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康懷貞

在這之前,用來點燃開花榴彈的都是一根火藥捻子,有些類似於後世的鞭炮上的引信,可靠性一般。

而這一次,寧中根據火藥的等速燃燒原理,將火藥填入一根錐形木管裡面,點燃後火藥在木管裡面勻速燃燒,既減少了投擲過程中引信熄滅的可能性,又可以在基本上保證一定長度的引信燃燒完所需要的時間大致相同。

這樣一來,在使用蘇州炮發射榴彈的時候,就可以先測定榴彈從發射到落地所需要的時間,然後根據這個時間來選擇相應的長度的引信。

嚴格來說,寧中也並沒有徹底解決引信的問題,不過經過他的改進後,如今的引信的可靠性已經大幅提高。

在用蘇州炮進行實際實驗時,發射一百次中有八十多次都成功引爆了,而且引爆的時間卡得比較好,一般都是觸地後一到兩秒內爆炸。

這已經是了不起的改進了,事實上即便後世工業化時代製造的那些炸彈的引信可靠性都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更何況這個時代。

不過這種引信製造起來卻有些麻煩,加上是最近才發明出來,所以需要一定的時間來製造和儲備。

所以楊渥在廣陵又停留了幾天,爲了騷擾和迷惑樑軍,他又派出少量軍隊去增援廬州,不過儘量避免直接交戰,以防被樑軍看破了虛實。

等到十月中旬,引信和榴彈都儲備足夠了後,楊渥才率領六萬大軍從廣陵出發,同時還攜帶了一千多枚剛剛趕製出來的新式開花彈以及三十架特製的蘇州炮。

至於廣陵的大小事務,就只能交給隱居多日的楊行密來打理。

濠州城外。

與光州那邊兩軍一直對峙,沒有發生交戰不同,同樣與朱全忠的本部軍隊忙着四處打劫不同,濠州這邊的樑軍卻實實在在的和淮南軍打了幾次硬仗。

從兵力上說,自然是樑軍佔有優勢,不過淮南軍雖然兵力少,但在實際交戰的過程中卻並沒有落在下風。

這是因爲淮南軍的統兵將領右武驤軍都督張訓雖然年紀已有五十多歲,但打起仗來卻是驍勇依舊。

十幾天前,當康懷貞率軍抵達濠州時,張訓便召集部將說,敵軍大舉來攻,必須先挫其銳氣,然後才能堅守。

所以當天他便率領大軍出城與康懷貞大戰了一場,張訓親自率領三千精兵向樑軍發起猛攻,打得樑軍險些招架不住。

不過康懷貞畢竟是樑軍名將,加上樑軍的兵力佔據優勢,所以雙方一場大戰後最後以樑軍吃了個小虧告終。

這一戰之後,果然如同張訓預料的那樣,樑軍銳氣受挫,於是後撤十里,選了一個易守難攻之地安下東西兩處營寨以成掎角之勢,同時又分出一部分兵力把守渡口以保證退路的安全。

在那之後,兩方大軍又多次發生交戰,有時候是淮南軍主動挑戰,有時候卻是樑軍到濠州城外罵陣,不過大部分交戰都是以平手告終;只有一次張訓設下伏兵,引誘樑軍來攻,等到樑軍到時,伏兵盡起,大敗樑軍。

最後樑軍返回營地時,共損失了近兩千人,結果樑軍士氣低迷,開始堅守營寨不與淮南軍交戰。

當然,雙方小規模的交戰卻始終沒有停止過,康懷貞雖然不再與淮南軍交戰,但也不會輕易放棄用小規模部隊騷擾淮南軍,同時也是保證他與朱全忠本部的聯繫不被截斷。

樑軍大營中,康懷貞看着從朱全忠那邊發過來的軍令,不由感到頭痛。

這一次南下攻打淮南,他一開始就不怎麼看好,因爲淮南沿着淮河設立的堅固防線已經經營了十年了,不僅防守兵力充足,而且淮南上下人心穩固,根本不是李振說的許多將領都對楊渥心懷不滿。

當初出兵時,李振說什麼淮南正處在楊行密已經死去,楊渥剛剛接位的時候,必然人心惶惶,此時趁機討伐一定能取得成功。

然而剛剛南下不久,尚未渡過淮河,便傳來新的消息說楊行密最近在廣陵的一次宴會上已經公開露面了;楊行密既然還沒死,淮南的將領自然不可能像李振說的那樣人心不穩,或者對楊渥暗中有所不滿。

不過那時候大軍已經到淮河邊上了,自然不可能就因爲這麼一個消息就退回去,所以樑軍還是按照計劃渡河了。

不過剛渡河不久,康懷貞就感覺很不妙,因爲淮南的水軍根本就沒有對他們的渡河行動發起干擾。

濠州這邊的水流情況和朱全忠渡河的地方可不同,朱全忠渡河的地方位於淮河上游,那裡水流較淺,不利於淮南水軍的發揮,甚至許多地方步兵都能直接涉水過河;而濠州這邊則不同,潁水在壽州境內流入淮河之中,使得淮河的水流量比上游增大許多,不僅河面更寬,而且河水也更深。

所以濠州這邊不僅不可能涉水過河,而且還十分方便淮南軍的水軍發揮;當初康懷貞便反對過在這裡渡河,不僅渡河時容易被敵軍水軍所趁,渡河之後也容易被淮南軍水軍截斷後路。

不過李振卻認爲三路渡河並沒有什麼問題,即便淮南軍截斷了濠州這邊的後路,他們也能去壽州與朱全忠主力匯合,從那裡渡河北上。

康懷貞無奈之下只能下令渡河,結果卻是淮南隨時根本沒有出現,既沒有阻止他們渡河,也沒有在這之後用水軍來打擊他們的後勤線。

輕易的渡過淮河後,部將們紛紛表示淮南軍一定是膽怯畏戰的緣故,所以沒有派出水軍攔截他們,但康懷貞的心中卻不這麼認爲。

他曾經擔任過宿州刺史多年,與淮南軍打過很多交道,他可不認爲這是淮南軍畏戰的緣故,敵軍放任他們輕易渡河,一定是有信心在淮河以南擊敗甚至消滅他們!

結果,接下來的戰鬥就證實了這一點,像那張訓,這都五十多歲的人了,打起仗來還這麼勇猛,甚至親自帶兵衝殺,這像是畏敵怯戰的樣子嗎?

戰事不利,康懷貞很快便派人給朱全忠送信,請求儘快結束這次南征,在淮南主力來到之前就退回去,反正如今也搶掠了不少人口資源,而要攻破淮河防線又顯然又不可能,還不如儘早回去。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之前楊渥用少量疑兵去騷擾迷惑朱全忠,搞得朱全忠下令大軍嚴陣以待,準備與淮南主力交戰;等到他搞清楚淮南軍那時候還在廣陵的時候,朱全忠卻是徹底被激怒了。

想他親自率領十多萬大軍,居然被楊渥的一個簡單的疑兵之計就“嚇得”集合大軍在霍邱嚴陣以待,若是接下來淮南主力還沒有趕到,他就率領大軍撤回去了,這要是傳出去,他還不被人笑話死,便是他的一世英名都可能會受損。

所以朱全忠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康懷貞的撤軍請求,並且在回信中還斥責了他,說他是不是心懷畏懼等等,命他繼續進攻濠州。

同時,朱全忠的本部也一改之前分兵劫掠的方針,開始建造攻城器械,有強行攻打壽州城的打算。

收到這麼一封回信,康懷貞自然只能苦笑,如今的局勢很顯然多停留無益,可惜朱全忠有嚴令,他也只能繼續留下來。

不過,朱全忠命他繼續攻城這一條卻被他直接忽視了,如今淮南軍氣勢正盛,他還不想去與淮南軍硬拼。

所以康懷貞一方面加強防守,多派斥候防備突襲,一方面又以修建攻城器械需要時間爲理由來拖延朱全忠的使者要求他攻城的命令。

“大王變了,不僅變得比以前更加急躁易怒了,而且對部將也不再像以前那樣信任了!”康懷貞在心中感慨着。

若是以前的朱全忠,肯定不會因爲楊渥的這麼一點小手段就輕易動怒,更不會在不知道他如今面臨的局面的情況下就來信斥責。

尤其是去年強迫氏叔宗和朱友恭二人自殺的舉動,更是讓他感到寒心。

當然,目前的樑軍還是天下第一強藩,朱全忠也是隨時可能登上至尊之位的人;而他則是朱全忠信任的將領,位高權重,將來朱全忠若是稱帝,他就是開國功臣,自然沒有背叛朱全忠的打算。

就這樣,康懷貞率領大軍在距離濠州二十多裡的地方又停留了幾日。

這天,從淮河渡口處傳來得一個消息卻讓他大驚失色:一直沒有出現的淮南水軍在頭天夜裡突然發動進攻,將樑軍停留在南岸的大量船隻燒燬了,他們向北返回的道路已經被截斷了!

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五十章 悠閒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三章 招攬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
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三百九十五章病逝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六百七十二章主動進攻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二百七十二章 病倒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六十五章 說服(下)第三百九十六章破局的關鍵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緊逼第四百二十五章就擒第四百零七章五溪蠻第一百五十章 臨陣脫逃第五十章 悠閒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四百六十四章步步爲營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二百七十三章 虛驚一場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三百二十二章 叛亂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二百四十二章 德清第三百一十四章 好消息第五十五章 第三次相遇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十九章 再一次相遇第五百四十八章中路突破第五百二十九章消息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三百五十五章混亂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五百二十五章下戰書第二百三十章 應對(再續)第五百四十二章大戰前夕第五百一十九章攻打衛城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五百四十六章蜀軍出擊第五百八十章燕國滅亡第二十五章 任家莊之戰(下)第四百三十八章求情第三百零五章 挖牆腳第一百零四章 嘉興之戰(七)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一百六十四章 突擊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六百八十章激戰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一百五十六章 兩軍陣前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三十六章 行刺(上)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一百三十五章 壽州(中)第一百六十六章 伏擊(上)第四百零二章議和第四百六十三章王彥章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一百零七章 湖州之變(續)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五百三十六火攻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二百三十六章 出征第八章 父親召見第一百六十八章 再次誘敵第三章 招攬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七百零二章蜀國亡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四百一十一章提高待遇第一百四十章 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