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

“大王,不知田覠造反的話大王打算派多少人南下?”等杜荀鶴離開後,一旁敬翔連忙詢問起來。

雖然對於田覠等人造反的結果不看好,但趁機南下攻打淮南倒也是個好主意,更何況杜荀鶴還帶來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壽州刺使朱延壽如今也對楊行密不滿,已經暗中與田覠達成了同盟。

壽州乃是淮南北方防線的核心,過去朱全忠曾經多次派兵南下,但有朱延壽這位猛將鎮守着,汴軍每次都在壽州城下失敗而回。若是這次田覠造反真能將朱延壽拖下水,再加上朱全忠大軍在北方接應,只怕真有攻佔淮南的可能。

“楊行密與孤做對已有多年,過去孤一直都被李克用、李茂貞等人牽制着,這才讓他在江淮立足。如今李克用、李茂貞都被孤打垮,淮南一方卻可能出現內亂,這正是孤消滅楊行密的大好時機,到時候孤會起二十萬大軍南下,一舉蕩平淮南!”朱全忠笑道。

“大王英明,不過如今要落實天子車架返回長安的事情還需要一些時間,接下來清理朝堂又需要一些時間,即便中間不出差錯,這前前後後沒有幾個月只怕難以返回中原。若是田覠他們再此期間便發動叛亂,到時候我軍主力還在關中,光靠宿州朱友寧部六萬人只怕不夠啊!”敬翔答道。

田覠他們在此期間就造反的可能性是有的,一來楊行密並非坐以待斃的人,若是覺察到了危險說不定會趁朱全忠主力尚未返回中原前就逼迫田覠他們造反。

二來田覠他們造反的目的是爲了自己據有江淮,而不是爲朱全忠做嫁妝,所以他們也可能趁朱全忠主力不在時就造反。到時候只有宿州朱友寧六萬人南下,既能夠幫助田覠他們奪取淮南,又不至於喧賓奪主使得整個淮南落入朱全忠手中。

“你說得對,所以接下來處理朝中事情時速度就需要快點,該抓的抓,該殺的殺,抓一批再殺一批,想來朝中大臣們就老實了,早點結束早點回中原啊!”朱全忠淡然說着。

他現在在朝中的主要盟友乃是宰相崔胤,此人陰險狡詐,工於心計,又善於阿諛附合,外表看上去老成持重,實則內心險惡。去年便是此人寫信給朱全忠,讓他出兵迎駕,想借他的手除掉他在朝中的政敵宦官韓全誨,沒想到在朱全忠到達之前韓全誨就先劫天子到鳳翔投靠李茂貞了。

如今朱全忠即將掌控朝廷,不過他顯然沒興趣再陪着朝中那些官員“玩遊戲”,他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反對他的人全部殺掉,然後拉攏一批像崔胤這樣投靠他的官員。

他相信在他的屠刀之下,朝廷中那些看着光鮮實則奸險的官員們會乖乖配合他的。

然而他沒想到的是,此時在長水縣,一位早就被他遺忘了的“老朋友”即將給他帶來一些“驚喜”。

WWW_ttκǎ n_¢ O

“父親,剛剛得到的消息,詔書和您的書信都已經到了青州,想必不久王師範就能看到了。”

說話之人大約二十三、四歲,頭戴細紗小冠,身穿素白單襦,身高七尺,容貌端秀;而他對面坐着的老者年約五旬,額頭佈滿皺紋,一臉憂愁模樣。

這青年人名叫張格,而他的父親張浚便是上個月來淮南傳旨的天子使者李儼的父親,曾經做過唐朝宰相,一心忠於當今天子。

不過想要在這個時代的朝堂中立足,地方藩鎮勢力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而當初張浚當宰相時選擇的支持者便是朱全忠。當初朱全忠剛剛背叛黃巢起義軍投降唐朝時,勢力較弱,又處在中原四戰之地,急需在朝中尋找盟友爲他說話;而張浚想要立足朝中同樣需要地方藩鎮的支持。二人一拍即合,迅速勾結在一起。

所以此人在過去給人的印象一直都是朱全忠的同黨,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此人如今致仕退隱在家後竟然在暗中挑動藩鎮討伐朱全忠。

“已經送到了嗎?接下來就看王師範的選擇了!我大唐昔日興盛之時富有四海,何等強盛;沒想到如今竟淪落至此!”張浚嘆了口氣。

雖然他也曾與朱全忠勾結過,但他自始至終都覺得自己是忠於皇帝的,與朱全忠的勾結不過是立足朝堂的一種手段。

或許是與朱全忠打交道比較多的緣故吧,張浚逐漸看穿了朱全忠那忠臣外表下的奸雄本質,越來越覺得朱全忠一旦掌控了朝堂,接下來就必然會弒君篡位。

所以在但得知李茂貞即將投降,天子即將落入朱全忠手中後,退隱在家的張浚便開始了挑動地方藩鎮起兵的謀劃,而他選定的對象便是平盧節度使王師範。

平盧節度使乃是唐朝最早設立的十個節度使之一,唐天寶初分范陽節度使置平盧節度使,治所在營州,統領盧龍軍治理河北省東部、河北省南部等地;後來遷移到青州,實力雄厚,曾經一度是天下最強大的藩鎮之一,並且一度成爲聽命於朝廷的藩鎮。

但二十年前,親軍將領王敬武驅逐當時的平盧節度使安師儒,重新在青州一帶割據。後來王敬武死了,王師範十六歲子承父業,成爲新的節度使。

他爲人文雅,喜歡文學,又有御衆之術,軍紀嚴明,因此轄境內人民安居樂業,鄰道也頗爲稱頌。

不過此時的平盧節度使早就沒有了當年的風光,實力在天下諸多藩鎮裡面只算一般,最多也就和武勇都之亂前的錢鏐差不多,與朱全忠相比實力差太遠。

而王敬武父子也知道自己打不過朱全忠,所以一直以來對朱全忠都採取較爲恭順的態度,彷彿朱全忠的附庸一般,這才得以保全。

而在外人看來,王師範的平盧鎮與朱全忠就是一夥的,比如天子發給楊行密的詔書中就任命朱瑾爲新的平盧節度使,這明顯就是李茂貞想挑撥楊行密去打擊朱全忠的“小弟”王師範。

“父親,這平盧節度使在天下藩鎮中實力不過中等,而且與朱全忠關係親密,即便他如您說的那樣是個忠義之人,但爲了實際利益他難道真的敢起兵嗎?”張格依舊有些遲疑。

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三章 招攬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三章 招攬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十八章 逃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五十章 悠閒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
第七十二章 蘇州之圍(五)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三百七十一章盧光稠與譚全播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五百零二章慈禪寺第二百六十一章 保守與激進第二百章 柴克宏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七百一十六章傳位(大結局)第三百八十章各地建國第三章 招攬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七百零六章開疆拓地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五百零四章鑄幣之論第一百六十章 全軍進攻(下)第三章 招攬第三百九十三章西進與稱臣第六百五十七章各方反應第五百八十一祭祀第六百六十九章長期圍城第五十九章 殺人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二百五十七章 錢鏐的驚喜第二百六十四章 鬧事第三百九十六章奪取辰州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一百七十七章 戰(中)第六百九十二章震動四方第三百零九章 郭崇韜的理由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四百七十二章提醒第四百七十五章變革第一章 節度使府人家第一百一十九章 定計第四百八十八章繼續出兵第五百八十三再議遷都第四百一十三章王審知的決定第八十七章 投石機的威力第四百章朱溫的手書第二百一十章 軍隊整編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六百五十三章五日滅樑(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心滿意足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五十三章 腹黑第七百零七章離心第三百四十八章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第四百九十章同意第一百五十一章 混戰 (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四百七十四章張承業的建議第六百二十三章回援第二百八十九章三大恨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三百三十一章薨第四百八十三章王定保第一百二十七章 安排第一百五十四章 率軍西進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五百八十九章潰敗第三百一十一章 興兵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二百九十二章 進軍方略第二十八章 逃第二百九十章調兵遣將第四百四十一章密探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百三十六章求援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一百三十二章 撤退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五百二十二章朱溫的羞憤第四百四十七章野心第六百三十二章伏擊第四百四十九章晉與燕第二百二十八章 應對第二十三章 任家莊之戰(上)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一百八十一章 各地反應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三百六十九章內閣的雛形第二百四十八章 回廣陵第三百八十六章軍銜與封爵第七百一十章兵圍興唐府第五百四十三章吳軍的部署第九十九章 嘉興之戰(二)第六百一十四章風起(續)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五十章 悠閒第二百零四章 後續反應第三百五十二章洪州第六百二十六章寧陵第四百七十七章潭州城破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