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

楊渥不知道高勖等人會以何等方式再次勸進,不過他已經決定好了這一次還要拒絕。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自古以來的建國登基之事都要三請之後才答應,以示自己登極乃是受衆人之請;楊渥雖然來自後世,但這些規矩卻是要遵守。

淮南建國稱王的根基早在楊行密時代便已經成形,不過在那個時代,淮南更多的還只是一個強大的藩鎮。

楊行密重情重義,對於部衆更是多以恩德來安撫,再加上他本身傑出的個人魅力,所以能淮南上下一心。

不過楊行密的寬仁之道也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後果,那就是部衆權利過大,以至於楊行密在很多時候更像是淮南衆多地方刺史和將軍的盟主,而非他們的主君。

楊行密在晚年似乎也察覺到了這種情況,再加上楊渥的極力主張,所以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楊行密大力進行改革,對內加強吳王府的權威,打壓地方勢力,並在平定田頵、安仁義、朱延壽、張灝四人的叛亂後,以軍政分離等措施一舉改變了過去吳王府權威不足的情況,實現了從藩鎮到國家的第一步轉變。

等到楊渥繼承爲新的吳王時,淮南除了缺少正式的名義外,其它方面事實上已經與一國無異了。

而如今,楊渥要做的就是完成從藩鎮向國家轉變的最後一個步驟。

天佑四年十月底,淮南文武在高勖、周隱、李神福三人的帶領下,再次進吳王府向吳王楊渥進言,勸楊渥建國稱王,以應萬民之望。

高勖在進言中提到:“如今大唐亡於朱溫之手,大王以吳王之尊,固然身負復興大唐之重任,但要實現此重任,必須先有足夠的名義。如今淮南文武百官多有兼任節度副使之職務,而大王雖有東南諸道行營都統之名,但究其本質也不過是一方節度使而已,根本不足以統制衆文武,請大王建國稱制,以正上下君臣之別!”

其他衆文武一同請命進諫,勸說楊渥開國。

然而楊渥再一次拒絕了衆人的提議,只說自己民望不夠,恐難以服衆,對於衆文武的勸進始終不爲所動。

高勖等人見難以說服楊渥,只能暫時告退。

這次勸進雖然再一次以失敗告終,不過楊渥的想法衆人卻已經明白了,大家知道他是想要在三請之後纔會同意。

所以在半個多月之後,高勖等三人奉玉冊、寶綬等禮器再次帶領衆人到吳王府勸進。

不僅是留在廣陵的文武官員都到齊了,各地刺史將軍們同樣有不少親自趕赴廣陵來進諫的;各地百姓更是在官府的領頭下上萬民書,請求楊渥建國稱制。

這一次,在衆人的勸說之下,楊渥終於同意了衆人的請求,並且定於天佑五年正月初一正式舉行即位盛典。

雖然楊渥同意了立國之事,但是立國稱王可不是一件小事,即便是楊渥想要簡單的辦了這件事,淮南的衆多文武也不會答應。

楊渥自己同樣認爲這件事不能就這麼草草了之,他雖然不是鋪張浪費之人,也比不了楊行密的勤儉節約,但在這種重大典儀上卻是不會吝嗇的。

所以楊渥直接將這件事交給了高勖和殷文圭二人負責操辦。

既然是立國,那麼就要正兒八經的組建起一套相應的典制才行。

首先一點便是確立國號的問題。

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名”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即便是普通百姓家裡,給孩子取名字都是一件非常鄭重的事情,其中包含着各種講究;而給一國取國號就是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不得有任何草率。

取國號可不是由着楊渥本人腦袋一拍就能決定的事情,而是關係到將來所立之國正不正的問題,若是楊渥由着自己的性子隨便整一個國號,那不止會遭到淮南衆人的極力反對,傳出去的話更是會被人恥笑的。

要取國號,首先一點便是國號的來源。

國號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便是從起家之地得名。

無論是周朝以前由後人追記的國號,還是之後由開創者定的國號,都存在這種情況。

如夏啓建國,以夏爲國號。周姬發滅商建國,以周爲國號。秦的祖先爲嬴姓,因養馬有功被周封於秦地,遂以秦爲國號;後升爲諸侯,仍以秦爲國號;秦王嬴政滅六國稱始皇帝,繼續沿用秦爲國號。宋太祖趙匡胤稱帝前曾爲宋州節度使,因該地原屬古宋國,便以宋爲國號。

除了以起源地得名外,第二種便是從封爵來。

比如漢朝因爲劉邦爲漢王,曹丕建立的魏來源於曹操魏王的封號,晉朝來自於晉王封號,此外還有隋朝、唐朝,如今的後梁等都是這種情況。

以上這兩種屬於得國號最多的情況,也是最受到認可的正統取名方式。

除了這兩種外,還有其他一些取名方式,比如以建國者的姓爲國號的,如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家,南朝陳霸先建立的的陳就是這種方式。

在後世大一統的正統王朝中沒有一個以這種方式取國號的。

再比如按照讖語來取名,這種主要是一些不入流的小國或者像後世的元、清這種遊牧民族建立的朝代,自然不算正統取名之法。

此外還有一些尊崇前朝的取名方式,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在以前的強大朝代中認個祖宗。

比如後唐李存勖、南唐李昪就自認繼承了大唐正統,由此定國號,還有劉知遠、劉隱等因爲姓劉,所以以漢爲國名,再加上衆多以“周”爲號的朝代等,都是這種取名方式。

最後一點,取國名一般都是用一個字爲號,兩個字的國號一般都是蠻夷小國所用,絕非正統國號,所以像什麼“中華”之類的,若是楊渥敢用來作國號,絕對會引來一片罵聲和嘲笑。

總的來說,要取國號就要按照這個時代的人的思維來,可不能由着楊渥自己的想法隨便來。

所以除非楊渥想與手下人對着幹,或者他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只想着當個割據一方的草頭王,否則他就只能規規矩矩的按照這個時代的取國號方式來。

這樣一來,將來的國號中最符合這個時代取名方式的也就只有一個了:那就是“吳”。

取名爲吳也是一種無奈的辦法,至少楊渥本人是不怎麼滿意的。

吳這個國號總是給人一種割據地方的小國的感覺。

歷史上春秋時期的吳國雖然稱霸一時,乃是南方的一個大國,不過最終卻是被越國所滅,甚至都沒有延續到戰國時期;而後世以吳爲國號的孫吳,同樣不是正統王朝,只是偏居於東南的割據之國。

不過除了吳這個國號外,暫時楊渥又找不到其它合適的國號。

比如說楊家雖然起源於弘農楊氏,而隋朝同樣號稱是起源於弘農楊氏,不過一來隋朝到底是不是弘農楊氏出身這一點都難說,而楊家從弘農楊氏分割出來更是年代極爲遙遠之前的事情了,與弘農楊氏早就沒了什麼關聯,與隋朝的楊氏就更加沒有關係。

除非楊渥願意亂認祖宗,否則所謂繼承隋朝就是不可能的。

作爲一個有雄心要開創一個統一天下的正統王朝的人來說,楊渥怎麼願意隨便去認祖宗呢?

更何況,隋朝可是被大唐所取代,如今楊渥還打着復興唐朝的旗號,以隋爲國號如何能行?

總之,楊渥是一個有大野心的人,那些亂認祖宗,亂取國號的事情他是不願去做的,所以雖然他對“吳”這個國號不滿意,但暫時也只能這樣了。

“或許將來一統天下,正式稱帝時再改一個?”楊渥有些無奈的想着。

國號的問題確定後,第二個問題便是國都的問題。

這一點其實楊渥早就確定下來了,那就是如今已經基本完工的升州新城。

作爲六朝古都,這裡能夠成爲那些立足於南方的政權的最佳建都之地,自然有它獨特的優勢。

自從三年多以前升州擴建工程開始之後,一直進展得非常順利,尤其是之後北伐之戰中俘虜的大批樑軍將士被用作苦力,使得工程進展進一步加速。

這些苦力使用起來可比那些普通民工要方便得多,至少壓榨他們不會出現失去民心的問題;不過其代價就是不堪重負的俘虜們經常鬧事乃至暴動。

這種事情從兩年前開始使用俘虜之後就多次出現,以至於陳彥謙不得不多次調州兵進行彈壓,屠殺了不少俘虜才得以將暴動給壓制下去。

按照陳彥謙的說法,使用俘虜作爲苦力雖然方便而且節省民力,但此事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他曾多次奏請在升州築城工程完成之後就釋放這些俘虜,以防出現更大規模的動亂。

好在,如今升州的城牆修築已經進入尾聲,按照陳彥謙的估計,在今年年底就能徹底完工。

這樣一來,升州就被正式確立爲國都,並且將改名爲金陵府,而廣陵則改名爲江都府,以作爲陪都。

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二十八章 逃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二十章 詢問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九章 夜談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五章 家宴(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
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一百零二章 嘉興之戰(五)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一百二十六章 宣州第五百二十三章三個消息第三百八十四章閱兵第二百六十七章 失敗第五百一十七章處置第四十四章 劉氏的擔憂第二百二十章 政策落實第五百零七章謀劃江陵第八十一章 蘇州之圍(十四)第七百一十二章反了第四百二十六章夜襲第一百一十章 謀劃(三)第一百一十一章 謀劃(四)第二百八十七章軍號第一百八十八章 楊行密的安排第四十七章 練兵第三十四章 驚喜(下)第二十八章 逃第三百一十五章 樑軍出動第七百一十三章突入城中第二百八十二章 接位第二百零八章 應對第三百四十七章赦免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二百六十章 一場混戰第五百零一章聯盟第四百八十二章勸降第三百六十章佔領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二十章 詢問第四百二十三章奪取建州第四百五十四章救援第一百零八章 謀劃(一)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二百一十六章 光州第二百零六章 徐溫的上書(續)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三百五十一章高季昌第一百七十四章 廣德第六百零六章敬翔的建議第九十八章 嘉興之戰(一)第六百零七章決斷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第九章 夜談第五百二十一章風寒第四百八十一章宋齊丘的驚恐第四十章 發難(上)第八十四章 奪軍(上)第五百零六章逃離第六百一十八章襲取亳州第四百二十七章平定福建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五百二十章攻破第三百八十五章封官與擴軍第六百四十三章襲營第五百一十二章軍議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一百九十六章 討論(續)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九十六章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第七十三章 蘇州之圍(六)第一百九十三章 占城稻第一百六十一章 整軍再戰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五百二十四章戰前佈置第四百九十八章決裂第四百六十五章意外的決戰第四百七十一章功虧一簣第二百四十五章 逃脫第五百六十一章細作案第五百七十七章康懷貞第四百三十一章騎兵與北方局勢第一百七十二章 爆破(下)第八十二章 蘇州之圍(十五)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三百一十六章兵敗第五章 家宴(上)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六百五十二章五日滅樑(上)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擊(下)第四百六十六章奔潰的右翼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三百三十二章 接位與篡位第四十二章 發難(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杭州第三百九十三章兵敗與連鎖反應第五百一十五章擔憂第二百五十六章 朱全忠的怒火第四百九十五章勸進第三百零一章後路已斷第三百零七章 歡呼第三百二十九章和談第五百六十八章密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