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入城

經歷了這一場大敗以後,人心惶惶的樑軍別說是再次南下主動去找吳軍的麻煩,能不能堅守住自身的防線恐怕都成問題。

若是吳軍此時立即出兵北伐,再加上河北那邊晉軍即將南下,只怕樑國真的有滅國的危機。

即便是吳軍不立即北伐,但只要吳軍的威懾還在,那麼樑國就不得不留下大量軍隊在這裡駐守,這對於即將到來的晉樑大戰顯然不利。

“暫時與吳軍議和,集中力量先抵擋晉軍!”不知爲何,這個當初就有的想法,此時浮現在牛存節心頭,讓他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上書給朱友貞。

當然,此時最先要處理的還是當前的局勢,而不是戰後的議和之事。

一提到目前的局勢,衆將一個個都憂心忡忡,卻一點好辦法都想不出來,一時間中軍營帳裡面氣氛極爲凝重。

見此情形,賀瑰勉強笑了笑,改變話題道:“說起來,不知諸位將軍注意到沒有,這一次吳軍的騎兵突襲時極爲迅猛,他們坐下的戰馬也很強健,看上去與當初那支騎兵的戰馬已經有了極大的不同。難道說吳軍有別的辦法搞到了大量的戰馬?”

被賀瑰這麼一說,衆將紛紛回憶起來。

“的確,之前本將就在奇怪,敵軍進攻的速度未免太快了一些,按理說,吳軍身處南方,難以獲得優質的戰馬,最多就是用那些劣馬湊合一下。所以他們的騎兵突擊時應該不會這麼迅猛纔是。但被你這麼一說,本將也覺得這裡面還真有些奇怪之處。”牛存節出言附和道。

不管是統治了河北、河東的晉國勢力,還是位於關中西北的李茂貞,他們都將戰馬視作最重要的資源,不僅極力限制戰馬的貿易,更是想方設法的阻止樑軍獲得戰馬。

這樣一來,身處中原的樑國很難獲得優質的戰馬,只能通過其他途徑少量獲得一些;但樑國的騎兵劣勢卻是難以改變。

連樑國都是如此情形,按理說偏居江南的吳國情況應該更加糟糕纔對。

當初李承嗣、朱瑾、史儼三人南下投靠楊行密時,給淮南帶去了一支強大的沙陀騎兵,並且在不久之後的清口一戰中起了重大作用,極大的提高了淮南軍的戰鬥力。

不過這麼多年下來,當初那一批騎兵的戰馬肯定早就老弱得不堪征戰了纔對,吳軍要想維持騎兵的規模,就只能通過其他途徑重新獲得足夠的戰馬。

但問題是,在樑國都難以得到足夠戰馬的情況下,吳軍又是從哪裡得到足夠戰馬的呢?而且從今日的情況來看,敵軍騎兵的戰馬還是用的極爲優質的戰馬,馬的力量和速度都屬上乘,比樑軍的騎兵戰馬都要強一些,都快趕得上晉軍騎兵了。

這個情況足以說明吳國應該是有着其他途徑大規模獲取戰馬。

“必須想辦法搞清楚這裡面的原因!”牛存節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樑軍與晉軍交戰,爲什麼總是落在下風?說到底就是因爲騎兵的缺失,讓晉軍能夠把握住戰場的節奏,選擇對他們更加有利的戰場,並且隨時都有機會突襲樑軍。

正是有這個優勢,晉軍在這幾年的一場場大戰中接連取得勝利,將樑軍打得潰不成軍。

若是樑軍也能解決戰馬的問題,像晉軍一樣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那麼接下來的大戰裡,樑軍就不至於像現在這樣被動。

衆將心思閃動,都在猜測着吳軍戰馬的來源。

有的認爲吳國應該是從海上與契丹人“勾搭”上了,所以才能從契丹人那裡得到足夠戰馬。

有的則認爲吳國的戰馬來源於海外,聽說遠在西方有一個大食國,那裡同樣盛產馬匹,而且有海路與南方聯通,或許吳國戰馬是從那裡獲得的。

當然,也有人說吳國是自己在南方開設牧場養馬,通過自給自足的方式來保障戰馬的供應。

不管是哪種猜測,衆將心中都是一片羨慕之色。

從海外獲得戰馬,這一點樑國在先天上就處於劣勢,畢竟北方人不擅長航海,到了海上只怕都會成爲旱鴨子,更別說長期在海上跑。

而若是通過自己養馬,這對樑國來說就更加難以實現了,畢竟中原各地的開發程度極高,各州的空地都被用作農田,除非毀掉大批農田來開設馬場,否則這個辦法就只能是一個設想。

此外,現在養馬只怕也來不及,至少在短時間內難以奏效。

當然,剛纔所討論的這些還是給了牛存節極大的靈感,讓他想到了幾條需要立即去做得事情。

第一點自然是上書朝廷建議與吳國議和之事;目前的局勢,與吳國議和這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第二點則是與契丹人加深聯絡。

契丹人身處北方,時常南下劫掠,當初劉守光統領幽州的時候,就要時不時的面對契丹人的攻擊;如今晉國佔領幽州,只怕契丹人的劫掠目標就要變成晉國了。

到時候兩方之間的衝突勢不可免。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牛存節可沒有什麼“與契丹人勾結有失民族大義”的想法,這個時代的人對於所謂胡人和漢人的分別看得並不是那麼重,否則李克用、李存勖這對沙陀人父子也不會被看做大唐的繼承者了。

與契丹聯合對付晉國,這就是牛存節想到的另一個重要措施。

此外,雖然北方人並不善於航海,但偶爾在海上航行也沒有問題,或許通過海上途徑與契丹人交易馬匹,這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

當樑軍衆將在商議着軍情,爲接下來的局勢而憂心忡忡,並且時刻擔心吳國會趁機北伐之時,楊渥卻果斷的放棄了立即北伐的打算,甚至連衆將提出的趁機北上劫掠的提議都拒絕了。

之所以如此,卻是因爲楊渥的心態已經變了。

對他來說,北方與樑國的戰事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的主要任務一個是消滅嶺南的割據勢力,將南方徹底統一起來;另一個就是繼續積蓄力量,爲將來的北伐大戰做準備。

而之所以拒絕了衆將的提議,主要是因爲他現在已經將中原的那些百姓當做了自己的百姓。

或許在九年前淮南第一次北伐時,那時候淮南雖然消滅了兩浙的錢鏐,不過距離統一南方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至於北伐中原,那更是停留在口號之中,實際上難以實行。

所以那時候楊渥北伐,在攻取宿州的同時,也下令各部大肆掠奪人口等。

不過現在的吳國即將一統南方,出兵北伐的時間也就在幾年之內,中原的那些百姓要不了多久就會成爲吳國的百姓。

在這種情況下,楊渥爭取中原百姓的民心都來不及,怎麼可能同意各部將士去搶掠?

果斷拒絕了衆將的提議後,楊渥沒有立即返回金陵,而是下令轉道前往徐州。

徐州之地極爲重要,在楊渥的規劃裡面,這裡將是吳國北伐的重要前進基地;到時候北伐軍不僅將從這裡出兵,而且各種軍械物資也會囤積在這裡。

所以在返回金陵之前,他當然要親自前往徐州,對留守徐州的事情做好安排。

不久之後,楊渥抵達徐州。

目前新任命的徐州刺史是以前的歙州刺史陳知新,此人不僅在治理地方上有着不錯的表現,而且在軍務上也有一定的瞭解,用他來掌管徐州最爲合適。

至於駐守徐州的軍隊則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自然是王綰統領的右鎮武軍;在奪取徐州之後,楊渥就下令將右鎮武軍的駐地遷移到這裡來。

除了王綰外,駐守徐州的另一個部分就是康懷貞統領的效義軍,包括從徐州降軍中挑選出來的由蔣殷的侄兒蔣權統領的五千士兵,以及由王儼儔統領的另外五千人。

整個徐州的駐軍多達兩萬人,以王綰爲主,康懷貞爲輔,負責保證徐州以及周邊的宿州的安全。

此外還有少量的廂軍負責城中的治安等。

到達徐州後,陳知新等人早已經在城外相迎。

楊渥命大軍在城外紮營,他自己則在侍衛的護衛下入城。

“徐州果然是一座大城,即便過去南北分裂,使得徐州成爲一座邊城,但這裡的繁盛程度依舊不比江南許多重要城池要差。”看着街道兩旁如林的酒肆店鋪,楊渥不由得心中感嘆。

這樣一座大城,又有京杭大運河從這裡穿過,將來北伐的時候甚至可以直接將船隻開到這裡來,並且沿着運河一路北上,直接進入黃河。

當然,有部分地區的水道因爲常年沒有疏通,如今早就淤堵了;不過只要經過疏通,將來吳軍北伐的物資調運就能方便許多。

甚至吳國的水軍都能沿着運河北上,伴隨吳軍主力作戰,這對吳國來說是一個不小的優勢。

楊渥騎在馬上,一邊想着將來的安排,一邊向街道兩旁的人羣看去。

那些百姓此時對於楊渥這個新的征服者還有些敬畏和疏遠,所以當楊渥目光望過去時,他們紛紛低下頭,不敢與楊渥對視。

就在這時,楊渥卻在衆人中看到了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面孔。

“居然是他?”

第十二章 合議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五十一章迎接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五十一章迎接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十章 王茂章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七章 我服了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
第十二章 合議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六百五十一章直攻洛陽第六百二十四章發現敵軍第二百五十二章 科舉第四百四十章朱溫的決定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五百二十八章寇彥卿第四百七十六章起誓第二百五十四章 洞房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三百三十七章彈劾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四百七十三章擔憂第四百八十九章心中冰涼第三百七十八章撤兵第一百五十七章 試探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四百零八章疑雲第五十七章 鬧事第五百三十七章降雨第二百七十六章 投降條件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七十九章 蘇州之圍(十二)第五百五十九章北方亂象第五十一章迎接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六百四十七章追擊第三百六十三章再戰第六百三十三章宋州投降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五百四十一章使者第一百三十三章 震驚第八十三章 蘇州之圍(十六)第五十一章迎接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五百零九章各方備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使者(下)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一百三十四章 壽州(上)第九十三章 李儼第五百一十八章恐嚇第八十六章 攻城第六百六十六章意外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二百七十五章軍議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三十三章 驚喜(上)第二百六十二章 行刺第五百七十四章憂慮第一百零六章 湖州之變第三百二十五章等待時機第二百九十一章 渡河第三百九十四章探病第六百零一章劉崇景案第十章 王茂章第一百七十九章 截斷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紀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五百六十九章洛陽兵變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七十一章 蘇州之圍(四)第六百三十七章張全義第六百六十三章攻打楊劉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二百三十八章 援軍抵達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二百零九章 捷報第二百零二章 新軍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六百七十七章進軍第六百九十四章李嗣源之死第六百八十五章援軍到來第一百九十章 封賞第六百九十八章三請第七百章伐蜀(上)第六百四十九章全勝第四百三十二章生財有道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十七章 升州之叛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歸順第二百二十七章 謠言第三百一十二章 王審知第五百八十七章定策第五百一十章抵達鄂州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一百二十五章 決定第七十六章 蘇州之圍(九)第七章 我服了第六百四十六章大舉西進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