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問安

李隆基貴爲皇帝,又是從昔年武后亂政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朝堂詭譎,人心叵測,李隆基也見了許多,但當他面對李瑁時卻總會有一種莫名的糾結。

李瑁是武惠妃的之子,昔年武惠妃寵冠後宮二十餘年,尤勝如今的楊玉瑤,可以說,若是武惠妃未死,再加上如今李瑁的聲望,恐怕他早就名正言順地成爲了太子了。

愛屋及烏,李隆基對李瑁地寵愛更是毋庸置疑,光是從他的名字和給他的天策上將官銜便能看得出來。

二十多位皇子中,就李隆基的寵愛而言,李瑁絕對可以排入前三,能與他相較的只有英王李珺和太子李亨了。

不過李隆基對李瑁雖然寵愛,但對他的忌憚也是真的。

近年來李瑁地戰功越發彪炳,在朝中和民間的聲望也漸漸蓋過了身爲太子的李亨,成爲儲君呼聲最高的人選,這的確讓李隆基感覺到了嚴重的危機感。

李隆基纔是皇帝,是大唐的主人,太子是誰理當由他一言而決,而不是任何其他人,所謂的李家麟兒,又何嘗不是讓他感到棘手的存在。

此次專程讓李瑁進京,李隆基爲的就是壓一壓李瑁的心。

“兒臣李瑁拜見父皇,願父皇萬福金安。”

李瑁雖是進京述職,但李瑁又不同於其他節度,他不能等到朝會之日才入宮拜見,他是皇子,百善孝爲先,他方一安頓好,便立刻進宮問安了。

李隆基見李瑁進殿,擡了擡手笑道:“都是一家人,此處沒有外人,吾兒快起。”

接着,他又對侍立在一旁的高力士吩咐道:“大將軍,快給瑁兒賜座。”

高力士應了聲“諾”,下去安排了。

“兒臣謝父皇隆恩。”李瑁拜了聲謝,坐在了宮女端來的錦凳上。

見李瑁落座,李隆基道:“瑁兒替朕坐鎮西南,抵禦吐蕃,辛苦了。”

李瑁忙道:“兒臣不才,能得父皇信任,爲父皇分憂是兒臣的福分,豈敢言辛苦二字。”

李隆基對李瑁地態度很是滿意,李隆基點了點頭,問道:“朕聽聞你去歲集兵嶲州,欲伐劍南,戰事準備地怎麼樣了?”

李瑁聽到李隆基問起嶲州之事,先是微微一震,以爲是嶲州鐵礦的時候被李隆基發現了,但隨即看了看李隆基的眼睛,又沒發現絲毫的怒意,於是道:“啓稟父皇,對吐蕃的戰事本已準備妥當,只待今年夏末便要發兵,無奈南詔生亂,動了兒臣的後方,故而只能拖到明年了。”

“恩。”

李隆基點了點頭道:“我兒有意攘邊本是好事,可你身爲劍南節度使,除了上馬治軍之外,尚要下馬安民,朕聽到風聞,你在劍南窮兵黷武,官聲不佳呀。”

李瑁聽到李隆基這句話,心裡頓時反應了過來,原來李隆基說的是此事。

林招隱是李隆基派去監視李瑁的,而林招隱送來長安彈劾李瑁地奏摺也是在李瑁的授意下寫的,爲了無非就是給李隆基一種劍南鎮內部不和,難成大氣的感覺。

李瑁雖然心裡淡然地很,但臉上卻依舊故作出一副憤怒的模樣,顯然是被林招隱激怒的樣子。

“父皇明鑑,林招隱老兒一向和兒臣不和,他在劍南就時常與兒臣作對,他的話必然是針對兒臣的,父皇萬萬信不得。”李瑁一下子坐不住了,立刻站起身子爭辯道。

李瑁的反應似乎早在李隆基的預料之中,李隆基本就只是爲了敲打李瑁,沒有責罰他的打算。

李隆基壓了壓手,安撫道:“瑁兒勿急,你是朕的親子,朕還能不知道你的爲人嘛。林招隱雖然是內宦,但畢竟是外人,你和朕纔是一家人,朕自然是相信你的,不過林招隱畢竟是監軍使,朕也不好太過偏袒你,免得大臣說閒話。”

李隆基的眼下之意無非就是告訴李瑁,林招隱是監軍使,代表的是朝廷,他不可不將他放在眼裡。

李瑁故作出一副無奈的樣子,拱手道:“父皇之意兒臣知曉,兒臣絕不會叫父皇難做。”

李瑁的態度讓李隆基很是滿意,李隆基看着李瑁似乎又想起了什麼,於是問道:“對了,靖王側妃在成都生了儀兒,朕還從未見過這個孫兒,你可曾帶他回了長安?”

李瑁回道:“兒臣已將儀兒帶來長安,只是儀兒年幼,不適應長途奔波,如今正在府中歇息,面色不佳,待明日儀兒歇息好了,兒臣再帶儀兒前來給父皇請安。”

李隆基道:“既然儀兒身體不適,那便不必急於這兩日,待他調理好了再說,你稍後可去一趟太醫署,找些善醫兒診的太醫去府上看看,儀兒年幼,可要好生照看。”

李瑁謝道:“父皇拳拳關愛之意兒臣銘記於心,父皇冊封國公之恩儀兒還未能謝恩,待明日兒臣再帶儀兒進宮謝恩。”

李隆基聽着李瑁的話笑道:“哈哈,儀兒也是朕的孫兒,區區國公還是委屈他了。不過本王冊封儀兒爲壽國公卻也是另有安排,你有軍功在身,官拜天策上將,已居人臣頂峰,天策上將之職自然不宜世襲,但親王卻未嘗不可,朕向你保證,將來壽、靖兩道王爵朕都可準你子嗣承襲。朕甚至可將益州和淮南分別冊封於儴兒和儀兒。”

按照大唐宗室規制,親王的王爵只可傳於嫡長子,爲嗣親王,其他的王子,或封郡王,或封國公,甚至有些不得寵的親王,他的王子連親王爵都不會傳襲下來,只有郡王爵。李隆基許諾李瑁之子兩道王爵,已經算是極大的恩寵了。

“兒臣謝父皇恩寵!”李隆基的話講完,李瑁連忙俯身拜道。

李隆基的話本是爲了拉攏李瑁,安李瑁之心,但李瑁卻並未聽到心裡去。

一方面李瑁志不只此,另一方面皇子的爵位如何承襲從來不是先皇所能決定的,而是要取決於繼位皇帝的意思,將來若是李亨爲帝,李瑁能保住性命就算不錯了,難道還能指望他重用天策府一脈?

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十章 賑災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四章 贈禮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章 逐鹿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二章 神箭第十章 決策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五章 立儲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章 籌糧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七章 新軍第八章 起兵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七章 入城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十三章 圈套第八章 回府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八章 回府第九章 論戰第十五章 退封
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十章 賑災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四章 贈禮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章 逐鹿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一章 外放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二章 神箭第十章 決策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五章 立儲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章 籌糧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七章 新軍第八章 起兵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七章 入城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十三章 圈套第八章 回府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八章 回府第九章 論戰第十五章 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