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世人皆知,赤壁乃李翊之謀,幹孔明

卻說曹操遣蔡中、蔡和前去詐降齊軍。

不意二人竟反爲李翊所策反,按照其吩咐,獻出了大量軍事情報,發回至襄陽曹操處。

曹操面對傳回來一系列的軍報,又驚又喜。

自是欣喜蔡氏兄弟已取得李翊那邊的信任,但同時又驚訝於二人過於順利。

不知二人是否是將真實情報給套了回來。

故朝中分作兩派,

一派勸曹操保持冷靜,李翊多欺多詐,這封軍報真實性存疑。

只恐是李翊故意放出的假消息,誘曹操來攻。

一派則勸曹操不可錯失良機。

水軍訓練已有一段時間,現在正是檢驗的時候。

況且此前周瑜、陳登先後擊敗過荊楚水軍。

荊州這邊迫切需要一場大勝,來提振士氣。

曹操在考慮許久之後,決定將兩邊建議給綜合一下。

命處在江陵的曹仁,按照傳回來的情報,搶先去進攻沙羨口。

但是又派毛玠引一支水軍前去接應,萬一有失,立馬接應曹仁回江陵。

曹仁領命,即率新練之軍,來取沙羨。

甘寧據城而守,見曹軍至,笑謂左右曰:

“李相之計成矣!”

於是令軍士偃旗息鼓,佯作怯戰。

曹仁引兵殺到,兩軍交鋒未及數合。

甘寧忽鳴金退兵,棄甲曳兵而走。

曹仁大喜,揮軍追擊二十里,斬獲旗鼓器械無數。

毛玠率接應部衆至,諫曰:

“甘寧驍勇,今既取勝,只可回報魏公,無須再追。”

曹仁不以爲然,答曰:

“今既取勝,何故不追?”

“況大江之上,又豈懼伏兵乎?”

於是,領軍再追。

沙羨一戰,大破甘寧部衆。

曹仁如實將此次大捷彙報給了曹操。

曹操聞說曹仁擊破甘寧,還佔據了沙羨口。

欣喜地對衆人說道:

“曹仁取勝,吾無憂矣!”

曹操懸着的一顆心,這下總算能夠放下了。

其他東西可以作假,但那繳獲的軍備卻是實打實的真。

曹仁的勝利,使得曹操獲得了兩個重要的訊息。

第一個,是蔡中、蔡和大概率真的取得了齊軍的信任。

第二個,是魏兵的水軍訓練已有成效,至少能夠在正面戰場上不落下風了。

有了這兩點訊息,曹操即拍案決定——

趁着沙羨大捷,全軍正式出發,進駐沙羨口。

此處是扼守江夏的重要港口,如今既然被曹操所得。

曹操完全可以推進自己的戰線,將兵力屯駐於此。

如此一來,進可以一鼓作氣拿下江夏。

退,亦能夠頂住孫劉聯軍的攻勢。

真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怎麼樣都不算虧。

計較已定,曹操乃拔襄陽之軍,過江陵,正式入駐沙羨口。

早有探子報知諸葛亮。

諸葛亮喜道:

“曹操既然主動出戰,破之不難矣。”

此前就怕曹操守着江陵、襄陽不出來。

如今其主動入駐沙羨口,那兩邊都沒有城池倚仗。

是真正的比拼水上之能了。

不過諸葛亮一生唯謹慎,他必須得做足萬全準備,將曹操的主力部隊一舉擊潰。

使之歿於江河之中,如此一來,其所侵佔之荊州八郡將盡數吐出。

至於用什麼辦法,諸葛亮目前還沒定下來。

但李翊已經又讓蔡中、蔡和放出兩道軍報,誘曹操來攻。

有了前一次沙羨之戰的甜頭,曹操這次親自領軍來戰。

兩邊戰於長江之上,此役曹軍再勝一場。

李翊率軍退回至赤壁口,轉而改攻爲守。

曹操難得連勝李翊兩場,正要藉着這個機會報仇雪恨。

於是,率軍猛攻赤壁。

幾番攻勢下來,皆被李翊擋回。

曹操知道赤壁一時難取,便退回沙羨,暫時形成對峙階段。

時郭嘉亦從於軍中,他本身身染重病,常常臥病在牀,不能參與軍事。

這日,忽然嘔吐不止,渾身刺痛。

曹操急命醫者來看。

半個時辰後,醫者回報說:

“……唉,魏公,郭祭酒本就身染重疾。”

“今至南方,又水土不服。”

“如今已是,已是……”

“已是什麼?”曹操連忙問。

“已是回天乏術,時日無多了!”

醫者一臉沮喪,無奈地說道。

什麼!?

曹操頓時如遭雷擊,整個人似丟了魂兒一般。

他還記得,至上一次戲志才病死以後。

他在與劉備的交鋒中,便一直處於下風。

如今郭嘉若死,曹操都不敢想象,接下來的事情會如何發展。

那醫者小聲提醒道:

“郭祭酒只恐難以撐過今夜,魏公還是去看看他罷。”

曹操然其言,入帳視疾,見郭嘉病骨支離,執其手泣曰:

“奉孝何至如此!”

郭嘉兩眼發黑,強支病體起身,喘而言曰:

“臣命在旦夕,然有要言不得不陳。”

“李翊此人,深不可測。”

“今雖得荊襄,然實未傷其根本。”

“願明公……”

言未畢,咳血數升。

曹操急撫其背:

“奉孝勿言,靜養爲要。”

郭嘉執操袖,力諫道:

“今既取勝,宜速……速歸江陵……撫定八郡,江夏可棄……”

復喘兩聲,又道:

“寧失……一城,勿.賭.全.局”

言訖,氣若游絲。

郭嘉的意思,就是希望曹操見好就收,趕緊退回江陵去。

把荊州八郡給消化了再說。

江夏就先讓給孫劉了,不必繼續與其在赤壁對峙。

郭嘉擔心,李翊設下陰謀,但因其隱藏的過好,至今仍未露出馬腳。

而郭嘉深知自己活不過今晚了,又沒辦法再繼續幫曹操盯着李翊。

只能勸曹操趕緊退回江陵。

曹操的脾氣有時候跟劉備很像,那就是上頭了,很難被人勸住。

可曹操卻明白,消化荊州八郡哪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郭嘉雖在軍事戰略上,奇計百出。

可對政治一途,還是知之甚淺。

荊州投靠曹魏,本質上只是想入股。

他們本就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像是一個隨時爆炸的定時炸彈一般。

一旦曹操失敗了,他們立馬就會倒戈。

只有曹操擊敗了屯於江夏的齊國軍隊,才能真正將荊州收入囊中。

“李翊不退,荊襄終非吾有也。”

曹操暗想,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不管李翊有什麼陰謀,曹操如今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郭嘉見曹操並不想撤軍,心知自己已勸他不住。

乃話鋒一轉,再道:

“……水軍多疾,需用良醫治之。”

“我軍因不服水土,俱生嘔吐之疾,多有死者。”

“公宜嚴防疫病,勿使傳至全軍。”

曹操嘆道:

“吾亦知軍中多有嘔吐之疾,然大江之上,潮生潮落,風浪不息。”

“中原士兵不慣乘舟,受此顛簸,便生疾病。”

“實在無可奈何。”

郭嘉乃道:

“某有一策,使大小水軍,並無疾病,安穩成功。”

曹操忙問計將安出。

郭嘉應聲答:

“明公可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

“或三十爲一排,或五十爲一排。”

“首尾用鐵環連鎖,上鋪闊板,休言人可渡,亦可走矣。”

“乘此而行,任他風浪潮水上下,復何懼哉?”

“只是……”

忽又話鋒一轉,“若將舟船連在一處,倘賊人用火攻,吾之舟師必焚於江水之中。”

曹操對郭嘉後半段話不以爲然,只對前半段感興趣。

“將舟船連在一起,當真好計!”

“奉孝有此良謀,何不早說!”

“……咳咳……咳……”

郭嘉猛烈地咳嗽兩聲,再次提醒曹操。

“明公千萬小心,舟船一旦連在一起,須防賊人火攻!”

曹操道:

“吾久經沙場,豈不知兵?”

“奉孝多慮矣。如今正值秋冬時節,當吹西北風。”

“賊人慾用火攻,來襲我舟船,豈非須用東南風乎?”

“於西北風處,用火攻,豈非是燒自家舟船。”

郭嘉蹙起眼眸,再咳兩聲

手伸向曹操,顫巍巍地說道:

“……李翊……多智……而近妖……”

話落,手便垂放了下去,再也沒能舉起來。

奉孝!!

曹操號啕大哭,諸輩之中,惟奉孝最知他心。

奉孝死後,我曹操更與何人再談知心話?

郭嘉在後世一直飽受爭議。

吹捧他的人,能喊出“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口號來。

而貶低他的人,又能將之排到與馬謖之流並列,甚至不如馬謖。

其實這都是兩個極端。

郭嘉的“謀功”主要體現在戰略決策上。

因爲郭嘉善於洞察人心,也更會與曹操相處,所以曹操很喜愛他。

而他的洞察人心的本事也讓他對曹操的主要對手的性格人品、行事作風瞭解頗深。

因此郭嘉在先攻打誰好、早打好還是晚打好,這些問題上的決策更符合曹操的戰略。

所以“嘉輒成之”,主要是曹操在戰略決策上讚揚郭嘉。

而具體的戰術戰法、怎麼打,就不是郭嘉的長處了。

這些就是荀攸、賈詡、程昱的長處了。

對郭嘉最爲合理的評價就是——

他是曹操的知己,以出謀劃策封侯。

按功績來說,郭嘉是要略遜於荀攸的。

但按照其一生功業來看,郭嘉是能夠排在曹魏五大謀士的第五位的。

郭嘉既死,曹操簡單爲其辦理完了喪事。

隨後依照其遺計,即時傳令。

喚軍中鐵匠,連夜打造連環大釘,鎖住船隻。

諸軍用之,果不再受風浪顛簸之苦。

嘔吐之狀亦止,於是俱各喜悅,對赤壁之戰的勝利充滿了信心。

不表。

……

曹軍置辦喪事的消息傳回李翊軍處。

知是郭嘉已死,齊軍全軍擺宴慶祝。

弄死一個算一個,少一個對手就少一分壓力。

隨後,又探聽得知曹操已使人將舟船連在了一處。

諸葛亮聞之,乃聚衆人商議:

“今曹操將舟船鎖在一處,當用火攻破之。”

此言一出,淮南諸將率先發言:

“欲用火攻,當借東風。”

“今正值秋冬時節,皆吹西北風。”

“如使火計,燒自家船矣!”

淮南將領都是沙場宿將,水上橫行多年。

太瞭解風向的重要性了。

諸葛亮一捋鬍鬚,搖羽扇道:

“諸公所言,不無道理。”

“今欲用火攻破曹軍,非有東風不可爲此事也。”

“然時值秋冬,唯有西北風勁吹。”

“欲用東風,須借鬼神之力襄助。”

“否則,此事卻難。”

衆所周知,諸葛亮“借東風”是《三國演義》瞎編的。因此也讓魯迅先生忍不住吐槽老羅,爲“狀諸葛多智而近妖”。

歷史上的諸葛亮,對赤壁之戰的最大貢獻,其實是聯盟了東吳。

雖然最後孔明是說服了孫權,但前面那段“舌戰羣儒”的部分其實也是演義虛構的。

其實你仔細一琢磨,就會覺得舌戰羣儒是戲劇性有餘,但真實性嚴重不足。

說白了,你諸葛亮就算再能言善辯,再有自己的道理。

一上來便對人家的內政指指點點,這件事本身就很不合理。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是隻重謀略軍事,而嚴重淡化了政治職場。

比如合肥之戰時,對於張遼與李典的矛盾,演義一句話就給帶過去了。

說兩人就是“素來不和”這麼簡單。

而忽略了兩人之間,涉及到了曹魏的元從派與降將派之間的利益糾紛。

同理,老羅把自己當成諸葛亮來寫,所以把一切高光鏡頭都給了孔明。

可以說是真正的粉絲濾鏡效應了。

這倒不是在貶低諸葛亮。

但你一個使臣的身份,任你說得再天花亂墜,也肯定勸不住江東的一衆大佬們啊。

歷史上真正舌戰羣儒,力排衆議的其實是周瑜。

當時孫權就指望着周瑜趕回來救場,因爲滿屋子都是投降派,孫權也壓不住。

唯一一個主戰派魯肅,當時無論是職位還是資歷都很低。

所以只能一言不發,等到孫權要去上廁所時,纔敢跟着上去諫言。

周瑜確實赤壁之戰,當之無愧的主角。

同時期的他,不論是帶兵時間,還是作戰經驗其實都比諸葛亮要更長、更豐富。

而本位面的諸葛孔明,也來到了自己的人生十字路口。

當年受戰亂影響,避亂於荊州。

後趕上李相治徐,又舉家搬了回來。

被劉備看上,當成了李翊的接班人培養。

諸葛亮捫心自問,他自受命以來,已是盡心竭力,問心無愧了。

但怎麼說呢?

不同的成長環境,鍛就不同的能力性格。

歷史上的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時,那是真正的“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可以說是大逆風中的大逆風,爲此也逼出了最強的諸葛先生。

而本位面的諸葛亮,一上來便拿到了最好的資源。

雖爲李相接班人,但從始至終都被前輩們壓一頭。

前輩們把事情做得太好,逐漸掩蓋了諸葛亮的光輝與才能。

他一直渴望得到一個證明自己的舞臺。

如今,劉備把舞臺給諸葛亮搭好了。

就等諸葛亮自己將之完美的收場。

現在的情況就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東風,諸葛亮肯定是借不了的。

他沒有呼風喚雨的本領與妖法,但他還有一張王牌可以打出。

就在衆將皆憂之時,諸葛亮獨自沉吟說道:

“李丞相上知天文,下識地理,人皆言其有呼風喚雨之本領。”

“今若得李丞相相助,或可解此困難。”

這個時代的人大多迷信,對於有人能呼風喚雨,不說全信,至少也懷敬畏之心。

尤其這事兒放在李相身上。

既然李相在幕後指導,使得兩軍有了如今赤壁對峙的階段。

那他肯定不會沒有想到,該用火攻來擊破曹操大軍。

欲用火攻,須借東風。

東風何來?惟求李相。

於是諸葛亮即遣使去請李相爺,片刻回報說:

“李丞相凌晨即出,乘四輪車,攜司天使、地理官等十餘人出去了。”

諸葛亮忙問去哪了。

人答說不知。

只言欲“觀天象、察地勢”,並不知其去向何處。

諸葛亮愕然,急命探馬四處尋找。

未幾,得報說三十里外,江對岸的烏林處見其儀仗。

想是李相爺帶着科研考察團隊,行至那裡了。

於是,亮乃整衣冠,親率趙雲、黃忠等衆前往謁見。

至烏林口,見着李翊正端坐於四輪車上。

以扇指出,口中言語不絕。

左右架設渾天儀、地動針。

隨行文士,揮墨如雨,記錄着當地的風土氣候。

諸葛亮不敢打擾,只攜衆人恭敬立在原處。

趙雲、黃忠等輩本就性格沉穩,又皆敬李翊。

故安靜地留在原地,並沒有一絲躁動。

比及天色將晚,眼看天色就要落山。

還是陳登忍不住上前,對諸葛亮說道:

“既然督帥不去請見,便由登冒昧去請。”

諸葛亮喜道:

“若陳徵南肯去,再好不過。”

大家都知道李翊的脾氣,誰也不想上前打擾。

也就陳登算李翊故舊,等了半日,終於忍不住趨前長揖:

“……翊公雅興,登冒昧相擾了!”

李翊見是陳登,忍不住笑了,“元龍知我脾性,何須諸多繁瑣禮儀?”

陳登指了指身後的一行人。

口中雖不言,但意思很清楚。

大夥兒都站着等你一天了,您這架子是不是有點太大了?

李翊回眸看去,笑道:

“吾早知爾等必來。”

“然東風非求於廟堂,當覓於天地之間。”

趙雲驚奇地問道:

“丞相如何知我等欲借東風?”

李翊身旁的關平應聲答道:

“曹軍用鐵索將戰船連在一處,自當用火攻破之。”

“然正值秋冬時節,盡吹西北之風。”

“欲要用火,自當求借東風。”

衆人一聽,無不臉色愕然。

他們所驚訝的,並非是火攻用東風的分析。

而是驚訝於,李翊全天時間都不在前線。

他們都是今天才知道,曹軍那邊的消息,然後緊急開會的。

結果李翊人跑去烏林了,居然能夠比他們先知道曹軍那邊的消息。

然後進一步預判衆人的動作,未免太過可怕。

這種恐懼,難以言說。

就像被人死死地掌控着,不得喘息。

也是在這時,大夥兒才都明白。

李翊看似是退居幕後,可卻從未鬆懈過對前線、對己方陣營人員的監視。

大家的一舉一動,李翊都看在眼裡,只是沒有明說罷了。

可李翊越是不說,才越令人感到害怕。

畢竟,不論是有功還是有過,就怕領導不開言。

有功賞了,大家心裡高興。

有過罰了,大家心裡也踏實了。

就怕這種全權監視,卻又一言不發的情況。

令人捉摸不透,猜測不明。

諸葛亮見李翊什麼都知道了,但還是按照規矩,將自己定下的火攻之策向李翊說明。

又言及東風難求一事,特來尋李相幫助。

李翊聽罷,頷首曰,“吾已知之矣!”

衆將見此,急忙問道:

“既然丞相已知,想來對此事已是胸有成竹。”

“未知有何妙策,可借得東風?”

李翊翊乃指山林曰:

“吾觀此間地理久矣。”

“大江蜿蜒,山勢迴環,地氣蓄而待發。”

“更兼曆法推演,陰陽消長,二十日後,必轉東南風。”

衆人面面相覷,皆心中生疑。

無怪他們詫異,只是覺得以李翊的本領,應該直接設壇求風纔是。

如何便直接推演出,二十日後就要吹東南風了?

眼見衆人猶疑,李翊乃復取圖冊示之。

江漢地形,標註了氣流走向

歷年的冬春風候,皆記錄在案。

日月星辰的運行推演,無一不少。

“此非臆測,實乃天地之道也。”

“諸君但備火船,靜候天時。”

“破曹之日,指日可待。”

衆人其實根本看不懂李翊那些圖冊,只是見他篤定二十日後會吹東南風,便紛紛拜道:

“李相上通天文,下曉地理,真神人也!”

“我等心服口服。”

“魏軍必破,荊州必復,漢室必興也!”

一番吹捧過後,衆人紛紛告退。

惟諸葛亮守在原處,他求學若渴,對於李翊的天文地理之法十分感興趣。

他恭恭敬敬地立在李翊身旁,虛心向李翊求教,他到底是怎麼推算出二十天後會吹東南風的。

要說李翊真有那麼大的本領,倒也不至於。

無非就是利用現代的地理知識,進行實地考察,然後推演。

這並不是李翊一人之功,他有自己的科研天文團隊。

這些精英骨幹幫了李翊大忙,替他省去了許多計算類的功夫。

而李翊也並非完全靠現代知識,那只是一個底子。

所謂學海無涯苦作舟,李翊自來到本時代後,從未停止過讀書學習。

他的知識也是在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的,並非是直接就會地理。

也虧得跟老劉南征北戰,使得李翊的見聞提升的很快。

畢竟任憑書上寫得天花亂墜,都不及去實地親自考察一番來的真實。

見諸葛亮求賢若渴,李翊也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父。

他認爲自己總結出來的這些地理知識,都是能夠造福後人的。

只是亂世之中,對這些知識感興趣的人太少了。

李翊就是想找一個傳人都找不到。

諸葛亮既有此行,那李翊也就不藏着掖着,當即道:

“夫江湖之地,常有‘湖陸之風’。”

“晝則風自湖趨陸,謂之‘出湖風’。”

“夜則風自陸趨湖,謂之‘進湖風’。”

“湖愈廣,晴日愈久,其風愈顯。”

“其理若何?蓋晝時湖水受曝而溫。”

“入夜陸土速冷,散熱疾也。”

“湖水溫熱猶存,儲熱久也。”

“遂陸成高壓,湖成低壓。”

“氣從高壓趨低壓,故風生焉。”

李翊洋洋灑灑地將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向諸葛亮由深入淺的說了。

其實說人話就是,赤壁地區很容易形成偏東南的“湖陸風”。

冬天,江北地區的雲夢大澤在日照之下,會成爲一個巨大的熱源。

而江的東南部由於是山地森林,相對較冷。

此時江北的熱空氣上升,江南的冷空氣前去填補,就會形成強勁的東南風。

這時出現“往船如箭”的現象就不足爲奇了。

曏者赤壁火攻,周郎所借東南風者,實乃此地恆有之湖陸風也。

其理與季風相類,只是惟規模稍遜耳。

再說的通俗易懂一點,就是赤壁地區,在冬天是有小概率出現“黑天鵝”事件。

即,冬天吹東南風。

只不過李翊不能去奢望於小概率事件,只能親自去實地考察。

待確定完之後,再跟衆人一起努力,將具體的結果給推算出來。

“孔明若是感興趣,可將此書拿去。”

李翊取出一本書,將之交給諸葛亮。

“此乃吾近日在江河邊考察之時,與諸人合力所著。”

“吾遍觀諸將,惟汝可以學得此技。”

“此乃造福萬民之術,望卿勿要懈怠鬆散。”

諸葛亮恭恭敬敬地接過書,書名爲《湖陸風考》,末尾有“李翊著”三字。

書開篇的第一句話,便是——

“江夏多晴日,雲夢大澤廣袤。

“故湖陸風尤著,兵家不察天時。”

“安能借勢而爲?”

“勸君多學,可借風勢。”

諸葛亮知道這本書的含金量,當即向李翊拜道:

“多謝丞相賜書,亮一定恭謹學習。”

“定不負丞相之厚望!”

李翊見此,也滿意地點了點頭。

“汝有此決心,吾心甚慰。”

“此書尚未著全,若孔明有自己的感悟,不妨將之一併寫下來。”

諸葛亮再次一揖,然後推着四輪車,送李翊離開。

……

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205章 昔者李翊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4章 徐州要有大事發生了(求追讀!)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205章 昔者李翊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225章 釃酒臨江,萬民擁護,固一世之雄也第225章 釃酒臨江,萬民擁護,固一世之雄也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20章 利用好手牌,專克曹賊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58章 徐盛歸附,孔融接到(求追讀!)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75章 李翊是大善人吶,怎麼會擺鴻門宴呢?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61章 曹操:“他劉備一介匹夫,哪裡來的如此膽識白嫖我!”(求追讀)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
第202章 劉備一則先生,二則先生,昔桓公呼管仲亦未必至此也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266章 劉備權術之:荊州該給誰?第32章 我李翊專打感情牌(求追讀!)第2章 我料曹操久不將撤兵矣(新書,求收藏!)第205章 昔者李翊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146章 光陰不解蒼生願,誰來論功過?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116章 一飯之恩,魚水相顧第14章 徐州要有大事發生了(求追讀!)第50章 劉備:我也遇到吾之子房了第66章 曹 呂誰贏都不好,要讓他們雙輸(求追讀!)第143章 朝天上放兩箭,也算對得起吃得餉了第244章 昭姬歸漢,匈奴降齊,楚魏同盟,東第205章 昔者李翊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第155章 君臣相得,遙相顧,道是帝業未可知第38章 東萊豪傑,使命必達(求追讀!)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199章 見着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第225章 釃酒臨江,萬民擁護,固一世之雄也第225章 釃酒臨江,萬民擁護,固一世之雄也第52章 軍師真是奸真是足智多謀!(求追讀!)第254章 一勞永逸的解決遊牧問題,並不能只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20章 曹操:孤這一生走過最長的路,是李翊的套路第152章 袁氏二女,你我共享之何如?第120章 利用好手牌,專克曹賊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274章 孔明子玉皆不在,劉備獨治齊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06章 你四世三公,當然不如我帝室貴胄了第56章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砍人頭(求追讀!)第188章 曹操初戰袁本初,關公威震白馬津第20章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追讀!)第62章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軍製!(求追讀!)第3章 人活一世不能白來一趟(求追讀!)第109章 一天是劉營人,一輩子是劉營人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197章 三萬對十一萬,官渡之戰正式打響!第149章 李翊用兵如神,雖韓 白複生,亦未必至此也第99章 李先生是我許攸的知心朋友啊!(求訂閱!)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245章 馬孟起威震幷州,曹阿瞞割須棄袍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95章 劉曄羨慕,這對君臣真是明良千古(求訂閱!)第184章 反袁同盟正式形成第137章 李翊纔是全職高手啊第176章 只要對方不用核武器,我徐州絕不出動大漢魅魔第58章 徐盛歸附,孔融接到(求追讀!)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31章 好你個李子玉,在這裡等我呢(求追讀!)第88章 劉備震驚,難不成我真是天命所歸?(求訂閱!)第218章 袁尚歎服,上一個這麼打仗的還是白起第92章 李翊乃青雲之士,可比留侯(求訂閱!)第100章 與李翊之才,相差一個邗溝(求訂閱!)第175章 李翊是大善人吶,怎麼會擺鴻門宴呢?第55章 幸虧沒與老劉為敵(求追讀!)第61章 曹操:“他劉備一介匹夫,哪裡來的如此膽識白嫖我!”(求追讀)第265章 戰江夏孫氏報仇,殘手足禍起楚宮第250章 說過多少遍了,工作的時候稱職務!第43章 孔融該不該救?(求追讀!)第54章 泰山幫兄弟以後跟玄德公混了!(求追讀!)第236章 觀李翊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合,頗得孫吳之法第104章 張良計,李翊謀第150章 看你欲造的城邦,在白骨之上第138章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猶在眼前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86章 天不絕炎漢,劉郎再逢張良(求訂閱!)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232章 郯侯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第208章 聯匈奴,袁本初全力一搏;見長子,李子玉榮歸故里第224章 劉備:子玉必不負我,願舉北國之事,盡付先生第117章 曹操兵鋒甚急,快去找玄德公求救!第126章 天子王駕,東歸何處?第42章 先人智慧,買鹿製楚(求追讀!)第246章 周郎英姿取廬江,曹操腹背受強敵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第204章 賈文和料算人心,李子玉忘履相迎第212章 龐統:馬超竟是先生的迷弟?第211章 袁紹:漢之善於兵者,無過於李翊第163章 鳳雛歸附,臥龍還會遠嗎?第270章 一時瑜亮,周郎見孔明第238章 關張趙李全部回徐州,將有大事發生?第183章 李翊督四州兵馬,節制司隸,大丈夫當如是第65章 袁術:他劉大耳也配與我同列?第74章 劉曄的人生十字路口(求追讀!)第156章 秦晉未諧吳越鬥,婚姻惹出甲兵來第79章 兄弟相爭,我要看到血流成河(求首訂!25)第159章 虎狼縱暴互奔馳,狐魅紛紜擅肆欺第272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227章 天樞 臥龍 鳳雛,拉動天下的三駕馬車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誠守其法,大之垂舉後世,小之造福一身第214章 蘇秦配六國相印,李翊將六諸侯之兵(附當前勢力圖)第102章 江東傑瑞,李翊弄之如嬰兒(求訂閱!)第196章 建安三神醫獨佔其二,老劉這福氣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