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

主將親自登城,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士氣,幾番攻城,甚至已經有士卒登上了城池。

但無奈李光弼實在了得,一座閿鄉城硬是叫他經營地宛如鐵桶,雖然孫孝哲威脅到了城防,但始終未能真正地佔領閿鄉城。

“陛下,看如今的形勢,如果李光弼再無新招的話,今日晚間孫將軍拿下閿鄉城應該不是難事。”正午將近,安祿山的謀主高尚出現在了親自督戰的安祿山身旁,對安祿山道。

高尚和孫孝哲同爲安祿山心腹,孫孝哲早些時候也託付過高尚此事,眼看着午時將近,高尚這麼說也是有爲孫孝哲開罪的意思。

高尚在安祿山眼中的地位不同於孫孝哲,要比孫孝哲重要上許多。

安祿山看着城上的形勢,倒也樂得賣孫高尚這個面子,於是點了點頭道:“孫孝哲雖是良將,但任需敲打,你派人告訴孫孝哲,朕再寬限他半日時間,到了今晚,朕那麼拿城,要麼拿頭。”

“諾。”

高尚應了一聲,便準備上前傳旨,可還沒等他離去,一個燕軍的斥候騎着快馬趕了過來。

斥候來到安祿山的馬前,跪拜道:“啓稟陛下,唐軍馬璘正率騎兵五萬自平陰趕來,據此不足百里。”

“什麼!”安祿山聽到斥候的話,一下子竟沒有反應過來,驚訝地叫了出來。

安祿山圍攻閿鄉,這個時候李瑁應該在圍城洛陽纔對,爲何馬璘會在這個時候西進,難道馬璘是準備靠着這五萬人馬和他一決高低嗎?那他也未免太看不起河北軍了吧。

可若是西進的不止馬璘這區區五萬人馬,還有李瑁的十萬主力,那他的處境就非常難堪了。

“現在可有從洛陽傳來的消息?難道安慶緒沒有任何書信傳來嗎?”現在安祿山需要確定的是現在洛陽的歸屬。

若是洛陽仍在安慶緒的手中,那馬璘這支偏師的襲擾便無關痛癢,派軍擋住便是,可若是洛陽已經落在了李瑁的手中,馬璘這就不是簡單的襲擾了,而是李瑁要與他決戰的前兆,他要面對的就不是馬璘的五萬人馬,而是李瑁傾巢而出的劍南主力。

斥候顯然是被安祿山的反應驚到了,楞了片刻才畏畏縮縮道:“眼下晉王還沒有消息傳來,不過據我等打探而來的消息,洛陽已經丟了,晉王也不知所蹤。”

安祿山聽了斥候的回報,怒極反笑,似是自言自語道:“洛陽丟了,晉王不知所蹤,好,好得很,難不成安慶緒也準備學尹子奇,兵敗潛逃嗎?”

安祿山恨恨地說完,竟猛然揮刀,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斬下的斥候的腦袋。

斥候何罪?衆人想過安祿山會動怒,但沒想到他會暴怒殺人,衆人都驚駭地看着安祿山。

安祿山一臉平淡地指着斥候的屍體道:“此人想必是李瑁派來的奸細,專門擾亂世聽的,洛陽乃是我大燕國都,豈會有失,速速將他處理掉。”

高尚聽到安祿山的話,一下子就明白了過來,李瑁大軍破了洛陽,已經開始西進,這個消息一旦被傳了開來,勢必極大地打擊燕軍的士氣,決戰未打就先輸了一半。

這也是形勢所逼,只是可憐了這個盡職盡責的斥候。

“陛下,以眼下的形勢,需得有所捨棄了。”高尚走到安祿山的身旁,對安祿山道。

如今閿鄉城未下,李瑁大軍已經降至,若是這個時候再強攻閿鄉,很可能被李瑁率軍封堵於此,最後前後受敵。

安祿山恨恨道:“朕還有的選嗎?李瑁率劍南主力來此,這一戰避不了了。”

李瑁的十餘萬劍南精銳不似朝廷兵馬那般孱弱,想要勝之絕非易事,安祿山此前一直有意規避與李瑁正面決戰,爲的就是通過打通關中和河北的地盤,取得地利上的優勢,但無奈洛陽守的時間太短,沒有給安祿山足夠的時間,他現在已經沒了更好的選擇。

不過劍南軍雖是精銳,但河北軍尚有十二萬,戎馬半生的安祿山卻也沒有怕了李瑁的意思。

安祿山當機立斷道:“傳來下去,讓孫孝哲退下來,率本部人馬留在閿鄉城外搭寨守住李光弼,其餘人等全力備戰李瑁的劍南主力。”

當安祿山的意思傳到孫孝哲耳中時,孫孝哲幾乎氣地昏了過去。

三萬本部人馬,俱是跟隨他數年的老卒,前後死傷一萬餘,他自己也以命相博,還帶了傷,這纔看到了攻城的希望,可如今安祿山一句話,竟要他前功盡棄,率軍轉攻爲守。

孫孝哲自然不願,但無奈他如何爭取安祿山都不爲所動。因爲安祿山很清楚,若是此時再不計一切代價攻城,待到馬璘的前鋒殺至,河北軍很可能會腹背受敵,損失慘重,安祿山統兵數十年,這些東西自然還是能夠取捨的。

安祿山已經下了嚴令,縱然孫孝哲再不甘,也只能退了下來,在閿鄉城外安營紮寨,與城中的李光弼對峙。

安祿山這邊已經忙得人仰馬翻,正在往洛陽趕往虢郡的李瑁心裡也不輕鬆。

自打安祿山叛亂以來,李瑁雖然和叛軍交手多次,但真正的范陽鐵騎,這還是第一次。

如今的中原局勢雖有利於他,但安祿山的十萬鐵騎還是一塊硬骨頭,很難去取巧,還是需要他硬着頭皮啃下來的。

如今在河南一帶,李瑁所屬的軍隊人數自然是遠遠多於安祿山的,算上他自劍南帶出來的十餘萬邊軍,宛城投降的五萬胡軍,還有新近俘虜和招募的新軍,李瑁麾下士卒已經在二十五萬上下,但此戰真正能夠參與此戰的卻不足十五萬。

這種關係到天下氣運的大戰,首鼠兩端的胡軍李瑁自然是不敢用的,再除去駐守洛陽,攻取虎牢和孟津的士卒,李瑁西進真正帶來的不過十三萬人,算不得多大的人數優勢,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此戰關係中原歸屬,此戰若勝,黃河以南定矣。”李瑁行於前陣,看着身後綿延十數裡的劍南軍,輕聲感嘆道。

李泌和李瑁君臣十餘年,相交甚篤,李瑁雖然沒有說什麼,但透過李瑁的神情,李泌已經感覺到了李瑁心中的重擔。

此戰李瑁必須要勝,萬萬輸不得。

若是勝了,區區關中數萬禁軍不過只是擺設,數日可平,李瑁便將君臨天下,靖平海內;可若是敗了,李瑁積攢十年的家底便會損失大半,失去入主關中的機會,屆時各方勢力均衡不一,天下必將四分五裂,李瑁再想收拾山河,至少再需要十年的時間。

“殿下放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殿下此戰負天下萬民之望,大唐百年國運,必當有勝無敗。”李泌看着李瑁,篤定地回道。

第十六章 大捷第七章 入城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九章 破城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章 決策第五章 離間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八章 議政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十章 逐鹿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章 交易第十四章 贈禮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七章 救人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十六章 中毒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十二章 危機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九章 密謀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九章 春獵第十九章 決裂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八章 議政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三十一章 風起
第十六章 大捷第七章 入城第三十章 內鬥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六章 定策第十九章 破城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十一章 激將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二章 軍中比武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五章 離間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十章 決策第五章 離間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八章 議政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七章 范陽盧氏第十章 逐鹿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五章 入宮第十二章 史思明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三十五章 教坊司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十九章 激將第二十五章 密謀封后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十八章 芙蓉園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四章 吐蕃來使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章 交易第十四章 贈禮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七章 救人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一章 激將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十六章 中毒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三十一章 風起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十章 胡兒第二十八章 補堤第十二章 危機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二十一章 商會初立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九章 密謀第一章 玉環有喜第四十一章 提詩黃鶴樓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四十六章 下馬威第九章 春獵第十九章 決裂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八章 議政第四章 石堡之捷第六章 南詔入京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三十一章 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