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八章換個地方?

“前輩,如今的大梁已經是日落西山,一旦吳國北伐,大梁勢必覆滅。到了如今本帥也該想一想自己的出路了。我打算到時候直接投靠吳國,前輩覺得如何?”

書房之中,除了高季昌以外,也就只有倪可福和樑震這一文一武兩大心腹,其他的人都被嚴禁靠近書房。

雖然僅僅幾年時間,但現在的高季昌明顯比當初要老了很多,不僅頭髮鬍鬚都已經白了,連他的額頭上都佈滿了皺紋,說話的聲音也開始蒼老。

當然,被高季昌敬稱爲“前輩”的樑震,他的樣子看上去比高季昌更老,不過他的精神看上去卻還不錯。

唯獨身爲武將的倪可福如今還不見老,身子依舊強健。

“投靠吳國?當初節帥與吳國爲敵多年,雖然沒有什麼死仇,但節帥原本有多次機會投靠吳國卻沒有,現在樑國勢窮了再去投靠,這豈不是太晚了?”樑震想都沒想就開口道。

一旁倪可福也不贊同道:“節帥,吳國的制度很難容忍地方勢力發展,對於像節帥這樣做過節度使的更是始終保持警惕。節帥若是去了吳國只怕很難受到重視。”

倪可福作爲高季昌的心腹且不說,樑震一開始其實並不打算爲高季昌效力,最後被其強逼,這才被迫爲他出謀劃策。

不過這麼多年下來,樑震雖然依舊只以布衣的身份跟在高季昌身邊,但實際上他已經是奉其爲主公,一心一意的爲其考慮了。

不然的話,高季昌若是投靠吳國固然難以得到重用,但他們這些手下人卻是未必。

比如原本楚王馬殷手下文武,一些有能力的將領現在就在吳軍之中效力,還有一些文官也得到了楊渥的重用。

高季昌當然也明白這一點,不過他還是嘆息道:“本帥也知道投靠吳國難受重用,不過除了吳國以外,本帥也無處可投,難道要投靠晉王嗎?可惜晉王的軍隊遠在黃河以北,而咱們卻在許州。”

許州位於洛陽東南,也就是後世的許昌,地處中原腹地,就算想投靠晉國都很難。

相比之下,吳國的軍隊卻要近的多,不管是從襄州出兵還是從壽州出兵,到許州的距離都不遠。

而且,許州作爲進入洛陽的重要通道,必然是吳軍進攻的重點,一旦吳軍北伐,其主力必然會有一部分直撲許州而來。

而高季昌卻因爲受到朱友貞的猜疑,這些年根本不敢有什麼小動作,至於暗中積蓄力量的事情更是不敢做。

在這種情況下,許州平時的駐守兵力極少,想要抵擋吳軍進攻顯然是不可能的。

樑震苦笑道:“節帥,雖然你說的都是事實,不過若是真的投靠吳國的話,節帥只怕連王審知他們都比不上啊!”

當初王審知、劉龑、馬殷等先後都投靠吳國,最終王審知被封爲琅琊郡公,早兩年病逝,王家後人如今在金陵過得默默無聞,據說連出來做官的都沒有,僅僅依靠王審知傳下來的爵位撐門面。

而劉龑家族的情況比王審知家要好一點,畢竟劉龑本人現在還在,而且劉家在嶺南多年,影響力依舊不小,所以劉家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不過現在劉家人基本上都在搞海外貿易,從一方節度使轉變成爲一介海商,這種變化卻是許多人沒有想到的。

當然,要說起來,南方當初的那些藩鎮裡面現在過得最好的應該就是馬殷了,畢竟馬殷投降的時候還保留着較強的實力,而且馬殷又將大片領地直接交給吳國,這才得以在辰州、漵州立足。

然而有識之士都知道,馬家能有現在的局面依靠的都是馬殷本人的影響力,哪一天馬殷不在了,只怕吳國也要出手打壓馬家了。

而現在的高季昌若是論實力和地盤的話,與王審知等這些藩鎮都差遠了,論影響力更是有所不如,在這種情況下,他到了吳國絕對沒什麼好果子。

“節帥若是投靠吳國,雖然吳王此人重承諾,定會保證節帥的安全,不過要想得到重用卻是很難。但若是節帥投靠晉國的話,以晉國的制度,節帥必然會受到重用。”倪可福勸說道。

“不錯,節帥畢竟是一方諸侯,統領許州重地,若是節帥投靠晉國,晉國必然會重用節帥,以爲天下人做表率。”樑震道:“至於說許州地處中原,與晉國距離太遠的問題,這應該不是什麼大問題。”

高季昌眼神一亮,連忙問道:“前輩難道有什麼辦法能解決此問題嗎?”

“老朽是有一個主意,不過能不能成卻是難說。”樑震捻鬚說道。

“還請前輩指教。”高季昌連忙站起來恭敬問道。

樑震點了點頭,這就是他這麼多年來一直爲高季昌效力的緣故,因爲高季昌這麼多年來對他言聽計從不說,還始終保持着禮敬。

正所謂士爲知己者死,樑震自然也有這種想法。

“節帥所擔憂的,無非是許州距離南方太近,距離晉軍太遠,那麼節帥何不設法換一個地方?”

“換一個地方?”高季昌有些猶豫。

他當然明白樑震的意思,不過一來這些年他在許州經營,多多少少還是建立了一些勢力,當然不捨得輕易放棄;二來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就算他想換個地方,但朱友貞會同意嗎?

樑震笑道:“其實這些年朝中又不是沒人提出來,想要接替節帥的位置,做這個匡國節度使,只不過都被張漢傑和趙巖二人給攔住了。只要節帥派人給張漢傑二人送個信,再給他二人一些好處,想必換地方也不是難事。”

匡國節度使的駐地許州乃是一處極爲繁華之地,在漢末獻帝時期甚至成爲都城,又靠近洛陽,對於朝中許多人來說這裡都是一處“風水寶地”,看上這裡的人有不少。

而高季昌爲了在朝中謀求自保,這些年都在大力交好張漢傑、趙巖這兩個朱友貞的心腹,所以那些覬覦許州之人最終都未能成功。

若是再設法讓張漢傑二人出面,以他們在朱友貞身邊的地位,想來要讓高季昌換一個地方應該不是難事。

只是,到底要換到哪裡去才合適呢?

“忠義鎮!”對這個問題,樑震想都沒想就直接給出了回答。

忠義節度使,其駐地在延州,也就是後世的延安,位於關中之北,那裡地勢偏遠,而且人口稀少,又靠近邊塞,對於一心享福之人來說,可不是什麼好去處。

不過對於高季昌來說,若去了那裡之後,一來可以避開中原的紛亂,二來延州往東渡過黃河就是山西,那裡是晉國的核心之地,想要投靠晉國也是極爲容易的事情。

“延州?那裡的確是不錯的去處,只不過到底能不能成功呢?”樑震給出的建議顯然很讓高季昌動心,但要實施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

畢竟一個蘿蔔一個坑,如今忠義節度使早就有人了,不將對方拿掉,高季昌又如何去接替呢?即便他有張漢傑二人爲他在朱友貞面前說好話,但要成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

當高季昌開始爲自己找退路時,他不知道的是,此時中原各州許多地方刺史都在爲自己謀劃退路。

樑國的局勢衰敗至此,即便還勉強維持着中原大國的地位,但大家都明白,這一切是建立在與吳國始終保持和平的基礎上的。

一旦吳國出兵北伐,樑國很可能就會走向崩潰,而那些地方刺史和節度使們,也需要考慮後路。

投靠吳國?這當然是不錯的選擇。

然而投靠吳國的話,那就意味着他們這些地方刺史的權利將會大大減少,在各個方面都會遭到監控,再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在地方上爲所欲爲。

反而是投靠晉國的話在這方面要好得多。

然而,投靠晉國的話,一來晉軍如今還被擋在黃河以北,二來吳國的軍力極爲強大,未必就比晉軍弱小,他們這些位處中原的各州,即便投靠晉國也沒用,反而可能遭到吳國的重點打擊。

另外,吳國的政策也不是說對投降勢力一概排斥,還是有不少人投降吳國後得到了重用,比如如今的吳國效義軍統領王儼儔,此人如今在吳國就混得風生水起;此外還有當年的徐州節度使蔣殷,如今也在吳國擔任一方刺史,而且還被封了侯爵,其侄兒蔣權更是在效義軍中擔任都指揮使。

可見只要有能力,只要老老實實做事,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野心,那麼到了吳國之後也不會被排斥。

一時間,中原各州的刺史、節度使、團練使等,都在爲自己的將來而謀算。

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二百七十九章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
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七十八章 蘇州之圍(十一)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六百二十五章霍彥威的反擊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一百零三章 嘉興之戰(六)第五百七十章謀劃徐州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二百九十六章嚴陣以待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三百六十四章議和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四百九十三章憤怒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二百七十九章第四百八十五章輕鬆第四百九十二章稱帝之議第六百八十八章渡河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六百八十七章撤退與追擊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四百三十七章勾結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九十一章 夜戰(下)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五十一章迎接第五百九十三章議和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一百三十六章 壽州(下)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六百六十一章商議軍情第五十八章 對峙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二百七十一章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五百七十二章流言第三百四十五章出兵耽羅島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三百一十章 北伐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二百五十八章 王令謀第二百八十章 治病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六百一十三章風起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二百一十五章 劉金的告誡第三百七十二章遲疑不決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三百六十二章擊潰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六百八十六章反擊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二百二十五章 科舉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十四章 校場之上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一百二十九章 兵變(中)第三百七十五章半渡而擊第三百八十九章晉王李存勖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五百五十七章北伐的兵力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