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

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而民貴

卻說此時,除河南之外已有不少諸侯加入到反袁同盟裡來。

但古代信息傳播速度畢竟緩慢,曹劉身在河南,此刻俱不知外部之情。

軍情如火,李翊這邊最先發兵北上。

因爲曹操是防守方,只需專注於在黃河南岸設防,抵禦袁軍便好。

而李翊這邊卻是進攻方,他必須爭分奪秒的解決青州戰事,然後纔好調轉矛頭,將重心轉向兗州。

李翊命趙雲爲先鋒將,整頓盔甲,抓過長槍,飛身上馬,在前頭開路。

張飛爲中隊護軍,先調撥一萬兵北上,後續軍隊緩緩壓上來。

這主要還是爲了爭取時間。

待每攻下一個城池,再用後續的援兵補上。

這樣李翊的先頭的一萬部隊,就能夠不間歇的一路向前。

而不至於因爲需要派兵留守,而耽誤戰機。

一萬左右弟兄起營拔寨,一切行裝、軍需裝載車輛。

推的推,拉的拉。

一路自下邳入琅琊,匯合臧霸的泰山軍。

臧霸領泰山兄弟來見,李翊命臧霸率軍去掃蕩北海國、東萊郡。

此二地位於青州右陲,也是袁氏控制力最爲薄弱的地方。

李翊命臧霸掃蕩控制此二地,也是爲了斷絕後顧之憂,以好專心向前。

他自領軍北上,先入齊國。

齊國首府乃臨淄也。

舊時齊獻公姜山即位後,爲了防備紀國的入侵,他加固擴建了營丘城。

由於擴建後的營丘城東城牆瀕臨淄水,故將營丘城命名爲臨淄。

而今已有千年歷史矣。

李翊萬人大軍,自入了齊國後,先命軍士不得擾民。

然後派人探查周圍地形,將之繪成地圖後,然後再決定下一步進軍計劃。

張飛諫道:

“今我強敵弱,兗州尚在抵禦袁軍主力。”

“大都督不火速發兵取城,反在此徘徊不進,何也?”

李翊解釋道: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獅子搏兔尚全力以赴,況如今我等人衆並非盡數佔優。”

“須得冷靜行事,待廟算察後,方可擊敵於不備,畢其功於一役。”

“……此用兵之道也,願君無疑。”

軍隊人數越多,行軍速度就越緩慢,損耗也越大。

故李翊只帶了一萬人北上,後方大部隊的援軍,也是讓他們填充打下來的據點的。

據點而守,可以極大節省糧草的損耗。

李翊如此苦心孤詣,都是爲了留省儘可能多的資源,用在真正的主戰場上。

張飛向來敬佩李翊,聞得此話後,反倒喜道:

“願從先生之言!”

李翊頓時覺得,張飛適才質疑一下自己,不會就是單純想聆聽一下教誨吧?

畢竟張飛這個人,特喜歡聽讀書人講大道理。

“……好了,各位將軍安心守住各營,各司其職,待軍報傳回之後。”

“我自有調度。”

衆將士齊聲拱手稱諾。

約過三個時辰,已是黑夜之中,伸手不見得五指。

終於有一哨騎探得消息,將之帶回給李翊大營。

據哨騎回報,原青州刺史袁譚,已經在半月前,秘密去了南皮。

也就是袁譚已經不在青州了。

張飛撓撓頭,詫怪道:

“吾等正要開打,這主人家反倒先逃了。”

李翊將目光看向趙雲。

由於老劉如今已經有了許褚這個貼身保鏢,趙雲便成了劉營重點培養的對象。

先是丟在九江,主政一方,培養他的政治能力。

如今遇着大小戰事,更是待在身邊,一場不落。

李翊現在就是想看看趙雲比之兩年前,有無進步。

趙雲明白李翊的意思,當即發表自己的看法:

“曏者主公爲袁譚舉了茂才,是爲舉主。”

“袁譚不好與我主兵戎相見,故而先離了青州。”

此言一出,衆人紛紛表示認同。

不要小看古代“舉主”這個身份。

就這麼說吧,要是劉備突然死了,那袁譚就算是裝樣子,也必須得痛哭流涕。

所以更別說現在兩家要直接兵戎相見了。

當然了,身爲一州方伯,袁譚絕沒有這麼大的權力和膽量,敢在開戰之際,擅自離開青州去南皮。

估計這還是袁紹的意思。

是袁紹自己想要避免袁譚與劉備直接交戰,且袁譚之前曾敗給過劉備,而且還被生擒了。

古代被生擒那是相當丟人的,袁紹估計對這個本就不太喜歡的兒子,更加不放心。

所以才命他帶着青州兵,入渤海南皮。

要不然就是借袁譚十個膽子,也不敢在這種關頭擅自離開。

“……南皮位在冀州。”

李翊也發話了,對趙雲的分析進行補充。

“袁譚帶着青州兵入渤海,必要南下魏郡。”

“這無疑會增加兗州戰場、曹公的壓力,我等也須加快腳步纔是。”

本來冀州本土的兵就夠多了,現在袁譚的青州兵還在往前線趕。

光是想想,都替老曹捏把汗。

“既然袁譚未守青州,現在是誰主任青州之事?”

田豫也開口說話了。

哨騎回報說道:

“稟將軍,據探報,現在守備青州五事的,應是袁營名將高覽。”

漢末三國都喜歡把相似的人捏合組在一起。

蜀漢有臥龍鳳雛,五虎上將。

孫吳有四英傑,十二虎臣。

曹魏有八虎騎,五子良將。

馬超、呂布麾下也有八健將。

而河北最著名的當然就是四庭柱了。

不過也有說法叫,四庭八柱。

四庭爲,顏良、文丑、張郃、高覽。

八柱爲,田豐、沮授、許攸、逄紀、郭圖、審配、荀諶、辛評。

不過不管是哪個說法,高覽都是河北四庭柱之一。

並且在許多評書中,高覽都有手持百斤巨斧,與張飛大戰不分勝負的形象。

雖然這些都是來自於民間故事。

但要知道袁紹是失敗者,所以他麾下許多人的相關記載都是少之又少。

顏良、文丑能幫袁紹統領數萬大軍,在正史中卻只能爲背景板、墊腳石。

因爲史書上已無他們之前的高光記載。

反倒是張郃因爲投靠了曹魏,所以他的史書記載一下子就厚了起來,超過了另外三庭柱的總和。

藝術來源於生活,民間故事既然選擇了高覽。

那也能側面反映出高覽在歷史流傳下來的故事,其實力理應不俗纔對。

“……諸公有識得此輩否?”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問衆人道。

孫幹站起來說道:

“我聞高覽乃河北名將,能征善戰,頗有勇力。”

“大都督不可輕敵。”

因爲孫幹是青州人,所以也派到了此次征討青州的戰事中來。

畢竟本地人對老家環境相對要更熟悉一些。

嗯……

李翊沉吟半晌,在營裡來回踱了兩步。

衆將皆不解其意,陳到率先開口說道:

“大都督,高覽縱有勇力,比之我等如何?”

“其縱有用兵之略,比之大都督如何?”

“陳到不才,願提精兵三千,取高覽首級,爲大都督作見禮!”

一言蔽,趙雲、張飛、田豫等將紛紛出列請戰。

見衆人如此慷慨激昂,李翊不禁失聲笑了。

看來這幾年,大家都憋壞了,都等着戰場上建功立業。

“……呵呵,諸公稍安勿躁。”

“高覽一夫之勇耳,不足爲慮。”

“我自來青州,真正在乎的乃是青州之民。”

此言一出,諸將無不怔住。

老袁家在河北百姓心目中的形象還是很好的。

畢竟袁紹“寬仁”嘛,估計刑法、徭役之類的比較寬鬆,所以百姓們都念着他的好。

但袁譚例外,他在青州聽信近言,縱情奢淫。

監守自盜,販賣公物,擄掠田野百姓。

多虧了袁譚在青州這幾年的作威作福,才使得老袁家四世三公的口碑在青州被敗盡了。

青州百姓人人都盼望着有一位新的主人來接管青州。

幾年前,劉備與李翊曾來過青州一次。

當時他們便遷了一部分的青州百姓到徐州去,爲之後的屯田運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不過,當時由於礙於不好跟老袁家全面撕破臉皮,以及自身實力不足等考量。

倒也沒敢大量遷民。

如今既是與袁氏全面開戰,那是時候展開大規模的遷民運動了。

只要遷走大量的青州百姓,就等於直接摧毀了袁氏在青州的戰爭潛力。

畢竟你沒辦法就地補充兵員、糧源,只能從冀州運。

但我們都知道,遠距離運輸士兵、糧草,是巨大的損耗。

更別說要供養整個青州了。

袁紹已經有了幽州這個放血槽了,試想再來一個青州,會不會拖垮富庶的冀州?

當李翊提出自己的戰略構想之後,衆將無不佩服其高瞻遠矚。

如果真能完成李翊的遷民計劃,那青州戰事問題就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決。

倘若按部就班的打,即便你真打下了整個青州,袁軍照樣能夠整軍重新打回來。

這無疑會使徐州陷入青州的戰爭泥潭,不符合李翊定下的戰略構想。

“我等來青州時,多有父老百姓夾道歡迎,舉城相投。”

“若要遷民,應該不難。”

遷民戰法那是很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而青州恰好有。

多虧袁譚爲此作了巨大貢獻。

“那麼諸位將軍就按照計劃行事,貼榜安民,有願隨我軍入徐州者,可同去。”

“有不願者,任其自去。”

雖然多出來的百姓,也會多出來數張嘴。

但這些百姓畢竟不同於曹操接納的青州黃巾。

那支青州黃巾更似於流民。

而這些本土百姓,家裡並不是沒有糧食,不至於說馬上餓死。

縱是家裡有困難的,政府稍加接濟,絕不至於說會給州府增加巨大負擔。

同時,李翊也並不想把所有青州百姓都遷入到徐州去。

先把他們往青州後方帶,總之置於徐州軍可控範圍之內。

先給袁軍的生產力施加壓力再說。

很快,諸位將軍領命行事。

帶着本部將校,號召當地百姓與他們同往徐州去。

青州離徐州近,不少青州人都聽說過徐州富庶,劉將軍仁德。

大夥兒苦袁氏久矣,今能從“寧古塔”舉家搬去“上海”,誰不願意去?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

許多青州百姓,開始收拾物什,拖家帶口聚在徐州軍處。

約莫有十數萬衆,這已經不是少數了,管理這麼一大批老百姓,徐州軍是根本沒辦法和袁軍作戰的。

所以李翊拍案決定,立刻護送百姓南下。

不說一定要入徐,至少先和後方來援的徐州軍匯合了再說。

再由他們將這批青州百姓安置了。

很快,大軍開始啓程南下,往徐州方向去。

十數萬的青州百姓,肯定不是青州全數。

但如此多的數量,依然是驚動了身處臨淄的高覽。

他剛到青州不久,便接了一項大活。

那就是要抵抗徐州軍的進攻。

這些天,他摩拳擦掌,隨時準備廝殺。

結果沒能得到徐州大軍到來的消息,反到等到了青州百姓跟着徐州人跑了的消息。

這一消息對高覽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如遭雷擊。

“……這、這、這徐州人竟如此無恥!”

高覽氣得直跺腳。

由於是剛來青州,他甚至沒來得及堅壁清野。

更何況,不到萬不得已,堅壁清野是最好別用的。

它畢竟是飲鴆止渴,會極大的損耗自身實力。

若是真把百姓遷走了,那袁軍怎麼補充兵源、糧源?

高覽也沒想到,青州的百姓竟真的會拋家舍業的跟着徐州人走。

到底是袁譚風評不好,還是劉備吸引力太大了?

時有青州本土人,管統向高覽諫言道:

“李翊帶着十數萬百姓,必走不快。”

“我等率軍前去追趕,將之生擒,則徐州軍自破矣。”

高覽聞言大喜,“誠如是,我當頭功!”

遂採納管統之言,領了步騎萬人,出城追趕李翊大軍。

……

此刻,臨朐的山路上,遍地是百姓。

太陽纔剛剛偏西,百姓已經在叫了:

“君侯誒,君侯誒,走不動了,明天再走吧!”

上午太陽升得老高才動身,現在已經要停隊了。

就這樣每日不過三、四十里路程。

往常李翊總要命令他們再跑三裡,再走二里。

意思是,你們多往前面跑一步,就能多活一點時間。

見百姓喊累,李翊乃催馬出列,謂衆人道:

“今諸位鄉親父老,肯隨我同去徐州,乃是將性命託付給李某與劉將軍。”

“李某自當不能鬆散懈怠,如若遲了,被袁軍趕上。”

“他們必然六親不認,將爾等一併殺死。”

“如此,豈爲諸位所願見者乎?”

老百姓不理解李翊的一片好心,以爲你大都督騎着馬。

四條腿走着比兩條腿省力快活。

他們呢,有的扶着老,有的抱着小。

每多走一會兒,便要抱怨個不停。

但世上總不會有千般好事,俱叫你撞着。

你青州老百姓想跟着劉將軍過安穩日子,現在就是得把命豁出去,咬碎牙也得堅持往前走。

張飛亦催馬趕來,抱怨個不停:

“不痛快!太不痛快!”

“與其這般催趕百姓,倒不如轉頭與袁軍廝殺來的快活。”

趙雲在一旁柔聲安慰道:

“這些百姓,都是在青州深受袁氏之苦,走投無路的。”

“今既願隨主公而去,怎好棄之。”

“況大都督不也說了,若青州之民盡入徐州去,則袁氏必爲青州掣肘。”

失去勞動力這個最重要的資源,袁氏要想穩住青州,就得從冀州給它輸血。

這也能間接地緩解兗州戰線的壓力。

張飛撇了撇嘴,哼唧道:

“……子龍心腸忒也好了。”

“我等冒死護送他們入徐州享福去,他們一路上倒抱怨個不停。”

“又不是俺們拿刀架他們脖子上,不願走自己離去便是。”

趙雲面色一正,說道:

“若是此時走了,他們還能上哪去?”

“萬一遇着了袁軍,可得活路乎?”

哼……

張飛悶哼一聲,擺擺手道:

“……罷罷罷,走便走就是了。”

“只是先生想的此法忒也好了,青州之民何止百萬?”

“我等不過遷了十數萬衆,便如此費力,遷走百萬更需費多少年月?”

“況高覽知我等遷民,便有防備了。”

張飛看得明白,高覽不會對此坐以待斃。

基本上這一次遷民,就是最後一次了。

之後再想遷民,高覽不可能不做準備。

但這一次,也僅僅只遷走了十幾萬百姓而已。

對於偌大一個青州而言,還不至於說傷筋動骨,運轉不了了。

“……益德言我之策有誤耶?”

李翊催馬趕來。

張飛大驚,忙賠禮笑道:

“先生聽差了,俺適才正與子龍討論,下一個目的地還要走多久哩。”

李翊卻對張飛的解釋置若罔聞,只是自顧自地解釋說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青州百姓苦袁氏久矣,只要一傳十,十傳百。”

“民知我軍仁義,必不助袁,則敵可破矣。”

“此所謂得民心者勝,失民心者不勝也。”

“今民心向我,我軍必勝,又何必多言?”

張飛聽罷,連忙再賠禮道:

“先生之言振聾發聵,飛謹受教。”

一面卻又暗道一聲不好,先生適才必然聽到俺背後蛐蛐他了,只盼他不要記恨俺纔好。

正在此時,突然天上烏雲密佈,狂風驟起。

大家擡頭一看,原來不是烏雲,乃是無數鳥雀。

大到鷂鷹,小至麻雀,各種各樣都有。

遮天蔽日,颳起狂風。

鳥羣過後,重見太陽。

李翊蹙眉道:

“此必是袁軍後面趕來,蹄聲如雷,鼓譟聲響,鳥雀受驚而逃。”

“這才越聚越多,幾十里路過來,聚得不計其數。”

張飛忙道:

“袁軍大軍若到,這十數萬百姓,俺們可一一看護不了。”

“少說也得衝散三二。”

趙雲連忙整頓盔甲,抓穩長槍,勒住轡繩說道:

“袁軍若來,子龍願意斷後!”

李翊考慮半晌,至停當,乃撥令在手:

“子龍聽令!”

趙雲忙拱手應喏:

“大都督,末將在!”

“子龍,可把手伸來。”

趙雲不懂李翊這是什麼意思,只依命行事,上前將右手伸出。

李翊握住趙雲的手,目光注視着他,問道:

“今百姓扶老攜幼,盡數將性命託付於我徐州。”

“翊有重託相付,將軍有此肝膽擔當否?”

趙雲覺得奇怪,他自隨劉備入徐州以來,遇敵則先,臨陣不退。

怎的先生今日這般客氣?

莫非道我趙雲怯戰乎?

趙雲乃面色一正,朗聲回答道:

“爲將之道,受命之時,即忘其家。”

“兩軍陣前,即忘其親。”

“突陣衝鋒,即忘其身,請大都督儘管吩咐便了。”

李翊喜道:

“我果然沒有看錯人!子龍有大將氣概,一世之名終是鎖不住你。”

“汝且聽好了,我付爾一將令。”

“命汝權且接管這支青州百姓,務必將他們安全送到徐州去,路上須要小心!”

子龍想,他原是想要斷後的,怎麼把看護百姓的重任反倒交給了我呢?

不過,先生肯定已經深思熟慮,而且他如此鄭重其事,必有道理。

因此,趙雲只微頓一刻,便將任務接下。

李翊讓趙雲想帶着百姓走。

他做如此考量,一方面還是因爲趙雲處事穩重,一方面諸將之中屬他最關護底層百姓。

這十數萬百姓入徐州事小,他們的安危事大。

因爲這事關劉備與徐州的名譽。

一旦百姓有失,傷損的是老劉仁義愛民的金字招牌。

反之若是成功,

必使更多青州百姓明白,劉營是真的會爲救百姓,全力施爲。

這場好大的遷民運動,更像是李翊精心設計的一場行爲藝術。

他要通過這場遷民,來告訴青州百姓,告訴天下百姓。

只要你願意歸降玄德公,徐州上下全體將士,一定會爲了你拼盡全力,保護你的安危!

這也應了老劉那句話,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

君輕而民貴!

李翊再次撥令在手——

“益德將軍聽令!”

“張飛在也!喏喏喏!”

張飛連忙把手伸上去。

李翊對他看,發趙雲這條令時,李翊握着他的手,表示格外鄭重。

他想着張飛有點小孩子脾氣,如果不握一下他的手,他怕是要吃醋。

免得張飛多想,與子龍握手,卻不與俺這個屠戶握手,必有緣故。

念及此,李翊也將張飛的手握住。

“嘿……”張飛窩心了。

李翊想,既然同樣握了手,那連說話都不能兩樣。

“三將軍,翊有重託相付,將軍有此肝膽擔當否?”

張飛想,適才子龍接令時說話何等氣派?

現在須得也說兩句氣派話來,免得叫先生小看了俺,道俺真是半部書不讀。

“接令者身負重託,受令後當忠於行事。”

“先生儘管吩咐,飛縱死也無怨無悔!”

李翊一聽,這話說的雖不及趙雲氣派,倒也顯得真誠。

可見張飛是有聽進劉備的勸告,認真讀書的。

歷史上的劉備,可是一直希望把張飛培養成召虎那樣,能文能武,治國興邦的大才。

可惜張飛到死都沒能聽進劉備的教誨,辜負了劉備對他的殷切期望。

但此時的李翊卻能明顯感受到張飛身上的變化,他真的有在努力改變自己身上的缺點。

究其原因,

到底張飛那“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毛病,使他聽不進很多善言。

而他自己敬佩的讀書人,又大多瞧不上他。

等到後來的諸葛亮上位時,張飛的年紀也大了,性格基本上定型了。

何況諸葛亮、劉備當時都忙着創業。

哪能像此時的劉備、李翊現在這般,手把手細心地教導張飛?

“將令一支,你與我一同斷後,須要小心!”

張飛一聽是讓自己斷後,喜出望外,卻陡然又有些擔憂。

“斷後之事,交予俺們便好。”

“先生乃千金之子,不該馮河涉險。”

李翊卻搖了搖頭,說道:

“蛇無頭不行,鳥無翅不飛。”

“我身爲河南謀主,三軍都督。”

“若是我先走了,將士們必不能死戰。”

“我若留在此處,與將士們同心合力,弟兄們反倒能夠一往無前,專心破敵。”

道理也很簡單,李翊都衝了,你們憑什麼不衝?

這也是爲什麼古代御駕親征都是王牌必殺技的原因。

皇帝老子都上了,你敢不上?

李翊又命田豫、陳到各領軍一千,說些計,於稷山外埋伏了。

然後命張飛就地紮營,專心等候高覽大軍到來。

……

是夜,天空漆黑如炭。

李翊一路走出側營,望一眼夜空,才覺已經幾十天沒有下雨了。

這老天爺也真是奇怪,平時不打仗,就給你來個五穀豐登。

一打仗,就不給你落雨,使本就受戰亂迫害的百姓更加苦不堪言。

“先生,這麼晚了還不睡?”

張飛忽然出現在李翊身後,關心問道。

“我已經睡醒了,剛剛起來。”

李翊揹着手,澹澹答。

“益德不也還沒睡嗎?”

張飛嘿嘿一笑,撓撓頭:

“俺起來出恭。”

李翊無奈揮揮手,示意他你儘管去便是了。

張飛匆匆出了側營,到一隱蔽處,解尿完畢,正經回來。

忽聽順風一扯,隱隱傳來一處號響。

只見西北方向火光沖天,刀槍林立,在火光中閃閃爍爍。

張飛雖爲萬人敵,此刻也不得提好褲子,連忙奔回寢帳。

“大都督,敵來也!”

李翊卻似早有準備,澹澹吩咐道:

“益德不必驚慌,我專此設營等候,知高覽要來劫我營。”

“速去擊鼓傳命,令將士們擊敵。”

“我軍兵銳,高覽非我敵手。”

一力降十會。

仗打到這個份兒上,哪裡需要那麼多的陰謀詭計?

李翊帶出來的,那都是徐州最精銳的步騎。

軍中還有張飛這樣的熊虎之將,更別說他還埋伏了一手田豫、陳到這樣優秀的統帥。

真正該使計的,是高覽纔對。

因爲正面硬碰硬,李翊就是把眼睛蒙上指揮,都不覺得高覽能打贏徐州軍。

可高覽只顧着率軍追趕,也不思考破敵對策。

若是兩軍直接打遭遇戰,徐州軍這邊反而是以逸待勞。

那邊張飛接了將令,匆匆奔上大帳。

兩柄鼓槌抓到手中,拼命擊鼓。

“咚咚咚……”

鼓聲急迫,各營將士紛紛披堅執銳衝出寢帳來。

一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廝殺。

後面袁軍到了,高覽領着一萬人馬。

馬高人大,燈籠的長梗插在背上,燈籠掛在面前。

蠟燭火光明亮,照着前方道路。

此時的燈籠還多爲軍需物資,是夜晚打仗用的。

是到了唐朝時期,才漸漸被用於慶祝活動,象徵國泰民安。

一員袁軍騎士調轉馬頭,往後面掃去,飛奔至高覽馬前。

“報稟將軍!”

高覽見小兵來報,將馬扣住。

“何事報來?”

“回稟將軍,我們要追趕李翊的部隊,前面有老百姓攔路。”

原來,

李翊大軍只萬人,要想照管十幾萬百姓,有條不紊地往南走,大是不易。

中途李翊又催衆人走得急,難免有百姓掉隊走散。

這些百姓不敢回去,便各自找人,漸漸聚在一塊兒,成了大批人衆。

至夜班時,此處也聚了有幾百人了。

“我等未接着將軍命令,特來請將軍定奪!”

報事兵的言外之意就是,不殺這批百姓,就很難追趕上李翊的大部隊。

高覽面色一沉,怒道:

“吾方至青州,諸民不與我盡忠繳納賦稅便罷,反倒投敵徐州。”

“此等賤民,不殺留之若何?”

“來,傳本將軍令,與我大隊向前衝!”

那報事兵即刻回到隊伍中去,奔走傳令:

“弟兄們聽好了,高將軍有令,叫咱們大隊向前衝!”

“殺!殺!殺!”

這些袁軍可沒有高覽那麼委婉,要把“殺”字說成是“衝”字。

既然領導都下令了,咱們只管殺便是。

何況跟徐州軍廝殺,難免要有死傷。

若是跟這批平頭百姓廝殺,那就是白送的軍功。

誰不衝,誰是傻子!

袁兵大刀掠來掠去,長槍吞吞吐吐。

黑夜之中,燈籠火光又有多少?

一刀掠去,那邊一個百姓被刀口磕着腦袋。

只聽得“喀嚓”一聲響。

這人腦漿直迸,現出萬點桃紅,直接跌倒在地。

“誒呦!”

衆百姓見官兵殺人,頓時慌了,大呼怎麼還真敢殺人?

他們好歹也是青州土生土長的老百姓,兢兢業業給袁氏交了那麼多年的賦稅。

怎麼一點情面也不留?

……

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06章 蓋用韓 白之奇策,破袁軍於烏巢,不亦奇士乎?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51章 臧霸:“劉備有高人相助啊!”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323章 泗水,請別爲我哭泣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46章 修耕植以蓄軍資(求追讀!)第293章 呼風喚雨,人前顯聖,天神莫過如此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175章 李翊是大善人吶,怎麼會擺鴻門宴呢?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315章 劉備:河北居然這麼富,李相這幾年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330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330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279章 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第237章 李翊泣血《出師表》,劉備怒叱徐州臣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158章 此為陽謀,兩杯毒酒,任君擇一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308章 人心是最好的一課,劉禪與李治的成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72章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第51章 臧霸:“劉備有高人相助啊!”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
第287章 雪遼東溫侯建功,慕齊王蜀人來投第269章 劉備知道,李翊知道,所以早早地在第59章 五指成拳,開始屯田(求追讀!)第215章 用兵如神,打仗的最高境界,是指揮敵人第325章 不要問喪鐘爲誰而鳴,喪鐘爲你而鳴第223章 劉備:吾麾下才俊,未有過李翊者,此任非他不可第334章 順天應人,劉協禪位;炎劉不絕,劉第147章 不管怎麼講,此次會戰的兵力,是4萬對2萬,優勢在我!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第17章 願合步騎十萬,為君匡君濟民(求追讀!)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06章 蓋用韓 白之奇策,破袁軍於烏巢,不亦奇士乎?第333章 勸進位,李翊領羣臣;加龍袍,劉備第268章 周瑜:李翊若不來,荊州勢在必得。第26章 鞭撻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求追讀!)第273章 荊州關公來投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51章 臧霸:“劉備有高人相助啊!”第312章 這世上竟有人能逼得李相爺讓步!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1章 穿越第一天就被劉備救了(新書,求收藏!)第283章 李翊:這都是我跟我主玩爛的戲碼第162章 劉備:敢罵我的軍師?真是活膩了!第323章 泗水,請別爲我哭泣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33章 一個穩定的金主爸爸(求追讀!)第251章 子龍斬將建首功,興霸百騎劫魏營第136章 大丈夫既知黎庶苦痛,豈可困坐終老?第46章 修耕植以蓄軍資(求追讀!)第293章 呼風喚雨,人前顯聖,天神莫過如此第209章 劉備 李翊俱得一子,本初用兵再圖南下第7章 丹陽諸將,誰與爭功?(求追讀!)第175章 李翊是大善人吶,怎麼會擺鴻門宴呢?第307章 相父!相父!相父!第315章 劉備:河北居然這麼富,李相這幾年第317章 劉玄德再得一子第321章 中原大戰正式打響,開闢第一戰場陳第282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第96章 劉備懵圈,曹操要把屁股讓給我?(求訂閱)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330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第45章 英雄所見略同(求追讀!)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330章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第71章 三路兵馬共伐徐州第336章 高祖盟誓,非劉不王,臣不敢爲此破第284章 臥龍得水,孔明掌權第279章 臨江仙赤壁懷李子玉第237章 李翊泣血《出師表》,劉備怒叱徐州臣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4章 李先生果然是一位經綸濟世的高人(求追讀!)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第228章 老劉扎心,原來李翊跟孔明纔是心意相通的“天生一對”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爲貴,以民爲本,以民爲重,君輕第76章 李翊的威風今非昔比了啊(求追讀!)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320章 中原大戰:翊歷戰至今,不下六十餘第241章 二袁爭霸的時代已成過去,如今是齊魏相爭矣第186章 徐州的工作環境更好,俺們申請調離崗位!第168章 夫略不世出,能總英雄以撥亂反正者,李翊也第9章 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張飛(求追讀!)第125章 以弱勝強,可往也!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89章 袁譚感動,我與子玉親如兄弟(求訂閱!)第303章 七成是我的,剩下三成纔是你們分!第286章 呂布:少見太久,終於輪到我粉墨登第98章 反客為主,挖我牆角,我也挖曹操你的牆角(求訂閱!)第158章 此為陽謀,兩杯毒酒,任君擇一第108章 荀攸來了,甘寧還會遠嗎?(求訂閱!)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114章 李先生是張良韓信蕭何三合一聖體啊!第302章 《一剪梅墨染更籌夜未央》第308章 人心是最好的一課,劉禪與李治的成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127章 大耳哥冷靜!這會打破軍師的苦心孤詣第157章 強中更有強中手,一士可擋百萬兵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310章 算才華,總是我勝人,今勝昨。於往第172章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雄豪傑,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第51章 臧霸:“劉備有高人相助啊!”第16章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求追讀!)第135章 打黃巾能致富,曹劉打了都說好第319章 呂布:公若不棄,布願與相爺聯姻第8章 曹豹第一層,曹操第二層,誰在第三層?(求追讀!)第201章 李子玉五路出兵平汝南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160章 軍事我管,農事我管,醫療衛生我還第198章 曹操羨慕麻了,劉備的張良怎麼還能充當魯班?第39章 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求追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