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

籲!

馬上將軍,神色焦急,匆匆下馬。

從馬背上取下一孩童,抱在身上,便往衙署裡闖。

簡雍從人見了,連忙驚呼道:

“怎麼他便能進去!”

衆人大感不滿,簡雍使節團可是代表徐州來的。

就這樣,他們都被攔在了屋外邊兒,與庶民等同排隊。

結果這廝,卻仗著人高馬大,便硬往屋裡闖。

最可氣的是,周圍竟無人敢攔。

庶民不敢與官鬥,他們不敢發聲便罷了。

怎麼衙署裡的官吏也不攔阻,真就欺軟怕硬?

“您難道不認識這位?”

有好事者見簡雍等人疑惑,便主動上前招呼。

簡雍笑著回道:

wωω ●тTkan ●¢ ○

“我等是外地來的,不知這太守府的規矩,那位將軍是什麼吶?”

那人解釋道:

“那位將軍可了不得,是咱們長沙縣劉將軍的部將,黃忠黃漢升。”

“是劉荊州親自任命的中郎將!”

唔……

聽到這位,簡雍等人立馬釋懷了。

敢情來的這位,是軍區副司令啊。

要知道,李翊的官位也只是軍師中郎將。

中郎將僅次於將軍,比校尉級別要高。

之前說過,中郎將最大的特點就是權力大。

因爲它是統兵的,有實打實的兵權。

“那這位劉將軍是……?”

簡雍聽他談及黃忠是劉將軍的部將,卻不知這位劉將軍又是誰。

“這位劉將軍是劉荊州的侄子劉磐,其人驍勇善戰。”

那人神秘兮兮,小聲地對簡雍說道,“你是外地來的,許是不曉我荊州大事。”

“我聽人說啊,劉荊州打算對揚州用兵啦。”

“這位劉磐將軍最近在攸縣調集了數千精銳,疑是要向豫章進兵。”

哦……?

簡雍點了點頭,蹙眉暗想,之前李先生就曾暗自挑撥孫劉之間的矛盾。

看來戰事是真的要一觸即發了,這絕對是整個河南都希望看到的局面。

“那這位黃將軍……”

簡雍又將話題轉向黃忠。

“……害,你不知道啊。”

“這位黃將軍是老來得子,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叫黃敘。”

“只是這孩兒自小體弱多病,黃老將軍又心疼他,便來找張神醫照看。”

“這事兒,鄉里人都知道,想是又害疾了。”

“事急從權嘛……”

原來如此。

簡雍總算將事情的來龍去脈給理清楚了。

這位黃老將軍的兒子,看來絲毫沒遺傳到他父親的身體。

適才只遠遠望上一眼,就覺得這孩子體質清弱。

不過,雖然這小哥說是事急從權,可以插隊。

但來看病的,又有幾個是不著急的?

主要還是黃忠是中郎將,手裡有兵,相當於現在的準大將。

這面子,縱是長沙太守張仲景也得賣個薄面。

……

太守府,衙署內。

大堂上一位四十出頭的中年男子,正神情嚴肅地替人把脈。

儘管這男子年紀不大,臉上卻飽經風霜,四十歲看起來像六十歲。

“濁氣生,百病生……老丈,你且按照這個‘降濁氣’方子去抓藥。”

“水煎兩次,然後溫服,明日便會有所好轉,五日多半即可痊癒。”

這位有條不紊的大夫,正是長沙太守張仲景。

“下一個!”

這位病人剛一送走,身後的小童便高聲唱喏。

一名青年正要上前,忽聽得門外一聲躁動。

黃忠突然闖了進來,焦急地喊道:

“府君!府君!”

“勞煩府君,看看我這敘兒。”

“他今早一起,便渾身疼痛難當,久久未醒!”

張仲景一擡眸,作爲市一把手,他當然是認識黃忠的。

劉表任命黃忠爲中郎將,輔佐其侄兒劉磐鎮守長沙。

明面上,說的是爲了防患荊南的賊寇,實際上則是爲了加強對荊南的控制。

至於黃忠獨子黃敘,張仲景倒是不陌生。

這孩子自小身子清弱。

可憐黃忠年過半百,就只有這麼一個兒子。

“……黃將軍莫急,待我看來。”

張仲景伸手去摸黃敘的額頭。

滾燙!

張仲景皺眉,又去摸他的手。

冰涼!

張仲景神情更加嚴肅,眉宇間一川不平。

再扒開黃敘的嘴,去看他的舌頭……

薄白而潤,舌質淡。

這……

張仲景眉頭一下子重重的凝起,神情十分嚴肅。

“怎麼樣,張府君?”

“吾兒害得什麼病?”

唉……

張仲景嘆了一口氣,一時間不知該如何與黃忠說。

但這反而使黃忠更加心急如焚,“張府君你快說吧!”

“老夫都已是知天命的年紀了,還有什麼事情是接受不了的!”

“拙荊死的早,就這麼一個孩子,這些年累蒙府君照料。”

“若真有個三長兩短,也該是他的命。”

黃忠嘴上雖這麼說,然內心實是焦急。

張仲景長嘆一聲,幽幽道:

“黃老將軍,你我也算是故交了。”

“張某也不想欺瞞於你,令郎所害之病,許是傷寒症!”

什麼!?

黃總聞言,如遭雷擊。

傷寒症可是不治之症吶。

張仲景出身大族,族中有不少人都是死於此病。

基於此,張仲景才痛恨傷病,立志學醫。

尤其要與傷寒症鬥爭到底,鬥爭一輩子!

望著病牀上的兒子,黃忠心中五味雜陳,不知該說什麼好。

只能望一眼窗外,嘆道:

“今日之冬,甚寒……”

歷史上,黃忠是在晚年才歸順的劉備。

作爲一員老將,他作戰的風格卻是,

——“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

沒錯,

黃忠年過半百,在戰場上卻常常衝鋒陷陣,扮演先登之將的角色。

這裡面當然有爲了報答劉備知遇之恩的原因。

但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黃忠的兒子,也是獨子黃敘,早早夭折。

對於黃忠而言,他已經了無牽掛。

所以他願意將自己的生命完全獻給劉備的事業。

即所謂,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爲君死。

“……唉。”

張仲景嘆了一口氣,只能出聲安撫黃忠道:

“黃老將軍不必悲傷,機定會全力施爲,醫治令郎。”

“只是……”微微一頓,“只是老將軍要做好最壞的打算吶。”

黃忠起身謝過,然臉上並無半點神采。

任誰都知道,傷寒症乃不治之症。

張仲景爲了研究怎麼醫治傷寒症,花了半輩子的時間,仍未找到一個實際有效的辦法。

古代若是無後,對古人而言是非常痛苦的。

尤其黃忠已經上了年紀,妻子死後也未續絃。

來這麼一個兒子不容易。

誰知……

唉,造化弄人吶。

這時,“踏踏”的腳步聲自門外傳來。

步入衙署的正是此前門外的黑衣管事。

他快步走至張仲景身前,躬身拜道:

“稟報張太守,徐州牧劉備遣人來送了幾卷書劄,使者還說想要見一見太守,您看……”

張仲景此刻早已心亂如麻,又聽說是徐州牧,顯然又是政治上的事兒。

他最煩的就是政事了。

“……不見不見!沒看見我這兒忙著的嗎!”

“呃,喏。”

那黑衣管事被數落一頓,灰頭土臉的打算出去。

黃忠卻將之叫住,“慢!”

他轉過身來,對張仲景勸道:

“劉備乃漢左將軍,領徐州牧,又與劉荊州是同宗兄弟。”

“既是遣使來長沙,遠道不易,府君還是見上一見的好。”

比起張仲景,黃忠就有更多的政治考量了。

對於張仲景來說,他本就是大族出身,對當官也沒什麼興趣。

所以別的高官,他根本不放在眼裡,巴不得不幹。

但黃忠與徐晃、張遼等人類似,都是適應職場生活的職場人。

嚴格意義上講,黃忠歷史上也投靠過曹操。

劉琮向曹操投降後,黃忠跟長沙太守韓玄就一起歸順曹操了。

只不過後來劉備到荊州後,黃忠跟韓玄又一起投靠了劉備。

總之長沙歸誰管,他們就跟誰混。

主打一個隨風漂流。

但劉備慧眼識人,發現黃忠是匹千里馬。

於是提拔重用了黃忠,並將之帶去益州建功立業。

倒是曹操對當時遠在長沙的黃忠知之甚少,也沒能想到他未來爲砍死自己的連襟兄弟。

“……也罷,那就見見。”

張仲景看在黃忠的面子,打算賣劉備一個面子。

很快,管事的就將簡雍等人迎入正堂,引見給了張仲景。

“徐州使節簡雍簡憲和,見過張府君!”

簡雍施了一禮。

張仲景卻沒怎麼搭理他,反而是全神貫注的查找醫書。

似未曾注意到簡雍的到來。

這……

簡雍再次愣住,暗道無怪守門人如此輕狂,原來是“上樑不正下樑歪”。

這位張長沙親自帶起來的風氣。

“簡使有什麼事兒直說便是,我家府君不太愛那套虛禮。”

童僕在旁邊提醒道。

簡雍這才道明來意,並將李翊所寫的書劄奉上。

“竹簡且放案上……”

張仲景下達了命令,又對一旁管事兒的說道,“今日閉堂,不再問診。”

“喏。”

衆僕人退下,將病客散走。

簡雍等人也不知作何是好,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只能在原地乾等著。

張仲景只當衆人不存在,兀自坐回案牘前,提起筆,反覆推演一系列的醫治方案。

研究了這麼多年的傷寒症,張仲景已是這個時代最會醫治此病的大夫了。

但依然沒有十全把握,將此病治好。

呼……

一聲長吁,張仲景又在紙上寫下一個醫方,可才堪堪落筆,又搖了搖頭。

覺得不妥,將之撂下重寫一張,還是不妥。

此時正值冬日,屋外寒風凜冽。

可張仲景卻滿頭汗珠,不斷思索著治病之法。

手忙腳亂的去翻書,翻到一卷,覺得不妥,就直接扔在地上。

突然,一卷書劄闖入了張仲景的眼簾。

只見書中寫道:

——“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冰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

——“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則名傷寒耳。”

這……

張仲景的眼眸突然放大,這上面的文字大是稀奇,自己還未讀過。

“……這是哪裡來的書?”

張仲景忙舉著書卷,張口問道。

童僕趕忙在旁側答:

“府君,這書卷正是徐州使節送來的。”

徐州人送來的書?

張仲景瞪大眼睛,猛然看向一旁的簡雍等人。

他們還在那站著等候呢。

自己適才研究了半個時辰,他們就在那站了半個時辰。

張仲景尤自回神,過得許久,嘴上才喃喃吟道:

“……傷寒傷寒,這明明就是醫書!”

誰能想到,徐州人大老遠送過來的,竟是一卷醫書呢?

莫說張仲景感到驚奇。

便是一路護送書卷的簡雍也覺詫異。他們還以爲書劄上寫了什麼重大機密,沿路他們一直小心謹慎的保管。

感情寫的是藥理知識啊……我去。

簡雍等人聽到這個消息時,也是有些哭笑不得。

但張仲景卻顯得異常興奮。

拚命翻找,有沒有關於黃敘病狀的治療法子。

書中言道:

——“尺寸俱弦微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此三經受病,己入於腑者,皆可下而已。”

找到了!

張仲景大喜過望,這書中內容明顯是不全的。

很多論點都斷斷續續,也不知是不是寫書之人故意爲之。

但好巧不巧,正好有著黃敘病症的描述。

張仲景本身就是研究這個的,雖然少了些內容,但卻受到了極大的啓發。

趕忙提起筆來,在紙上寫道:

——黃苓加半夏生薑湯主治,若有嘔吐,則輔以黃連湯。

“噫!小侄有救矣!”

張仲景看著自己寫下的醫方,竟興奮地跳了起來。

如此古怪的舉動,令黃忠都覺得詫怪。

“張長沙,您這是怎麼了?”

“……哈哈哈,黃老將軍,張某已有醫治令郎的醫方啦。”

張仲景整個人都變得亢奮起來。

他所高興的不單單是能救活老友的兒子,更高興自己多年以來的困惑,總算是得以解決。

書上提到了很多論點,與自己這些年的學術研究竟不謀而合。

彷彿專爲自己的研究而寫一般。

使得張仲景一下子明悟了許多。

“此言當真?”

黃忠聽得此話,整個人也都亢奮起來。

在聽到兒子黃敘害了絕症之後,他本人已是頹廢不抱希望了。

結果才過半個時辰,張仲景又告訴他孩子有救。

黃忠此刻的心情便如坐過山車一般跳轉。

“若張神醫果真能救下犬子,忠雖肝腦塗地,亦當報答!”

黃忠說完,便要跪拜。

張仲景趕忙將之扶住,說道:

“黃老將軍莫要拜!您爲長沙保境安民,是一位英雄。”

“張某可受不起您的跪拜。”

“況藥方還沒試,待我試過之後再說。”

黃忠聽到這話,才站起身來,然嘴中依然是謝個不停。

少時,童僕按張仲景的醫方抓好了藥。

將藥煎好後,即拿去給黃敘服用。

又過半個時辰。

原本還昏昏沉沉的黃敘,此刻總算是有了點兒意識。

惺忪的眼睛也漸漸睜開。

“敘兒!”

黃忠見此,終於忍不住了,也顧不得屋內還有他人,便上前直接抱住自己的孩子。

緊緊的抱住……

“大人,我……我沒事兒。”黃敘睜眼的第一件事,便是寬慰老父親。

(大人此時主要用來稱呼父母)

“好好好,敘兒看來真是好轉了,快!”

“起了拜謝張神醫!”

黃忠念重恩情,也顧不得黃敘病體,便要拉著他起身拜謝。

張仲景連忙將之攔住,“黃老將軍且休言謝,令郎身子還未完全康復,不宜大動。”

“況非是張某醫治好了令郎,而是徐州人將此書卷送至我身邊。”

“若我未看過此書,對此絕症便束手無策。”

“實無醫治之法。”

黃忠聽罷,連忙轉頭向簡雍等人道謝。

“謝過幾位恩公!”

簡雍等人也連忙還禮。

“黃將軍不必道謝,我們只是負責送書劄的。”

“真正遣我們送書來的,是李郯侯。”

“哦?可是那位劉將軍州府上的幕僚,有天下奇士之稱的李子玉?”黃忠問。

“正是李郯侯。”

“誒呀,久仰郯侯大名,不想今日竟能以這般情景遇上。”

黃忠雖在長沙,但也是聽說過李翊大名的。

畢竟滅袁術這種大事,縱是三尺蒙童也都知曉。

“對了!”黃忠忽然想起一件事來,問簡雍道,“郯侯令簡使遠來長沙,難道就只是爲了送一卷書劄?”

當然不是!

簡雍矢口否認,解釋道,“實不相瞞,郯侯命我們來長沙,是想請張長沙去徐州一趟。”

去徐州一趟?

黃忠一挑眉毛,若是請別人到徐州去也就罷了。

可張仲景是一郡太守啊,身兼大任,哪能輕易離去?

別說黃忠覺得奇怪了。

便是簡雍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人家郡守級別的高官,當是旅遊呢,怎麼能說走就走。

“……唉,郯侯做事向來特立獨行。”

“咱們也只是奉命行事,多的也不敢問。”

“郯侯只說張長沙看了書劄之後,便會去徐州,至於……”

簡雍不再繼續往下說,至於張仲景會不會真的捨棄官位,大老遠跑徐州去就是一個未知數了。

“尊使,我願隨你去徐州!”

張仲景的話忽然從後方傳來,擲地有聲。

在場之人無不震驚。

黃忠快步走來,勸說道:

“張府君,您身兼一郡政務,冒然去徐州重點。”

“只怕劉荊州爲怪罪。”

黃忠說這話,自然是在替張仲景考慮。

但張仲景卻不以爲然,只淡然說道:

“劉荊州要怪便怪,這長沙太守的位置,張某早就不想坐了。”

簡雍等人暗想,這張仲景的確是怪人。

一郡太守,是多少人夢寐以求才能坐得的官位。

這位張神醫,竟說不做就不做。

“明日,我便會寫下辭呈,辭去官位。”

“啊?張神醫走這麼急?”

“……嗯。”張仲景肯定地點了點頭。

走至黃忠身前,一本正經地說道:

“生民多艱難,張某不像黃老將軍這般可以扶危濟困,救萬民於水火。”

“若不是李郯侯送來的文書,我連令郎都救不了。”

“《中庸》言道,君子素其位而行。”

“張某並非一郡之才,這長沙太守之位已坐了些年頭,實該讓賢了。”

“雖然如此,張某卻也能以己之力,爲生民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畢竟不論治世亂世,世人總受病苦……”

“黃老將軍便去救社稷江山,張某便去救生民百姓。”

“能救一人,便救一人!”

張神醫……

黃忠聽到這話,心中也覺酸楚。

他自覺自己比不了張仲景偉大,張仲景纔是真正的心繫百姓。

願意辭下官位,去救萬民。

但他,被張仲景捧成是救江山社稷,屬實是擡舉他了。

黃忠其實也只是素其位而行罷了。

哪裡立下過這般遠志?

若談救萬民於水火,他一個年過半百的老頭子,還裡考慮過這些。

縱然想過,現在的他又還能做些什麼呢?

畢竟到了他這個年紀,之後還能往哪裡升官呢?

“好了,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

“老友多珍重。”

張仲景說完,便轉身去收拾東西了。

只留下黃忠兀自在原地凌亂,心中五味雜陳。

“……大人。”

黃敘自病牀上爬起,黃忠連忙過去將之扶住。

“敘兒你適才沒聽張神醫說麼?身子未好,不宜輕動。”

“……大人,孩兒,孩兒也想隨張神醫去往徐州。”

什麼?

黃忠聽到這個兒子這個決定頗感驚詫,“你怎麼?”

“……大人不是常說,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嗎?”

“孩兒只是想去徐州見一見恩公。”

黃敘解釋說道。

黃忠聞言,點了點頭,輕撫黃敘額頭道:

“敘兒有此感恩之心,也不枉爲父平日教導。”

“……罷,既然敘兒想去,父親便陪你同去!”

真的?

黃敘聞言,又驚又喜。

“可是,大人身爲中郎將,掌長沙兵務,哪裡好隨意離去?”

“……不妨事。”

黃忠摸了摸黃敘的發頂,“我只以故告劉將軍,離開些時日,礙不得什麼事兒。”

“況你身子清弱,爲父哪能讓你單身去徐州?”

“再者說,張長沙與爲父是多年的老友了,今當遠離,豈有不相送之理?”

黃敘大喜,能跟父親在一起,便有安全感。

簡雍見此,暗自慶幸自己此來的任務總算是完成了。

不想張仲景竟真的會因爲一封醫書,而辭去官位,到徐州去。

這天底下竟有這種怪人!

很快,張仲景收拾好了行囊,黃忠也回家打點了一下。

由於擔心兒子身體,爲此還專門找了一輛馬車給他坐。

一切齊備之後,黃忠父子、還有張仲景,各帶了些許僕從。

跟隨簡雍使節團,一併前往了徐州。

不表。

……

揚州,丹陽。

太史慈、徐盛奉李翊之命,前來揚州協助丹陽太守袁胤,清繳山越賊。

袁胤不敢怠慢兩位尊使,親自出城相迎。

然後向二人說明了丹陽的山越情況。

這些賊人常常結伴下山,攻擊村莊,搶奪糧食牲口。

爲此,袁胤也是想了很多法子來懲治他們。

比如設陷阱,設埋伏。

雖然也抓獲了不少賊人,但始終是杯水車薪,不見有利。

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丹陽山地太多了。

惡劣的生存環境,養成了當地人彪悍輕死的個性。

並且許多漢人百姓,甚至跟山越人勾結,暗通款曲,以對抗官府圍剿。

“這便是丹陽目前的情況,未知兩位尊使有何高見?”

袁胤將自己的難處與太史慈、徐盛說了。

太史慈率先言道:

“我早年也來過丹陽,知此地山越衆多,是出產精兵之地。”

“但這幫山越強盜,軍心渙散,軍械粗劣。”

“往往連皮甲都難以湊齊,所以難戰者,中有羣山之故也。”

嗯……

徐盛點了點頭,在一旁附和道:

“擒賊擒王,若要打擊山越,當先克最衆之數。”

“未請教袁丹陽,這丹陽諸縣中,哪裡的賊人最多?”

袁胤不假思索,答道:

“陵陽縣最多,這裡羣山環繞,易守難攻。”

“據我所知,此地山越部落,高達萬餘衆。”

“此輩不僅時常下山擄掠民衆,甚至連士人豪強都不放過。”

“袁某也不是沒有想過圍剿,之前就曾聯合本地豪強。”

“組建了兩萬大軍,前去陵陽圍剿。”

“不想走漏了風聲,叫山越人提前知曉。”

“於是便躲進山裡不出來了。”

“我等在山中尋了十來天,半個人影也見不著,只好作罷。”

太史慈、徐盛聞言,感嘆這山越人清繳的難點就在這裡。

你要是人少吧,人家那彪悍的戰力擺著那兒,你幹不過。

你要是人多吧,人家直接躲在山裡不出來,跟你耗著。

你幾萬人的大軍,日費鬥金,耗得贏人家嗎?

並且這些山越人精明的很,知道你官府人員也好,漢民百姓也好,都不可能一直在山區裡待著。

遲早是要走的,所以壓根兒不怕你佔據他們的老巢。

“兩位尊使莫要著急。”

袁胤牽脣一笑,上前親自爲二人斟了杯茶。

“這山越問題也不是一年兩年了,早在袁某上任之時便已存在。”

“歷任太守,都拿它沒轍,況乎我等乎?”

徐盛陡然色變,厲聲道:

“吾等奉郯侯之命,前來清繳山越。”

“袁丹陽此話,是道我等不自量力耶?”

袁胤頓時慌了神,連忙賠禮解釋道:

“誤會誤會!實在是誤會。”

“袁某適才失言了,我的意思只是山越人盤踞百年。”

“乃秦朝越人後裔,山民、宗部佔山爲匪,久居山中。”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滅的。”

太史慈正色言道:

“今賊聚甚密,衆人皆言不可剿。”

“故郯侯遣我等來,若我等仍言不可剿。”

“豈非白來一遭?”

……

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371章 男追女不少見,女倒貼追男,其人必有“霸道”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87章 壯士快意無經緯,丈夫當流英雄淚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349章 加稅!加稅!制裁!制裁!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41章 壯士前行,所向披靡(求追讀!)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360章 朕與曹操不同,若不能爲兄弟報仇,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75章 大漢魅魔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75章 大漢魅魔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345章 恭喜李治同學作文得獎,作文的題目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343章 李翊的大手,重塑國家經濟,發行新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382章 司馬懿出師北伐,諸葛亮總制雍涼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359章 善惡有報,奸雄遭厲鬼索命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382章 司馬懿出師北伐,諸葛亮總制雍涼第289章 你的名字:曹操與劉備互換命運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339章 相爺要做的事,是足以影響後世千年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345章 恭喜李治同學作文得獎,作文的題目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200章 若向三國覓君臣,李郎才氣配劉君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372章 關家有女初長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第14章 徐州要有大事發生了(求追讀!)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
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371章 男追女不少見,女倒貼追男,其人必有“霸道”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259章 關公水淹七軍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87章 壯士快意無經緯,丈夫當流英雄淚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161章 君臣組合連擊,龐統直呼頂不住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367章 司馬懿五月渡瀘,七屠南蠻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349章 加稅!加稅!制裁!制裁!第78章 待上濃妝,好戲開場(求首訂!15)第124章 老劉:不差錢兒,他要多少我給多少!第41章 壯士前行,所向披靡(求追讀!)第170章 神醫來徐州,外贈一神將?第63章 老劉發小牽招來也!(求追讀!)第12章 天生職場聖體(求追讀!)第6章 百折不撓,終不為下(求追讀!)第360章 朕與曹操不同,若不能爲兄弟報仇,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242章 曹操新得冢虎,李翊初試度田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34章 劉備的心腹重臣(求追讀!)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258章 世事雖變,主公猶是主公,翊亦猶是第75章 大漢魅魔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75章 大漢魅魔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288章 劉備:丞相是寡人之蕭何,卻不須爲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213章 半渡而擊,馬超一戰降幷州;袁神謝幕,兄弟之爭起腥風第345章 恭喜李治同學作文得獎,作文的題目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210章 比肩垓下,李翊將諸侯之兵,決戰袁紹十五萬大軍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71章 名不虛傳,李相智激周郎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343章 李翊的大手,重塑國家經濟,發行新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70章 李關張趙陳,誰是天下第一大姓?第382章 司馬懿出師北伐,諸葛亮總制雍涼第37章 搶人才的時候到了(求追讀!)第130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203章 曹操 劉備兩雄之命運,竟悉數繫於李翊之一言一語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359章 善惡有報,奸雄遭厲鬼索命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219章 李翊使妖法,呼神兵鬼卒?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382章 司馬懿出師北伐,諸葛亮總制雍涼第289章 你的名字:曹操與劉備互換命運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105章 關公不僅是武神,更是財神(求訂閱!)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78章 御人術劉備獨斷,西陵口李翊借風第174章 就是條狗,也得託生在徐州第10章 李先生為我們帶來了久違的勝利(求追讀!)第239章 李翊 徐庶 諸葛亮:請我主進位稱王!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339章 相爺要做的事,是足以影響後世千年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345章 恭喜李治同學作文得獎,作文的題目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261章 劉備已非昔日那個阿備,關羽仍是那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與操耳第200章 若向三國覓君臣,李郎才氣配劉君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372章 關家有女初長成,力拔山兮氣蓋世第14章 徐州要有大事發生了(求追讀!)第285章 東吳滿盤皆輸,諸葛亮治楚益齊第139章 李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128章 劉備感動垂淚,寧使子玉負我,毋使我有負子玉!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