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決裂

長安城北的坊道上,李瑁帶着靖王府親衛壓着楊暄在大街上緩緩行走,速度極慢。沒有半點壓人問罪的意思,反倒像是公子出遊一般閒適。

從崇仁坊到大明宮門,不過二三十里的路程,李瑁騎着快馬走了小半個時辰還沒走完一半的路程。

因李瑁所押解的乃是近來聲名大熱的楊家子弟,李瑁自己也長安城茶餘飯後的香餑餑,所以雖然天色已經見黑,但一路走來依舊吸引了許多長安百姓駐足觀望。

“這不是靖王殿下嗎?去歲他南詔大捷,我還在朱雀大街上見過他,怎麼他今日竟親自壓着人犯?”一個曾經見過李瑁模樣的年輕人問道。

在年輕人的身旁,一個鬚髮半百的老者輕輕咳了咳,似乎爲了顯示與年輕人的輕浮不同,他還故意頓了頓才道:“好叫你知道,靖王殿下押着的可不是一般人,這可是宰相楊國忠的長子,皇后娘娘的侄兒。”

“哦,原來他竟是楊家人,靖王殿下抓的好!”年輕人得知了楊暄的身份竟不自覺地叫起好來。

楊家這些年來在長安作威作福,欺壓百姓,巧取豪奪,受過楊家欺辱的百姓不在少數,民間對楊家早已怨聲載道,只是有司礙於楊家的權勢不敢過問,也過問不了罷了。

如今百姓得知楊家與李瑁起了衝突,李瑁要將楊暄治罪,心裡自然是高興地很。

“噓,噤聲,你不要命了!”年長者見年輕人反應過激,連忙喝止道。

年輕人不解道:“楊家已經橫行不了幾天了,還怕什麼?”

年長者問道:“楊家橫行不了幾天,你聽誰說的?”

年輕人理所當然地回道:“楊家開罪了靖王殿下,靖王殿下既然要出手懲處他們,楊家人還能跑得掉?”

在這些平頭百姓的眼中,在邊關立功無數的靖王李瑁已經是頂了天的人物了,堂堂天策上將,靖親王,想要對付楊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嗎?

年長者瞪了年輕人一眼,看着李瑁搖頭嘆道:“唉,靖王殿下忠直,雖有心爲民除害,但無奈楊家勢力太大,殿下和楊家相碰,到最後輸的多半還是殿下。”

年輕人聽着年長者的話一下愣住了,一雙眼睛渾圓地瞪着年長者,臉上寫滿了詫異。

周圍百姓的話很快也傳到了李瑁等人的耳中,南霽雲看着越聚越多的人羣,生怕消息傳開,給了楊家反擊李瑁的機會,於是對李瑁擔心道:“殿下,周圍聞風而來的百姓越來越多,咱們是不是走的太慢了些。”

李瑁看着周圍越聚越多,臉上非但沒有半點擔憂,反倒輕鬆道:“走地太快作甚,我們總要給楊國忠救人的時間吧。”

“殿下的意思是?”李瑁似乎本就有意拖延時間,讓楊國忠前來救人,南霽雲不解地問道。

李瑁回道:“貴妃封后,楊國忠拜相,楊家的勢力一瞬間已經膨脹太多。正所謂鮮花着錦,烈火烹油,楊家底蘊不深,這樣下去早晚必出大禍,本王也是時候和楊家劃清界限,另求良機了。”

李瑁行事,自然不會是臨時起意,必定是早有謀算,南霽雲只是李瑁的親衛,並非謀臣,有些事情他自然不會去深問。他得知的李瑁早有安排後便不再擔憂,依舊保持這原來的速度往大明宮方向緩緩走去。

李瑁一路北行,方要入了丹鳳門,卻聽見身後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聽着身後的馬蹄聲,李瑁不用想便知道,一定是楊國忠來了。

“慢些,咱們等的人到了。”李瑁擺了擺手,示意衆人步子放慢些。

果然,身後的馬蹄聲越來越近,緊接着,李瑁地身後便響起了楊國忠熟悉的聲音。

“靖王稍待,靖王稍待。”楊國忠扯着嗓子呼喊道。

李瑁應聲停下,回過頭去,揣着明白裝糊塗,笑問道:“原來是堂兄,怎麼?堂兄這也是要入宮嗎?”

楊國忠搖了搖頭道:“我並非入宮,而是專程衝着這個逆子來的。”

“阿爹救我。”楊暄見楊國忠趕到,一下子便看到了救星,連忙呼救道。

楊國忠彷彿沒聽到楊暄的話,下馬走到楊暄的面前,指着楊暄對李瑁道:“逆子開罪了靖王和咸宜公主,我是專門衝着這逆子來的。”

“堂兄之意是?”李瑁接着問道。

楊國忠拱手回道:“暄兒年幼無知,在他人的攛掇下難免做事失了分寸,不慎衝撞了咸宜公主的儀仗,我在此向殿下賠罪了,還望殿下看在我和娘娘的份上饒過暄兒這一次,我將暄兒帶回府上一定嚴加管教。”

聽了楊國忠的話,李瑁嘴角輕佻地笑了笑,問道:“阿姊何等身份,竟在宮外被人當衆堵截,阿姊失瞭如此大的顏面,難道就憑堂兄的一句話就算了嗎?那阿姊和本王的面子也未免太不值錢了吧。”

李淑乃堂堂公主,被人當衆堵截確實有損顏面,楊國忠聽李瑁這麼一說確實有些心虛。

若今日入宮告狀的是尋常公主,楊國忠倒也不擔心,但李隆基一向寵愛咸宜公主,甚至是寵地有些出了格,這着實叫楊國忠有些沒底。

在咸宜公主之前,尋常大唐的公主封邑按規制均爲五百戶,但咸宜公主出嫁卻是李隆基心疼女兒,竟將咸宜公主的封邑增加到了一千戶,由此,大唐公主的封邑便都被加至了一千戶,李隆基對咸宜公主的寵愛由此可見一斑。

“殿下的意思我自知曉,殿下放心,我絕不叫公主和殿下難堪,只要殿下饒了暄兒這一回,待我回府,一定備上厚禮向殿下和公主賠罪。”楊國忠剛任右相,雖不願折了面子,但他的長子的把柄在李瑁的手上,他又不得不低下了頭。

李瑁押解楊暄入宮,除了是想和楊家劃清界限,還想從楊國忠處要來一份人情。

李瑁故作爲難的思考了一番,這纔回道:“堂兄要本王繞過楊暄一次倒也並非不行,只是本王想問堂兄要一個人,不知堂兄是否應允。”

楊國忠關心長子的性命,忙回道:“殿下但請直言。”

“楊慎矜。”李瑁地口中緩緩吐出了兩個字。

感謝書友逍遙一夢三千年的打賞,感謝書友的支持!

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三章 暗探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一章 冷箭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一章 勸進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二章 危機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章 謀算第十二章 誤闖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八章 議政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一章 責罰第六章 名將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章 緣起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章 逐鹿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章 軍情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章 問安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章 決策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章 暗探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六章 名將第四章 結盟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二章 神箭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五章 立儲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四章 結盟第九章 論戰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三章 威懾
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三章 暗探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十一章 冷箭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一章 勸進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二章 危機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三章 謀算第十二章 誤闖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八章 議政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九章 高仙芝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十一章 責罰第六章 名將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九章 激將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章 緣起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章 逐鹿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章 軍情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章 問安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章 決策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章 暗探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六章 名將第四章 結盟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二章 神箭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五章 立儲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四章 結盟第九章 論戰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四十七章 崔乾佑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三十三章 威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