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章悲憤

盤算許久之後,王彥章都找不到以五百人解鄆州之圍的辦法,不由得心感沮喪。

就在這時,侍衛進來彙報說,朝廷派張漢傑前來督軍,如今已經快到曹州了。

“陛下派張漢傑來督戰?難道是本將這些時日的上書起了作用?”

王彥章大喜,這段時間他多次上書陳述董璋拖延戰機、拒不出兵之狀,希望將其懲處;如今朝廷派張漢傑前來督戰,雖說王彥章對張漢傑這人很反感,但在這時候他卻滿心喜悅。

“快,快去將董璋他們都叫來中軍營帳,就說本將有要事宣佈!”他當即對侍衛下令。

這段時間董璋自恃手握重兵,對王彥章的軍令根本不放在心上;王彥章爲了勸他出兵,這些日子每次都是親自到董璋的營帳去商議軍情。

如今王彥章自認得到朝廷支持,頓時硬氣起來,開始以主將身份發號施令。

他卻不知,此時的董璋營帳裡,衆將歡聲連連,一片慶賀之狀。

“恭喜將軍,終於成了應援正使,不用再屈居王彥章之下。”

“將軍這次升官,一定要好好慶賀慶賀。”

……

是的,朝廷派張漢傑前來督戰,但並不是來支持王彥章的,反而是前來罷免他,命董璋爲應援正使,以王彥章爲其副將。

原來這十多天王彥章大軍一直停留在鄆城,雖然其真正原因是董璋不願出兵,而且王彥章也多次上書朝廷,講明這些情況,但問題是掌握朝廷權柄的卻是他的老仇家張漢傑和趙巖二人。

在這兩人的編排之下,最後朱友貞認定身爲主將的王彥章對於被罷免招討使一職感到不滿,所以故意在鄆城遷延時日,不願出兵;至於他所陳述的董璋之罪,那更是王彥章推脫之詞。

而且王彥章身爲主將,卻不能約束副將,這本身就是無能的表現,所以不管怎樣都不能繼續讓王彥章擔任主將。

最後朱友貞下令以董璋接替爲應援使,命王彥章爲其副將,並派張漢傑前來督戰,並且聲稱若是王彥章抗命不遵,那就以“畏敵怯戰”之罪名直接拿下。

如今張漢傑剛剛抵達曹州便派人將消息送來軍中,不過送給王彥章的消息裡面只提到他來此的目的是爲了督戰,而送給董璋的消息裡面纔將他的真實目的透露,並讓董璋做好各項準備。

……

王彥章這邊,派出了侍衛去請董璋後,他心中開始盤算該如何用兵起來。

“敵軍勢大,即便加上六千步兵,但要解除鄆州之圍也很難。唯一的希望就是趁着敵軍不備突然殺過去,最好能突進城中,與守軍聯合。”

“只要本將帶兵殺入城中,就能憑藉城池堅守;鄆州城中的錢糧積蓄足夠,堅守個一年半載都不成問題;到時候中原戰局或許會有新的變化。”

王彥章一邊等待,一邊在心中盤算。

沒過多久,卻見剛剛派去的侍衛回來了,董璋等人卻是一個都沒出現。

王彥章不由得沉聲問道:“董璋他們人呢?爲何還不過來?真當他自己已經成了主將嗎?”說到後面,他的語氣中已經充滿了怒氣。

“將、將軍,剛剛小的去董將軍營地傳令,卻得到答覆說,將軍您已經被免職了,如今董將軍纔是應援正使,您已經被貶爲應援副使了。”侍衛臉色蒼白,結結巴巴的道。

“什麼?王將軍已經被免職了?這不可能!”那侍衛剛說完,營帳裡其他隨從部衆紛紛變了臉色。

“王將軍怎麼可能被貶爲副將,一定是你弄錯了。說,董璋到底和你說了什麼?”衆人紛紛呵斥。

那侍衛哆哆嗦嗦不知該如何解釋,王彥章卻是明白,他說的很有可能是真的。

之前在聽到朝廷派張漢傑前來督戰時,他還沒有想到這一節;如今聽到自己被免職的消息後,再回想朝廷的這個安排,他頓時就反應過來其中深意。

“本將被免職了?董璋成了應援正使?朝廷命張漢傑來督戰,不是爲了督促董璋出兵,而是爲了對付本將啊!”王彥章心中悲憤不已。

作爲爲樑國奮戰了數十年的老將,他滿心希望以自己的努力來振奮國家,所以即便這麼多年他得不到重用讓他心中難免有些怨言,但只要是領兵打仗,每次他都全力以赴,身先士卒,以最大的熱情來報效國家。

沒想到如今得到的卻是這麼個結果,即便他再怎麼忠於國家,但在此刻他心中的怨恨也完全壓過了忠義。

“想我王彥章一心爲國,如今臨到老了反而要受奸人所迫,豈是天意如此?朝廷行事如此,安得不敗?”一時間仰天長嘆。

“將軍,如今咱們要如何行事?”衆隨從同樣深感悲憤,一個個雙眼通紅,看向王彥章。

王彥章轉頭看向衆人,沉吟許久才道:“朝廷雖然如此待我,但我不能對朝廷不忠。既然朝廷已經命董璋爲主將,那他麾下六千多人是指望不上了。本將決定,就帶着麾下五百騎趕往鄆州,直衝敵陣。”

“什麼?將軍,這與送死何異?將軍雖然遭受冤屈,但只要回到洛陽向陛下申訴,將來未必不能再受重用。”

“鄆州敵軍兵力多達數萬人,而且吳王親自領兵,士氣高昂,兵峰正勁;將軍若是隻帶五百騎兵前去衝針,這完全就是送死啊。”

“是啊,將軍,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解除鄆州之圍這原本就不是將軍一個人的任務,既然完成不了,何必強求?”

“還請將軍三思!”

衆人連忙站出來勸說。

他們都知道王彥章性格剛直,此時見自己一腔忠心卻換來如此結果,悲憤之下已經有了死志。

這個時代的將領很少有這麼忠義之人,大部分將領能夠盡到自己的職責就算不錯了,真到了局勢無法挽回時,往往都會選擇投降。

比如宋州城中的全彥,他在還有希望堅守的時候,盡職盡責的率軍抵抗;後來等到援軍被吳軍擊潰之後,他便明智的選擇投降。

像這樣的將領還有很多,這些纔是這個時代的主流。

當然,還有一些將領那就完全是“有奶便是娘”,毫無忠義之心,這樣的將領在這個時代也不少見,甚至有不少人還混得非常不錯。

能夠像王彥章這樣效死盡忠的實在太少了,所以衆人雖然感佩,卻沒有一個贊同他的選擇。

有人甚至小聲提出來道:“既然樑國已經無藥可救,那將軍不如投降吳國;以將軍之才,想必到了吳國也能受到重用。”

“這是什麼話?本將一生爲國效力,如今臨到老了,你反而要讓我晚節不保嗎?”王彥章厲聲大喝,嚴厲的目光向衆人掃視。

被他的目光所逼迫,衆人紛紛低下頭去,不敢與他對視。

說實話,剛纔衆人心中其實都有了投降吳國的打算,既然樑國不能重用他們,那就換一個地方,這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本將計議已定,趁着張漢傑尚未抵達,本將立即出兵,就帶着五百騎兵前去解鄆州之圍;不管本將是僥倖取得成功,還是就此戰死,都算是報了國恩。”王彥章沉聲道:“你們追隨本將多年,若是不願隨本將一同去的話,現在就可以提出來,本將絕不留難!”

衆隨從一片沉默,沒人站出來。

這些人大多都是追隨王彥章多年的侍衛、心腹等,基本上都是一些武夫,雖然他們反對王彥章的決定,但在現在這個時候,卻沒人願意站出來請求留下的。

見此情形,王彥章極爲滿意,大聲道:“很好,既然如此,那你們都去準備吧。一個時辰之內做好準備,吃過午飯後就出兵。咱們今日趕到壽張,明日直衝敵軍大陣,是成是敗,在此一戰!”

“遵命!”

……

就在王彥章帶着必死的決心準備帶兵直衝鄆州城下時,鄆州這邊,楊渥安排好城中事宜後,也開始商議下一步的行止。

鄆州被攻佔後,目前東面還在抵抗吳國的城池就只剩下青州和齊州兩地。

其中齊州就是後世的濟南,當地守軍不多,只有四千餘人,糧草積蓄和戰備情況都不如鄆州這邊,要將其奪取的難度會小很多。

當然,最重要的一點是齊州那邊的守將兼刺史劉遵之很早之前就已經派人來與吳軍接觸過,說是齊州不勞煩吳王大軍攻伐,只要吳國能夠攻取鄆州,他們自然就會投降;若是吳軍不能攻取鄆州,那即便分兵前去進攻,他們也會堅決抵抗。

對於劉遵之的打算,楊渥當然是清楚的。

齊州在鄆州以東,當地不管是守軍數量還是錢糧輜重都比不上鄆州,若是鄆州都受不住,齊州就更不可能守住。

此外,一旦鄆州被吳軍奪取,齊州就徹底成爲一座孤城,樑軍就算有心派援兵前來也無路可走。

所以只要鄆州被吳軍攻破,齊州除了投降外也沒別的辦法可行。

既然如此,劉遵之自然是早早的就派人來接觸,並且做出了“只要吳軍攻取鄆州,他們就會無條件投降”的承諾。

如今鄆州攻破,也是時候派人去讓劉遵之兌現承諾了。

“齊州那邊只要劉遵之不傻,大王應該不需要派兵前往攻伐,派一兩個信使前去就能將其勸降。當然,爲了保證效果,臣以爲大王可以派一位將軍領五千軍隊前去震懾一番,想必要不了多久就能有好消息傳來。”郭崇韜建議道。

“派兵前去震懾當然是有必要的,而且齊州投降之後也有必要對其進行整合;齊州靠近黃河,這樣的重鎮若是不能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孤始終不能放心。”楊渥一邊盯着地圖,一邊點頭道。

沉吟片刻後,他接着道:“也罷,就告訴劉遵之,他若是願意投降的話,本將給他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就是繼續擔任武職,齊州守將中的老弱將士留在當地改編爲廂軍或者直接解散,剩下的交給他統領,以效義軍都指揮使的身份繼續爲孤征戰,將來按照他的功勞來任官。”

“第二種選擇就是轉爲文職,孤會在南方選一地,讓他擔任刺史。”

楊渥提的兩個條件都還不錯,一投降過來就能有如此待遇的很少。

之所以對劉遵之這麼禮待,主要原因就是此人在齊州的官聲還不錯,雖然是武將出生,但在治理地方上也有不錯表現,所以楊渥纔會給他這麼大的自主選擇權。

對劉遵之做出安排後,接着楊渥又問道:“青州那邊的局勢如何了?”

青州如今率軍抵抗的是平盧節度使王公儼。

嚴格來說此人還不是平盧節度使,而只是青州守軍的指揮使。

原本樑國雖然任命了平盧節度使,不過只是個閒職,而且留在洛陽,並沒有前往青州赴任,城中的大小事務都由王公儼和原本的青州刺史說了算。

後來米志誠率領吳軍從沂州進取密州時,王公儼趁亂髮兵,將原本的青州刺史等大小官員囚禁的囚禁,殺頭的殺頭,幾番整治後順利掌控大權,於是自稱平盧節度使。

雖說是自稱的,但因爲那時候吳軍已經進入山東地界,樑國自顧不暇,不但不能派兵討伐,反而因爲王公儼起兵抵抗吳軍,所以順勢承認其平盧節度使的身份。

如今米志誠率部攻取其他各州後,反過來集中兵力開始攻打青州,至今已經有一個多月時間。

“大王,米志誠將軍不久前才發來消息說,青州的局勢無需擔心,他聲稱最多再過半個月,必定能拿下青州。”郭崇韜道。

“最多再過半個月就必定拿下青州?米將軍倒是很有信心啊。好,那孤就等半個月之後再看他的捷報!”楊渥頓時笑了起來。

若是米志誠真能在半個月內奪取青州,而齊州又不出什麼變數,按照之前約定投降的話,那麼到明年開春之前吳軍就能悉數奪取山東各地,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五十章 悠閒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三十九章 醒來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二十章 詢問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
第六十六章 出兵(上)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四十一章 發難(中)第十六章 第一次相遇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二百六十三章 科舉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四百一十六章迎接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八十五章轉機第二百七十章 嶽州之敗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五百五十五章朱溫之死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六百五十五章後續安排第二百二十三章 鍾傳第一百六十五章 休整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六百四十五章休整第五十章 悠閒第二百三十一章 幕後之人第一百八十五章 刁彥能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一百一十七章 回廣陵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九十二章 收服孫琰第三十九章 醒來三百五十六章投降第六百五十八章擴編軍隊第五百零三章清理佛門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三百九十二章劉崇景的冒險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六百二十章冒險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三百二十六章 大風第四百五十一章戰前調動第六百八十九章半渡而擊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六百二十九章攻略山東第四百六十九章決斷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二十章 詢問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二百一十八章 光州平叛第四百五十二章沙盤推演第四百一十八章爭奪建州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六百二十二章進展順利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四百三十章內閣變動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二十七章 戰後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四百六十二章戰柏鄉第五百六十二章處置宋齊丘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三十八章 行刺(下)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四百七十八章任命第三百九十五章教訓馬殷第三百五十九章到達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六百一十六章出兵(續)第六百零五章朝議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第六百九十九章登基稱帝第五百九十章戰後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