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貴妃產子

江採萍笑道:“李郎總擔心此事被人捅出來,可若是此事沒人捅出來呢?御史臺首官御史大夫王鉷率先請旨封禪,此時若是將這個醜事捅出來,不等於是打了陛下的臉嗎?小童料想,就算此事王鉷知道了,他也只會幫忙隱瞞,不會將事情擴大,畢竟大唐十節度,誰背地裡還沒點見不得人的事情,誰敢把這個天捅破?”

節度使權力極大,在方鎮中生殺予奪,所向披靡,幾與皇帝無異,放縱慣了,難免會幹些出格的事情。

其實私吞戰利品的事情李瑁也做過,李瑁在南詔私吞的財寶比高仙芝多的多,只是李瑁做的隱蔽,不爲人察覺罷了。

大唐十節度中,安祿山貪功,哥舒翰好色,高仙芝喜財,安思順嗜殺,楊國忠攬權,李瑁更是野心勃勃,真正算起來沒有誰是乾乾淨淨的,若是將事情查的底掉,整個大唐邊軍就都會亂掉,就算是李隆基也沒有這個膽量。

李瑁笑吟吟地看着江採萍,問道:“你的意思是高仙芝做賊心虛,自己想多了?”

江採萍坐在李瑁的身邊,將手中的禮冊輕輕塞回了他的懷中。

“不然呢,如今四海昇平,百姓安居樂業,誰敢在西嶽封禪的時候戳破這個謊言?”

李隆基年邁昏庸,唯聽順耳,不納忠言。如今的大唐吏治早已不比開元年間那般清明,就連比起天寶初年也多有不如。朝中敢於直言者殺得殺,貶的貶,留在朝中爲官的不是幾大朋黨的黨羽,就是隨波逐流的應聲蟲,哪還能找出當年張九齡、姚崇這等剛直的人物?

“滿朝朱紫貴,盡是太平人。這粉飾地極好的‘煌煌盛世’之下,能說真話,能爲百姓請命的人確實已經不多了。”李瑁聽了江採萍的話,長舒了口氣,幽幽嘆道。

江採萍見李瑁似有感慨,於是輕輕撫了撫他的胸口,勸慰道:“吏治如此,朝堂如此,李郎不必憂煩。說來李郎能有今日也是時勢所造,若是李郎生在太宗朝,豈能有如此氣象?”

太宗朝政治清明,君臣一心,若是李瑁身在太宗朝,恐怕也只是一個“英果類我”的吳王李恪,難有作爲。

------

時值春末,風光正好,只是日頭卻漸漸厲害了起來,李瑁在繡樓上待了大半個上午,漸到午時,陽光終於照了過來。

江採萍不耐熱,看着太陽曬到腳邊,便拉着李瑁的手下了繡樓,李瑁剛剛走到樓下,卻遇到了迎面匆忙走來的李泌。

李泌修黃老之道,向來講究的是風輕雲淡,能叫他如此着急的事情不多,想必是朝堂中的大事。

李瑁上前問道:“長源如此匆忙,所爲何事?”

李泌神情嚴肅地回道:“殿下,貴妃娘娘生了。”

李瑁聽了李泌的話,心裡咯噔一下,接着李瑁看了看李泌的樣子,心中已經猜到了大概。

“貴妃生了皇子?”李瑁沉聲問道。

李泌點了點頭回道:“半個時辰前貴妃剛生下一位皇子,眼下陛下正在接受百官朝賀。”

李瑁最擔心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楊玉瑤生了皇子,李隆基的第三十一子,他們的關係便從天然的盟友變作了爭儲路上的對頭。

現在,不只是李亨,就連楊玉瑤也成了李瑁通往至尊之位路上的一塊大石。

“小皇子可有定下姓名?”李瑁接着問道。

李泌點了點頭回道:“小皇子賜名李珺,爵封英王。”

李珺,英王,不過剛出身的皇子,竟然連爵位都定了,李隆基寵愛他到底是到了何等程度?

昔年武惠妃受寵,李瑁也是深得李隆基喜愛,也是十歲之後才封的親王,楊玉瑤之子居然剛出生就封了英王。

李珺,英王,光從姓名和爵位就不難看出李隆基對他的重視和寵愛。

一個受寵的小皇子,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玉瑤,再加上權勢煊赫的楊家,一個實力雄厚的帝位的有力爭奪者橫空出世,讓原本幾乎徘徊於李瑁和李亨之間的帝位有變得懸疑不定。

而且李珺比起李瑁和李亨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年幼。李隆基多疑地可怕,孩童沒有野心,短時間也不會威脅到他的統治,這樣的環境下,這樣一個本該是劣勢的東西竟可笑地成了優勢。

“事已至此,長源以爲本王該當如何?”楊玉瑤已經生下了皇子,再多的擔憂也都無濟於事,現在首先要做的還是應對好此事。

李泌道:“殿下首先要做的便是入宮道賀,不能叫人找出毛病。貴妃產子,太子比殿下更急,更擔心,殿下切不可忙中出錯,平白開罪了貴妃。”

楊玉瑤生子,首先威脅到的是太子李亨的位置,而不是李瑁,只有當李亨倒下,被廢黜了儲君之位,下面的纔是李瑁和楊玉瑤的較量,現在就開罪確實早了些。

李泌的話在楊玉瑤產子之前李瑁就已經想到,但李瑁擔心卻不止於此。

“貴妃之子封王倒還好說,本王擔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李瑁看着李泌,擔憂道。

李泌乃李瑁謀主,兩人相交十年,早已極有默契,李瑁方一開口,李泌便猜到了李瑁的意思。

“貴妃產下皇子,殿下是擔心的是貴妃乘機封后吧。”李泌問道。

李瑁點了點頭道:“長源所言不錯,之前朝臣阻撓貴妃封后無非就是無後一條,如今貴妃生下皇子,這些阻力便就不存在了,以貴妃壓抑多年的野心,封后是必然的。”

楊玉瑤虎視皇后之位早已不是一年兩年,如今楊家勢大,時機成熟,她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李泌也補充道:“而且陛下西嶽封禪在即,一國之君封禪豈能無一國之後?恐怕貴妃封后就在這幾月了。”

李瑁聽着李泌的話,臉上露出意思懊惱:“過去對了對付太子,本王命人請貴妃爲後,沒想到如今竟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當初爲了挑撥李亨和楊玉珠的矛盾,李瑁指示殿中侍御史祁盛率先在貴妃生辰宴上奏表貴妃晉後,如今祁盛因爲首倡有功,被提拔爲侍御史,而苦果卻是李瑁吞下了。

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章 阻撓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一章 挑撥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九章 劍舞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九章 激將第七章 救人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十二章 誤闖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五章 紛爭第五章 離間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五章 離間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一章 面聖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七章 試探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六章 名將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三章 暗探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三章 威嚇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三章 威嚇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章 阻撓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章 決策第一章 面聖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
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章 阻撓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十一章 挑撥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九章 劍舞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十九章 激將第七章 救人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十二章 誤闖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十五章 紛爭第五章 離間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五章 離間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一章 面聖第十章 衝突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七章 試探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六章 名將第八章 議政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三章 暗探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三章 威嚇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三章 威嚇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十章 阻撓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章 決策第一章 面聖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