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

當王建向淮南和河東分別派出使者,準備勸說李克用和楊渥二人與他一起稱帝之時,鳳翔的岐王李茂貞卻是先王建一步建國稱王。

與王建一樣,李茂貞雖然也早就有自立的野心,不過在淮南還在打着討伐逆賊的北伐大旗與樑軍交戰時,李茂貞也選擇了暫時忍耐下稱帝的野心。

等到淮南軍無功而返後,得到消息的李茂貞迅速採取行動。

九月底,李茂貞在鳳翔開岐王府,設置百官,將他自己所住的地方稱爲宮殿,他的妻子被稱爲皇后,他麾下將吏的上書被稱爲稱箋表,其餘各種禮儀更是與帝王無異。

不過李茂貞的領地到底比較狹小,而且在過去幾年裡連戰連敗,勢力大不如從前,所以李茂貞不敢直接稱帝,只是以岐王的名義進行統治和發號施令。

晉陽城中。

李克用看着手中王建的來信,不由冷笑起來:“這個王建,他自己想要稱帝,卻又擔心招來罵名,所以要拉着老夫和楊渥二人,不過老夫這一輩子都爲了大唐而征戰,此生早已許給大唐了,豈能像朱溫那樣做出稱帝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來?”

李克用沒有任何猶豫就拒絕了王建的提議。

稱帝可不是一件小事,不僅關係到他自己的意願,更是關係到衆多部屬的意願。

像王建,因爲蜀地偏遠的緣故,受到大唐的影響較弱,王建的麾下大多數對大唐沒多少感情。

不僅如此,這些人還爲了自己的利益巴不得王建稱帝。

但李克用又不同,晉陽畢竟地處北方,乃是大唐的起家之地,與大唐的聯繫也更加緊密,受到的影響很大。

所以河東衆將中有很多人都對大唐身懷感情,不願看到李克用像朱溫一樣立即稱帝。

比如深受李克用信重的監軍張承業,此人雖然是個宦官,不過對大唐卻是忠心耿耿。

有這麼多人的反對,再加上李克用自己也深受大唐的影響,他自然不會聽從王建的建議。

不過王建自己若是稱帝,李克用也不想反對,如今天下都亂成現在這個樣子了,即便王建稱帝他又能怎麼樣?他現在連朱溫都對付不了,哪裡還顧得上王建。

見李克用拒絕稱帝,他麾下的衆多文武頓時齊聲拜道:“大王一心忠於大唐,屬下等感佩不已!”

這些人或是心懷大唐,或是覺得時機尚未成熟,所以此時所言倒是出於本心。

“只是不知道吳王楊渥收到王建的建議後會做何等反應?是像王建說的那樣立即稱帝?還是像李茂貞一樣先稱王呢?”下首出,李存勖卻突然詢問道。

對於這個雄踞東南的同齡人,李存勖向來是抱着極大的好奇之心和爭勝之心的。

十五歲便領兵出征,號稱百戰百勝,十八歲繼承其父親的職務和爵位,開始統領淮南,如今還只有二十一歲,卻已經是天下最有權勢的幾人之一。

而他的年齡比楊渥還要大一歲,雖然已經開始出仕,被任命爲檢校司空,遙領隰州刺史,接着又先後改爲遙領汾州刺史和晉州刺史的職務,不過他目前直接執掌的軍隊卻不多,再加上在河東內部還有不少人在反對他,尤其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存顥、李存實等人,更是對李存勖極爲敵視。

這些都是李存勖將來繼位需要面臨的重大問題,若是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他連晉王之位都難以坐穩,又何談南下與楊渥一爭高低?

當然,雖說目前他在天下還沒有什麼名望,還遠遠比不上已經名震天下的楊渥,不過他卻相信自己將來一定能夠超過楊渥的。

“楊渥?”李克用皺了皺眉,“他應該不會直接稱帝吧?不過也難說,年輕人嘛,或許缺乏耐心?”

……

廣陵,吳王府中。

雖然如今已經是十月份了,但天氣依舊很炎熱。

此時,剛剛從泗州返回廣陵的楊渥卻是心情不錯的對高勖等三個大學士說道:“這段時間孤不在廣陵,諸多事物都倚仗三位大學士,卻是讓三位費心了!”

“此乃屬下的本分,不敢居功!”高勖等三人連忙道。

經過這段時間的實踐,楊渥還是發現了之前所行大學士制度的一些不利之處,主要就在於權利和責任的劃分還不夠明確和詳細,使得三人在處理政務時,往往擔心越權而束手束腳。

這還是三人都沒有什麼野心的情況下,若是將來的大學士還是這般情況,難保他們不會出現相互爭功諉過,爭權奪利的現象。

所以楊渥已經準備好了在將來進一步將大學士內閣加以規範。

“如今江西雖然平定,但要將其治理好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吉州、撫州等南方几州,不僅道路偏遠,更是民心不附,正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危全諷等人治理時期,當地便盜匪橫行,再加上象牙潭一戰造成的那些潰兵,這些人若是不盡快加以招撫清剿,只怕遲早會佔山爲王,橫行一方的!”

打下一處地方便治理一處,先鞏固好已經佔領的地區,然後步步爲營向前推進,這是淮南的既定政策。

像歷史上,南唐雖然先後攻滅了楚國和閩國,但無法守住所打下來的領地,那樣一來就是白白浪費軍力,對於國家有害無利。

楊渥可不想犯南唐犯下的錯,如今北方局勢動盪,正在按照原本的歷史軌道運行,要出現能夠統一北方的政權至少還要十多年的時間。

所以對楊渥來說,統一南方的時間相對還比較充裕,大可不必心急。

處理了一會政務後,楊渥卻是裝作無意的問道:“聽說蜀王王建派了使者過來,如今已經過了鄂州,諸位覺得王建此番是什麼目的?”

高勖沉吟道:“以屬下之見,那王建很早之前就打算建國稱帝了,如今大唐已經亡了,想必此人定然會忍不住稱帝的野心。此番派使者過來或許就是爲了通告此事?”

楊渥點點頭,接着又道:“你說的倒也有可能。如今大唐的傳承已經被朱溫滅絕,諸多宗室更是被屠戮殆盡,只剩下一些關係較遠的旁系子孫流傳在外。大唐的局勢頹廢至斯,王建有稱帝的野心倒也正常。”

“不過我淮南的官民又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呢?”

他雖然有稱王的打算,但這種事他不能表現得太急切,而且還需要顧及到手下人的意見。

淮南的官員將領雖然大多都是追隨楊行密打天下的,與大唐朝廷沒有什麼關係,不過難保其中沒有心向大唐的人存在。

高勖聽楊渥問起淮南官民的看法,一時分不清楊渥是在問他們對王建稱帝之事的看法,還是在問他們對淮南的將來的看法。

他擡頭向楊渥看去,只見楊渥臉色平靜,看不出到底在想什麼。

高勖其實並不在意楊渥是繼續打着唐朝旗號還是直接建國稱王,又或者直接稱帝,這些他都不在意。

對他來說,只要淮南治理下的百姓能夠過上安定溫飽的日子就行了,至於其他的並不重要。

當然,若是楊渥有稱王的打算,他也會極力贊同,不過如今楊渥的態度他卻沒摸準,所以高勖想了想後,試探着說道:“蜀中距離我淮南畢竟太遠了,再加上我們淮南與蜀中沒多少恩怨,所以王建若是稱帝,我淮南的官民應該不會過多關注吧?”

楊渥聽了有些不滿意,他所問的顯然是若他稱王,大家會怎麼看,而不是大家對王建稱帝的看法;不過這種事他又不好當着衆人的面問得太明顯,所以纔會模糊不清的問了一句。

雖然沒有得到想要的答案,但楊渥也不以爲意,反正如今連王建都沒有稱帝,他沒必要那麼急切,等到時機完全成熟後,自然會給高勖等人一個明顯的暗示,讓他們籌備勸進之事。

半個月後,王建的使者終於抵達廣陵,向楊渥呈上一封王建的手書。

“這是,勸我稱帝?讓李克用爲北帝,我爲東帝,他自己爲西帝,三帝各自統領一方?”看完手書後,楊渥不由啞然失笑:這與歷史可是大大不同啊。

歷史上王建只派了使者去勸李克用稱帝,對於淮南卻沒有什麼表示。

不過仔細一想的話,這又很正常。

經過楊渥的不懈努力,如今的淮南比起歷史上的淮南聲威和實力都不知道大了多少,從兵力到地盤,再到在戰場上取得的戰果,尤其是兩次聲勢浩大的北伐,這些都不是歷史上的淮南能比的。

所以歷史上王建不重視淮南,而如今卻派人來勸楊渥稱帝,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過現在楊渥卻沒有稱帝的想法,如今稱帝的時機還遠遠不成熟,淮南佔領的地盤連南方都沒統一,即便稱帝也只是讓人笑話而已,還不如暫時只稱王,繼續奉大唐爲正統。

此外,當初楊渥可是答應過楊行密在消滅朱溫爲大唐復仇之前都不能稱帝的,如今楊行密病逝才一年時間,楊渥可不願違背當初誓言

“王建自己稱帝不說,還想勸孤稱帝,這是要陷孤於不忠不義之中嗎?”楊渥拂袖而去。

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四百五十章馮道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五章 家宴(上)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二章 人選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章 招攬
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一百四十八章 夾崗第一百四十五章 騎兵突擊(下)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四百五十章馮道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四百二十章伏擊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一百零九章 謀劃(二)第五百七十一章抗災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五章 家宴(上)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一百四十六章 矛盾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八十五章 奪軍(下)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四百九十七章馮道的決定第六百一十一章李茂貞第六百一十五章出兵第二章 人選第五百八十二章朝議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三百一十三章 海堤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二百一十九章 光州平叛(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一百五十九章 全軍進攻(中)第一百四十四章 騎兵突擊(上)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二百三十五章 國債第一百五十二章 混戰(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一百一十五章 使者(上)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一百一十二章 召回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三百一十八章 使者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第五百九十二章朱廣德第六百四十四章擊契丹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四百九十六章謀劃虔州第一百一十八章 商議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六百八十三章朱虔佑死於此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五百零八章監國之爭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罪第四百三十五章商議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二百三十九章 撤退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三章 招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