍而不至的情況下,許多將領更是出現了主動請戰的要求。

而這一次的軍隊輪替更是讓這些急躁情緒展露無疑。

自從下達輪替令後,在楊劉南城負責圍城的軍隊只花了三天時間便撤了下來,反倒是平陰這邊的軍隊調整出現了一絲混亂的跡象,時間已經過去三天了,輪替的事情卻還沒理順,後續從南方趕來的軍隊也因爲種種原因沒能及時到達。

當然,混亂雖有一些,但要說有多嚴重倒也未必,最多就是需要一點時間來調整而已。

真正讓楊渥擔憂的是,若是晉軍依舊不動如山,繼續對峙下去,吳軍的士氣只怕就要完全被消磨掉了;那樣的話,或許他就不得不下令強行攻城了。

除了士氣外,另一個讓他擔憂的就是財政。

戰爭綿延經年,這不僅對晉國是一個沉重負擔,對吳國來說也說一樣。

畢竟吳國的軍制和晉國還是不同的。

晉軍的士兵平時糧餉都很少,所以將士們爲了生計就不得不在戰場上奮力搏殺,以換取豐厚的獎賞或者戰利品。

而吳軍的將士平日發放的糧餉要高得多,造成的結果就是養同樣多的軍隊吳國的花銷要比晉國大得多。

再加上剛剛消滅樑國,各地百廢俱興,要花錢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所以即便是以吳國的富庶也有些吃不消;如今朝中駱知祥等掌管財政的大臣都或明或暗的提出,希望楊渥早日結束征戰,休養生息。

或許是看出了楊渥心中所想的緣故,侍立身後的二王子楊琰輕聲勸道:“父王不必憂慮,我軍固然拖不起,但晉軍更拖不起。若是拖得太久,不管是楊劉南城還是鄆州,只要有一處被我軍攻破,都是晉國難以承受的後果。”

“嗯?你倒是看得明白。”楊渥聞言頓時笑了起來。

去年北伐,楊渥將太子楊炅留在金陵監國,負責鎮守大後方,卻將次子楊琰以及三子楊煜帶在身邊,以讓他們有所歷練,增長見識。

後來楊渥親自領兵上陣,便將楊琰兄弟二人留在徐州。

等到攻佔洛陽、消滅樑國後,吳軍又與晉軍開戰,之後便是長達大半年的夾河對峙。

這期間三王子楊炅在他母親徐氏的請求下返回了金陵,但二王子楊琰卻沒有回去,反而來到平陰軍前,隨侍在楊渥身旁,至今已有半年時間。

這半年時間下來,楊渥驚訝的發現,自己這個次子在軍務上居然有着非同尋常的見解,看問題的眼光甚至趕得上一些積年老將。

有了這個發現,楊渥也不再將他當做一個普通孩子,而是逐漸對其培養,許多重要的軍務都不迴避他。

而這一番培養下來,卻是讓楊渥越發的感到驚喜,甚至有時候還時不時的感嘆:爲何不是嫡長子?

作爲後世來人,楊渥當然知道嫡長子繼承製存在的嚴重問題,問題是,一來如今的太子並無失德,而且他鎮守金陵,將後方治理得井井有條,大軍糧草調撥、軍隊調動等都沒有任何紕漏,這都表明太子的能力做一個守成之君還是足夠的。

再加上他的母親乃是王后,又有周本這位軍中老將作爲後盾,以及這些年監國積累下來的威望和人脈,可以說他的地位是極穩的。

要說唯一讓楊渥感到不滿意的地方,或許就是太子對軍務沒啥興趣,反而與那些文官打得火熱,讓他擔心將來吳國會不會走向北宋的老路,重文輕武,缺少進取之心。

而次子楊琰的出現卻讓他感到眼前一亮,心中不由得讚一聲:此子像我。

可惜的是,即便是楊渥也不可能就因爲喜愛而輕易的廢黜太子,那也太過兒戲了。

所以他也只能在心中感嘆幾句。

此時,聽了楊琰的話,他笑着問道:“那假如你是晉王,你會什麼時候渡河解圍?”

“若孩兒是晉王,孩兒便選在此時渡河。”楊琰低着小腦袋沉吟片刻,隨即肯定的答道。

“是嗎?”楊渥臉上帶着笑意,心中卻是一動:“說不定被他說準了,晉軍還真有可能在此時進攻呢。”

話音剛落,外面忽然有飛騎趕至,一邊策馬狂奔,一邊大聲疾呼:“晉軍渡河了!”

楊渥頓時臉色一肅,向楊琰瞥了一眼,隨即沉聲對身旁傳令兵下令道:“傳孤的命令,召集指揮使以上各級將領速速到中軍大帳來參加軍議!”

“領命!”

……

馬家口對岸,晉軍渡河之地。

夜色漸漸深沉,寒冷的河面上,晉軍依舊在忙碌的渡河。

這一次決戰晉軍出動的都是征戰多年的最精銳的軍隊,其中作爲主力的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從馬直,其中驕兵悍將極多,戰力強悍,在對後梁和對抗契丹人的戰爭中立下極大功勞。

如今包括石敬瑭、李紹榮等猛將都在這支軍隊中任職。

第二部分便是突騎,也就是晉國騎兵主力,同時也是晉國征戰四方的撒手鐗;這一次李存勖可以說將最精銳的騎兵都調過來了,光是突騎就有八千人,若是再加上從馬直以及李存勖身邊的侍衛親軍,整個晉軍這一次動用的騎兵多達萬人。

至於第三部分則是被李存勖收編爲禁軍的銀槍效節都,由趙在禮統領,劉詞爲其副。

這支由楊師厚一手建立起來的精銳,人數雖然只有八千人,但其中每一個士兵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強兵,再加上這些年征戰四方的磨礪,這支軍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三支軍隊,每一支都是沙場征戰多年的百戰精兵,這些軍隊也是李存勖這一次決戰的憑恃。

除此之外,還有兩萬多相對老弱的軍隊留在北岸,他們將會在最後渡河,不過能否在吳軍水軍封鎖河道前渡過河就難說了,至少李存勖並沒有對他們做太多的指望。

(太監是不可能的,努力碼字,用事實說話)

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更新計劃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十三章 溫馨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四百五十章馮道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七章 我服了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十章 王茂章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
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六百三十五章鎮州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六百四十八章倒戈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六百九十五章班師回洛陽更新計劃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五百七十三章王殷的決斷第五百六十七章封賞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四百二十一章朝議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一百八十四章 田覠的突襲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十三章 溫馨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一百八十三章 定下策略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一百九十七章 討論(再續)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三百二十章 羅紹威的催促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五百九十九章籌謀第六百三十九章攻陷鄆州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六百七十五章渡河(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六十九章 蘇州之圍(二)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六百七十章圍困第一百九十八章 聚會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四百五十章馮道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五百三十章襲擊第二百二十二章 戰事再起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七章 我服了第四百四十八章戰場初見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九十七章商議第九十七章 南征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四百四十五章虔州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五百九十八章六年變化(下)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十章 王茂章第四百二十二章平叛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七百一十五章盛世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