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

隨着南霽雲入場,水門的鐵閘被緩緩地擡了起來,很快便擡到了一人多高。

“奪門!”李瑁猛地一揮手,對身後的禁軍士卒下令道。

李瑁之令一下,李瑁身後的三萬禁軍齊動,分別從城上和水門處攻入了城門。

水門之上不過數千士卒,蔡希德率軍攻城水門守軍已經有些稍顯不足,隨着禁軍涌入,水門戰場的局勢迅速翻轉,成了唐軍一邊倒的優勢,不過片刻的功夫,水門便被唐軍收入囊中。

南霽雲率軍進城,奪取了城防,而後命人將水門吊起,迎接李瑁大軍進城。

李瑁策馬走入城中,登上了城樓,看向了內城的方向,心中不禁一陣意動。

“水門已破,薊城已經半入我手,安慶緒蹦躂不了多久了。”李瑁看向城內,握拳道。

此事馬璘已經配合禁軍擊退了燕軍,馬璘走到李瑁身旁道:“陛下,臣請率軍入城,襲殺燕軍,取了安慶緒的人頭獻與陛下。”

眼下的馬璘尚有罪過在身,急需一份大功來助自己重回將職,李瑁自然最知道他內心的急迫,而且如今的李瑁已不是當年的天策上將,哪還能親自陷陣。如今他一身所繫乃天下安危,自然不可涉險,只能由部下代而爲之。

李瑁倒也願意再助馬璘一把,當即下令道:“仁杰,你即刻領軍兩萬入城,襲取南門,助我大軍主力破城,大軍入城之後,朕記你頭功!”

“謝陛下!”馬璘激動地拱手拜道。

李瑁一聲令下,馬璘爲正,蔡希德爲副,兩人率領兩萬禁軍入城,往城南方向攻去,而李瑁則在南霽雲的護衛下鎮守水門。

此事的急薊城城內已是草木皆兵,兵力更是捉襟見肘,馬璘率領的兩萬精銳禁軍進城,頓時打破了薊城城防上的平衡。

南城本就被李光弼率軍強攻,壓力極大,馬璘又率軍自內部襲擊,城內的守軍一下子慌亂了起來。

“城內這是發生了何事,爲何如此慌亂?”原本正在南城督戰的安慶緒突然發現城內一片混亂,不停地有散兵往城門處逃竄,開口問道。

安慶緒發問,燕軍迅速便有人前往城內查探,這不查倒也就罷了,一查嚇地他們倒吸了一口涼氣,城內竟然出現了大唐的禁軍。

查探之人連忙回來稟告道:“啓稟陛下,城內突然出現大隊唐軍,看人數約莫兩萬上下。”

“什麼!”

安慶緒聽到這個消息,甚至有些懷疑自己的耳朵了,兩萬唐軍,薊城內怎麼會突然出現兩萬唐軍,兩百人尚且說得過去,若是兩萬唐軍都能潛入薊城,難不成薊城的守衛都是瞎子,都是擺設嗎?

自古以來兩軍作戰,哪有能埋伏兩萬細作進城的先例?

就在安慶緒也是一頭霧水的時候,水門的方向終於也傳來了消息,兩炷香前水門遇襲,大唐禁軍突然襲城,配合城內的馬璘內外夾擊,已經拿下了水門。

“廢物,都是廢物,這麼多人,竟連一個馬璘都管不住,叫唐軍鑽了空子!”安慶緒聽到這個消息,恨不得即刻將薛嵩斬於刀下。

此事薛嵩正在薊城內如無頭蒼蠅般亂轉,被別人牽着鼻子走,倒是沒有在安慶緒的身邊,不過如此一來卻苦了安慶緒身旁的其他人。

安慶緒本就是暴戾之人,如今大敵當前,薊城已朝不保夕,他盛怒之下,自然更難控制自己的情緒,當即前來報信的士卒便被他一刀摘去了人頭,周邊的將士看着這一幕,也不禁心中一涼,頗有兔死狐悲之感。

燕趙大好男兒,沒能死在唐軍的手中,反倒死在了自家主帥的手裡。

衆人皆是戰戰兢兢不敢言語,這時,身爲大將的張通儒只能硬着頭皮走上前去,問道:“陛下,眼下我軍內外交困,該當如何還望陛下示下。”

對於旁人,安慶緒或可隨意打殺,但對於張通儒,安慶緒卻不得不剋制三分。如今田承嗣正在守雄武城,張通儒可是他眼下唯一拿得出手的大將了。

安慶緒頓了頓道:“如今水門已失,我軍內外受敵,薊城已不可守,即刻調集各方兵力,隨朕衝殺出去。”

張通儒道:“東、西、南三面均有敵軍攻城,唯北面尚在我軍手中,我等可從北城突圍。”

如今東、西、南三個方向均有唐軍攻城,只有北城城外暫且無大隊唐軍,尋常看來,自然從北門突圍壓力最小,機會最大,不過安慶緒卻也有自己的想法。

安慶緒道:“李瑁其人,最善這虛實之法,他故意圍城三面,空出北城,無非就是想逼朕自北城突圍,然後事先設下埋伏。朕若自北城突圍,必遭其圍殺,恐難脫身,朕偏偏出其不意,率精兵自東面突圍,前往雄武城,叫他措手不及。”

安慶緒雖然不是什麼帥才,但在這種生死關頭倒也很有幾分急智,張通儒聽了安慶緒的話,當即道:“陛下英明,末將這就整軍。”

說完,張通儒下令整軍,只留下部分人馬守城,自己帶着兩萬精銳護着安慶緒往東城奔去。

負責攻打東城的乃是副帥郭子儀,當安慶緒和張通儒率軍攻打東城的時候,東城的唐軍正在奮力攻城,燕軍的出現着實叫唐軍措手不及,不過好在郭子儀統兵有方,倒也沒有造成太大的傷亡,只是叫安慶緒突圍了出去。

安慶緒方一突圍,郭子儀便立刻派人將消息傳到了水門的李瑁處。

李瑁得知這個消息,也不禁苦笑了一聲,道:“用兵一途,朕比起光弼終究還是差了些火候。”

wωω●ttKan●c○

原來在此戰之前,李瑁便曾與李光弼猜測,李瑁押了安慶緒會自北城外逃,而李光弼卻堅信安慶緒會自東城外逃,前往雄武城,並且力勸李瑁在同往雄武城的必經之處設伏。

現在看來,自然是李光弼棋高一着,猜中了安慶緒的去處。

李瑁笑了笑,倒也沒將勝負放在心上,只是對身旁的南霽雲吩咐道:“傳令下去,領光弼率主力奪城,郭子儀、史思明率軍隨朕東進,前後夾擊取了安慶緒的狗頭。”

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十二章 賜婚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九章 劍舞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一章 勸進第十八章 襲城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六章 定策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五章 出關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一章 北上之議終章 盛世再起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三章 暗探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章 交易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九章 決裂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四章 皇后密會
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十二章 賜婚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章 籌糧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章 謀算第二十八章 設計第十七章 新軍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九章 劍舞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一章 勸進第十八章 襲城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三章 圈套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六章 定策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三章 圈套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五章 出關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十一章 定議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一章 北上之議終章 盛世再起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三章 暗探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一章 屠殺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章 交易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九章 決裂第六章 名將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四章 皇后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