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

戶部侍郎,御史中丞看似官高,但當他被放在六部尚書及九寺正卿面前又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六部九寺中,李林甫黨羽所佔的正堂官人數過半,李林甫反叛之後,大量的官員等着被清洗,楊慎矜在裡面倒也不是那麼顯眼。

李林甫已死,右相之位空懸,滿朝文武百官,有實力成爲右相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李瑁,另一個則是楊國忠。

李瑁已然官拜天策上將,雖無實權,但已經是名義上的武官之首,他若再任右相,那他便是集文武之能於一身了,到時就連太子都要屈居李瑁之下,這絕非李隆基願意看到的。

既然李隆基不中意李瑁這個人選,那下任的右相是誰,自然就不難猜測了。

朔方節度使、戶部尚書楊國忠晉官中書令,成爲大唐下一個右相,這幾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果然,李隆基方纔回宮不久,在楊玉瑤枕邊風的鼓吹下,次日,拜相的旨意便傳到了外廷。

“李林甫謀反,右相出缺,經核朔方節度使、戶部尚書楊國忠公忠體國,允文允武,政績斐然,特封其爲中書令,轉吏部尚書,行右相職權,以輔國治。”

隨着這一道旨意的下達,寓意着楊家的權勢已經達到了頂峰。

李瑁在壽王府的書房看着宮中送出來的密報,上面新晉的官員俱是楊黨中人,幾乎無一例外。

“李林甫一死,楊家作威作福的時候到了,大唐吏治只怕又該雪上加霜了。”李瑁將密報拍在桌案上,重重嘆道。

楊國忠上位的速度和時間比李瑁想象的還要快,還要早。李瑁本想着李林甫尚在,興許還能在壓制楊國忠幾年,沒想到如今竟生了這般變故。

李林甫雖是奸相,任人唯親,但畢竟是一步一步爬上來的,多少還有些才幹,這楊國忠就是憑着皇后的連帶一步登天,才幹和手段俱是平常,除了小聰明外,他更像是一個無能的庸相。

李泌低頭看着桌案上的密報,臉色卻比李瑁好看上一些。

“殿下勿憂,正所謂不破不立,大唐朝廷內外經李林甫十數年禍害,早已混亂不堪,這種局面楊國忠是擺不平的,他這個右相之位做不了多久。”李泌淡然地回道。

李瑁看着李泌一副風輕雲淡的樣子,也不禁笑道:“你倒是看的開,按照這個趨勢下去,咱們恐怕很難在朝中立足了。”

李泌將桌案上的密信拿起,湊在火爐上緩緩燒掉。

李泌看着密信逐漸化爲灰燼,搖頭笑道:“如今楊家正得勢,殿下何必要在長安和楊國忠一較長短,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聽着李泌的話,李瑁眼睛一亮,問道:“長源是讓本王回劍南?”

“難道殿下不願回鎮嗎?”李泌看着李瑁反問道。

李瑁忙回道:“本王自然願意,只是朝中局勢微妙,父皇恐怕不會同意吧。”

李泌道:“若是以往,皇上自然不會同意,可是如今,他未比還會執着於將殿下扣在長安。”

“此話怎講?”李瑁接着問道。

李泌回道:“皇后產子,殿下已非制衡太子的唯一人選,此時殿下是否丟在長安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更何況,如今皇后志在輔佐英王爲儲,殿下留在長安只會礙事,她一定會想方設法勸陛下外放殿下,到時殿下外放的機會不就來了。”

楊玉瑤一介婦孺,雖然有些聰慧,但眼光卻不必李泌這般遠視,看不到如今大唐致命的外患。在她看來,長安纔是爭奪皇位的關鍵所在,若是能將李瑁外放,她自然是樂意的。

李瑁想到這些,心中大振,只要他回了劍南,他便能提雄師二十萬,坐西南半壁以觀局勢,虎視天下,立於不敗之地。

-------

李林甫倒臺,楊家得勢,升官發財的自然不只楊國忠一人,楊家子弟也是無一例外。

楊國忠的長子楊暄,年才二十有三,少時跟着楊國忠居於蜀中,也是不學無術之輩,雖不能說是大字不識,但才學確實是沒有半點,連封簡單的策論都寫不出。

不過他的才幹雖然平常,但飲酒作樂卻是個中高手。

他的生母,楊國忠的原配夫人裴柔本就是蜀地的娼妓,楊國忠也不是什麼好貨色,自幼耳濡目染,自然也是如此。

今日楊國忠拜相,他跟着雞犬升天,胸無點墨的他竟被冊爲太常卿,唐唐正三品大員,這是多少才幹之士一輩子上不去的位置。

今日他得封高官,正是春風得意之時,自然少不了飲酒作樂,帶着他的一幫狐朋狗友便在平康坊玩樂了大半日,這才趁着傍晚的夜色回府。

楊暄從平康坊出來,坐着馬車醉醺醺地往府裡走去,不料剛到崇仁坊的路口,竟突然停了下來,他本就坐立不穩,險些就摔了。

“來人!發生了何事,你們想摔死我嗎!”楊暄怒火中燒,朝着車外便吼道。

駕車的車伕忙回道:“郎君恕罪,小人萬死,前面是公主的車駕,實在是衝撞不得呀。”

“公主車駕?”

楊暄聽了車伕的話,掀開門簾望去,果然前面叮環佩玉地一簇,各色屏扇鑼鼓,確是公主儀仗無疑。

“郎君,我們需要避讓嗎?”車伕問道。

公主乃是皇女,地位尊崇,官員遇之自當避讓。

不過楊家近來得勢,楊暄也是個自大的主兒,當着這麼多狐朋狗友的面,豈會示了這個弱?

在一幫狐朋狗友的攛掇下,楊暄忙搖頭道:“我乃皇后之侄,宰相之子,當朝太常卿,爲何要避讓。先前我楊家夜遊,和廣寧公主撞面,廣寧公主不肯相讓還不是被我楊家奴僕鞭下馬來,區區公主何懼之有?”

年輕楊氏夜遊長安,和楊家在西市相遇,兩方都不肯想讓,最後爭執了起來,公主都被楊家奴僕用鞭子揮下馬來,前往攙扶的駙馬程昌裔也吃了數鞭。

此事之後,李隆基雖然將楊家奴僕處死,但駙馬程昌裔也因此被停職,一時間楊家氣焰更盛了。

有之前的事情“珠玉在前”,這一次楊暄自然更加地放肆,也不擋路的公主是何封號,仗着酒膽便徑直派人上去驅趕。

不察而爲,這楊暄無疑是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

廣寧公主楊家可以欺辱,那是因爲廣寧公主不得寵,而且並無嫡親兄弟爲他撐腰,說話做事自然不硬氣。

可眼前的公主卻是不同,楊家驅趕的僕從方纔有一絲冒犯,公主儀仗中報信的家僕已經直奔不遠處的入苑坊靖王府奔去了。

第二章 稱帝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九章 劍舞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章 決策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二章 緣起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章 逐鹿第十八章 返程第六章 名將第十六章 定策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十七章 新軍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六章 人選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十一章 責罰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五章 秦州再會終章 盛世再起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章 提詩第四十章 建佛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章 心機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八章 起兵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十六章 謀退
第二章 稱帝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四十四章 監軍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九章 劍舞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十章 決策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二章 緣起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十章 逐鹿第十八章 返程第六章 名將第十六章 定策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十七章 新軍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十九章 激將第十六章 人選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十三章 威嚇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十一章 責罰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九章 論戰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八章 咸宜公主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五章 秦州再會終章 盛世再起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十五章 提點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四章 提詩第四十章 建佛第二十六章 韋昭訓第十四章 危局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三章 心機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二十二章 雪中琴聲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八章 起兵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十六章 謀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