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

監軍亦稱監軍事,有協理軍務,督察將帥之職,隋末以御史監軍事,自唐玄宗始,方以內宦爲監軍。

因監軍多出於內廷,爲皇帝心腹,可直達天聽,所以監軍權勢極大,在節鎮內,就連節度使都需給其三分顏面。

對於宦官而言,在地方任監軍絕對是一個肥差,光是在地方唯我獨尊,無人節制也就罷了,最重要的是數量極爲可觀的油水。

節度使並非完人,而且許多還有違法亂紀之行,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叫朝廷知曉,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買通監軍,上至節度使、都督,下至普通將官俱是如此,若是通常來講,一任三年的監軍做下來,至少也能撈得盆滿鉢滿,下半輩子富貴無憂。

天寶十節度,俱在邊陲,其中有不少富庶之地,治所位處南京成都的劍南鎮更是如此,所以一聽說自己將被派往劍南監軍,林招隱就已經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

靖王府豪富,天下皆知,益州更是膏腴之地,此次南下監軍,若是能抓住了李瑁的把柄,非但可以泄了當年之氣,還可以趁機撈上李瑁一筆,可以說,對於此次監軍之行,林招隱還是極爲期待的。

監軍代表的是皇帝,威勢極大,雖然李瑁尊貴,爲親王之尊,但監軍一樣可以和他分庭抗禮的,雖然還未到成都,但林招隱已經想象着李瑁率領劍南上下,在城外相候的樣子了。

按照慣例來講,林招隱自己是從宮中出來的,在地方官的面前是不是應該拿些架子呢?但李瑁又與尋常的地方官不同,他是皇子,自己以往雖然與他有隙,自己若是當衆叫他難堪,他會不會去信長安,向皇上彈劾自己?

林招隱一路走一路想着,思考怎樣才能在威勢和李瑁之間做好平衡。

不過事實證明林招隱真的想多了,林招隱雖然想了許多可能和策略,但從頭到尾都沒有用上,因爲益州城外根本就沒有看到迎接他們的隊伍,莫說是隊伍了,就連人影都沒有見到半個。甚至是一個尋常百姓都沒有看到。

故意的,一定是故意的,李瑁爲了敲打自己竟然不準百官和百姓出城!

林招隱感覺自己的臉上火辣辣地疼,自己就像是活脫脫的一個傻子,你想着怎樣拿捏身份,給別人一個下馬威,結果人家完全沒拿你當回事,甚至都不知道你這麼個人,丟人真的是丟到了姥姥家了。

但是迎來送往這些東西只是官場上的陳規,默認的理解,沒有任何的明文規定,林招隱想怪罪還真不知道怪在誰的身上。李瑁畢竟親王之尊,難道他還能上書李隆基,彈劾李瑁沒有來迎接他?他若真敢這說做,恐怕整個大唐宗室都會與他爲敵,他很快也會被李隆基召回長安了。

“量小非君子,決不能和李瑁爭一時之快。”林招隱在心中這樣對自己說着。

監軍一任三年,現在不過纔剛剛開始,算不得什麼。

林招隱強壓下內心的不滿,帶着隨他一同監軍南下的三百千牛衛繼續往成都城的方向走去。

“來人止步!”

林招隱剛到成都城下,成都高聳的城牆上傳來了一陣喝止聲。

“本使乃新任劍南監軍使林招隱,你們還不速開城門放行?”林招隱抖了抖身上的紫袍,對城牆上的守軍道。

林招隱本以爲守軍聽到了他的身份,還不應該屁滾尿流地下來給他開門賠罪?可是守城的守軍根本沒有半點給他開門的意思。

守軍對林招隱道:“監軍大人稍後,末將未曾收到上峰的指示,還請監軍大人稍待,末將先往節度府請示。”

守城的將領說完,也不管林招隱的態度,徑直便扭頭下了城,往城中的節度府跑去了。

守城將領這一去至少是半個時辰的功夫,晚春的日頭已經有些毒了,林招隱在陽光下一曬就是許久,連頭都有些暈乎乎的。

就在林招隱身體有些撐不住,準備找個地兒歇息一番的時候,城門終於緩緩打開了。不過迎面走來的不是靖王李瑁,而是靖王府的長史高適。高適是靖王府的大管家,常和宮中打交道,林招隱自然是識得的。

“哎呀呀,罪過啊罪過,監軍大人來此爲何不早些和府中打招呼,來的如此突然,竟叫監軍大人在此久候。”高適方一出現在林招隱的視線中,連換上了小跑,一路跑了過來,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

“高大人客氣了,本使奉皇命南下監軍,受皇上信任,自當一切從簡,豈能太過鋪張呢?”林招隱雖然沒有什麼太高的才幹,但是基本的隱忍之道還是知道,若是連這點頭忍不下來,林招隱也不會在爾虞我詐的皇宮中活到今天。

“監軍大人果然隨和,下官佩服。”高適隨口誇讚了兩句。

林招隱看了看四周,還是沒有發現李瑁地身影,於是問道:“敢問高長史,不知靖王殿下何在,本使和殿下許久未見,早已對殿下思念非常了。”

林招隱的意思無非就是間接地想質問李瑁如此怠慢是爲何意,高適也聽了出來,高適笑了一聲回道:“殿下剛剛得知了監軍大人來此,高興萬分,本想着親自來迎接大人的,無奈殿下軍務繁忙,一刻脫不開身,不得已留在府中處理軍務了,還望監軍大人勿怪。”

林招隱大度地擺了擺手道:“高長史說的哪裡話,殿下不負皇恩,自然應以軍務爲重,今日之事本使自當上表皇上,爲殿下請功。”

林招隱說着客氣,但心裡到底還是存了怨氣,嘴上說着請功,其實無非就是威脅李瑁和高適,將他們對自己尊重些罷了,自己畢竟是皇上派下的,李瑁雖貴爲皇子,但也該有所尊重。

林招隱把話說完,便當先入城,準備帶着千牛衛的軍士一同進來,可林招隱剛剛進來,跟在林招隱身後的千牛衛軍士便都被守門的將士擋了下來。

“高長史,這是何意?”林招隱指着阻攔的軍士,面色不悅地問道。

高適拱手回道:“回監軍大人的話,去年冬日,成都混進了吐蕃的奸細,還放火燒了成都武庫,損失慘重,殿下爲杜絕此事再次發生,便明文禁令,任何持刀劍入城之人均需反覆覈驗,確認無誤後方可入內。”

林招隱死死地盯着高適的眼睛,問道:“難道本使的人也不例外嗎?”

高適一臉肅穆地擡起,臉上根本不見絲毫的恐慌和畏懼,反倒還隱隱有一絲殺意。

“這是殿下的意思,監軍大人若有疑意大可向殿下講明,但在此之前,任何人不得抗殿下之命,違者,斬!”

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二章 斬將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六章 中毒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一章 水淹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一章 勸進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一章 定議第六章 封后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章 心機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章 問安第十九章 破城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
第十五章 退封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六章 盧婠婠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三十五章 破關南歸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一章 勸進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十八章 攬東風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三十章 籌糧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二章 斬將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八章 玉真宴請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十六章 中毒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三章 梅姬釆萍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一章 水淹第三十八章 小園梅精第一章 勸進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四十章 范陽之爭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十五章 元日朝會第四十二章 生隙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二十章 益州商會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十八章 返程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十七章 新軍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二十章 相州之戰第十七章 新軍第三十八章 黜置大使第五章 立儲第三十章 命犯吐蕃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十一章 定議第六章 封后第十七章 豆蔻初開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二十六章 決定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三十一章 郭子儀南下第二十章 賑災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三章 心機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三章 心機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四章 交易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十九章 回京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章 問安第十九章 破城第四十一章 祿山拜母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十四章 巧度子河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