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劉備完成登基大典。
正式定國號爲漢,年號章武。
立袁瑛爲皇后,甘梅爲貴人,劉禪爲太子。
其餘諸子皆有封王。
接下來,便是衆人翹首以盼的功臣分封了。
這一天,衆人實在是期待太久了。
早在當年平定荊州時,劉備已經受限於諸侯王身份不太好分封了。
再到河南平定之戰,關中爭奪之戰,劉備更是直接明示衆人暫時忍耐一時。
現在,衆人該索取他們應得的回報了。
禮官高聲唱道:
“李子玉上前聽封!”
衆人的目光,齊刷刷落在了李翊身上。
這位凌煙閣功臣第一人,當然是第一個接受封賞的。
關羽撫髯頷首,丹鳳眼裡罕見地流露出讚許。
他的性格從來都是傲上而不辱下,輕慢士大夫。
可唯獨李翊例外,他真心敬佩李翊是一位忠厚長者。
張飛也是咧嘴露笑,從認識第一天起,他便一直敬佩這位先生。
當走過陳登身旁時,陳登亦向他頷首示意。
彷彿在說:
“今日之殊榮,乃兄弟應得。”
“登銘記不忘當年魚膾救命之恩,與廣陵保舉之情。”
走至呂布身旁時,這位桀驁不馴的溫侯也難得放下高傲,向他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他不僅僅是李翊的姻親,當年在濮陽被曹操打敗之後,也多賴李翊舉薦。
讓他得以在汝南發展,便先後爲國家征討袁術、袁紹,立下赫赫戰功。
他呂布一生大起大落,如今名列大漢凌煙閣功臣第十人。
也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漢忠臣了!
這都與李翊脫不開關係。
最後,李翊來到劉備跟前。
君臣四目相對,相顧無言。
劉備展顏笑道:
“不瞞先生,朕起業至今,也未料想能有今日之局面。”
“此多賴先生之力也!”
李翊則不苟言笑,恭恭敬敬地作揖還禮:
“此臣分內之事也。”
滿殿公卿靜靜地望着這對君臣,他二人有着超越友情的信任。
此刻的一說一答,卻宛如初見。
是也,
或許在劉備心中,他依然拿李翊當他的師長,當他的好友,當他的手足兄弟。
但在李翊心中,劉備不管是什麼身份。
在那之前,他都已經是自己的皇帝陛下,大漢天子了……
劉備笑容漸漸收起,轉而面色變得嚴肅,朗聲說道:
“李子玉近前來聽封!”
李翊應聲上前。
這時,以張郃、徐晃、甘寧、周泰爲首的一衆武將,紛紛將目光落在李翊身上。
“你們說,相爺會向陛下求取王位麼?”
——————
三日前。
凌煙閣功臣榜單剛剛公佈不久。
河北將領張郃、徐晃,淮南將領甘寧、周泰,蔣欽五人趁着夜色聚在雒陽城西的一處僻靜宅院。
燭火搖曳間,張郃將一卷竹簡攤開。
上面赫然寫着勸李翊請讓封王的請願書。
“以李相爺赫赫之戰功,封異姓王綽綽有餘。”
“可高祖定下的白馬盟誓……”
徐晃沉聲說道。
“誒!盟誓是死的,人是活的。”
“當年高祖不一樣說過‘非功臣不侯’,可如今不也是列侯遍地麼?”
甘寧出聲打斷,“如果說我大漢誰有能力打破這一規矩,唯有李相爺一人耳。”
“不錯!”
周泰拍案而起,“此事只有讓李相爺出面,纔有機會。”
“他是功臣之首,只要他肯挑這個頭。”
“咱們一起聯名,此事未嘗不可行。”
這兩撥人一個在北,一個在南。
如果說天南地北的兩撥人能夠聚在一起,那一定是因爲他們有着相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驅使。
他們的直系領導,共同位於凌煙閣前三名。
試想,如果他們的領導能夠封王。
作爲手下人,他們將能從中獲得多大的利益?
蛋糕只有那麼大,要想分得最多的一塊。
就得提前下手,選中最鋒利的那把刀。
五人計議已定,次日便分頭聯絡青州、徐州、幷州等各系將領。
出乎意料的是,各派系將領竟出奇地一致表示贊同。
他們從未想過在漢朝,還有機會見着異姓王。
但李翊的出現,給了他們這樣一個幻想。
沒有人不會想着打破這個幻想的。
因爲只要開了這個口子,那也就意味着,不僅他們,他們的子孫後代都有機會封王。
所以你便能看着,來自各個地區,有着不同利益糾紛的一衆武將謀士。
在這一刻,竟能夠展現出出奇的團結。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稱王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
換做以前,他們想都不敢想。
但偏偏,
在公元三世紀,他們這幫人有幸見着地球最強碳基生物,最強政治動物的誕生。
李翊人緣好,人盡皆知。
但也有不喜歡他的人。
可即便是討厭他的這撥人,也不得不承認,如果說誰有機會打破“非劉不王”的盟誓。
那除了李翊之外,再無別人了。
他立下的軍功、幹出的政績,幾乎是遠超第二名的關羽。
毫不誇張的說,齊漢的整個政治架構,體系,都是李翊一手搭建出來的。
作爲帝國工程師,再無比他更合適的人選。
來自天南地北的大家,並非是真心希望李翊能夠封王。
但卻很樂意見着李翊封王之後,所帶來的連鎖反應。
這是對劉家人不友好,但卻對劉姓以外所有人都友好的壯舉。
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各陣營高級官員,都在聯名單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短短三日,就在冊封大典開始的前一天。
一份聯名請命書便秘密成形,上面密密麻麻籤滿了各州將領、高級官員的名字。
這一日,張郃、徐晃、甘寧、蔣欽四人聯袂拜訪丞相府。
“相爺用兵如神,彭城一戰,大破曹魏百萬大軍。”
“雖古之名將,韓白二人也未必過此!”
蔣欽一見着李翊便面陳李翊之功績。
徐晃接着補充說道:
“更難得相爺執政寬仁,河北百姓至今仍念‘李公田’之恩。”
“幽州李公毯之名,更是家喻戶曉,使幽燕之民人人得以自足。”
甘寧、張郃也是輪番上陣,將李翊的功績誇得天花亂墜。
李翊輕啜了一口茶湯,面上波瀾不驚。
“李某之所爲,於國家是功是過,自有分說。”
“明日冊封大典便知,諸位今日專程來找我。”
“想必不是來面陳李某之功績的吧?”
衆人對視一眼,張郃率先開口,賠笑道:
“真是什麼事都瞞不過相爺。”
“這是軍中兄弟們的一點小小心意。”
說着,從懷中取出聯名書。
李翊接過竹簡,目光掃過那些熟悉的名字——
河北系、淮南系、青州系、徐州系、幷州系……
幾乎涵蓋了劉備麾下所有派系。
“大家都覺得,以相爺之功蓋寰宇,當晉王爵。”
李翊面如止水,久久不言。
衆人面面相覷,就在那裡站着,靜靜等候。
半晌,李翊緩緩張口,嘆息說道:
“封王的誘惑,對你們來說,便這麼大嗎?”
衆人一愣,旋即齊齊拱手:
“我等微末之功,窮極一生亦不敢奢望至此。”
“只是我等皆以爲,陛下向來賞罰分明。”
“以相爺不世之功,若不能夠晉王爵,不足以彰明國家法度。”
“況冊封大典,本就是爲了賞賜有功之臣。”
“相爺盛德巍巍,雖伊尹、周公不能及也。”
“當晉得此位。”
李翊沉默半晌,目光落在了蔣欽、甘寧身上。
“陳元龍知此事否?”
“此我等自發爲之,陳徵南不知也。”
兩人也都是混跡官場十幾年的老油條了,怎麼可能把陳登給供出來?
事實上,
各地陣營的領袖,都真的沒有參與此事。
但他們全都知道這件事,也全都默許了這件事。
因爲一旦成功,那他們不說現在,至少在將來的某一天是有機會封王的。
如果失敗了,那他們也能夠明哲保身,裝作對此事不知情。
既然如此,各營領袖當然全都心照不宣的,默許衆人簽下這份聯名書了。
如果沒有這些大佬們的首肯,名下這些小弟,又如何敢自發跑到相府來“逼宮”呢?
這一切的背後,都是有人在推波助瀾罷了。
“……呵呵。”
李翊面上絲毫不顯,只是溫和道:
“承蒙諸位厚愛,翊愧不敢當。”
“只是此事關乎國本,容我慎重考慮考慮。”
衆人暗自舒一口氣,此事畢竟關乎重大。
如果李翊驟然拒絕,那他們也不知道該是進是退的好。
現在見李翊願意考慮,那便還有希望。
“善,夜已深沉,請相爺保重身體。”
“我等告退。”
衆人各自退下。
待衆人的腳步聲消失在府門外後,屏風後轉出來一道茜色身影。
袁瑩嫋嫋走出,耳墜上的明珠隨着步伐輕晃。
“孩子們睡了嗎?”
李翊揹着手,目視府門外,率先開口。
“……都睡下了。”
“夫君真要遂他們的意?”
袁瑩將頭輕輕埋在李翊懷裡,柔聲問。
李翊脣角微揚,反問:
“夫人以爲呢?”
袁瑩黛眉皺起,沉聲道:
“依妾觀之,除河北人外,並未有人真心想見夫君你封王。”
“他們只是盼你開了這個口子,他們好從中受益。”
“夫君若是應從,只恐將來惹出禍端來。”
“哦?”
李翊眉梢一揚,有些詫異地望着袁瑩。
“不想夫人竟有如此見識,爲夫也該對你刮目相看了。”
“嘻嘻,都是夫君教得好。”
“平日妾身在家相夫教子,耳濡目染,也曉得其中道理。”
李翊點了點頭,骷髏王的女兒能有這種政治覺悟。
看來他的家庭環境是真的很不錯。
能把呆子也給教成聰明人來。
“那夫君接下來打算怎麼做?”袁瑩出聲問。
“進宮,面見天子。”
……
夜色如墨,雒陽宮中僅餘幾盞宮燈搖曳。
劉備正於偏殿批閱奏章,忽聞侍從來報:
“丞相求見。”
“宣。”
劉備擱下毛筆,擡眼望向殿門。
李翊紫袍玉帶,手持一卷竹簡,步履沉穩地踏入殿中。
燭火映照下,他眉宇間不見白日裡的從容,反透着一絲凝重。
“陛下。”
李翊躬身行禮,“這麼晚了,還未休息?”
李翊一向是公事公辦,有事就直接說,不耽誤時間。
但這一次,他罕見地上來先進行一次敘舊。
劉備揉了揉太陽穴,旋即展顏笑道:
“先生不也沒睡麼?”
“……呵呵,朕既爲大漢天子,自然不能再向從前那般懶散。”
“諸多事務需朕批閱,況乎明日便是冊封大典?”
“中間要封賞許多功臣,朕現在也是頭疼。”
李翊眉梢一揚,躬身道:
“陛下,臣專爲此事而來,有要事要稟報。”
說着,將竹簡雙手奉上。
劉備展開竹簡來看,眉宇間一川不平。
但卻也並未有太大的反應。
良久,劉備將竹簡緩緩合上,沉默了片刻。
忽看向李翊,似笑非笑地問道:
“先生對此如何看?”
李翊不假思索,正色答:
“當年高祖立下白馬盟誓,非劉不王。”
“臣不敢破此先例。”
劉備握着竹簡,在案上輕輕敲打。
忽而笑道:
“軍中諸將,聯名請朕封先生爲王。”
“朕倒覺得,以先生之功,封王合情合理。”
“既是衆望所歸,先生何必推辭?”
李翊聞言,再次躬身一揖。
他擡頭直視劉備,說道:
“陛下,正如臣方纔所言。”
“高祖有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臣德薄智短,豈敢爲此破誓之人?”
“……子玉。”
劉備目光忽然一凜,站起身來,面對面,直視李翊的眼眸。
“你我相交十八年,此間只你我二人,四下更無六耳。”
“朕……不!備在這裡向你承諾。”
“只有你想,明日冊封大典上。”
“備願意爲你破白馬盟誓,破例爲你封王!”
四目相對,兩顧無言。
兩人的目光彼此直視,無一人爲之閃躲。
李翊不卑不亢,語氣平靜地回答:
“臣若爲第一個異姓王,將來必有第二人、第三人。”
“如今國家方趨於穩定,四海尚未靖平。”
“開此先例,必生禍端。”
“臣爲國家社稷着想,不敢爲此第一人也。”
呼……
劉備長長地呼了口氣。
他的臉上看不出來是何種神色。
如釋重負?感慨嘆息?
李翊讀不出來,但他知道——
未來的路,將很難很難走。
“……子玉,這便是你的答案麼?”
“始終如一。”
“那你打算如何做?”
李翊二話不說,走至殿角的火爐旁,在劉備的注視下。
徑直將竹簡擲入爐中。
青煙嫋嫋升起,火舌迅速吞噬了那些密密麻麻的簽名。
張郃、徐晃、甘寧、蔣欽……
一個個名字在火焰中化作灰燼。
шωш .ttκǎ n .C 〇 殿外忽起狂風,卷着灰燼盤旋而上。
劉備望着那飄散的餘燼,暗自慨嘆:
“子玉啊子玉,朕此生能遇着你……”
“比之高祖、光武要幸運百倍、千倍、萬倍!”
——————
“你們說,相爺會向陛下求取王位麼?”
衆人低聲議論着,都在那裡盼着李翊答應昨晚的請求。
未等李翊開口,劉備忽然說道:
“適才,朕冊封了膝下幾位子嗣爲王。”
“但朕轉念一想,以先生之勞苦功高,功勳卓著。”“亦未嘗不可爲王!”
此言一出,滿殿皆驚。
這!
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殿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大臣,都有參與聯名封王書一事。
只是令衆人始料未及的是,劉備居然會先發制人。
主動提出要給李翊封王。
那麼接下來,就看李翊作何反應了。
只見李翊躬身一揖,落落大方地回道:
“四百年前,高祖殺白馬圍盟,與劉氏諸位約定。”
“非劉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臣雖有微末功績,但以爲祖宗之法不可變。”
“臣不敢受王位。”
衆人見李翊拒絕,倒也未有太大反應。
三辭三讓嘛,還要看接下來事態如何演變。
劉備又道:
“高祖立下白馬盟誓,以策萬全。”
“然今時非爲前漢,子玉亦非韓信、張良可比。”
“朕不願虧待功臣,願恢復古法,開此先河。”
“爲卿封王!”
衆人屏氣凝神,就看李翊接下來如何應答了。
只見李翊再次出言拒絕:
“異姓而王者,此取禍之道也。”
“今海內未平,並非享樂之時。”
“臣等亦當共勉,而非在此刻索取王位。”
完了!
聽到這句話,衆人全都明白,異姓封王之事無望了!
果不其然,劉備再連問兩遍之後,最後確認問道:
“先生當真不想受此王位麼?”
“臣實不敢受。”
“……罷,既然子玉執意不受,那此事就此作罷。”
異姓封王一事,就在劉備李翊君臣兩人一唱一和的演戲下,宣告結束。
大家都是聰明人,任誰都看得出來兩人明顯是提前溝通好的。
纔會在冊封大典上,專門演給所有人看。
此舉就是爲了敲打衆人,
該是你的纔是你的,朕不給你,你不能搶。
說白了,白馬盟誓只是一個政治工具。
倘若落花有意,流水亦有情。
劉備真心想給李翊封王,李翊亦發自內心想要受王位的話。
一個四百年前的盟誓又算得了什麼呢?
政治是一場臉面遊戲。
只要劉備一聲令下,大家都會說四百年前的政治環境不能代表今天。
不同時期,要採用不同的方略。
那麼異姓封王一事,就會順理成章地落下。
話語權本就掌握在上位者手中,只要他們這些上位者開口。
誰又能夠說三道四呢?
但顯然,
劉備不想開這個口子,李翊也不想被人當槍使。
那麼白馬盟誓就是君臣二人最好的政治武器。
經過劉備、李翊這一出近乎完美的演出。
將帶來至少三個好處。
第一,劉備主動提出給功臣封王,彰顯了他厚待手下人的形象。
使其仁君、聖君的形象在新王朝中,更加深入人心。
第二,李翊拒絕後,那剩下的人都不敢再提異姓封王一事了。
畢竟人凌煙閣功臣第一人都不敢受王位,你們有誰敢受?
你功勞再大,大得過人家李相爺嗎?
第三,異姓封王一事,本質上是一場政治危機。
不論是劉備還是李翊,都沒辦法去收拾這幕後之人。
因爲聯名書上的名字,只是那些幕後大佬們的代表罷了。
國中至少三分之二的大臣參與此事。
真要清算,別說打天下了,到時候治天下都沒人了。
但經過劉備、李翊這一唱一和,成功化解了此次政治危機。
讓這次事件平穩的落了地。
“子玉雖然不願受王位,但朕也不能薄待了功臣。”
“朕依然願爲先生破一先例,賜你公侯爵位。”
劉備這句話,對外釋放了兩個信息。
第一,他要給李翊封公。
李翊畢竟已經是縣侯了,已經是封無可封。
封王很容易造成一系列的歷史遺留問題,封公相對問題就會小很多。
這是目前劉備能想到的,唯一的兩全之策了。
既能安撫手下人,不薄待功臣。
也能夠最大程度減小,將來可能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
第二,劉備刻意強調說他要破此先例。
言外之意,自然是不承認曹操稱魏公是合法的。
這是一個立場原則。
同時,也能體現劉備他對手下人的重視。
這一次,李翊不再拒絕。
因爲他心裡清楚,此前拒絕接受王位只是讓功臣們感到失望。
如果說他再拒絕公爵之位,那就是徹底使功臣們寒心了。
劉備手下,受縣侯者不在少數。
很多人都已經再難獲取更高位置。
你李翊不能光顧着自己吃飽,不給底下人剩口湯喝啊!
劉備目光灼灼,在衆人的注視下,正式宣佈:
“朕在此,封李翊爲護國公!”
“賜冕服九旒,金印紫綬,享九錫。”
“賜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之權。”
殿上又是一片譁然。
一般來說,封公都是根據封地來命名的。
劉備卻再次破例創新,以“護國”二字爲李翊公爵命名。
“護國”二字強調“捍衛漢室”,契合劉備政權的合法性。
同時,
李翊作爲軍功領袖,需要超然爵位來平衡各大派系。
所以李翊的公爵之位,也是最特殊的。
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而以政治寓意命名的公爵之位。
“臣謝恩!”
李翊納頭謝恩,向劉備道謝。
劉備扶李翊起身。
公爵之位既然確定,那封地食邑自然也該確定了。
至於給李翊哪塊封地,又要賜多少食邑呢?
劉備望着李翊的眼睛,正色說道:
“當年張子房輔佐高祖,運籌帷幄,建立漢朝。”
“高祖在封賞功臣之時,對張良言道——”
“許君自擇齊地三萬戶。”
“朕常說,君乃朕之張良,卻又不止張良。”
“朕便用高祖當年之語許卿。”
“君亦可自擇齊地三萬戶!”
西漢建立,在所有人封侯的時候。
只有兩個人讓劉邦站起來,專門爲他說話。
其中一人便是張良。
而劉邦的原話正是,“自擇齊地三萬戶。”
意思就是子房你自己隨便挑,到齊國那個土地上,你自己挑選三萬戶出來當你的封地。
這可不得了。
須知,中國古代最高級別的侯就是萬戶侯。
但劉邦許給張良的還不是一般的萬戶侯,是三萬戶侯。
劉邦不僅張口就是三萬戶,而且是自擇齊地。
因爲齊國是當時最肥沃的土地,可見劉邦當時對張良有多好。
但劉備此刻的許諾,比之當年高祖劉邦還要豪邁許多。
因爲劉邦讓張良“自擇齊地”,那就是在齊國境內選封地。
但人盡皆知的是,劉備在稱帝之前就是齊王。
他的封國就是齊國。
也就是說,
直到劉備稱帝的前一天起,齊國是指整個劉備所統轄範圍之內的“大漢疆域”!
同樣是“自擇齊地”,這話從劉備口中喊出來就更顯豪氣縱橫了。
並且劉備除了致敬高祖以外,
也是想向所有人強調,如今整個齊漢江山,是他跟李翊一起打下來的。
所以所有人中,只有李翊一人有資格“自擇齊地”。
這也是劉備對李翊未能封王的內疚與補償。
畢竟劉備心裡也清楚,以李翊的功績是完全夠資格封王的。
但“王”之所以爲王,不在於王本身,而在於封王之人。
就比如劉封雖然也是王,但沒人會拿他當一回事。
因爲劉封根本沒有實權。
可像李翊、陳登這種手中握有實權的封疆大吏,他們一旦得了“王位”。
那就會給新生的齊漢政權,埋下一顆巨大的隱雷。
是人成就“王位”,而不是“王位”成就人。
李翊的權力太大,人脈太廣。
開了這個口子,無窮無盡的禍患便要來了。
李翊只爲報“一飯之恩”,在劉備手下十八年。
總是兢兢業業,爲大局着想,一直在犧牲自己。
就如那前幾年的下江南事件,劉備明知是在犧牲李翊。
但李翊還是義無反顧地去了。
如今李翊早已具備封王的功績與名望,可他仍舊爲大局着想,主動放棄王位。
自昨晚起,劉備便下定決心。
他發誓,明日至少一定要給李翊封個公。
而且是絕對獨一無二的公爵之位。
即便將來真的會有隱患,傾覆了劉姓江山他也在所不惜。
因爲沒有李翊,就沒有他劉備的今天。
“相爺好福氣啊,好福氣啊。”
衆人暗自感慨,有的羨慕,有的嫉妒。
這種殊遇,只怕是他們窮極一生都無法達到的境界。
只見李翊落落回道:
“陛下適才用高祖許張子房之語許臣,那臣便用張子房之語回答陛下。”
“始臣起下邳,與上會郯。”
“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
“臣願封郯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李翊引用的,正是張良回覆劉邦的原話。
只不過把“留地”改成了郯地。
因爲張良是在徐州遇到的劉邦,李翊也是在徐州遇到的劉備。
張良是在留地,而李翊是在郯地。
張良的意思就是,我在留地遇着陛下,這是天意。
是老天把我交給你的。
我提的意見,你都聽了。
而且很幸運,都實現了,這是老天的意思。
所以我哪都不要,就要當年我們一起相遇的地方——留地。
所以您把留地封給我就行了,我就當個留侯。
三萬戶我不敢要。
所以劉邦就給張良封了一萬戶,把留地封給了張良。
故張良傳也叫《留侯世家》。
留這個地方有着特殊意義,它是張良與劉邦初遇的地方。
張良要的不止是一個紀念,而且也是一個感激。
這體現了張良的政治智慧。
他能夠在面對利誘之時,選擇不貪,選擇急流勇退。
而李翊又豈會不如張良?
同樣的問題,更大的誘惑。
李翊依然選擇了辭封。
我選郯地,是因爲那裡是我們初遇地方。
你將我從曹兵手中救了下來,我感激你的救命之恩,所以爲你效犬馬之勞。
爲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會面,所以我只要郯地。
不敢當三萬戶。
“……子玉,這是朕的真心話。”
劉備見李翊再次拒絕,他更加過意不去了。
他是真心想讓李翊成爲大漢建國以來,最偉大的功臣。
整個兩漢四百年,從未有人食邑高達三萬戶。
劉備真心希望李翊能成爲第一人。
江山是我們一起打下來的,理應有你的一半。
“當年酇侯蕭何,食邑也不過一萬五千戶。”
“絳侯周勃也不過八千一百戶。”
“衛、霍北擊匈奴,立有不世之功,終其食邑也不未過一萬六千戶。”
“如今四海未有靖平,魏賊、吳賊尚且猖獗。”
“以臣之微末之功,恐未必能過蕭何曹參,周勃衛霍。”
“故三萬戶,臣實不敢當也。”
如果說前面拒絕封王的一唱一和,還讓殿上衆人略感唏噓的話。
那麼此刻李翊的表現,便是用實際行動打臉了每一個人。
此刻,
不論是喜歡李翊的人,亦或者不喜歡李翊的人,都對他由衷地感到敬佩。
一個人的心境,境界需要磨鍊到什麼程度。
才能夠在面對三萬戶食邑,無上殊榮之時,能夠選擇拒絕?
說來容易,做來難。
至少殿上之人,沒有一個敢說自己能經得住三萬戶的誘惑。
畢竟這是名垂青史,永載史冊的千載良機。
如果有人說他能夠經得住誘惑,
那只是因爲他這事兒沒有發生在他身上而已。
就好比別人問你願不願捐出一百萬。
你說願意。
五十萬呢?
願意。
十萬呢?
願意。
那一萬元呢?
不願意。
因爲我真的有一萬塊。
李翊選擇拒絕,自然有他的考量。
正如他自己所說,如今天下還未靖平,自己居然就要受那前無古人的三萬戶食邑。
這是不合理的。
他不敢超過那些前輩們。
其次,李翊看得出來,劉備想把自己打造成獨一無二的大漢國公。
如不出意外,關羽、張飛、陳登亦有機會受封國公。
但肯定達不到自己的殊榮程度。
關羽至多也就受個萬戶食邑,再往後只會更少。
而自己一個人就拿了三萬戶,比後面的人加起來都要多。
那他李翊不就成了衆矢之的了嗎?
故李翊堅決不肯受三萬戶。
劉備見李翊態度決絕,便道:
“既不肯受三萬戶,便受兩萬戶。”
兩萬戶也算創歷史了,李翊亦堅辭不受。
劉備再三相勸,李翊依然不受。
最後,劉備說道:
“既然先生不願受三萬戶,也不受兩萬戶,只願受一萬戶。”
“那朕就賜你一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戶。”
“這不算越過兩萬戶食邑,邁過前輩。”
“陛下!”
李翊還待拒絕,卻被劉備出聲打斷。
“這是朕最後的請求了!!”
劉備揮手,言語近乎懇請。
“子玉,朕一向對你言聽計從,從善如流。”
“因爲朕知道,李子玉從不犯錯。”
“你永遠都比朕看得更遠,想得更多。”
“你拒絕朕的好意,自然有你的考量。”
“但這一次,就讓朕任性一回罷。”
李翊默然。
須臾,李翊頓首謝恩。
至此齊漢政權,
劉姓爲王,異姓爲公的等級制度正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