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守孝

承香殿位於大明宮中部,毗鄰太液池,與蓬萊山隔水相望,山清水秀,風景獨好。

自打一個月前,欽封的昭儀楊玉瑤入住了承香殿後,李隆基來承香殿的次數便比以往多了許多。

承香殿後殿的小亭中,驟雨初歇,空氣中還帶着幾分溼潤,皇帝李隆基正手持書簡,與楊玉瑤一同坐在亭中的錦塌上。

“大將軍,你在寧王府中宣旨的時候,衆臣可有什麼反應?”

高力士極得李隆基恩寵,被破格封爲正三品上的冠軍大將軍,故而李隆基私下常以大將軍稱之。

高力士垂手立與李隆基身側,恭敬道:“親王被追封太子,這是少有的恩寵,朝中衆人都在稱頌陛下仁德,千古無雙呢。”

聽了高力士的話,李隆基臉上露出一絲一閃而過的欣慰,但不過過僅僅一剎那,便迅速掩蓋了下去,被一臉僞裝出的憂鬱所取代。

“當年皇祖母武氏以女子之身凌駕天下,強取皇權,那段時間我大唐宗室無不是人心惶惶。也正是如此,我們兄弟五人自幼便相互扶持,同甘共苦,故而兄弟感情之深比起尋常人家更爲甚之,朕優待他們也是情理之中。”李隆基只口不提李成器曾經的禮讓太子之事,反倒大嘆起當年的兄弟之情來。

李成器去世,李隆基心中難過固然有之,但恐怕更多的是擔子被放下的輕鬆吧。畢竟畢竟只要李成器在一日,他就要裝出一副感念恩德的樣子,這對生性涼薄的李隆基來說實在不是件輕鬆的事情。

楊玉瑤心意通透,哪能看不出李隆基的心思,楊玉瑤藉着李隆基的話頭稱讚道:“臣妾在宮外也常常聽聞陛下待衆位兄弟極爲優渥,手足情深,天下都道陛下仁德友愛,爭相效仿呢。”

李隆基捉過楊玉瑤的一雙玉手,輕輕撫摸摩挲着楊玉瑤如絲綢般滑順的手背,幽然嘆道:“朕與衆位兄弟一向相得,縱然後來當了皇帝也未曾斷了往來。朕本想着能長長久久,與他們共享富貴,可萬萬沒想到,不過區區二十餘年,他們便相繼離去。事到如今,只剩下朕這一人尚在人世了,也不知道朕還能撐到幾時。”

“陛下春秋正盛,年富力強,臣妾入宮未久,還想着與陛下長相廝守呢,陛下幹嘛要說這些話,平白傷了人家的心。”楊玉瑤順勢躺到李隆基的懷裡,撫着李隆基的胸口,嬌嗔道。

若是從前,楊玉瑤方纔所言李隆基未必放在心上,但今日恰逢李成器去世,李隆基心生感慨,楊玉瑤的話讓他回憶起了自己年少時的情感,頓時覺得十分受用,心裡舒坦了許多。

“愛妃莫急,朕不過是隨口說說,朕怎麼忍心放得下你呢。”李隆基見佳人不悅,連忙賠罪。

佇立一旁的高力士見得這般情景,心裡大感得意。

楊玉瑤乃是高力士引薦入宮的,與他相處最爲親密,有了這層關係在,林招隱、黎敬仁那幫人再想動搖自己的地位便是千難萬難了。

這時,高力士又想起回宮前李瑁單獨向自己拜託的事情,於是小聲開口道:“陛下,老奴尚有一事啓奏。”

“講。”李隆基擺了擺手道。

高力士道:“老奴回宮前壽王託老奴向陛下請旨,准許他以皇子身份爲故惠仁太子制服守孝三年,一來彰顯陛下友愛兄弟之德,二來贖免他月前忤逆之過。”

“哦?竟有此事。壽王自幼嬌生慣養,三年守孝清苦異常,他吃得消嗎?”李隆基面露奇色,回問道。

“老奴聽外面的人說呀,自打一個月前,陛下下旨傷飭了壽王,壽王便擔心失了陛下的恩寵,整日茶飯不思,追悔莫及,恐怕這是變着法兒的討好陛下呢。”高力士受了李瑁重禮所託,藉着外人的話便將李瑁的話表述了出來。

李隆基聽了高力士的話,並沒有立刻下決定,反倒低頭看了看乖巧地躺在懷中的楊玉瑤,心中越發地滿意。

壽王妃楊玉環李隆基是曾見過的,樣子的確堪稱絕色,但卻未必勝的過眼前這個不施粉黛便傾國傾城的可人兒,更何況楊玉瑤聰慧玲瓏,善解人意,極得李隆基的寵愛,自打楊玉瑤入宮後李隆基一顆心都被楊玉瑤拴住,莫說是印象模糊的楊玉環,就是宮中的其他妃子李隆基也是興趣缺缺。

“愛妃與壽王乃是舊識,以爲此事該當如何?”李隆基低頭看着楊玉瑤,竟是要詢問楊玉瑤的意思。

楊玉瑤搖了搖頭道:“陛下,壽王貴爲皇子,爲故惠仁太子守孝乃是國事,臣妾一介女流怎敢輕易置喙。”

李隆基見楊玉瑤搖頭拒絕,非但沒有覺得楊玉瑤不識擡舉,反倒覺得楊玉瑤識大體,懂進退,處事有分寸,心中越加地滿意。

李隆基道:“壽王是朕的皇子,惠仁太子是朕的長兄,這不是國事,是家事,愛妃但言無妨。”

楊玉瑤見李隆基堅持詢問,便放下了心中的顧慮:“既然壽王殿下有如此孝心,陛下不妨成全了他,皇子守孝,非但可以向天下人彰顯陛下與故惠仁太子的兄弟之情,還可以施恩寧王府,叫他們感念陛下恩德,陛下何樂而不爲呢。”

其實李隆基詢問楊玉瑤的意見,心裡已經是存了准許的意思。

自大唐立國以來,太子謀亂者不在少數,李世民、李顯、李重俊俱是如此。李隆基向來多疑,他雖然封了三子李亨爲太子,但心裡仍舊存有很深的顧慮,不願看着太子黨在朝中坐大,所以他一早便有藉助其他皇子制衡李亨的想法。

李隆基雖有皇子二十餘人,但論及生母的地位及李隆基的個人偏愛,只有他的長子慶王李琮和十八子壽王李瑁最爲合適。

藉助這次守孝的機會,將李瑁晾上三年,敲打敲打,以便將來更好地制衡太子,的確是個不錯的選擇。

李隆基聽了楊玉瑤的話,贊同地點了點頭,對高力士吩咐道:“你每日一早便遣人去壽王府告訴瑁兒,就說他的請求朕準了,過去的事情朕就既往不咎了,叫他在壽王府中好好反省,三年之後朕還要重用他。”

“老奴遵旨。”高力士俯身領旨,下去安排了。

備註:

1:李琮的生母是劉華妃,李瑁地生母是武惠妃,都是宮中地位極高的四妃之一。除了劉華妃和武惠妃所生的幾個皇子,其他皇子都是九嬪,或者是才人、美人所生,地位相對較低。

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章 決策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十九章 回京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六章 名將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九章 賑災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五章 退封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七章 論志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三章 圈套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九章 密謀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四章 提詩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十章 建佛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章 緣起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六章 盧婠婠
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二十七章 大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章 決策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二章 西都月下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五章 秦州再會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十九章 回京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六章 名將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九章 賑災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二十章 光復東都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七章 皇帝駕崩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十五章 退封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終章 盛世再起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七章 論志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五十二章 先入爲主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四章 提詩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十三章 圈套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九章 賑災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九章 密謀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四章 提詩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四十章 建佛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四十五章 威逼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十一章 挑撥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三十二章 水門第二章 緣起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六章 盧婠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