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人選

官府鹽鐵專營起於春秋齊國名相管仲,曾於西漢大興,而後卻又取消,自唐開國至今,此舉因涉嫌與民爭利,已經被朝廷廢止,如今李瑁竟又提了出來。

而且李瑁的意思也很明確,甚至叫人難以指摘。李瑁收鹽鐵專營非爲私利,而是爲了興文教,倡儒學,教化萬民,所爲乃是利於千秋之事。

如今的李瑁乃大唐皇帝,萬萬人之上,他既已一言而決,高適自然不會太過拘泥於這些。

不過終究有西漢之鑑在前,高適想了想,還是建議道:“鹽鐵專營幹系重大,其中獲利之豐非可尋常計量,陛下當遣忠直之人爲之,否則難免重蹈漢之舊轍。”

西漢年間,朝廷曾收鹽鐵專營之權,但後來因爲其中利潤豐厚,多有高官權貴摻和,以致後來鹽鐵專營之制漸漸變成了那些當權者謀利的工具,國家反倒未受其益,鹽鐵專營也是名存實亡。

李瑁點頭同意道:“鹽鐵之利甚巨,自需由一人耿介之臣任之,朕欲在京中設鹽鐵巡監使,調張巡入京任御史大夫,兼任此職,你們以爲可否。”

李瑁之言一落,高適當即附和道:“臣以爲張巡正和擔任此事。”

高適說完,李泌也緊接着附和了一聲。

張巡性情忠直耿介,剛正不阿,不好錢財之物,而且張巡又是李瑁潛邸之臣,心腹之一,由他掛御史大夫來擔任此職旁人不敢輕視。

收鹽鐵專營之權,不過是李瑁推行官學,大興科舉的手段而已,李瑁真正的目的還是爲了推地方官學,李瑁問道:“鹽鐵雖關係國利,忠直之輩便可爲之,朕用張巡倒是放心,可欲推地方官學阻力甚大,而且非德高望重者不可爲之,朕久思之下亦無有可用之人,你們可有建議?”

要官學這類文教之事,光有手段還不夠,還要有極高的才名方可壓的住各方人物,而且此事還要頂着世家那邊的壓力,說白了就要一個極具才名,而且膽大的死心眼,這樣的人李瑁想了許久,依舊沒有合適的人選。

“臣倒是想到一個合適的人選,就是不知陛下願不願用。”李泌看着點李瑁道。

李瑁想了想,問道:“到底是何人,竟叫長源也如此猶疑?”

李泌笑道:“一個故人,不是是臣的故人,也是陛下的故人。”

李泌這麼一說,李瑁先是微微一愣,隨即短暫的思慮後,李瑁終於展眉笑道:“長源說的可是李太白?”

李泌回道:“正是李白,李白從永王之亂,身懷從逆之罪,陛下何不給他一個機會,準他戴罪立功呢?”

李泌這麼一說,李瑁也一下子動心了。

李白號詩絕,執大唐文壇之牛耳,聲傳海內,才名自不必說,更主要的是李白雖生性散漫,但他卻是一個死心眼,不懼權貴,否則當年他也不會在宴會之上嘲諷哥舒翰,鬧得一個賜金放還的結局了。

“李白現在何處?”李瑁聽了李泌的話,問道。

此時高適上前道:“自臣江南大捷,便將李白帶回了長安獄中戴罪,現在應該還在刑部大牢。”

李瑁問道:“不知李白如今在刑部大牢中境況如何?可有怨懟之語?”

高適聽李瑁這麼一問,便知李白任官之事李瑁上心了,若非如此,李瑁不會關心李白在獄中有否怨懟之語。

高適乃李白好友,李白又有李泌這樣的故交,這兩人一人爲門下侍郎,當朝副相,一人爲翰林院使,天子輔臣,都是當即朝堂排於前列的人物,有他們倆照應,李瑁自然不會在獄中受苦,反倒日子過的還算閒適,只是身不由己罷了。

高適回道:“李白在獄中對自己從逆之事毀之莫及,以至竟有‘舉酒太息,泣血盈杯’、‘萬憤結習,憂從中催’等句,還望陛下明察。”

高適和李泌俱是李白好友,李白所爲,雖有從逆之行,但卻未曾鑄有大錯,倒也不是非殺不可,而且李瑁自己本也沒有要殺李白的意思。

李瑁道:“李白頗有文名,若是他肯從朕之意,朕倒也可以用他,只是朕素知李白其人,雖然執拗,但卻生性散漫,興建官學之事多有繁瑣,用他掛個名頭倒是不錯,但下面的事情還是要另外安排能臣去做的。”

李泌道:“興建官學,乃陛下澤披萬民之舉,陛下何不用頗具才幹的宗室子弟,已彰明德。”

“宗室子弟?”

李瑁一聽李泌提起宗室子弟先是微微一愣,李瑁並不記得宗室子弟有哪位幹才如此突出之人,但隨即他便有想起了一人——曾經助他夜奪洛陽的李峴。

李瑁問道:“長源說的可是李峴李延鑑?”

李泌回道:“李峴乃宗室子弟,更是其中難得的才俊,李白雖然才名顯露,但生性憊懶,用李峴正可互補。”

李峴乃太子皇帝三子李恪曾孫,信安郡王李禕第三子,李瑁的同宗兄弟,論及才幹,可謂宗室子弟翹楚,其爲人更是剛正不阿,也深的李瑁的推崇,用李峴任事,非但可以與李瑁互補,而且可以彰顯李瑁對地方官學的重視。

李瑁當即同意道:“如此甚好,便按照長源的意思來,以李白爲禮部員外郎,主導官學推廣及營建之事,李峴爲副,主導各項事務。”

當李白被獄卒從刑部大牢放了出來後還是一頭霧水,當然看到李瑁的任命甚至後便更是如此。

他隨永王李璘謀反,雖未鑄成大錯,但畢竟犯有從逆之罪,李白本想着能夠保命已是萬幸,誰曾想到,他非但保住了性命,還有正六品的官身相加,而且還是實實在在的任事官,並非翰林學士那般清閒之職務,當真叫他頗感意外。

不過他倒也不必太過驚訝,畢竟他有當朝兩位宰輔相助,又有對李瑁有救命之恩的玉真公主兜底,再加上李瑁自己和他有些交情,自然不會太過爲難他。

只是如今的李白已年過半百,幾次的仕途沉淪也叫他頗感挫折,當他再次被拜官時也不知還有沒有當初那種“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暢快了。

作者的話:

謹言十一回家,也不知碰到了什麼,感染了蕁麻疹,身上一紅一片,奇癢難當,斷斷續續,一章碼了一天。

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四章 結盟第十一章 挑撥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章 決策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六章 封后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八章 回府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十五章 授首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七章 試探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九章 寧王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章 稱帝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九章 決裂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四章 結盟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一章 勸進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九章 破城第九章 論戰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章 請封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一章 激將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
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四章 結盟第十一章 挑撥第五章 離間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七章 論志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章 決策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六章 封后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八章 回府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十五章 授首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三十章 無情亦有情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七章 試探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九章 寧王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章 稱帝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九章 決裂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四章 結盟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二章 龍袍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一章 勸進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四章 請戰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十六章 大捷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九章 破城第九章 論戰第十一章 冷箭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三十章 請封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十一章 冷箭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一章 激將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