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南詔入京

攻打石堡本就是攻堅之戰,實實在在的硬仗,給誰去打都免不了傷亡,只不過如今因爲李隆基的急切,傷亡平添了許多。

此事本就是朝中大臣人盡皆知的事情,但衆人雖然知道,卻誰都不敢去尋李隆基的晦氣,選擇性地無視了此事,偏偏只有李白一人較了真,還當着衆人的面挑了出來。

“橫行青海夜帶刀,西屠石堡取紫袍。”難看的不只是主帥哥舒翰,還有始作俑者李隆基。

李隆基當朝大怒,欲將李白斬殺,但好在李白名聲極大,又與朝中許多好友常有唱和,經由李瑁等人求情,這才留下了性命。

不過李白既然詩中之言朝堂黑暗,欲隱退山野,李隆基便也從其所願,賜金千兩,準其歸山,辭去翰林待詔之位。

玉真公主和李白關係匪淺,得知李白將被放還的消息後,在玉真觀宴別李白,同時邀請李瑁同至。

玉真公主對李瑁有恩,她既說了話,李瑁自然沒有拒絕的道理,帶上李泌、高適等壽王府幾位與李白交好的家臣便趕往了玉真觀。

李瑁一行連同護衛十餘人,鮮衣怒馬地直奔城外而去,可就在他們路過城南明德門的時候,卻看見一隊身着異族服侍的人馬被卡在了門外。

李瑁見他們的服侍與北方的胡人不同,似是從南疆而來,於是上前問道:“他們是何人?因何在此?”

李瑁雖爲直接表明身份,但以李瑁如今的名氣,滿長安的守城官校豈有不識得李瑁的道理。

城門郎一見是李瑁詢問,連忙放下手中的活計,躬身回道:“啓稟殿下,他們是自南詔而來的使節。”

“南詔使節?”李瑁的臉上露出了些許趣味。

南詔緊鄰劍南,鎮撫南詔本就是劍南鎮的邊務之一,南詔使節入京想必也與劍南事務相關。

李瑁平日裡事務繁多,自然不會事無鉅細地關注,於是他招手喚過壽王府長史高適,問道:“達夫可知南詔使節入京所爲何事?”

高適點了點頭,小聲回道:“南詔王皮邏閣病重,恐怕時日無多,皮邏閣長子閣羅鳳攜其妻進京請求冊封,繼承南詔王之位。”

“原來如此,想必他便是閣羅鳳了。”李瑁看着南詔隊伍中當先之人,輕聲道。

說來這南詔老王皮邏閣也是南詔的一代雄主。

皮邏閣原本只是六詔之一蒙舍詔的詔主,但蒙舍詔在他的手中統一洱海,征服其餘五詔,將其合一,建立了如今的南詔國。

皮邏閣又特意討好李隆基,結好大唐,李隆基封皮邏閣爲雲南王、越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並賜名蒙歸義。

南詔位於大唐和吐蕃之間,民風彪悍,物產豐饒,李瑁對它早就有所企圖,如今老國王將死,正是新舊交替之時,李瑁自然嗅到了一絲機會的味道。

“達夫,你即刻派人好好查一查這個閣羅鳳,本王有大用。”李瑁不動聲色地看着閣羅鳳,對高適道。

“諾。”高適應了一聲,下去安排了。

李瑁身份特殊,而且頗爲敏感,玉真公主既然宴請了李瑁,自然就不會在邀請其他的無關人等。

李瑁方一落座,玉真公主拍了拍手,婢女們便將將菜餚紛紛呈了上來。

玉真觀畢竟是修行所在,菜餚也大多以清淡的素菜爲主,雖然沒有葷腥,但卻精美地很,倒也配得上玉真公主這皇室長公主的身份。

“李白多謝麟德殿殿下回護之恩。”宴席一開,李白便端起酒杯,對李瑁道。

李白爲人灑脫不羈,卻也不是傲慢之人,他很清楚,日前大殿之上若非李瑁幫他說話,恐怕他早已命喪當場了。

李瑁輕聲一笑,舉杯回道:“太白兄客氣了,太白兄的才情本王也是佩服地緊,若是太白兄去了,本王豈不是少了一個唱和之人?”

玉真公主聽了李瑁的話,眼睛一亮,笑道:“十八郎既然欣賞太白的才華,何不將他引入幕府,以諮垂詢。”

玉真公主說完,李白的眼中也閃過一絲亮光,似乎頗爲期待地看向李瑁。

李瑁聽着玉真公主的話,心中終於猜出了這頓宴席的意圖,原來玉真公主竟是爲了李白求官來了。

李白如今已年過四旬,可卻空有蓋世才名,卻於仕途之上一事無成。

李白志在利民,欲任親事官,惠澤一方百姓,無奈七年前他進京求官,卻被李隆基任命爲翰林待詔,每日只是寫一些詩文附和聖意,與他一直以來的志向截然相反。

如今李白被李隆基賜金放還,無官一身輕,如能得到李瑁的器重,倚爲臂膀,未必不能施政劍南,實現自己一直以來的抱負。

不過李白的詩才固然天下無雙,李瑁對他也極爲推崇,但論及治民之策和政治智商,李瑁實在是不敢恭維。

若是李瑁重用李白主政劍南,以他的書生意氣,恐怕倒是劍南政務會被搞得一團糟。

李白的情況李瑁清楚,作爲他的好友,高適自然也是知道的,高適和李瑁對視一眼,臉上同時露出一絲難色。

不過這畢竟是玉真公主的意思,玉真公主既是李瑁的長輩,又對李瑁有大恩,李瑁不便直接回絕她。

李瑁回憶着近日收到了消息,仔細斟酌了片刻,道:“本王聽聞前些日,揚州大都督府士曹參軍事因病去職,暫時空缺一人,揚州乃富庶安樂之地,本王欲舉薦太白兄前往,如何?”

揚州乃是上州,揚州大都督府士曹參軍事掌河津、舟車、橋樑、廨宇、採冶、工藝諸事,是實打實的親民官,倒是可以滿足李白的親民要求。

不過李白一向志大,區區一個揚州士曹參軍事如何能夠滿足他的抱負。

李瑁看出了李白眼中的失落於是道:“太白兄雖有才幹,卻無爲任一方的經驗,待太白兄前去揚州歷練三年,待三年任滿厚,若是還有興致,劍南主政官的位置本王給你留着。”

李白一向爛漫灑脫慣了,要他應付官場,然後沉下心來做這些治民之事絕不可能,恐怕士曹參軍事李白最多做上一年半載他就堅持不下去了,屆時主政劍南之事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不過李白卻不知李瑁地想法,只當他確實是想歷練自己,於是舉杯謝道:“李白此去揚州必不負殿下所託,爲地方百姓處理好這民政之事。”

李瑁也舉杯道:“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本王便以此酒敬送太白兄。”

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章 衝突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九章 寧王第十七章 論志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章 決策第三十章 請封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章 衝突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四章 交易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章 緣起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六章 封后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六章 封后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六章 名將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三章 燒糧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九章 論戰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十章 逐鹿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十三章 離京終章 盛世再起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章 神箭第十九章 破城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
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章 衝突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四十三章 華清春色第九章 寧王第十七章 論志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章 決策第三十章 請封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十章 衝突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四章 交易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章 緣起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六章 封后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六章 封后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十章 逐鹿第三十章 請封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六章 名將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三章 燒糧終章 盛世再起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十六章 人選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九章 論戰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十章 逐鹿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二十三章 離京終章 盛世再起第六章 城防之爭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六章 安慶緒授首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二章 神箭第十九章 破城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二十七章 以身犯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