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

榮義郡主亦是宗室女,算起來還是李隆基的侄女,李隆基和岐王生前關係一向極佳,他想拉攏安祿山,首先想到榮義郡主也是情理之中。

若只是爲了防範安祿山,李隆基大可下旨讓安祿山將家室遷至長安,完全不必行賜婚之舉,但李隆基偏偏將榮義郡主下嫁,拉攏和示恩的意圖就遠遠大過防範了。

安祿山不顧流言,輕騎犯險進京,這樣的行爲已經博得了李隆基極大的信任,甚至還在哥舒翰之上。

安慶宗本就不是得寵的兒子,讓他進京迎娶郡主安祿山不會有任何的思想負擔,就算是將來將他做了棄子,也在安祿山的接受範圍之內。能夠藉此獲得李隆基的信任,安祿山又何樂而不爲呢?

安祿山上前,滿臉喜色地拜謝道:“犬子能娶郡主真是安家祖墳冒青煙啦,臣安祿山代犬子謝陛下隆恩。爲報陛下大恩,然臣尚有一事相請,還望陛下聖裁。”

李隆基看着安祿山受寵若驚的模樣,心情大好,於是笑着問道:“你說說看,若是有道理,朕便允了你。”

安祿山拜道:“陛下對臣恩重,臣自覺難報君恩,臣願爲閒廄隴右羣牧使,做陛下馬奴,爲陛下養馬分憂。”

安祿山的話音一落,大廳中一下子靜了下來,這安祿山當真有意思,嘴上說是爲了報恩,但卻請求爲自己加官,哪有這樣報恩的?

不過安祿山的臉上卻是一副理所應當的憨態模樣,倒是有幾分忠直的意思。

不過李瑁聽了安祿山的請求,心裡確實一陣緊張。閒廄隴右羣牧使檢校隴右諸牧監,監領隴右諸牧場,掌管隴右數十萬戰馬,權力極大,若是叫安祿山得了閒廄隴右羣牧使檢一職,那大唐半數的戰馬就在他的麾下,屆時還有誰能阻攔河北鐵騎?

“啓稟陛下,臣以爲不可,此前還從未有過節度使兼任羣牧使一事,還望陛下三思。”李瑁正在思慮解決之策,楊國忠便當先站了出來。

楊國忠和安祿山一向不和,他自然不願看到安祿山權勢大漲。

這一次,太子李亨倒是難得地展現出了和楊國忠的一致,楊國忠話音剛落,李亨也起身出列道:“啓稟父皇,一人同時身兼節度使和羣牧使恐怕不利於邊境安穩,還望父皇三思。”

安祿山知道自己兼任羣牧使之事不易,但沒想到竟會這般坎坷,不過剛剛提出來就遭到了宰相和太子的反對。

羣牧使一職干係重大,關係到安祿山能否順利起兵,安祿山自然不容有失,他擡頭看着李隆基有些爲難的表情,想到了一個辦法。

“砰!砰!砰!”

安祿山突然跪倒在地,朝着李隆基的方向便是三個重重的響頭。

安祿山用力極大,他的額頭一下子就被磕破了皮,赤紅色的鮮血順着他的眼眶便流了下來。

“臣萬死,臣有罪,臣是胡人,不懂朝堂的規矩,只想着爲陛下分憂,沒想到別的東西,臣不該請求兼任閒廄隴右羣牧使之職,但臣真的沒有不敬之意,還望陛下明察啊。”安祿山擡頭看向李隆基,呼天搶地地求着饒,看似是被方纔楊國忠和李亨的話給嚇到了。

李瑁看着安祿山的樣子,心中暗道不好,若是安祿山還是直言想兼任閒廄隴右羣牧使,興許會使李隆基不悅,從而拒絕安祿山,但安祿山並未繼續爭取,而是做出了一副戰戰兢兢的模樣,儼然一個在朝中毫無根基的可憐胡將,這樣反倒會引起李隆基的同情。

果然,李隆基看着滿臉血跡的安祿山,臉上露出不忍之色。

安祿山是李隆基一手提拔上來的,堂堂三鎮節度使,竟然也被楊國忠和李亨抨擊地這般慌張,這樣的忠心和膽量又怎麼會造反呢?李隆基對楊國忠反倒有些不滿了。

爲了繼續籠絡安祿山,李隆基親自起身走下臺階,將安祿山扶了起來,安撫道:“安將軍赤膽忠心,朕豈會生疑,你也不必擔憂。好,既然你有報國之心,那朕便加封你爲閒廄隴右羣牧使,替朕掌管好隴右馬政。”

安祿山一招以退爲進,非但爲自己謀得了閒廄隴右羣牧使的官職,還趁機擺了楊國忠一道,可謂一舉兩得。

楊國忠看着安祿山故意賣慘的樣子,心中盛怒,恨不得將安祿山生吃活剝,但無奈李隆基已經下了旨意,楊國忠就算再不悅也不敢當庭質疑李隆基,只能認了下來。

這一場劍鋒安祿山可謂大獲全勝,既得了名,又得了利,就在安祿山自以爲勝券在握,準備領旨謝恩的時候,李瑁卻又突然站了出來。

“啓稟父皇,兒臣有事啓奏。”李瑁出列道。

安祿山聽到突然傳來的李瑁的聲音,心裡猛地咯噔一下。

安祿山不懼李亨,更不懼楊國忠,但他對李瑁卻有着莫名的警惕。

安祿山自打出任平盧節度使後可謂順風順水,僅有的幾次吃虧就都是在李瑁的手中,所以他總是本能地迴避與李瑁打交道。

果然,李瑁剛一開口,安祿山的心就糾了起來。

“安將軍乃國之棟樑,朝廷柱石,兒臣以爲這樣的人才在河北實在是太過浪費,兒臣舉薦安將軍爲尚書左僕射,進京爲父皇分憂。”

李瑁的話入耳,安祿山的身子頓時涼了半截。

如果說李亨和楊國忠是爲了安祿山爲自己錦上添花的話,那李瑁的話就是在刨安祿山的根了。

安祿山不比李瑁的親王身份,李瑁可以遙領劍南節度使,另安排心腹掌管劍南之事,安祿山只要進京,那他就勢必要交出三鎮節度使一職,將來這三鎮無論是交給誰,都和安祿山無關了。沒了河北三鎮,安祿山便是無根的浮萍,到了長安還不是任人拿捏?

安祿山看着李隆基有些意動的樣子,當即大急,連忙思慮解決之策。

不過李瑁的話不止是震到了安祿山,同時也震到了楊國忠,楊國忠的心裡同樣萬分緊張。

如今的長安正是他一家獨大,可若是極得李隆基信任的安祿山入主了尚書省,那他右相的地位還能穩固嗎?

楊國忠絕不容許安祿山進京威脅自己的地位,於是楊國忠忙出列道:“啓稟陛下,安祿山乃是胡人,又是武將出身,連論語尚不能熟讀,豈能入京爲相,臣以爲靖王之言不妥。”

安祿山聽了楊國忠的話,長長地鬆了口氣,自己也開口道:“陛下,臣是粗人,爲陛下上陣殺敵尚可,可臣實在是個閒不住的性子,處理文書之事實在不識臣的所長,臣恐怕做不來,還望陛下另擇賢良。”

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章 緣起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三十章 請封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章 內鬥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六章 定策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五章 提點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章 衝突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九章 破城第七章 入城第十六章 定策第四章 提詩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五章 立儲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章 問安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六章 人選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五章 退封第十九章 李林甫
第七章 閿鄉城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章 緣起第二十章 叮囑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三十章 請封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三十章 內鬥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六章 定策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五章 提點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十章 衝突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十九章 破城第七章 入城第十六章 定策第四章 提詩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五章 立儲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三十九章 再入安戎城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三十章 內鬥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章 問安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六章 人選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九章 慾望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五章 退封第十九章 李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