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

“門下:天策上將,靖王李瑁,公忠體國,俊秀篤學,穎才兼備,此次遠赴河西,宣慰邊鎮,扶西北於即倒,於國有功,朕心甚慰。爲酬靖王之功,特改封其爲太尉,上柱國,增食邑六千戶。望君用慰劬勞,再續新功。”

李瑁方回王府,這倒聖旨便經門下省直接發到了天策府,李瑁看着這道聖旨,臉色有些難看。

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爲三公,位份清貴,滿朝上下無有能與之比擬着。

太尉乃正一品官銜,也就是名義上的武臣之首,並不常設,與李瑁的天策上將倒是頗有些重疊之處,有唐一代,同時兼任這兩職的唯李瑁一人而已。

不過太尉看起來雖然尊貴無比,但大唐的兵權分散,南北衙、節度使、兵部,太尉根本插不上手,所以太尉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頭銜罷了。

若是放在太平時期,太尉興許還有幾分吸引力,但如今正值戰亂,手中沒有半點實權的太尉如何能與手握西南強藩的劍南鎮相提並論?

於李瑁而言,官封太尉看似升官,實則是拿一個噱頭換走了他在劍南的兵權,這本就是名升暗降。

至於另外那六千戶的食邑,對富可敵國的李瑁來說更是算不得什麼了。

“殿下,皇上已經動手了,我們也不能再等了。”宣旨的中官剛走,李瑁的謀主李泌便站在李瑁的身旁對李瑁道。

李瑁問道:“你是說調兵之事嗎?”

李泌回道:“皇上對殿下的防備比我們想象的還要深,照如今的這個局勢看來,無論中原戰局勝負如何,想要皇上放殿下南歸恐怕是不易了。”

李瑁皺眉道:“自打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傳來,父皇便對本王加大了防備,只是本王萬萬沒想到,他對本王已經防備到了如此程度,竟不惜當着滿朝文武的面和本王撕破臉。”

李泌道:“皇上日漸老邁,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氣吞山河的唐皇了,如今的皇上謹小慎微,再加上身邊人的挑唆,皇上對殿下如此忌憚倒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好在眼下局勢尚未大壞,若是殿下能及時趕回劍南,想要翻盤並非難事。”

李瑁點頭道:“調兵北上不難,只是此番背嵬軍北上勢必驚動周邊郡縣,父皇很快也會得到消息,到那個時候,可就無法挽回了。”

現在的李隆基畢竟還是皇帝,還佔據着大義,而李瑁又與安祿山不同,李瑁若是貿然強行南下,弄不好會陷自己與不忠不孝之地,到那時他就萬分被動了。

李泌也知道李瑁的難處,於是對李瑁道:“殿下若是留在長安,那邊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殿下只有回到劍南才能真龍出淵,一展宏圖。而且殿下只要回到了劍南,兵權在握,到時就算是皇上爲了大局也要忍讓殿下三分,皇上是聰明人,他不會把那層窗紙給捅破的。”

李泌的意思也很明確,李瑁只要留在長安,就註定無所作爲,而他只要回到劍南,屆時劍南二十萬大軍在側,到時就算李隆基對李瑁不滿,也要權衡利弊,不敢貿然降罪。

李瑁不是李亨那般的優柔寡斷之人,他聽着李泌的話,想着李隆基近來的言行,不過思慮了片刻,當即便下了決定。

李瑁從從自己的衣袖中取出一枚金印,交到了李泌的手中,鄭重道:“長源,此乃本王印信,憑此印信可調動劍南、南詔全部兵馬,劍南崔乾佑和南詔馬璘俱都識得。你速執此印信返劍南佈置一切,劍南之事就盡數託於你手了。”

李泌是李瑁的絕對心腹,這枚印信的價值和作用李泌比誰都清楚,只要有了這枚印信,劍南上下唯他獨尊,內外二十萬大軍任由調遣,李瑁此舉等於是將自己的身家性命交付在他的手中了。

李泌緩緩地從李瑁手中接過印信,一臉正色地對李瑁承諾道:“殿下放心,臣此次南歸必保殿下週全,必保劍南周全。”

--------

中原,洛陽城。

封常清從軍多年,從未像今日這般難堪過。

半月前他抵達洛陽,開府庫,募新軍,短短三日,封常清便以三千安西精銳爲基,募得六萬大軍。

起先,封常清覺得畢思琛大敗是因爲他指揮不當所致,於是他也沒想着要避開安祿山的兵鋒,竟親自帶兵在河南渡口與安祿山交戰,想要將叛軍拒於河南之外。

可封常清的士卒大多是臨時招募來的販夫走卒,確實是有那麼兩膀子力氣,但是和安祿山的河北鐵騎比起來還是有云泥之別。

若是這六萬大軍俱是安西軍,想要和安祿山一較高下自然不是不可能,但他們不是,封常清拿這些新兵當縱橫西域的安西軍來用豈有不敗之理。

兩萬新軍和叛軍交戰不到一炷香的功夫,便迅速地垮了下來,兵敗如山倒,無論封常清怎麼呵斥都起不了作用。

緊接着便是一路敗退,從靈昌退到陳留,再退到滎陽,最後敗退洛陽城,不過五日的功夫,河南已失近半。

這些新軍本就是爲了錢財才入的軍,如何肯拼死賣命。

幾日交鋒,待到叛軍兵臨洛陽城下,封常清招募的新軍已經被叛軍打的破了膽,叛軍方到城下,這些新軍已經想着怎樣逃命了。

“一羣廢物,若是安西勁卒在此,河南局勢何至於斯!”封常清看着人心惶惶的新軍,已經不止一次地錘着城牆發火了。

無論封常清怎樣惱火,叛軍的攻勢都不會停下來,不過抵達洛陽城下的第二日,叛軍的攻城又開始了。

叛軍攻城之勢極猛,洛陽城大,封常清根本顧及不過來。

很快,洛陽的城防便如篩子一般漏洞百出。

上東門破,都亭驛破,宣仁門破,提象門破,不過一日,洛陽城已經幾乎落到了安祿山的手中,守城士卒也已經損失殆盡。

這一戰,洛陽失守,河南淪陷,洛陽一失,必將震動天下。

丟失東都之罪何其之大,無論這場叛亂的結果如何,封常清的仕途都已經結束了。

封常清在數百親衛的拼死護衛下往西奔逃,看着落日下淪於敵手的洛陽城,憤愧難當。

第四章 交易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一章 挑撥第四章 提詩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九章 寧王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章 阻撓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章 心機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五章 離間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五章 提點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三章 威嚇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章 籌糧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章 叮囑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九章 破城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八章 襲城第五章 佳人如梅
第四章 交易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章 稱帝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十一章 挑撥第四章 提詩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六章 西北平亂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九章 寧王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十六章 中毒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章 阻撓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章 心機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五章 離間第十五章 紛爭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十五章 提點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十三章 威嚇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章 籌糧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四十五章 逼戰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章 叮囑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十九章 破城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八章 襲城第五章 佳人如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