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突圍

鄆州城外,吳軍大營內,一隊隊巡哨的士卒伴隨着軍官低聲的號令,不時穿插而過,整個軍營氣氛森然。

中軍大營裡,此時燈火依舊通明,衆將正在商議軍情。

在得到周本已經成功攻佔楊劉南城後,劉信等將領一個個都摩拳擦掌,想要儘快攻破鄆州。

鄆州乃是州城,城池雖然不大,但很堅固;當初吳軍第一次攻破鄆州時,就費了很大力氣;如今面對守城的晉軍,如何以最小代價攻取城池就成了當前最重要的問題。

“末將覺得,守軍的兵力並不多,又經過近一年的圍困,如今士氣低迷,要攻破城池並不算難。不如直接四面圍攻,想來要不了多久就能拿下。”此時開口的乃是李德誠。

或許是因爲之前決戰中表現不佳的緣故,現在的李德誠反而很希望表現自己,所以每次發言都很積極主動。

而老將李簡則另有主意,他想了想道:“若是四面圍攻,雖遲早能破城,但敵軍若是負隅頑抗,免不了會給我軍帶來較大傷亡。”

“那依將軍之意,該如何攻城?”

“以老夫之見,莫不如多造一些蘇州炮,日夜轟擊;再將此次晉軍大敗的消息傳到城中去,敵軍得知消息後,定然士氣大挫。我軍再趁機攻城,定能輕易取勝。”

楊渥點了點頭,覺得李簡的建議很有道理。

他轉頭看向劉信,說道:“劉將軍領兵圍城經年,想來對李嗣源此人是最熟悉的,不知劉將軍對於攻城之策有何看法?”

劉信想了想,道:“末將以爲,李簡將軍所言極是,攻城不如攻心。敵軍士氣原本就低落,若是再輔以攻心之法,定能收得奇效。不過末將另有一策,或許不必那麼麻煩。”

“哦,不知劉將軍有何良策?”楊渥頓時來了興趣。

這劉信乃是吳國的老將,與周本是同一時期的老資格,雖說性格有些跳,偶爾會犯一些低等級的錯誤,不過作爲將領,他還是很優秀的,不然楊渥也不會將圍城的重任交給他,並且近一年時間都沒有換人。

“回稟大王,末將這一年來與李嗣源也經常交戰,末將發現此人的性格極爲剛毅,若是得知晉王大軍已被我軍擊潰後,他定然不會繼續死守城池,而是會立即嘗試突圍。所以……”

劉信尚未說完,楊渥便反應過來,道:“所以,我軍不如設下埋伏,等待敵軍自己鑽進來,對嗎?”

“正是如此!不知大王以爲此策可行否?”劉信沉聲道。

楊渥欣然笑道:“當然可行,若是能在城外伏擊敵軍,至少比攻城要來的

容易吧?再說了,即便不成,咱們也沒有損失不是?”

計議已定後,楊渥當即下令各部立即回去做好應戰的準備,同時又從之前俘虜的晉軍將領中選出三人,讓他們前往鄆州城中勸降。

此時正是深夜,鄆州城的城門自然緊閉着,城牆上的守軍時刻都保持着警惕,當見到有三個人打着火把騎馬來到城牆下時,這些士卒頓時就緊張起來,一個個拉弓搭箭,隨時準備發射。

在進入城牆上弓箭射程之內前,三人停了下來,其中位於中間的一個黑臉大漢策馬向前,大聲喊話。

“某乃晉王麾下從馬直左統領孟宏博,某身旁這兩位分別是晉王麾下侍衛親軍指揮高德,以及晉王麾下突騎指揮使曹修。城牆上是哪位將軍在值守?還請出來一見!”

此時,城牆上負責值守的將領,正是李嗣源的養子李從珂。

這李從珂本姓王,出身鎮州平山的一個普通民戶人家,自幼喪父,與母親魏氏相依爲命;後來李嗣源率軍攻取平山,俘虜了魏氏母子,並將魏氏納爲妾室,李從珂便被李嗣源收爲養子,並改爲如今的名字。

他身長七尺有餘,端謹穩重,沉默寡言,而且相貌雄偉,勇猛剛毅,作戰時以驍勇敢戰著稱,深受李嗣源喜愛。

這一次李嗣源率軍突襲鄆州,便是李從珂統領先鋒,率先登上城牆,爲後續大軍打開城門。

此時,李從珂聽到城下來人的喊話,頓時便大吃一驚。

“什麼?從馬直的左統領?另外兩個分別是突騎和侍衛親軍的指揮?這怎麼可能?他們不是在晉王身邊嗎?又如何突破敵軍封鎖來到這裡的?難道說……”

不管是從馬直,還是突騎或者侍衛親軍,這些都是晉王身邊最親信的軍隊,而其統兵將領同樣只有是李存勖最信任的人才能擔任。

如今這三人來居然能穿過敵軍的重重封鎖來到這裡,李從珂心中當即就有了不祥的預感。

他身爲李嗣源的養子,以前也經常與李存勖一同戰鬥過,對於李存勖身邊的親信將領也多有了解。

城外報上姓名的三個人裡,除了突騎指揮使曹修他沒有見過外,其他兩人以前都見過。

此時,李從珂藉着火把的光亮,從城牆上遠遠望去,很快就確認,對方兩人的確不是冒充的。

這一下,他心中更加不安起來,難道說晉王大軍已經被擊敗了,這三人被敵軍俘虜了?如今來當吳軍的說客?

若是這樣的話,連晉王身邊的親信將領都被俘虜了,只怕晉王的大軍敗得很慘啊。

又或者說這三人是私自投降吳軍?但這種可能也不大,畢竟三人都是晉王的親信,或許其中一人投降吳軍的可能還有,但三人同時背叛的可能卻不大。

當然,也有可能是晉軍與吳軍和談了,晉王打算將他們這支孤軍撤回河北去,所以派三人前來傳令,這種可能也是有的,不過即便李從珂腦洞再怎麼大,也不敢輕易相信。

歷史上的李從珂作爲後唐的末代皇帝,給人的印象或許就是昏聵無能,有勇無謀;然而實際上,此人在統兵作戰時,卻多有謀略。

在反覆思考一番後,李從珂覺得或許第一種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意識到事情有些不妙後,他當即便想着是不是要把這三人趕走,免得他們說出什麼不合時宜的話來,影響到守軍的軍心。

不過轉念一想,即便將這三人趕走用處也不大,畢竟若真的是晉軍大敗,那麼吳軍總有機會藉此攪亂守軍軍心的。

此外,這大半年時間裡,鄆州對外的聯繫都被完全切斷,李從珂父子也急切希望能得到最近的消息。

所以他最後決定,並不出面與對方交談,而是直接命人用籃子將三人吊入城中,然後立即控制起來,嚴禁他們與外人解除。

他自己則迅速派人去請李嗣源過來。

和李從珂一樣,在得到三人到來的消息後,李嗣源也是大吃一驚,當即便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老三,你確認這三人的身份嗎?不會是冒充的吧?”

“父親放心,孩兒仔細確認過,不會有錯的。”

“那你問過他們話了?”

“還沒有,孩兒將這三人單獨關押起來了,不敢讓其他士卒與其接觸,就等着父親前去問話呢。”

李嗣源頓時點了點頭,對李從珂的處置深表滿意。

若是晉軍真的大敗,而三人真是被敵軍俘虜後派來勸降的,那消息傳出後,不知會對守軍士氣造成多大影響。

如今李從珂直接將三人關押起來,他們就能從容佈置,儘量將削弱其影響。

父子二人連忙去面見三人,一番交談後,頓時心都涼了半截。

晉王統領的援軍在渡河與吳軍交戰後大敗而歸,精銳將士折損三萬餘人,連楊劉南城如今也徹底落入吳國手中,他們這支深入敵後的孤軍將永遠等不到援軍的到來了!

作爲當初提議率軍突襲鄆州的人,李嗣源在一開始就知道自己必將冒着極大風險,而且還很有可能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孤懸敵後,得不到任何支援。

然而他還是這麼去做了,讓他做出這般決定的,主要就是因爲他對晉王有信心,他相信自己一定能等到晉王率領的援軍趕到。

然後這大半年時間過去,最終等到的消息卻是晉軍慘敗的噩耗。

沒有了援軍後,他們這支孤軍位處十多萬敵軍包圍之中,如今是真的陷入死地了。

“投降?不,決不!”

投降的念頭剛剛升起,便被李嗣源從心裡掐滅。

忠臣不事二主,至少目前來說,李嗣源對晉王的忠心還是沒有絲毫改變的,心中也沒有半點背叛晉王的想法。

這時,李從珂小聲道:“父親,這三人該如何處置?”

“這三人,背棄大王,合當問斬,大王不能親自懲處,某便爲大王殺之!”李嗣源想都沒想便答道,這也算徹底絕了投降的可能。

不久,三顆頭顱便被掛起,守軍將士們見了後紛紛驚疑不定,但李嗣源暫時卻沒有解釋的打算。

處置了三人後,李從珂滿臉焦急的問道:“那麼父親,咱們接下來該如何應對?”

李嗣源沉吟半晌,終於毅然道:“還能如何,當然是立即突圍!”

“突圍?”李從珂愣住了。

他雖然自負驍勇,便是萬軍從中也敢單騎衝陣,但眼下城外的吳軍至少都有四五萬人,再加上吳軍擊敗晉軍主力,又攻佔楊劉後,肯定還有更多軍隊源源不斷趕來,鄆州城中的守軍可以說插翅難飛,想要突圍,基本沒希望。

李嗣源卻道:“如今的局勢,即便不突圍也沒希望,我軍士卒原本就只有五千人渡河,又經過這大半年時間的不斷消耗,如今只有四千三百餘人‘而敵軍的兵力卻是我軍十倍。”

“且我軍困守孤城,已經有大半年時間,前無去路,後無援兵,城中糧草也不多了,即便我軍繼續堅守城池,又能守住多久?一個月?兩個月?”

李從珂也明白如今的局勢,但就如落水之人連根稻草也想抓住一般,繼續堅守的話,或許還能守住一兩個月,但現在突圍的話,那就半點希望都沒有了。

只聽李嗣源沉聲道:“老三,你可是覺得突圍也沒有半點希望?”

李從珂默然不語。

李嗣源分析道:“其實也未必就沒有希望。吳王雖然親自趕到鄆州了,但此時城外的敵軍還不算太多,至少平陰、東阿、楊劉等地的吳軍尚未趕來。”

“此外,吳王既然派三人進城勸降,可見他還抱着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想法,若是我軍今晚就突圍,定能打敵軍一個措手不及。這一點就是咱們能利用之處。”

“只要咱們今晚能突破敵軍的防線,從鄆州往北不遠就是莽莽大山,到了那裡敵軍再想抓住咱們就難了,而我等也能隱藏起來,再尋找機會嘗試渡河北返,這總比困守城中要強得多吧?”

聽完李嗣源的分析,李從珂也不得不承認,立即突圍的確是有一線希望的。

他當即拜倒在地:“孩兒願爲先鋒,掩護父親殺出重圍!”

李嗣源點了點頭,深深吸了口氣,沉聲道:“立即召集衆將,準備今晚突圍!”

……

這天晚上,夜幕深沉,天邊並無月光,呼嘯的寒風如同鬼哭狼嚎一般,呼呼作響,令人毛骨悚然。

夜色中,李嗣源目光深沉,心情平靜。

此時士卒們已經得到了今晚突圍的命令,在飽餐一頓,吃飽喝足後,開始擦拭着手中的兵器,並且將弓弩上弦。

作爲普通士卒,或許他們並不知道爲何他們的將軍會突然下令突圍,同樣更不清楚晉王大軍已經潰敗的消息,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不知道今晚一戰的兇險。

敵軍的兵力有多麼強大,這一點在過去時間裡他們早就體會到了。

而今晚的突圍行動,僅僅依靠他們這不到五千的士卒,能有一般人或者殺出重圍嗎?

士卒們默默不語,那些將領們同樣一個個心情沉重,爲今晚的戰事而感到擔憂。

時間流逝,很快便到了丑時。

李嗣源從城牆上往外望去,只見城外吳軍營地裡一片安寧,似乎對晉軍的突圍沒有半點防備。

他深深吸了口氣,拔出佩劍,輕聲喝道:“藉着夜色掩護,大軍全力突圍!”

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更新計劃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
第三百四十一章危全諷的野心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四百五十九章夜襲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六百七十四章晉國的困擾第九十五章 鳳翔第七百章伐蜀(上)第三百一十七章城破第九十六章 朱全忠第七十四章 蘇州之圍(七)更新計劃第十八章 成功招攬第四十八章 宿州之戰第二百一十二章 正式施行第一百六十二章 攔截第七百零八章兵亂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三百三十章 條件第二百二十六章 鍾傳的決定第四十九章 撤軍第二百四十七章 鍾傳的提議第一百五十八章 全軍進攻(上)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六百六十五章正面交戰第四百一十二章禁佛第六百二十八章以死相諫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八十九章 應對第十一章 背誦軍紀第五百八十六章商議軍務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三百二十七章耀武揚威第六百三十章突襲第五百四十七章轟擊第二百一十一章 將領安排第一百八十九章 駱知祥第二百七十八章 善後第一百七十五章 緣由第二百九十八章淮南軍的撒手鐗第一百四十三章 行動第七百零一章伐蜀(下)第二百六十七章 杭州攻略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三百五十章江西大局第二百六十五章 平息第五百五十二章進軍襄州第五百九十七章六年變化(中)第二百五十一章 隱憂第三百四十二章樞密院的策略第一百三十八章 退隱第一百五十三章 追擊第三百八十一章勸進(上)第一百七十章 潤州第五百七十八章意驚訝第四百四十四章高鬱的主張第六百九十章攻破防線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二百一十七章 各處戰局第二百九十三章 榴彈第三百七十七章擊潰楚軍第五十二章 楊行密的反常第三百七十三章兵貴神速第三百二十一章 魏州之變第二百二十一章 選拔人才第一百四十九章 直接進攻第五百三十五章壞消息(續)第一百九十一章 初步設想第二百二十九章 應對(續)第二百三十七章 水戰第五百五十一章大獲全勝第二百九十九章 反擊第五百三十八章決心第六百五十章勸說第四百六十八章王建第五百三十三章夜襲第三百六十六章大計劃第六百九十一章大獲全勝第六百八十二章夜攻第五百五十六章議和?第一百九十九章 楊渥的憤怒第五百二十六章推斷第六百二十一章衝突第八十章 蘇州之圍(十三)第四百七十章蔡州之亂第一百章 嘉興之戰(三)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婚第四百九十四章憂慮第四百六十章原因第三百九十四章處置第三百九十章潞州之戰第三百三十三章 江西第四百二十九章高勖病倒第一百七十六章 戰(上)第二百九十五章追擊第三百八十二章勸進(下)第一百八十二章 商議第三百一十九章濟州島第六十七章 出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