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詩仙太白

說起大唐盛世,最先想到的是誰?

是雄偉果決的李隆基?禍水傾城的楊貴妃?還是譽滿開元的張九齡?亦或是“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李太白。

一頂黑色的軟腳襆頭,純白的圓領長袍,腰間繫着一根深色革帶,面色略顯蒼白,嘴脣微幹,頜下的短鬚也未曾打理,顯然一副宿醉初醒的模樣。

不過此來的卻不只李白一人,還有玉真公主李持盈。

李白一向好酒,又與玉真公主是舊時好友,昨日他與好友飲酒宿醉,便歇在玉真觀,玉真公主擔心他不識朝儀,惹了禍事,於是便和他一同前來了。

大明宮居於城北,玉真觀還在城南之外,一趟快馬來回尚需一個多時辰,待到李白來到時已是午後,衆位大臣都已散去,只剩下李亨,李瑁,李林甫等人在麟德殿賞樂等候。

“臣妹李持盈拜見陛下。”

“草民李白拜見陛下。”

玉階之下,兩人俯身拜道。

“平身。”李隆基右手微擡,示意二人起身。

高力士走下玉階,看了眼李白隨性邋遢的樣子,心中不喜,於是傲慢地將手中的番書遞到李白的手中,不屑道:“此乃渤海國的國書,裡面寫的盡是鳥獸之文,你且看看能否譯出。”

李白雖無官職在身,但卻自詡文才,生性放浪,自尊心極強,如何能受得高力士這般傲慢,心中稍稍一想,便有了計較。

“此事易耳。”李白從高力士手中扯過帛書,一臉酒態地笑道。

李白拿起手中的帛書,粗略地看了兩眼,便將內容看了個大概。

“此書內容無他,這渤海國國小心高,書中要我大唐割讓高麗一百七十城於他,否則便要興兵二十萬來犯。”李白將帛書還給了高力士,一副醉眼迷離的樣子。

“好大的膽子!”李白之言一出,李隆基頓時龍顏大怒,拍案喝道。

玉階下的太子等人也紛紛小聲議論道:“蕞爾小國也敢妄自尊大,當真是可笑至極。”

李瑁聽了李白的翻譯,也是心頭大怒,當即挺身出列,表態道:“啓稟父皇,渤海不過彈丸小國,也敢藐視天朝威嚴,只要父皇一聲令下,兒臣李瑁願領兵十萬,踏平渤海。”

渤海國之名李瑁早有聞之,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牆頭草,養不熟的白眼狼,數次臣服和背叛大唐,中唐之後更是成爲危害大唐東北安危的頑疾,間接導致大唐丟失高麗遼東之地,使得燕雲邊鎮苦受其禍。。

不過渤海爲患畢竟是將來的事情,現在的渤海國還是一個默默無名的邊陲之國,誰都看不出他將來的危害。李瑁話音才落,慶王李琮便站了出來。

“啓稟父皇,十八郎乃武夫之言,兒臣以爲不可。渤海地處極北,氣候嚴寒,縱然得之亦是無用。,更何況萬里作戰,糧草運輸殊爲不易,若擅動刀兵恐怕重蹈隋煬之禍。”

李琮的話雖是衝着李瑁來的,但說起來卻也有些道理。兩軍交戰,兵禍連結,所得卻甚少,不足誇耀天下,這也不符合李隆基好大喜功的性格。李隆基顯然更偏向於李琮的話。

“十八郎拳拳報國之心朕已知曉,但此時言戰畢竟尚早。李白,你既使得渤海文字,想必對渤海國也有所瞭解,不知你可有良策?”

李白麪色酡紅,輕輕捋了捋頜下短鬚,面帶得色地回道:“此事易耳,渤海國國小民弱,必定不敢真正開罪大唐,只要草民嚴詞回覆國書一封,叫他見識我大唐威嚴,必然能將他們威懾,讓他們俯首稱臣。”

“好,那你速速寫來。”李隆基一聽李白的話龍顏大悅,當即吩咐道。

李白卻面露難色,回道:“寫着國書倒也不敢,只是草民作文尚有三個習慣,還望陛下應允。”

李隆基自詡見多識廣,什麼樣的怪人沒見過,大袖一揮,應允道:“你只管講來,只要能寫好這國書,朕無有不應。”

“謝陛下。其一草民作文時,不喜穿靴,尚需侍者脫靴,不知可否勞煩高公公貴手?”李白緊緊地看着高力士,挑眉笑道。

李白之言一出,高力士頓時面色一沉,臉上難看了起來。

高力士跟隨李隆基多年,在宮中地位獨特,就連李亨、李瑁等皇子都對他禮敬有加,而李白不過一個並無功名的文人,竟敢這般折辱他。若是擱在平時,高力士非但不會理睬他,還會命人將他拉出去責打一頓,旦眼下國事當前,卻是不能了。

李隆基在內的殿中之人俱都看着高力士,高力士礙於情面,只得壓抑着心中的怒火,紫着臉應道:“國事爲大,老奴自無不可。”

“其二,草民作文尚需美人鋪紙。”李白見高力士應了下來,心中大快,接着道。

陪着李隆基殿上的楊玉瑤一聽了李白的話,頓時眼中一亮,她早想着有機會能在朝堂中露臉,博取名聲,眼前不正是一個機會嗎?

楊玉瑤盈盈起身,嫣然笑道:“回覆國書乃是大事,若是先生不嫌棄我姿色淺薄,我倒是願意爲先生鋪紙。”

楊氏姐妹之美名傳長安,自然也是不折不扣的美人兒,任誰都不會有半點疑問,就連李隆基都暢然笑道:“愛妃賢淑敏德,雖身在後宮,卻心繫百姓,朕心甚微。”

這第二件事已經定了下來,李白往李瑁所在的放心瞥了一眼,眼神中閃過一絲好勝之色,接着道:“這第三嘛,要想文思泉涌,做得好文,還需才子磨墨。”

“哦?這長安城中才子無數,不知李卿家中意哪位才子?”李隆基好奇地問道。

李白帶着滿臉的醉態,在大廳之中轉了一圈,最終停在了李瑁的面前:“久聞壽王殿下才思敏捷,能七步成詩,不知壽王殿下可否屈就?”

李白之言一出,麟德殿中頓時響起了一陣輕微的騷動聲,原因無他,實在是李瑁地身份太特殊了。

高力士雖然頗有權勢,但畢竟還是天家家奴,爲李白脫靴倒也並非不可。楊玉環則是後宮妃嬪,她要做什麼也與朝臣無關,衆人也不會議論。但李瑁卻是不同,李瑁是堂堂皇子,方鎮大員,要他去爲李白磨墨,這丟的可不止是李瑁的臉面,更是朝堂的臉面。

李白提出這樣過分的要求,莫說是李瑁本人了,就連與他向來不睦的太子李亨心中都有些不快。

衆人一齊看着李瑁,等待着他的迴應。

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五章 提點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八章 提點第九章 封后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章 胡兒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九章 破城第九章 春獵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五章 再遇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一章 面聖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四章 平亂第七章 救人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四章 提詩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九章 論戰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六章 請帖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十四章 重賞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八章 瑛娘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七章 論志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三章 鋤奸
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五章 提點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章 阻撓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八章 提點第九章 封后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十章 胡兒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十九章 破城第九章 春獵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五章 再遇第十四章 平亂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一章 面聖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十四章 平亂第七章 救人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四章 提詩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九章 封后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九章 論戰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六章 請帖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十四章 重賞第二十三章 弔唁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八章 瑛娘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七章 論戰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十七章 論志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三章 鋤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