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曲江春宴

曲江,又名曲江池,坐落於長安城東南隅,前後約莫兩坊之地,方圓數裡俱是大唐皇家園林的所在。

時值仲春,正是新柳抽芽之際。曲江池畔,連綿數裡滿是綠茸茸的一片,隨風飄揚,宛若少女揮袖,舞迎來賓。

而在曲江的南岸,則是傍水而建的芙蓉園。芙蓉園頭枕曲江,背靠城牆,佔地三十頃,週迴十七裡,此次的曲江春宴便是在芙蓉園舉行。

此時太陽雖還未下山,天邊還有些亮光,但芙蓉園正中的紫雲樓已經點上了燈火。

紫雲樓乃是此次春宴的主宴廳,高逾三丈,縱橫百米,玉樓金殿,磋峨高聳,可容納千人同飲,相聚一間。

李瑁入園時,時辰尚早,還未到登樓的時候,於是李瑁在宮女的指引下到了一側的彩霞亭等候。

彩霞亭中,李瑁背倚欄杆,孑然獨坐,迎面感受着自河面吹來陣陣涼風,靜靜地看着不遠處的紫雲樓,雙眼充滿了虔誠。

夕陽下,紫雲樓恢弘大氣,莊嚴磅礴,宛如一座無法逾越的山嶽,矗立眼前。樓頂的琉璃彩瓦在霞光的映射下,閃耀生輝,散發出醉人的七彩光芒。

紫雲樓下,京中羣臣已經陸續趕抵。園外,各家各府車蓋雲集,人流如海;園中,遍地錦繡,衣冠禽獸,放眼望去盡是朱紫色的一片。

天上地下,園裡園外,彷彿一副彩墨潑就的畫卷,向世人展示着大唐盛世的榮耀與光輝。

嗬!

這就是大唐,名傳天下的泱泱大唐,這就是真正的大唐榮耀。

尋常人見了這一幕,無非興嘆兩句盛世繁華,國泰民安,但在李瑁眼中,這卻是他骨子裡最深處的驕傲,除了他,誰都無法理解,“大唐”這兩個字到底代表着什麼!

它代表着華夏曆史最華麗的篇章,代表着中國文化最絢爛的重彩,代表着炎黃子孫最誇耀的自豪!

若較國強,或有秦漢;但論盛世,必言大唐。

這就是李瑁想要擁有,想要保護的東西。

他既來了這裡,那便要阻止悲劇的發生。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再所不惜。

伴隨李瑁無聲的感嘆,隨着時間緩緩流逝,終於到了登樓的時候。

紫雲樓共計上下四層,每層均設宴設宴百席。其中最上一層位次最高,列席之人除了皇帝和貴妃外,便是是親王勳貴,三省要員,六部長官,亦或是各個衛府的主將,李瑁貴爲親王,自然也在此列。

此時,夜色雖已漸深,但紫雲樓仍舊是燈火通明。在紫雲樓的樓廳中,高高的樑頂上懸掛着數十盞六角宮燈,照耀地整個大廳中處處燈明璀璨,金碧輝煌,宛如白晝。

在大廳的上首,坐北朝南地擺放了一張雕龍畫鳳的華貴桌案,這便是皇帝所坐的帝席。在帝席的兩側,挨着合抱寬的硃紅色樓柱,整齊地排列着近百張席位,對面相隔四丈,對帝席成衆星拱月之勢。

大廳中席位雖多,但卻早有排序,各有章法,並非隨便落座的。

早在李瑁邁入大廳的一刻,便有一名宮女上前指引着他坐到自己的席位上。

本來按照皇室長幼的排序,李瑁的席位應該排在永王李璘之後,延王李玢之前,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李瑁的席位竟是在左側位列第二,在太子李亨和長兄慶王李琮之間,與外臣中的左相牛仙客相對。

此次主持春宴的是楊玉瑤,這個席位安排想必就是她的手筆了。

李瑁看着自己的席位,不禁搖頭苦笑。

大唐極重席位的排序,太宗朝時,尉遲敬德就因爲席位的排序問題向任城王李道宗大打出手,還打壞了李道宗的一隻眼睛,險些將李道宗打成了瞎子。

在時下人的眼中,席位的前後非但喻示着地位的高低,更加代表着他們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這對皇子來說是尤爲重要的。

李瑁地席位靠前,固然能夠彰顯皇帝對他的重視,但同時也會吸引許多人的不滿,尤其是慶王李琮。

從前太子未立,李琮身爲長子,坐的便是皇子中的首席,如今太子立了,李琮非但讓出了首席,就連次席也讓了出去,這叫李琮的臉上如何掛的住?

在李瑁地下首,李琮雙目怨恨地盯着李瑁,若是目光能夠殺人,李瑁已不知死了多少遍。

李瑁的位置如此扎眼,注意到李瑁的又豈止一個李琮,在李琮的身後,慶王世子李俅也看到了這一幕。

李俅本是廢太子李瑛的三子,李瑛死後因李琮膝下無子,故而過繼給了李琮。

李琮和李瑁早有父仇,雖然一時半會奈何不得李瑁,但也不會放過當面挖苦李瑁的機會:“曲江春宴乃舉朝矚目的大事,席位排列也自當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壽王既非儲君,又非長子,卻要坐在這次席,實在是於理不合。壽王何不知難而退,自請皇祖父,退居後席?”

李俅的話非但是說給李琮和李瑁聽的,而且還是說給李亨的。

李瑁的席位這般靠前,非但讓李琮面上難堪,豈不也是威脅了李亨的位置?

果然,李俅說完,一旁的太子李亨雖未發話,但面色已經微微變了變。

其實李瑁對於席位的前後本也不甚在意,若是起初便將他安排在後面,他倒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適。可他如今既然坐在了這裡,那便再沒有退讓的道理,事到如今,這關係的已經不止是席位的前後,而是他在百官面前的名望。

他今日若是灰溜溜地讓出了席位,以後朝中百官誰還會將他看在眼裡?將來誰還會願意爲他張目?

今日這個席位他是坐也得坐,不坐也得坐。

“俅兒,你既知道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爲何還一口一個壽王地稱呼爲叔,這是何意?”李瑁回頭看着李俅,一臉正色地質問道。

李瑁生於開元七年,李俅生於開元十三年,統共比他大不了幾歲,但輩分就是輩分,哪怕是大一歲也亂不得。

李俅看着李瑁一副理所應當的老成模樣,像吃了蒼蠅一樣難受。

李俅不情願地拱了拱手,賠禮道:“壽王叔言重了,方纔侄兒不過是一時急切,這才失了禮數,還望王叔勿怪。”

李瑁“倚老賣老”地擺了擺手,笑道:“小兒輩一時口誤,我豈會怪罪,無妨,無妨,只是這易座之事,我卻是做不了主的。”

“這又是爲何?”李俅只當這是李瑁的託詞,有些不耐煩地問道。

李瑁朝着帝席恭敬地拱了拱手:“這座位排次乃是父皇欽定,我若是隨意換了席位豈不是違背了父皇聖意。這抗旨不尊的罪名我可背不起,侄兒你若是對這排次有異議,你不妨和大皇兄一同請示父皇,只要父皇同意更換,我自無不可。”

這宴會上的席位雖然是楊玉瑤做主定下的,但李隆基想必也是點了頭的。

李瑁這樣一說,李俅頓時愕然,他若是有這個膽量去找皇帝,又豈會在這裡與李瑁多費口舌?

就在李俅想着怎麼反駁李瑁的時候,忽然一聲尖銳響亮的聲音自廳外響起:“皇上,貴妃娘娘到!”

剎那間,原本稍嫌嘈雜的大廳鴉雀無聲。

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二章 誤闖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七章 試探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七章 論志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五章 官學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五章 入宮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四章 徵前第十三章 威嚇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章 叮囑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七章 閿鄉城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四十章 建佛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五章 再遇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四章 蟄伏
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三十八章 吐蕃兵敗第四章 密信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六章 刺殺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四章 永王潰敗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三十五章 武庫大火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六十章 香花獻策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九章 拜訪相府第十二章 誤闖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第七章 試探第二十四章 開解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三十八章 三策第十七章 論志第十三章 圈套第二十一章 天策上將第十五章 官學第八章 起兵第三十六章 譙氏之殤第二十三章 八姐玉珠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五章 入宮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九章 高仙芝第二十章 賑災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三十四章 秘密入宮第二十二章 八姐喬遷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七章 所謂妙人第四章 徵前第十三章 威嚇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三章 夜取南陽第十五章 入宮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二十章 叮囑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五章 佳人如梅第七章 閿鄉城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章 臨朝大封第三十一章 薊城內亂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二十八章 靖王納妃第二十三章 亦真亦假第十五章 玉龍關失守第四十章 建佛第五章 皇甫惟明第九章 城破第二十七章 退戎書第三章 節帥人選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四章 暗會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三十二章 孟津渡第三十章 威逼利誘第五章 再遇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二十四章 蟄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