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孟起將軍請起。”

李翊將馬超攙扶起身,如果不是龐統被留在了太原,李翊很想問問他。

龐統到底跟馬超說了些什麼,把他洗腦成這樣。

不過馬超性子大變也算好事,李翊對武人的要求向來是先性格要踏實,然後纔是問能力。

接風宴既畢,李翊正式於章武起兵。

共馬步軍三萬人。

騎兵爲多數,共計兩萬五千人。

剩下步兵爲五千人。

出征將領及隨行人員有,

諫議大夫,領幷州牧馬超。

大漢溫侯,領汝南太守呂布。

破羌將軍張繡,平北將軍張飛。

中堅將軍張遼,裨將軍黃忠、陳到、牽招。

中軍師荀攸,行軍長史劉曄。

除了劉營本土官員之外,李翊又專門帶上了幽州本土豪強——

建忠將軍,漁陽太守鮮于輔。

護烏桓校尉閻柔。

他們常年生活在幽州,對遼地的地域風貌相對熟悉。

李翊需要他們來爲自己做嚮導。

此外,又命章武太守徐晃,總督後勤糧務,勿使缺漏。

得益於中山甄氏的幫忙,大量民夫投入到此次戰事中來。

公元203年,三月初三。

李翊三萬大軍,民夫十萬人,共計十三萬人。

號稱三十萬大軍,正式北上,遠征東北烏桓。

大軍尚未出冀州。

今年的冰雪早消,春日正盛。

春花爛漫,清香撲鼻。

李翊大軍行過滹沱河畔時,只見得田野裡百姓齊出,聚集了許多人。

李翊乃問左右人道:

“今日緣何如此熱鬧?”

左右人答曰:

“……回稟使君,今日三月初三,上巳佳節。”

“百姓們便紛紛來到滹沱河畔,於岸邊爲親人祓禊祈福。”

原來如此……

李翊感慨一聲,戰亂之中,百姓們難得有如此熱忱。

他們於此佳節祈福,或許也是向內心裡求個心安罷?

乃顧謂身後諸將士道:

“吾大軍至此,非爲擾民,實爲安邦。”

“今逢佳節,汝諸軍不可驚擾百姓。”

“可灑銅錢,以濟百姓,與民同樂。”

言畢,衆將士齊聲領命,持錢而下。

衆百姓爭相領取,歡聲雷動。

有老者涕淚交加,感慨道:

“李冀州仁德,真乃吾等之福也。”

“……願使君此次出征,早日凱旋。”

李翊見此情形,心中甚慰。

看來冀州之民已經漸漸地接納他了。

張飛催馬趕到,謂李翊道:

“……先生!俺老張許久不曾見過如此熱鬧的景象了。”

“……哈哈,這幾年到處都在打仗,益德能見着那纔怪了。”

“……誒!先生!俺適才聽人說,左近有擅雜技之人,可以吞刀吐火!”

“不妨去瞧瞧?”

左右人皆道:

“張將軍莫非忘了此次出來的目的了?”

張飛乃哈哈一笑,道是戲言,請諸公莫放在心上。

李翊乃引大軍渡滹沱河。

舟船準備需要一點時間,望着滔滔河水,李翊一時興致大發。

乃指滹沱河,謂衆人道:

“昔年光武帝尚未立業之時,窮迫於途。”

“前有此大河,後有追兵,衆人飢腸轆轆、人困馬乏。”

“陽夏侯馮公孫爲光武帝親蒸麥飯果腹。”

“至滹沱河前時,光武帝使淮陵侯王元伯前去探查。”

“待至河邊時,河水波濤洶涌,人馬不能行。”

“爲穩軍心,光武帝謊稱河水結冰已堅,可以通行。”

“待大軍至河畔時,果然見着河水結冰。”

“於是光武大軍得以渡河南下,入駐信都。”

“終以此爲根基,光復我漢室天下。”

李翊暗自感慨,這劉秀真的是位面之子。

大魔導師的稱號真不是浪得虛名的。

衆人入神的聽着,李翊便藉此機會爲衆人打氣:

“此次出征,爲得便是建功立業,匡扶天下。”

“諸公與我遠赴遼地,同甘共苦,戰功可成。”

“願諸公都能安然凱旋,不負此河當年之冰也!”

衆將士果然興致高漲,齊齊拱手,高呼必勝。

就在衆人鬥志昂揚之時,人羣中忽然傳來一道笑聲。

衆人皆是一怔,暗忖領導正在演講呢,誰敢在這時候出來說笑?

未等李翊開口詢問,有好事者率先責難:

“誰人發笑?”

衆人循聲望去,這人不是軍中之人,只是一個坐在石頭上的遊客。

但一個區區遊民,竟敢嘲笑堂堂冀州一把手。

確實有點兒不識時務,於是軍人們很快找到那人。

是個年約二十六、七的年輕人。

“剛纔是汝在笑嗎?”

士兵嗔目怒視,獰聲問道。

那年輕人點了點頭,嘴上仍是帶笑:

“……是在下。”

“好大的膽子!汝難道不知咱們的將軍是誰嗎?”

“哦?莫非是曹司空亦或是劉將軍。”

“此二人當是天下最雄者。”

“……哼,那也差不多。”

“我們的將軍,乃是我河北新任長官,冀州牧李郯侯也。”

“……哦,原來是李郯侯,失敬失敬!”

年輕人朝那士兵作了個揖,賠禮道歉。

士兵連忙道:

“某又不是李郯侯,汝衝我道歉作甚?”

年輕人乃笑道:

“那就勞煩壯士替我引見!”

哼~

士兵輕哼一聲,將這年輕人帶到李翊身邊。

一面卻又暗想,你小子算是撞大運了。

咱們李郯侯平日日理萬機,哪裡是尋常百姓能見着的?

今日若非你小子在俺們領導演講時發笑,憑你是斷然見不着他的。

須臾,年輕人被帶到李翊身邊。

李翊見他葛巾布袍,皁絛烏履,長相頗爲儒雅,像是一個讀書人。

又見他掌上張着厚厚的老繭,這顯然是練過的武的。

僅是初次見面,李翊已知這年輕人不凡。

常言道,窮文富武。

即學文還能從事一定的生產勞動,習武則完全脫產。

並且由於漢朝紙張沒有完全普及,學文的成本也非常高。

所以漢末那些能文能武的人,簡直鳳毛麟角,是人才中的人才。

“足下是何人,適才爲何在我演說之時發笑?”

李翊開門見山,直接問他姓名。

即便這人是個籍籍無名之輩,李翊也有意將他召之麾下。

畢竟這個時代文武雙全的人太少了。

“……在下徐庶,見過李郯侯。”

哦?

李翊眉梢一揚,忙問:

“子莫非徐元直乎?”

徐庶一怔,暗想自己已經改名換姓了,不想李郯侯這樣的大人物竟識得自己。

“不敢欺瞞君侯,在下正是潁川徐元直。”

徐庶本名徐福,因爲友人報仇殺人,而改名徐庶。

沒錯,徐庶其實並沒有用過“單福”這個名字。

單福是演義杜撰的。

李翊乃邀徐庶坐下,向他問好。

“庶幼好學擊劍,於中平末年,嘗爲友人報仇而殺人。”

“後披髮塗面而走,卻爲獄吏所獲。”

“彼問我姓名,庶不答。”

“其乃我縛於車上,擊鼓行於市,今市人識之,雖有識者皆不敢言。”

“幸有同伴黨伍竊解救之,庶乃更姓名而逃。”

“從此仗劍江湖,行俠仗義。”

“然有一日,吾見官吏欺壓百姓,庶本欲殺之。”

“一老者告曰,‘公殺得一惡劣,卻殺不得天下昏官。’”

“庶由是慨嘆,從此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遍訪名師。”

“只爲早日平定亂世,使天下太平。”

李翊連連點頭,由於時間線變動,徐庶並未像歷史上那樣跑去荊州避亂。

所以這個位面的徐庶,應該與諸葛亮是不認識的。

“元直就有此志向,何不來我徐州呢?”李翊連忙問。

“……不瞞君侯,庶久聞劉將軍納士招賢,早欲來投。”

“只是庶乃有罪之身,未敢輒造。”

“近聞郯侯欲北征烏桓,故於此等候,以笑聲引郯侯之注意。。”

“多有冒犯之處,還望郯侯勿怪。”

李翊頷首,柔聲寬慰徐庶道:

“元直多心了,以汝之才,若去徐州投我主,必得重用。”

徐庶彎脣笑道:

“庶乃一白身,劉將軍千金之軀,豈是庶能輕易得見的?”

李翊連忙道:

“待我擬書信一封,汝持我親筆前往徐州。”

щщщ⊙ ttk an⊙ ¢Ο

“劉將軍若得我筆信,必定重用元直!”

言訖,便命士卒取筆墨來。

“且慢!”

徐庶連忙喊住要去拿筆的士兵,又對李翊拱手說道:

“……·君侯好意,徐庶心領。”

“只是無功不受祿,今庶寸功未立,哪有臉面去往徐州冒領俸祿?”

“適才君侯言及要遠征烏桓,庶遊歷四海之時,曾去過一次遼地。”

“願爲君侯引路,做行軍嚮導。”

徐庶話一出口,鮮于輔頓時有些不樂意了。

你做行軍嚮導,那我幹嘛去?

敢情你小子是來砸場子,搶我飯碗的是不是?

區區一介白身,僅憑一席話語,便想在郯侯身前謀得一件差事。

天下哪有這般好事?

“……徐先生好大的口氣,汝不過去過一次遼地,便敢冒認嚮導。”

“將我等常居於幽州之地之人置於何處?”

“吾等渾不如汝一河南人耶?”

徐庶乃問鮮于輔姓名,鮮于輔如實報了。

徐庶乃朝他一拱手,“原來是鮮于將軍,久仰大名。”

“當年鮮于將軍合十萬之衆,於鮑丘大破公孫瓚,威震遼東。”

“使庶聞之,也好不驚歎。”

鮮于輔嘴角微微翹起,這算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候了。

即便是徐庶一河南小民聽說過他的事蹟,他也絲毫不意外。

徐庶先肯定鮮于輔的功績,博得他的好感之後,才問道:

“只是庶竊聞鮮于將軍乃是漁陽人,雖常年居於幽州。”

“不知可去過遼西否?”

這……

鮮于輔頓時愣住。

他所在的漁陽,本身又冷又窮又苦。

光是生活在那裡,就已經十分不容易了。

就算要潤,也是往溫暖的南方潤。

誰吃飽了撐得,往遼西跑啊?

徐庶見鮮于輔答不上來,也不追問他。

轉而來到李翊跟前,向李翊解釋道:

“稟君侯,庶之前去過一次遼西。”

“烏桓大本營,便在遼西郡的柳城。”

“若不克遼城,則烏桓難滅,二袁兒也不能擒。”

“欲要至柳城,必先至濱海道。”

“此地秋夏間常有水患,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楫,最難行動。”

“若無嚮導引路,誠難過也。”

李翊認認真真的聽着,連連頷首。

此次出征,他最煩惱的便是行軍趕路的問題。

所以巴不得多召幾個嚮導。

如今徐庶毛遂自薦,李翊高興都來不及,哪裡會怪罪?

於是乃執徐庶手道:

“元直有此心,實可嘉也。”

“嚮導之事,非一人之力,衆志成城,方能取勝。”

“又何須必計較先後乎?”

後半句自是說給鮮于輔等人聽的。

鮮于輔等衆皆畏李翊,乃紛紛拱手賠罪。

李翊則正式授徐庶爲行軍嚮導,兼領軍司馬。

令徐庶獨領一支三百人的小隊,負責探路引道。

大小三軍,正式起行。

車馬、輜重數千輛,緊隨其後,望前進發。

大軍行了一月之久,這才進入遼西。

大夥兒這才明白爲何東北是苦寒之地,他們從南至北趕到遼地。

中間能夠明顯的感覺到人口的減少。

此前行不至十里地便能見着人家,如今縱是趕了百里路也未必能看到人煙。

唯一能見着的,

只有黃沙漠漠,狂風四起。

道路崎嶇,人馬難行。

行了這一月之路了,軍旅生活苦不堪言,將士們皆有回軍之心。

李翊乃命人殺牛宰羊,犒賞軍士。

將士們躁動不安的心,這才稍止。

但李翊知道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

自到了遼地之後,他的行軍速度都慢了下來,完全比不得在中原趕路。

於是李翊乃問徐庶,還有多久能到柳城?

徐庶乃答:

“再往前不遠,便是臨渝,君侯可以在那裡權歇人馬。”

李翊大喜,命哨兵將這個消息傳訊給全軍將士。

將士們歡喜,抓緊趕路。

黃沙漫天,風似刀割人臉。

終於趕到臨渝,算是見着人家了。

臨渝已經沒有了長官,只有幾名里正,見李翊大軍到來。

組織鄉里百姓蒸餅,拿來犒賞軍士。

李翊命賞黃金百兩,以告謝鄉民。

又問里正,此去多遠能到柳城?

那裡正竟用十分詫怪的眼神望李翊,道:

“……君侯竟要去柳城,若從臨渝出發,走濱海道,少說有三百里路。”

“這三百里,只恐君侯見不着一戶人家。”

“不若就此罷兵,回南方去罷!”

李翊乃笑道:

“多謝老人家好意,只是翊既將兵到此,絕無空手而還之理。”

“若不拿下二袁兒,翊誓死不回河北。”

李翊爲了此次軍事行動,可謂做足了準備。

如果此時退兵,那麼將前功盡棄。

若任由二袁兒養成氣力,將來烏桓騎兵一定會時常騷擾幽州。

如此一來,老劉的後背將永無寧日了。

里正微微一驚,望着李翊久久不能言。

沉吟半晌,才緩緩感慨道:

“……君侯真丈夫也!”

里正感念李翊的決心,乃爲李翊指明瞭一條道路。

“不瞞君侯,出了臨渝往東,便是濱海道。”

“此地夏秋之時常有水患,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爲難久矣。”

李翊點點頭,暗忖此與元直教我之言相同。

老者的聲音還在繼續:

“舊北平郡治在平崗,道出盧龍,可直達柳城。”

“自建武年間以來,此路陷壞斷絕,垂今二百載矣。”

“雖然如此,仍有微徑可以通行。”

不想本地土人,竟爲李翊指明瞭另一條可以通往柳城的道路。

李翊大喜過望,再命人賜這老者百兩黃金。

老人堅辭不受,“前君侯所賜甚厚,恩惠過矣。”

“況臨渝人煙稀少,縱有黃金萬兩,亦無處使去。”

“只盼君侯早日克敵,使外地遊子免遭辛苦。”

李翊微微一愣,旋即恭恭敬敬向老者作了一揖。

“老人家放心,待翊平定烏桓之後。”

“必使遼地三郡,與內地無異。”

說起來,臨渝其實就是後世的山海關。

東北早晚要開發的,並且由於遼地三郡的特殊的地緣位置,使其有着得天獨厚的政治地位。

早在漢宣帝時期,烏桓人便扮演了邊疆哨兵與打手的角色。

打手可以理解,邊地哨兵又是什麼?

烏桓人要分成兩部來看,

一部便是李翊所在的三郡烏桓。

這些烏桓人生活在漢地,基本上已經接受了漢化,不再單純依賴於遊牧的方式生存。

另一部則是塞外烏桓。

這一部的烏桓,位於三郡之外,至今依然保持着遊牧的生活。

塞外烏桓充當監視匈奴人的邊境哨兵角色。

而三郡烏桓則負責監視塞外烏桓。

漢人又設置了護烏桓校尉,用來監視三郡烏桓。

套娃了屬於是。

正是考慮到三郡烏桓人口基本上已經漢化,同時它的地理位置,又起到監視塞外的作用。

李翊才許下要開發遼地三郡的承諾。

里正聞言,俯身下拜:

“若能見到那一天,老朽死也瞑目矣!”

李翊扶他起身,命將軍中食物分給臨渝百姓,然後召集諸將,徵詢大夥兒的意見。

到底是向東走濱海道,還是向北走盧龍口越白檀之險。

鮮于輔、閻柔分析道:

“目今春雨連綿,濱海道道路難行,但距柳城最近。”

“若向北走盧龍口,則饒遠路,少說多走兩百里路。”

兩人將這個選擇題重新拋回給了李翊。

因爲這種大事,只能由李翊這個最高領導人來拍板,來承擔責任。

他們兩個“嚮導”是不敢替李翊做決定,更承擔不起失敗的責任的。

所以二人只分析了兩條路的利弊,至於這麼選。

……還是老李你自己決定罷。

李翊負手沉吟,登到一處石頭之上,眺望過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

遂忙問衆人道,“此何地也?”

鮮于輔、閻柔答曰,“此碣石山也。”

碣石山?

望着腳下的碣石山,李翊便想起了那句名詩:

——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望着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的景象。

李翊心中也是豪情頓生,乃下定決心,謂衆人道:

“……善,翊以爲不妨走盧龍口!”

“今胡虜之將以我大軍不得通濱海道,而停止進軍。”

“若我軍果真撤退,虜將必然懈怠,鬆弛無備。”

“繞路盧龍口,出空虛之地,雖然繞遠,然可襲其不備。”

“若是功成,蹋頓之首可不戰而擒也。”

衆人見李翊既已敲定了最終方案,乃紛紛從命。

大軍即刻調頭北上,往盧龍口進發。

臨行前,李翊又專程命人在濱海道入口,立下一碑。

碑上高書十六字。

“方今雨季,道路不通。”

“且俟秋冬,乃復進軍。”

意思是告訴烏桓人,現在這條道路走不通,我們要等到秋冬時候再來。

這確實有點兒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意思。

若換作是中原其他諸侯,李翊可不會多此一舉。

可面對“耿直”的烏桓人,李翊偏要設下一碑,使烏桓人自疑。

大軍正式繞過盧龍口,往柳城進發。

由於是一條廢棄道路,李翊足足要走五百里廢路。

當然了,不比歷史上曹操丟棄輜重弄險,差點兒死在半路上。

那時的曹操屬於是隻要輸了,就回不去了。

而李翊更加求穩,後勤民夫正在路上源源不斷的趕來。

不過由於道路艱險,用到的民夫、消耗的糧草也開始翻倍。

所以即便沒有後顧之憂,輸了也不至於賠上身家性命,但也不能隨便浪。

還是要儘快結束烏桓戰事。

……

遼西郡,柳城。

此時的蹋頓,正在柳城糾集人馬,隨時準備南下,幫助袁氏收復冀州。

忽有一哨騎飛馬趕至。

“——報,稟大王。”

“西北方向,出現了大量漢人軍馬。”

什麼!?

蹋頓聞得此言,驚詫不已。

“漢人難不成是長翅膀飛過來的?”

按照正常行軍,漢人應該走濱海道過來纔對。

那裡只適合秋冬季節同行,此前探聽到李翊春季便要來的消息後,蹋頓根本不屑一顧。

而當得知李翊從濱海道撤軍的消息後,蹋頓更是一副不出所料的表情。

可如今,居然被告知漢人的軍馬赫然出現在了柳城之外。

這令踏頓如何不驚詫?

“漢軍走到哪來了?”

“距柳城不到兩百里地,快到白狼山了。”

“竟如此神速!”

蹋頓又是一驚,暗道這中原人用兵怎麼比他們遊牧還要急?

無奈之下,蹋頓只能是徵詢袁尚、袁熙的意見。

“李翊大軍既是遠道而來,又走得小徑,必是先鋒軍在前,大軍在後。”

“若是大王主動出擊,趁李翊後援未至,攻其不備。”

“則李翊之首一戰可擒,冀州一戰可定也!!”

袁尚當即向踏頓獻策。

蹋頓微一沉吟,即下令道:

“……善,即點柳城兵馬。”

“全軍拔城,進軍白狼山。”

“定叫李翊落首於白狼山下!”

左右人諫道:

“大王,我柳城軍馬不過一萬五千人衆。”

“不妨等峭王、汗魯王的兵馬齊至,然後進軍。”

蹋頓卻揮了揮手,拒絕了衆人的建議。

“……不然,若是等到峭王、汗魯王兵馬至,則李翊後援大軍亦至。”

“漢人不是有句古話叫,‘狹路相逢勇者勝’麼?”

“我正是要先趁其軍馬未能籌齊之時,克其部衆。”

“好教其識吾本色。”

踏頓豪氣干雲,在短暫的震驚李翊突然出現之後,他立馬沉下心來。

直接決定梭哈,盡出柳城兵馬,與李翊一決雌雄。

蹋頓之所以這麼有信心,也是對自身能力的自信。

蹋頓算是烏桓歷史上排的上號的雄主了。

他最大的榮譽,莫過於民間有人傳言踏頓要仿效匈奴冒頓單于,和鮮卑王檀石槐。

冒頓、檀石槐何許人也?

這兩人號稱是匈奴人、鮮卑人自己的成吉思汗。

在整個匈奴、鮮卑歷史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存在。

拿踏頓跟冒頓、檀石槐相比,就已經證明了其能力了。

而踏頓也真的有此野心,他不甘心於只是虎踞遼西。

故而聯合袁紹,擊敗了曾經的遼地霸主公孫瓚。

如今河北之地動盪不安,袁氏兄弟又向他求助。

蹋頓認爲自己的機會來了。

當即踏頓會合袁尚、袁熙的部衆,共計兩萬人衆。

全是騎兵。

烏桓人不愧是馬背上的民族,倉促之間依然能夠拿出一萬五千人的騎兵出來。

而袁尚、袁熙出奔遼西時,身邊仍舊有五千騎兵。

加在一起,便有了兩萬騎兵。

即便沒有峭王、汗魯王的幫助。

這整整兩萬人的騎兵,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

蹄聲如雷,黃沙滾滾,狂風變色。

蹋頓鐵騎摧至白狼山,正遇着李翊的大軍。

張遼的探哨慌忙將此訊報給張遼。

張遼則連忙報給李翊。

“……君侯!前方遇着大量騎兵!”

……嗯。

李翊點了點頭,拿出望遠鏡眺望遠方的陣勢。

果然見着遍野的騎兵,排山倒海一般捲來。

“……君侯,不妨等後面援軍趕至,才期與烏桓人決戰。”

衆將紛紛諫言。

由於遠征軍已經連續行軍多日,體力稍顯不足。

所以部分軍隊還在後面。

尤其是擅於陣地戰的重裝步兵還沒來,大夥兒都建議先等步兵到後再戰。

畢竟咱們軍隊上是有優勢的,沒必要跟踏頓玩命兒。

但李翊卻回頭望了眼身後跟來的將領們。

……呂布、馬超、張飛、張遼、黃忠。

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308章 人心是最好的一課,劉禪與李治的成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77章 齊國政場風雲變,幾多官吏下河南?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289章 你的名字:曹操與劉備互換命運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51章 臧霸:“劉備有高人相助啊!”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327章 劉備: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第225章 釃酒臨江,萬民擁護,固一世之雄也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154章 曹孫劉三家聯合,抗袁紹?第316章 曹魏爆兵,與齊國的殊死一搏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91章 備得李翊,正如高祖得良 平也(求訂閱!)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58章 徐盛歸附,孔融接到(求追讀!)第304章 曹瞞痛失愛子,劉備三得麟兒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75章 大漢魅魔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77章 齊國政場風雲變,幾多官吏下河南?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217章 劉備:先生之學識,超邁今世千載矣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
第145章 李翊猶人也,並非四目兩口,但多智謀耳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113章 劉備:我就離開幾天,先生便乾出這麼大的事來?(求追訂!)第264章 李翊出使宣大國國威,曹魏賠款籤喪第256章 夏侯淵:爺們兒就愛修鹿角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19章 趙雲 田豫要走啊(求追讀!)第308章 人心是最好的一課,劉禪與李治的成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277章 齊國政場風雲變,幾多官吏下河南?第328章 武廟十哲必須有軍事理論貢獻:李翊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95章 斬顏良誅文丑,關公名震河南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30章 休說草魚甚膾(求追讀!)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49章 走過最長的路,是你的套路(求追讀!)第231章 呂布 馬超:“郯侯在上,受我二人一拜!”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132章 天下英雄聚陳地,訴衷情,覓封侯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289章 你的名字:曹操與劉備互換命運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119章 呂布是張好牌,不要浪費了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51章 臧霸:“劉備有高人相助啊!”第247章 曹操夜夢三馬食槽,劉備舉國動員兵第25章 現在起,李先生就是我們的軍師了!(求追讀!)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327章 劉備: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第225章 釃酒臨江,萬民擁護,固一世之雄也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15章 徐州的水太深,很難把握(求追讀!)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305章 曹操失愛子,李翊得凰女,劉備父子第148章 鼓角轟轟,看誰一念之差蠢蠢欲動(說一下之後的更新計劃)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262章 關羽三觀受擊,不想人情世故有這麼第275章 套路中的套路,計中計中計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154章 曹孫劉三家聯合,抗袁紹?第316章 曹魏爆兵,與齊國的殊死一搏第207章 賈詡歎服,李翊之軍略,竊謂樂毅 田穰苴未必過此第57章 鐵蹄降臨,嘎嘎亂殺(求追讀!)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91章 備得李翊,正如高祖得良 平也(求訂閱!)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82章 徐璆震驚,劉備一年到底幹了多少事?(求首訂!55)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24章 老劉的千層套路(求追讀!)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68章 元龍豪氣(求追讀!)第58章 徐盛歸附,孔融接到(求追讀!)第304章 曹瞞痛失愛子,劉備三得麟兒第5章 我有一計,可破曹軍(求追讀!)第142章 天下健者,豈獨袁氏一家?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190章 益德巧計破張郃,雄風浩蕩震山川第75章 大漢魅魔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2章 我料二人此去必回!(求追讀!)第153章 一廂情願的傾慕,萬人之上的孤獨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77章 齊國政場風雲變,幾多官吏下河南?第141章 劉備:我的軍師真是什麼都能做啊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217章 劉備:先生之學識,超邁今世千載矣第248章 曹操:劉備有的,孤不能沒有第216章 李翊佈局,天下諸侯皆爲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