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

在劉鄩看來,昨晚一戰以樑軍的突襲優勢,若是以前那支橫掃天下的樑軍,即便將士們極爲疲憊也應該能擊敗吳軍。

又或者他們的對手不是吳軍,而是其他的軍隊,他們同樣能夠取得勝利。

可惜吳軍的堅韌還是出乎他的意料,一支混亂的軍隊在短短時間內就能重整旗鼓,並且立即發動反擊,這種實力的確不是目前的樑軍能比。

“早就聽聞吳軍選拔禁軍時,對士兵的身高、力量、年齡等都有着嚴格的規定,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戰場的磨練,其強大實力的確是名不虛傳。”劉鄩在心中感嘆着。

正在這時,衆部將紛紛前來詢問軍略。

“將軍,昨夜突襲吳軍大營已經失敗,繼續攻打吳軍的話只怕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而吳王親率的大軍肯定在飛速趕來,不知我軍接下來該如何用兵,還請將軍示下。”副將孔輝問道。

“是啊,如今局勢緊急,還請將軍早做打算。”衆將紛紛附和。

劉鄩面色沉穩,他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道:“不知諸位將軍有什麼建議沒有?”

“末將以爲應該趁着吳王親自統領的吳軍主力未到之前,立即領軍回蕭縣,先與牛將軍匯合再說。”孔輝當即答道。

劉鄩點了點頭,又目視其他將領。

這個孔輝乃是牛存節的心腹,所以他會主張先與牛存節匯合,這一點劉鄩絲毫不感到驚訝。

不過其他將領卻不都是牛存節的部將,所以劉鄩更想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指揮使郭毅猶豫了一下後,回答說:“將軍,要不咱們直接撤軍回去吧?吳王親自領兵前來,而且周本統領的吳軍又先行一步趕到了徐州,即便咱們擊敗了吳軍,但只要吳軍關閉城門堅守,咱們也奈何不了吳軍。還不如直接撤軍。”

劉鄩心中暗自點頭,直接撤軍回去,這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畢竟從目前的局勢來看,樑軍奪回徐州的可能性幾乎沒有,既然如此,那還不趁現在大軍未遭受損失就撤軍回去,還能爲國家保留一份實力,用來威懾吳國。

否則若是強行用兵結果導致兵敗的話,那反而得不償失。

可惜,他雖然有退兵之心,但這顯然不是他一人能決定的,所以他搖頭道:“直接退兵是不可能的,陛下命我等前來征討徐州,若是就這樣撤回去,只怕陛下那裡不怎麼好交代啊!”

他現在的打算就是設法打一場勝仗,然後體面的撤軍回去,這樣大家都能有所交代。

拒絕了直接撤軍的提議後,劉鄩接着又向其他人詢問,可惜大家都沒有什麼好計策。

見此情形,劉鄩不由得有些失望。

此時的他即便是號稱一步百計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畢竟吳國諸多領地中孤懸淮河以北的也就宿州和剛剛奪取的徐州這兩處地方。

徐州那邊且不說,周本統領大軍駐守在那裡。

而宿州這邊,昨夜突襲吳軍大營已經失敗,而且楊渥統領的吳軍後續大軍也即將趕到,到時候敵軍大軍雲集,想要擊敗敵軍就更加艱難。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戰還是退,他都必須迅速做出決定,不然被敵軍拖住的話,大軍就只能選擇與吳軍決戰了。

劉鄩心中猶豫,現在若是迅速回軍蕭縣的話,接下來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與吳軍打消耗戰。

吳國剛剛經歷大旱,此時軍糧儲備等必然不怎麼充足,若是打持久戰,吳軍應該耗不起。

不過這樣一來也意味着樑軍將被拖在這裡,如今燕國將要滅亡,吳國固然是拖不起,但樑國何嘗不是如此?

若是兩軍相持期間晉軍南下,那對樑軍來說就意味着兩面受到夾擊,這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

除了回軍蕭縣外,另一個選擇就是繼續停留在這裡。

不過如今失去了先機後,想要擊敗吳軍已經很難了;而蕭縣那邊留守的軍隊畢竟不多,再加上蕭縣僅僅是一座小城池,若是吳軍將劉鄩牽制在這裡,然後讓徐州那邊對蕭縣發動進攻,只怕牛存節未必能堅守住。

劉鄩感到有些頭痛,就在這時候,有信使自蕭縣前來,向他彙報說:“將軍,陛下知道吳軍勢大,擔心二位將軍難以與吳軍爲敵,所以特意從河中和魏博各自調了一萬大軍前來增援。牛將軍得知消息後,特派小的前來向將軍彙報。”

劉鄩先是大喜,隨即又有些擔憂。

他連忙問道:“陛下可有別的旨意下達?那兩萬援軍又能在什麼時候抵達?其中可有騎兵在裡面?援軍統兵將領又是誰?”

信使道:“陛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旨意,只是囑咐二位將軍要小心謹慎,不可輕舉妄動。至於那兩萬援軍,其中就包括了兩千餘騎兵,由賀瑰將軍爲統領,謝彥章將軍統領騎兵,大概在十天之內抵達。”

“十天之內?”劉鄩沉吟起來。

十天時間並不算長,隨便對峙一下就能將時間拖延過去,便是蕭縣那邊,牛存節肯定也有辦法拖延十天時間。

不過朱友貞特意派遣援兵前來,這在一方面增強了樑軍的實力,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樑軍不得不與吳軍打一場大戰,否則就真沒法向朱友貞交代了。

而且從朱友貞特意調集騎兵前來助戰這一點看,他的決心顯然也非常堅決,劉鄩之前設想的小勝一場然後撤軍回去的計劃顯然行不通,至少也要大打一場才行。

想到這,劉鄩不由得感到擔憂起來。

“罷了,有賀瑰、謝彥章二位將軍的兩萬大軍前來增援,我軍的實力也不比敵軍弱了,再加上這一次我軍集合了衆多的名將,大家齊心協力,便是吳王楊渥親自領兵又怎樣?再怎麼善戰的名將也不可能真的做到百戰百勝,說不得這一次我軍就能擊敗他呢?”

劉鄩心中想着,同時決定暫時先不急着定下用兵方略,準備等賀瑰等人抵達後再做打算。

當然,昨晚突襲吳軍大營結果功虧一簣的消息,早在昨晚戰後就連夜派人送到蕭縣那邊去了;此時他還需要將自己的打算派人告知牛存節一聲,同時徵詢對方的意見,畢竟牛存節纔是真正的主帥,劉鄩不過是副統帥而已。

一天後,牛存節派人回來告訴他蕭縣那邊的情形,並且認可了他暫時按兵不動的計劃。

蕭縣那邊,周本在得知宿州遭到樑軍突襲後,很快就意識到蕭縣樑軍兵力空虛,於是統領大軍前去討伐。

不過沒想到的是,面對吳軍的大舉進攻,牛存節不但沒有選擇防守城池,反而決定主動進攻。

當初周本剛剛抵達徐州後,便按照楊渥的命令直接接管了徐州的城防,並且設法將城內的一萬多降軍調出城外。

做好這一步後,徐州基本上算是落入了吳軍手中,接下來周本又以各種手段安撫民心,穩定城中局勢,總算沒有出現什麼波折就完全掌控了徐州。

不過也正因爲周本將降軍調出城外,使得那些降軍將領隱隱感到不安;尤其是在樑軍大軍抵達之後,降軍軍營之中更是有傳言出現,說是吳軍並不信任他們這些降兵,所以準備在接下來與樑軍的大戰中借樑軍的手來削弱他們這些降軍。

說實話,周本或者說周本身後的楊渥還真有打算借樑軍來消耗一下這支兵力上萬人的降軍。

畢竟這麼多的降軍中良莠不齊,老弱摻雜,不管是直接收編,還是進行整編後將其餘老弱等直接解散,這都是一個麻煩事。

若是能借助敵軍之手來削弱一下降軍的實力,淘汰掉其中部分老弱,並且分擔一下吳軍的壓力,這自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便是蔣殷等人對此也是心知肚明,而且沒有任何反對的意思。

但降軍營中還是出現了各種流言,使得原本就因爲背樑投吳而低沉的士氣變得更加的低落;不管周本如何派人前去安撫,也不管蔣殷在一旁如何幫忙穩定局勢,但收效卻是甚爲微弱。

等到周本真的派這支降軍與吳軍一同去攻打樑軍大營時,降軍衆將頓時一片譁然,雖然不至於有誰敢於起兵造反,但降軍將士們明顯開始抱團,並且對吳軍表現出極大的敵意。

對此情形,周本反而更加不敢信任降軍,在排兵佈陣時將降軍單獨放在了右翼,卻又將其與中軍佈置得更遠一些,同時又在大軍中軍與右翼之間佈置了更多的軍隊,以保證大軍的安全。

這些種種變化,若是一般將領只怕難以看出來,但牛存節卻不愧是樑軍名將,一眼就看出了吳軍中存在的問題,並且做出相應的安排。

他親自統領一千精銳樑軍對右翼的降軍發起進攻,原本就有些不安穩的降軍在遭到猛攻後很快就一片大亂。

周本見勢不妙很快就統領中軍和左翼兵力前去救援,但等到他們抵達時,突襲的樑軍早已經揚長而去了。

這一場突襲戰雖然最終給吳軍造成的損失不大,卻極大的提振了樑軍一方的士氣,同時也讓吳軍意識到,眼前的樑軍可不比一年多以前江陵大戰時的樑軍那麼好對付。

當然,這些事情都還是剛剛纔發生的,總體上而言吳軍還是佔據絕對的優勢,接下來必然會逐漸加大對蕭縣的進攻力度。

而宿州這邊,吳王楊渥在得到宿州受到襲擊的第一時間便下令大軍轉向朝着宿州進發,並且命李簡設法拖住樑軍。

不過接下來李簡併沒有出手,劉鄩就主動選擇了停留在宿州境內,這倒是讓李簡的任務輕鬆不少。

但這同樣意味着樑軍已經做好了與吳軍來一場大決戰的準備,這可並不是什麼好消息。

四天後,楊渥帶着兩萬六千吳軍抵達宿州,他第一時間便下令召見長期駐守宿州的各部將領,並且對他們這些年的辛勞表示了讚許。

首先一個受到楊渥嘉獎的便是宿州刺史朱景,此人原本乃是霍邱縣城中的一個土著豪強,受楊行密的命令駐守霍邱縣。

後來朱溫領兵大舉渡過淮河南下,在濠州遭受吳軍重創,驚慌撤退的樑軍大軍又在渡河的時候被朱景的突襲所驚嚇,最終自相踐踏,損失慘重。

而朱景也因爲那一次的大功勞被楊渥看重,直接任命爲宿州刺史。

這些年來朱景因爲深感自己不是吳國正統出生,又長期駐守在北方宿州,所以爲人一直很低調,以免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好在楊渥畢竟是知人善用之人,自然不會注意不到朱景這個宿州刺史,在對其進行嘉獎以後,立即就下令升遷其爲新任湖南巡撫。

除了重用朱景之外,楊渥召見的第二個人卻是王彥儔。

在召見王彥儔之前,楊渥雖然已經從範遇等人那裡知道了王彥儔的大致樣貌,不過真正見到時還是有些吃驚。

因爲在他原本的印象中,此人既然是以兵變這種不正當手段而上位的,那肯定是個陰險狡詐之人,不過真正見了之後才發現此人的面相不僅不是陰險狡詐那種類型,反而看上去顯得極爲儒雅,有一種讀書人的氣質。

一個亂世草莽之輩,卻有着一身讀書人的氣質,這自然讓楊渥倍敢興趣。

所以楊渥例行公事的對其進行一番嘉獎之後,沒有立即打發其下去,反而和他閒聊了幾句。

這一閒聊,頓時讓楊渥對此人更有好感。

原來王彥儔此人手段狠辣,以兵變的手段將他的同謀以及原來的蔡州刺史一同給坑了,這才得以從一個小小的牙兵營指揮,迅速升遷爲一方刺史。

不過在投降吳國之後,此人心知吳國的制度與樑國有極大不同,對於地方勢力向來極力壓制,不容得有任何挑戰朝廷權威之人存在。

尤其是吳王楊渥更是對那些地方造反實力極爲不滿,所以王彥儔很快就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試着將自身徹底融入吳國之中。

所以當楊渥說出任命其爲效義軍指揮使時,王彥儔主動站出來請求說,他原本的三千蔡州軍隊不堪重用,且軍紀較差,必須進行一番整頓才行,希望楊渥派人來對其進行整頓。

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六章 家宴(下)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二百四十六章 陳璋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五百九十章戰後
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三百零六章 楊渥的震驚第十五章 六月的雨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五百一十一章傷病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三十七章 行刺(中)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三百四十九章對王審知的態度第四百八十章使者第四十五章 不安第三百四十章鍾匡時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三百六十七章大計劃(續)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四百二十四章絕望第一百八十章 戰局已定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二百四十章 伏擊與被伏擊第五百三十一章求援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五十六章 甜蜜第二章 人選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三百二十八章大戰連起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三十章 田覠的憤怒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四百八十七章偷聽第一百二十三章 發動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九十章 夜戰(上)第七百零三章戰爭之神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六章 家宴(下)第六百七十一章募兵第四百三十四章高季昌的擔憂第二百四十六章 陳璋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五百九十五章劉龑入朝第七百一十一章炮擊第六百章楊渥的撒手鐗第三百六十五章勸進第四百四十三章戰前第六百六十二章吳軍的反擊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二百零七章 問題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六百零二章晉王第六十八章 蘇州之圍(一)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三百五十四章中計第三百二十三章軍議第一百六十三章 誘敵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三百七十四章決戰象牙潭第一百二十章 火藥第三百九十七章戰局第七百零九章大戰將臨第二百八十一章 父子第四十六章 楊渥的新手下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四十四章 羅隱的計策第三十九章 醒來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四百一十章酒館喝酒第七十章 蘇州之圍(三)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五百四十五章初戰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二百七十四章 震驚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二百八十八章 籌謀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五百九十章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