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察覺

聽到李恪求見,大帳中衆人的神色不一。

疊羅施的好奇,康阿姆的憎恨,頡利的平淡,當然,還有阿史那雲關心、擔憂、氣憤幾種情感交雜在一起的矛盾,衆人齊齊看向了帳門的方向。

“唐三皇子李恪到。”隨着門外附離親衛的通報聲,李恪應聲入內。

今日春獵,李恪的穿着與往日頗有不同。

李恪頭戴玉冠,以絲帶束髮,身着黑色打底,鑲着淺銀色邊的箭袖窄衣,外罩一身繡着麒麟圖案的錦袍,腰束革帶,綴以虎頭金飾,腳踩祥雲紋飾的馬靴。

再配上李恪本就俊朗的樣貌,朗星般的雙眸,丰神俊秀,一入大帳便以先聲奪人,縱是與唐不和的頡利,也不得不暗自感嘆一句“少年郎,好模樣。”就連原本還有些氣鼓鼓的阿史那雲也不禁多看了兩眼。

“唐三皇子,蜀王恪參見可汗。”李恪入帳,朝着上首的頡利可汗拜道。

此時阿史那雲正坐在頡利的懷中,李恪朝着頡利拜了下去,在阿史那雲的角度來看,也正是拜了她,阿史那雲看着李恪老老實實地拜在自己的身前,沒來由地覺得好笑,李恪還未開口同她說話,阿史那雲心中的氣竟已去了大半了。

頡利哪知自家愛女現在的心思,他見李恪拜在身前,擺了擺手道:“三皇子可是來的遲了。”

李恪起身,笑道:“李恪不善騎射,更不善圍獵之事,此番準備了許久纔出門,叫可汗久等了。”

頡利聞言也道:“三皇子雖是南人,但畢竟身在北地,騎射之道雖然不善,但也該多多練習纔是。”

李恪見頡利這麼說,笑了笑道:“李恪身子弱,平日裡騎馬代步還好,但若是騎射恐怕力有不逮,怕叫人笑話了去。”

李恪一向自詡體弱,聽着李恪的話,頡利倒還沒什麼,一旁的康阿姆卻在心中好生鄙薄了李恪一番,心中只道這李恪卻穿的丰神俊秀,實則卻是個樣子貨,不堪一試。

頡利對李恪道:“怎麼?難不成三皇子的寒疾至今還未痊癒嗎?”

李恪瞥了眼一旁的康阿姆,似是不滿道:“拜這位康兄弟所賜,李恪這寒疾怕是落下了病根,每逢天寒便會復發,身子隱痛,受不得凍。”

李恪的話自然是想爲自己開脫,將自己抽身於此次圍獵之外,故意直言自己身子弱,難以騎射。

畢竟正如王玄策所言,這一次的春獵只怕不是什麼好湊的熱鬧,李恪自然是想躲地遠遠的。

不過對於李恪的話,阿史那雲倒是覺得奇怪,在她的印象中李恪的身子似乎並不半點不妥,哪裡就像李恪自己說的那般不堪了,李恪若是真的如此地弱,納吾肉孜節前夜恐怕早就凍死在了草原上,第二日又哪還有力氣與她爭論?

李恪這麼說,一旁的康阿姆卻待不住了,金山之事康阿姆用一身傷才換的頡利的諒解,此時李恪舊事重提,若是再引得頡利不滿,自己的那頓打豈不是白捱了?

康阿姆看着李恪道:“那日金山之事不過是一場誤會,在下本是想與三皇子開個玩笑,只是在下萬萬沒想到三皇子的身子竟這般羸弱,在下向三皇子賠罪了。”

“玩笑?金山山腰野狼出沒,本王險些葬身狼腹,你管這叫玩笑?那日若非執失思力將軍相救,恐怕本王這條命都該沒了吧。”李恪看了眼康阿姆,挑眉道。

康阿姆見李恪似乎大有舊事重提之意,生怕頡利不滿,於是以退爲進,竟抽出了自己腰間的匕首,交到了李恪的手中,對李恪道:“那日之事既然三皇子遲遲不肯釋懷,在下願以性命相償,還望三皇子恕罪。”

康阿姆以退爲進,着實巧妙,若是李恪今日真的接過了康阿姆的匕首,刺了下去,恐怕今日命喪於此的就是李恪自己了,李恪豈會這麼愚蠢。

李恪重重地猛擊康阿姆的手腕,將康阿姆手中的匕首擊落在了地上,然後對康阿姆道:“可汗當前,李恪不敢執兵。”

李恪的話說的是義正言辭,但他方纔揮下去的那一下也不輕,康阿姆毫無防備之下手腕已經被李恪打地紅了一片,險些忍不住叫了出來。

坐在上首的頡利見李恪與康阿姆兩人,這兩人似乎沒有半點退讓的意思,也懶地看他們二人爭執,於是頡利擺了擺手,示意兩人分開。

而且頡利這次的目標也不是李恪,既然李恪推辭,頡利也懶得勉強他,頡利對李恪笑道:“既然三皇子身子不適,不宜下場,那此次三皇子便看我突厥男兒顯威吧。”

——————

李恪在頡利處待了片刻便告退了,今日李恪雖然不欲上場,但畢竟受頡利所邀,也不便先行離去,便想先往獵場旁臨時搭建的營帳中歇息。

可李恪卻沒想到,他剛出了頡利的大帳不久,阿史那雲竟也尋了個理由跟了出來。

“表...三皇子留步。”阿史那雲跟在李恪的身後,“表兄”二字還未全部脫口,想到了前幾日的事情,又把稱呼給換了回來。

李恪倒是沒想到阿史那雲會主動出來尋自己,他一時間也不知該如何稱爲阿史那雲,只是問道:“你怎的出來了?”

阿史那雲看了看李恪,似乎有些糾結,先是悶不做聲,過了半晌,才突然道:“方纔在你來之前,康阿姆向父汗請纓護衛,父汗已准許他領兵在獵場內巡視警戒,你自己小心些。”

說完,阿史那雲頭也不回地離開了,只留下李恪一人在原地思索。

阿史那雲專程跑出來一趟,以李恪對阿史那雲的瞭解,她的話絕非虛言。

康阿姆與李恪是死對頭,都想將對方置之死地,他今日忽然請纓,其中的用意恐怕不知是爲了討好頡利,說不得還有其他的陰謀,阿史那雲專程出來告知於他,想必也是有這樣的考量。

但李恪聽了阿史那雲的話,心中卻突然有了其他的想法,康阿姆想借此事對付自己,而這也未嘗不是李恪除掉康阿姆的機會。

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章 尋人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二章 夜襲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七章 持節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二章 風從虎
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六十六章 殊遇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六十七章 神箭第六章 佯攻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六章 煙雨樓第一章 接風第二十章 尋人第三十八章 向充設宴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七十一章 歸途“遇刺”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二章 一箭雙鵰第十三章 南下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六十八章 應對第四十六章 孫思邈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五十三章 月仙回揚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四十七章 長孫衝大婚第十二章 夜襲第三章 西平邊患第七章 持節第三十章 定盧山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四十五章 渤海郡王第四十一章 苦心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九章 長樂求情第五十九章 賬簿第六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七十二章 幸亦不幸第四十六章 議定位次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二十一章 夜渡鬱督軍山第四十七章 蜀方第八十章 和親之議第二十一章 楚州刺史第六十三章 長孫設宴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三章 戰恆安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章 西池院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三十三章 定北第七十九章 誤會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六十一章 頡利北征第三十七章 京中風雲第十章 校場第三十七章 試探第十六章 東宮將廢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三十章 長安樂第十八章 逼反第七十七章 誤會第二十二章 汗庭之危第一章 漠北路遙第十七章 朝議第五十七章 草原內亂第三十三章 聯親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四章 吐蕃之論第三十四章 察覺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六十章 東市巧遇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四十二章 大殿獻捷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六章 阿史那雲第四十七章 鄭元壽第七十章 楊政道第七十章 風雲突變第十四章 張元素第四十六章 大雨第十二章 風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