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窮的賣兒賣女

第135章 窮的賣兒賣女

財政不夠?

馬鈺非常的詫異:“你不知道朝廷是怎麼給官吏發俸祿的嗎?”

朱標有些無語的道:“知道啊,一直都是發放錢糧、布帛等作爲俸祿啊。”

他心裡的潛臺詞是,這麼關鍵的東西,我作爲太子豈能不瞭解。

馬鈺卻揉了揉太陽穴:“有沒有一種可能,發放錢糧並非常態,而是權宜之計?”

權宜之計?

朱標茫然:“何解?”

馬鈺發現他是真不知道,不禁連連搖頭,標哥作爲皇太子竟然連這都沒研究過……

不過想想也正常,畢竟還年輕,要學的東西又太多。

某些地方出現疏忽是很正常的。

從朱元璋立足應天到現在,給官僚的俸祿一直都是錢糧布帛。

朱標從小到大都習慣了,以爲這就是官吏發俸祿的常態。

“事實上,在不同時期,給官吏發工資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朱標非常詫異,這東西竟然也有不同?

他自然知道俸祿意味着什麼,連忙求教道:

“請表弟指教。”

馬鈺想了想,說道:“錢這個東西雖然出現的很早,但華夏自古以來就缺錢。”

“先秦時期錢幣的種類很多,但數量稀少。”

“只有上層纔會使用錢幣,底層大多數時候依然是以物易物。”

朱標點點頭,這一點他倒是知道,別說先秦時期了,唐朝的法定貨幣就有布帛。

目前以物易物也依然很常見。

說白了,就是錢荒鬧的,他爹已經不止一次抱怨錢荒的事情了。

但可惜,目前也沒想到什麼太好的解決辦法。

“先秦時期缺錢,而且各項政治制度也不健全。”

“古人基於當時的情況,建立了最適合當時情況的俸祿制度。”

“大貴族的俸祿來自於采邑,也就是前面說過的二次封建。”

“朝廷將一個縣或者一座城,分給自己子孫、功臣作爲采邑。”

“小官吏沒資格封建,也沒資格擁有采邑。”

“但中央會爲他們劃分一塊土地,這塊地上產出的財富,就是官吏的俸祿。”

“這個東西類似於後來的職田。”

朱標頓時來了興趣:“這個法子不錯啊,比直接發錢糧省時省力多了。”

馬鈺說道:“這個制度是符合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的。”

官吏俸祿由戶部按月發放,國土面積小了還好說,官吏能按時領取到俸祿。

疆域遼闊的國家就麻煩了。

比如雲南到京師一來一回得大半年,官吏怎麼發俸祿?

職田確實是當時最適合的制度,俸祿直接從職田裡出了,省去了來回折騰。

但職田也並非全都是好處,它也有殘酷的一面。

“職田確實更便於朝廷,但對百姓來說卻是災難。”

“比如官吏會指定某幾戶人家耕種職田,這幾戶人家就成了事實上的奴隸。”

“比如有些官吏會將職田周圍的土地強行霸佔,以此來侵吞民田。”

“比如官吏爲了多拿錢就強行規定,職田要繳納七八成田租。”

“耕種職田的佃戶,辛辛苦苦一年,最後一計算還要倒賠錢。”

“對於官吏來說,職田也存在很大的風險。”

“遇到天災人禍減產絕收了怎麼辦?”

“而且田地至少半年纔有產出,這期間官吏衣食住行的錢從哪來?”

“沒錢的時候,貪就成了必然。”

“可以說職田的弊端是非常大的。”

朱標想了想,好像確實如此,不禁有些汗顏:

“是我將事情想的太簡單了,後來呢?”

馬鈺安慰道:“你是第一次聽說職田,想不通透很正常。”

“古代的先賢一開始也沒看到這些弊端。”

“是經歷了很長的發展,親眼目睹了危害,才知道職田的弊端。”

“隨着時代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初稅畝確定土地私有制,賦稅制度也逐漸完善。”

“官吏的俸祿也逐漸從單純的職田,改爲了職田和錢糧布帛並行。”

“交通便利的地區,就由朝廷直接發放俸祿。”

“偏僻的地方則繼續採用職田制度。”

“到了漢朝時期職田制度徹底被廢除,統一採用錢糧布帛作爲俸祿。”

“但因爲交通等因素,直接發錢糧依然有非常大的不便。”

“比如有些偏遠地方的官吏,大半年才能拿到一次俸祿。”

“還有些官吏的俸祿,莫名其妙就沒了。”

“總之在官員俸祿這一塊,賬目是非常混亂的。”

“不過不管怎麼說吧,漢朝施行錢糧布帛俸祿制度,爲後人積累了足夠的經驗。”

“到東漢末年,因爲寒冷期導致的土地減產,糧食已經無法養活龐大的人口。”

“而且隨着黃巾起義,朝廷也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無法再順利收稅。”

“於是在漢獻帝時期,實際掌握國家大權的曹操,就恢復了職田制度。”

“按照品級不同,給官吏劃分職田耕種。”

“之後這個制度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到了隋唐時期,隨着天下大一統的到來,人口迎來爆發式增長。”

“京畿附近最爲繁華人多地少,朝廷在京畿周圍也沒有足夠的土地,劃給官吏當職田。”

“於是改成了京官發錢糧,地方官員繼續給職田的並行制度。”

“到了宋朝差不多也是這種情況,富庶、交通便利的地方,直接發錢糧。”

“偏遠、交通不便的地方,繼續劃分職田。”

“元朝制度非常混亂,但在官員俸祿方面,依然仿照的唐宋制度。”

朱標疑惑的道:“那大明爲何發錢糧布帛,不分職田呢?”

馬鈺解釋道:“我猜,應該是沒那麼多土地分給官吏。”

戰亂年代,土地基本都是丟了又奪回來,奪回來又丟失。

唯一能穩定佔據的,也只有應天這一塊地方。

但應天是朱元璋的命根子,自然不能拿這裡的土地給官吏當職田。

其他地方不穩定,說丟就丟了,劃分給官吏當職田人家也不願意啊。

發錢糧布帛,就成了最好的辦法。

屬於是戰亂年代的權宜之計。

朱標恍然大悟:“我懂了,現在大明一統天下,是不是也會採用職田制度?”

馬鈺頷首道:“等天下真正穩定,你爹大概率會重啓職田制度。”

原本歷史上,朱元璋在洪武十年重啓職田制度。

但隨着朱棣當皇帝,大明的很多制度開始改變,職田制度也逐漸被淘汰。

具體是在什麼時候被廢除的,已經無法考證。

但可以肯定的是,職田制度是在明朝被廢除的。

朱標點點頭,沉思許久才說道:

“我以爲目前恢復職田制度利大於弊。”

馬鈺眉頭一挑,問道:“哦,爲什麼?”

朱標解釋道:“職田制度確實存在很多弊端,但它的優點實在太突出了。”

直接幫朝廷解決了官吏俸祿問題,緩解了財政壓力。

大明剛剛一統天下,經濟還沒有恢復,財政是非常不健康的,無法負擔官吏、軍隊的俸祿。

“現在大明地廣人稀,有足夠的土地劃分職田。”

“等過上二三十年經濟繁榮起來,朝廷財政轉好,再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改爲以錢糧發放俸祿。”

“而且採用職田制度,你剛纔說的恢復鄉官體系,也有了施行的基礎。” 馬鈺笑道:“不錯,你的這個想法很務實,特殊時期就要採用特殊之法。”

“不只是官吏的俸祿可以用職田制度撐過去,軍餉也一樣。”

朱標心中一動,說道:“府兵制?”

馬鈺頷首道:“對,府兵制。”

“現在大明地多人少,有足夠的土地來搞府兵制。”

“尤其是北方人煙稀少,之前我們商議的是搞人口遷徙,平衡兩地人口。”

“但大批量遷徙百姓,必然會引起反彈。”

“搞府兵制就能避免許多麻煩。”

“把南方籍的士兵家屬遷徙到北方,朝廷給他們分配土地定居。”

“府兵自備軍械糧草,朝廷可不廢一粒糧養活百萬大軍。”

“貞觀年間國庫歲入三百多萬貫錢糧,朝廷還能有結餘,多賴職田和府兵制度。”

“而且府兵的戰鬥力,縱觀整個歷史都是排在前三的。”

“大明想要開創更大的功業,以後仗還有的打,搞府兵制可以說一舉多得。”

府兵戰鬥力遠超募兵,原因很簡單。

府兵是當兵的時候,一次性分配幾百畝地。

地到手子子孫孫都有了保障,就算第二天戰死也沒關係。

這就意味着他們沒有後顧之憂。

說的殘酷一點,府兵制就相當於是用一定數量的土地,一次性買斷士兵的生命。

在當兵那天就說好了的。

報名當府兵,就意味着接受了這個交易。

至於會不會有人報名,這根本就不用懷疑。

朝廷要真說當兵就分幾百畝地,報名的隊伍能從北極排到南極。

永遠不要懷疑土地在華夏人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在當兵那天開始,大家就做好了死的心裡準備。

而且他們還可以通過軍功獲得升遷,乃至獲得爵位封賞,改變家族命運。

因此他們比較遵守軍法軍紀,也敢打敢戰敢死,往往能爆發出強大的戰鬥力。

唐朝鼎盛時期,府兵幾百人就敢向幾千幾萬敵軍發起衝鋒,關鍵還能打贏。

但是等到府兵制崩壞,唐朝開始搞募兵制,戰鬥力就拉胯了。

唐德宗時期,甚至出現了唐軍和藩鎮兵演戲,騙取朝廷糧餉的事情。

原因很簡單,募兵是按月吃餉的。

死了就死了,啥都沒有了。

所以大家都比較惜命。

說的直白點,一個月幾升米拼什麼命啊。

戰鬥力自然就高不到哪去。

所以在明初搞府兵制,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但府兵制最多維持五十年,甚至在二三十年後,就要有計劃的往募兵制轉變。”

“絕對不能等到府兵制徹底崩潰纔想着去改。”

朱標連連點頭:“有三十年足夠了。”

“先用府兵制,既緩解朝廷財政壓力,又有助於調整人口布局。”

“等過上三十年,人口增長上來,就搞府募結合。”

“募兵鎮守各地維持內部穩定,或者去重要城鎮負責防守工作,府兵則主要負責進攻。”

“然後慢慢的將府兵淘汰,全部替換成募兵。”

“職田制度也可以照此辦理,先用職田緩解財政壓力。”

“過上二三十年,經濟繁榮朝廷財政富裕之後,就以京畿爲中心逐漸廢除職田,改爲發放錢糧。”

馬鈺讚道:“殿下英明。”

能這麼快就琢磨透其中的門道,朱標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確實很強。

“不過廢除職田之事沒那麼簡單,還需從長計議。”

朱標點點頭表示明白。

大明的疆域將會非常廣闊,俸祿的發放會變得非常複雜。

最大的難題在於,如何及時把俸祿發放到官吏手中。

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朝廷就算有再多錢也沒用,職田制度就沒辦法真正廢除。

但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

馬鈺笑道:“殿下沒事兒的時候,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朱標頓時就知道,馬鈺已經有了想法。

不過他既然這麼說了,就意味着並不想現在就揭曉答案。

所以也就沒有在再追問,而是說道:

“好,回去我會仔細思考這個問題,希望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馬鈺點點頭,又想起另外一個問題,於是說道:

“勸一下你爹,給官吏們提高一下俸祿吧。”

朱標愣了一下,顯然沒想到他會聊到這個話題:

“現在官吏的俸祿很低嗎?沒聽人說過啊。”

馬鈺嘆道:“就你爹那脾氣,誰敢說?”

“就這麼說吧,你爹給官吏發的俸祿,只夠吃飯的。”

朱標撓了撓頭:“這還不夠嗎?”

馬鈺非常無語,這孩子被他爹給帶壞了: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這句話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解釋,倉廩實人們就必然會追求禮儀,衣食足就會更加在乎榮辱感。”

“官吏們吃飽穿暖了,就必然會有一些額外的追求。”

“比如琴棋書畫,比如訪談會友,比如人情往來,這是人性無法避免的。”

“尤其是人情往來,對官吏來說有多重要我就不說了。”

朱標點頭表示理解,別說是官吏,就算是普通人也同樣需要人情往來。

不論是別的愛好還是人情往來,都需要錢。

www ¤ttk an ¤co

想到這裡,他已經明白馬鈺爲什麼說官吏俸祿低了。

確實很低,低到了只能溫飽,別的壓根就不用想。

可是官吏又需要人情往來,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貪。

這時馬鈺又說道:“提高俸祿沒辦法杜絕貪腐,但可以讓清官過的更好。”

“我們不能讓清官流血又流淚。”

原本世界,洪武年間有個叫曾秉正的官吏,任職期間清廉自守且能力也很出衆。

朱元璋非常欣賞他,準備提拔他來中央任職。

然而他因爲太清廉,以至於連赴京的路費都沒有。

可他又不能說自己俸祿太低沒路費,那就等同於非議君主。

所以他只能委婉的表示,自己想在地方任職。

被拒絕的朱元璋很生氣,既然不想來京城任職那你就別幹了。

於是就把他給罷免了。

曾秉正也沒解釋,就收拾行李準備回老家。

然而仔細一算,回家的盤纏都不夠,只能把四歲的女兒賣了湊路費。

朱元璋得知後大怒,你這不是打我的臉嗎?

於是將曾秉正給殺了。

曾秉正賣女兒肯定不對,但明朝的俸祿有多低可見一斑。

真就是,在大明朝當清官得做好餓死的準備。

馬鈺自然不希望此類事情重演,既然提起了俸祿的事情,那就順便一塊解決了吧。

“而且俸祿太低,官吏也有了貪腐的藉口。”

“提高俸祿,他們再貪腐朝廷處置他們就更站得住腳。”

(本章完)

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75章 分化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32章 你再想想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71章 千頭萬緒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82章 雷厲風行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2章 震驚的馬皇后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96章 死意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115章 羣相制第21章 東拉西扯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55章 出塞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55章 出塞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65章 儒家病了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126章 甕中捉鱉第126章 甕中捉鱉第65章 儒家病了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35章 窮的賣兒賣女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57章 儒從何來第111章 標哥出手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127章 無題第86章 觸及皇權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92章 綁架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第42章 上架感言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65章 儒家病了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114章 蝴蝶翅膀第133章 無題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106章 稅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134章 復古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42章 上架感言第81章 無題第63章 義薄雲天第57章 儒從何來第14章 甲骨文第110章 魷魚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76章 老狐狸第83章 正式立旗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81章 無題第88章 自信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55章 出塞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28章 鼎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71章 千頭萬緒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81章 無題第75章 分化第76章 老狐狸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67章 儒教第38章 禹王鼎第83章 正式立旗第14章 甲骨文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42章 上架感言第115章 羣相制第134章 復古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81章 無題
第70章 究極大陰謀第75章 分化第4章 朱標的震驚第31章 長生不死(標題黨)第32章 你再想想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71章 千頭萬緒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82章 雷厲風行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99章 朱標:爹您太天真了第2章 震驚的馬皇后第5章 孔孟爲本,管荀爲用第78章 別低頭,皇冠會掉第96章 死意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109章 崖山老兵之後第115章 羣相制第21章 東拉西扯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55章 出塞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18章 扭巴的朱元璋第55章 出塞第50章 三人行必有點子王(求月票)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65章 儒家病了第59章 刀把子(求月票)第11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44章 歷史的暗線2(求月票)第126章 甕中捉鱉第126章 甕中捉鱉第65章 儒家病了第94章 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第135章 窮的賣兒賣女第118章 朱元璋要當端水大師第57章 儒從何來第111章 標哥出手第51章 卸甲風(求月票)第127章 無題第86章 觸及皇權第26章 就你叫馬鈺啊第92章 綁架第46章 分配端出問題(求月票)第42章 上架感言第125章 單向透明第65章 儒家病了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114章 蝴蝶翅膀第133章 無題第62章 天朝強敵(求月票)第130章 仁厚的太子第106章 稅第16章 隻手挽天傾第134章 復古第41章 這就是朱元璋(今晚上架)第20章 兵強馬壯者爲之第107章 稅收到了皇帝頭上第42章 上架感言第81章 無題第63章 義薄雲天第57章 儒從何來第14章 甲骨文第110章 魷魚第77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第76章 老狐狸第83章 正式立旗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81章 無題第88章 自信第120章 爲何秦要統一度量衡第55章 出塞第29章 暴躁的母親第28章 鼎第43章 歷史的暗線(求首訂)第71章 千頭萬緒第68章 墨子論天命第74章 文學和賢良第48章 一舉多得(求月票)第81章 無題第75章 分化第76章 老狐狸第64章 三間大瓦房第79章 衣服都差點踹開線第67章 儒教第38章 禹王鼎第83章 正式立旗第14章 甲骨文第131章 預定太孫教育權第119章 獨屬於華夏的經濟學第42章 上架感言第115章 羣相制第134章 復古第6章 最好與最壞第25章 人活着就是爲了爽第81章 無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