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潼關戰起

當李隆基來到潼關外城時,已是上午巳時,安祿山的大軍已經攻城許久。

正在城上督戰的主帥哥舒翰聽聞李隆基駕到,連忙快步下城,親自迎了上去。

“臣哥舒翰參見陛下。”哥舒翰趕到李隆基的跟前,躬身拜道。

李隆基將哥舒翰扶起,笑道:“哥舒大帥請起,朕來此是爲了親自督察前方戰局的。”

哥舒翰聞言回道:“眼下局勢尚還穩定,賊軍雖然攻城甚急,但潼關乃天下雄關,依舊固若金湯。”

李隆基聽了哥舒翰的話,皺了皺眉道:“大帥只是固守嗎?敵軍人少,大帥爲何不尋良機退敵?”

哥舒翰聽了李隆基的問題,臉上浮起了一陣隱晦的苦笑。

安祿山麾下的十五萬大軍多爲河北精銳,身經百戰,絕非尋常府兵可比,而哥舒翰的麾下雖有二十萬大軍,人數佔優,但除去他從隴右帶來的六萬邊軍,其餘的十四萬人馬南衙禁軍還有臨時徵召來的府軍,戰力和河北兵根本就是雲泥之別,哥舒翰如何敢和安祿山正面交鋒。

哥舒翰雖是軍旅出身,但他不是莽漢,他知道如今李隆基的情況,自然不會當衆違逆李隆基的意思,於是回道:“安逆今日剛剛開始攻城,勢頭正盛,不宜正面強攻。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待臣再守了幾日,賊軍士氣低迷之時,必可一戰而定。”

眼下安祿山攻城日急,而李瑁已經駐軍江漢,向山南道逐漸侵蝕,李隆基已經坐不下去了,他恨不得今日便滅了安祿山,然後再揮師南下,擒了李瑁這個逆子。

不過李隆基雖然不通軍事,但是哥舒翰如今已經是他最大的倚仗,李隆基雖然不滿如今的進度,但也需照顧到哥舒翰的意思。

李隆基點頭道:“大帥乃當世名將,大帥辦事朕自然是放心的。大帥且前面帶路,朕欲上城親自督戰,鼓舞我大唐將士的士氣!”

一聽李隆基這麼說,不只是哥舒翰,就連高力士也慌了,兩人連忙勸道:“城上刀劍無眼,兇險萬分,陛下乃天子,實在不宜輕易涉險。”

李隆基爲帝多年,雖未在邊鎮親自指揮過戰事,但在他爲臨淄王和太子時卻參與過數次宮廷政變,也曾親自披甲上陣,自然也不至臨陣怯場。

李隆基堅持道:“朕雖爲天子,但既親自奔赴前線又豈是爲了安坐後方避禍。朕自當親自上城,爲衆將士鼓舞士氣,以求一戰破敵。”

說完,李隆基不顧旁人的勸阻,竟親自登上了潼關城。

李隆基起初的想法一點不差,皇帝親自登城督戰,城上作戰將士的士氣確實比起之前振奮了許多,一度將敵軍猛烈的攻勢擊退下去。

“諸位將士,朕乃唐皇李隆基,安賊無道,謀逆作亂,荼毒百姓,朕深恨之。朕即日頒旨,凡我大唐將士,能取安賊首級者,封萬戶侯,拜冠軍大將軍!”李隆基見自己的出現頗有成效,於是站在城樓上,扯着嗓子高聲吼道。

李隆基之言一出,下面的將士頓時沸騰了。李隆基當衆親口所言,自然是作數的,

萬戶侯,冠軍大將軍,正三品武職,這等於誰若是能夠取了安祿山的頭,那便是一輩子的榮華富貴,一步登天了。

“萬歲!萬歲!”城上的唐軍聞言,頓時沸騰了起來。

城上唐軍異常的反應自然也吸引了城下安祿山的注意,安祿山定睛看向城樓,竟猛然發現那個身着金甲的豈不正是李隆基?

安祿山頓時大喜,指着城牆上的李隆基對麾下猛將李歸仁道:“這廝便是李隆基,速速將其射殺!”

李歸仁乃安祿山麾下射術頂尖的人物,雖比不得南霽雲那般神準,但在河北也是數一數二的了。

李歸仁聽了安祿山的吩咐,立刻挽起長弓,從箭囊中取出一支利箭,朝着李隆基的方向射了出去。

李隆基登城,哥舒翰對李隆基防衛極爲重視,自然是早有安排,李歸仁一支冷箭自城下襲來,距離李隆基還有十多寸的距離,哥舒翰的親信,神策軍兵馬使衛伯玉便揮刀將那支冷箭擋了下來。

“叮!”一聲脆響,冷箭應聲落地。

李歸仁的冷箭雖然被衛伯玉擋了下來,但距離李隆基已經極近,李隆基被驚得渾身一顫,再加上他年已老邁,險些站立不穩,跌倒在地。

李歸仁的箭雖然被衛伯玉擋了下來,但隨後,城下最爲善射的弓箭手也在安祿山的命令下紛紛射箭,試圖射殺李隆基。

“保護陛下!”衛伯玉見城下箭雨襲來,於是一聲令下,數十名麾下神策軍的將士舉盾擋在了李隆基的身前。

神策軍乃隴右精銳,令行禁止,衛伯玉下令不過須臾,神策軍的將士便持盾在李隆基的身前架起了一面盾牆,將李隆基死死地護在裡面。

“城上兇險,陛下還請速退。”

這一輪箭雨雖然被擋了下來,但誰知道安祿山還有沒有後招,高力士一邊說着,也一邊扶着李隆基準備退下城樓。

如今的李隆基早已不是少年時那個敢率萬騎闖宮的李三郎,這些年的安逸和酒色已經磨去了他的膽氣,方纔的那支冷箭射來,死亡與他只有十幾寸的距離,他從未如此近距離的感受過死亡。

李隆基已經老了,人越老越是畏懼死亡,貴爲九五之尊,享受天下榮華富貴的皇帝就更是如此。

在神策軍的護衛下,李隆基匆匆忙忙地下了城。

明明是上城鼓舞士氣的,但李隆基卻如戰敗一般遁走了,看着李隆基倉皇離去的背影,城上的將士覺得萬戶侯的許諾竟似玩笑一般諷刺。

皇帝尚且如此,這一場仗真的能打贏嗎?

城上的唐軍心裡打着鼓,城下的叛軍也頗爲懊悔。

方纔距離射殺李隆基只差那麼半步之遠了,卻偏偏被衛伯玉毀了機會。

“末將未能射殺李隆基,向陛下請罪!”李歸仁跪在安祿山的馬下拜道。

李隆基身旁護衛森嚴,安祿山本就也指望能夠直接射殺李隆基,安祿山道:“無妨,今日雖未能射殺李隆基,但羞辱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安祿山雖然在強攻潼關,但他卻清楚地知道,他最大的敵人不是李隆基,而是屯兵江漢,虎視眈眈的李瑁。

今日這一箭他不過是想徹底激怒李隆基,好早些結束潼關之戰,能夠騰出手去對付李瑁罷了。

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七章 入城第六章 封后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七章 新軍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一章 水淹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七章 救人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六章 名將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章 請封第六章 封后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九章 高仙芝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一章 責罰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三章 國事家事
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八章 有女釆萍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二十五章 兵圍范陽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一章 義子第十一章 薰風殿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七章 入城第六章 封后第十六章 大捷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章 結盟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七章 新軍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八章 陷害第七章 斬草除根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一章 水淹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七章 救人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六章 名將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四章 交易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章 酒入愁腸第二十一章 寧王病危第十一章 定議第三十章 請封第六章 封后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九章 高仙芝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十一章 責罰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三章 國事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