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襲城

此次隨李瑁出征的六萬唐軍俱是劍南邊軍,都是殺過人,見過血的主,但若論及精銳,那就莫過於馬璘所親率的三千背嵬軍了。

背嵬軍號稱劍南刀鋒,糧餉食奉俱是尋常邊軍的雙倍,初選時共計三萬餘人報投,馬璘擇其體魄健壯者九千。

而後刮練時又去取心志不堅者,貪生畏死者三千,剩餘六千人經平戎城三年戰火歷練,舊退新補,終得精騎勁旅三千人可是實實在在的十里挑一。

這三千人,無論是月祿所得還是兵甲箭矢俱是劍南最佳,甚至連京軍都有所不如,練出這三千背嵬軍,所耗費的銀錢幾乎是尋常邊軍的五倍,除了邊鎮軍府的開支,李瑁在背嵬軍中砸下了不下百萬貫的錢財。

這三千人可以說是凝結了李瑁的許多心血,論及戰力可謂劍南之冠。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李瑁斥如此巨資營建這樣一直精銳自然不是爲了好看,如今便是動用他們的時候。

蒼山高達三千餘米,山地嚴寒,尋常士卒難以忍受,而背嵬軍卻是常駐高原,體魄自然比起尋常將士要堅毅上許多,這也使得翻越蒼山成爲可能。

在李瑁的密令下,次日清晨,背嵬軍將士修整完畢後,在馬璘的率領下便跟着香花夫人的親信結勒攀上了蒼山。

當日,爲了掩人耳目,唐軍攻城依舊,只是指揮攻城的主將從馬璘變成了崔乾佑。

大和城的城頭上,閣羅鳳看着城下手持令旗,不斷揮舞的崔乾佑,納悶地問道:“今日唐軍攻城的主將怎麼換人了?”

伽白令看着城下之人,似乎與昨日確實不是一人,想了想道:“許是被李瑁撤換了吧。”

閣羅鳳道:“攻城主將至關重要,豈是能隨意撤換的,李瑁也是知兵之人,豈能犯如此大忌?”

伽白令思慮的片刻,似乎也想不出什麼合理的解釋,只能道:“李瑁自打從軍以來,一直鮮有敗績,興許是李瑁氣盛,一時氣不過馬璘拿不下城池,將他換下問罪了吧。”

李瑁少年得志,嬌生慣養,一生順風順水,又沒經歷過什麼坎坷,一時間攻城不可來些脾氣倒也不是不能理解,但伽白令這個解釋始終不能叫閣羅鳳滿意。

閣羅鳳看着進攻中似乎透着一絲鬆散的唐軍,心裡總覺得有一絲不安。

唐軍雖然初期攻城不利,但畢竟是邊軍,不該如此散漫,無論如何不應該出現這樣的失誤。

攻防之間時間在迅速地推移,轉眼間天色便暗了下來,唐軍的攻城還在繼續,還是如起初那般不溫不火,似乎一天的進攻就快要結束了。

閣羅鳳看了看昏暗的天際,長長地鬆了口氣,夜色將臨,唐軍的進攻想必就要退下去了,興許真的是自己多想了,李瑁雖然有些名氣,但畢竟順利慣了,在困阻面前終究還是不夠穩重,臨陣換將,引起了士卒士氣低下,若是再這樣下去,這場仗南詔就贏了。

就在閣羅鳳在考慮事後該如何處理邦交事宜的時候,一道蒼白色的狼煙卻從大和城的後方沖天而起,直入雲中。

閣羅鳳第一時間並未察覺到事情的異常,但城下的李瑁看到山下升起的狼煙後卻眼放精光,精神猛地一振,這是馬璘於他約好的進攻訊號。

崔乾佑看到狼煙後,神色一凜,猛地左右揮旗,頓時唐軍陣形大變,在後方壓陣的四萬大軍忽然近前,往城頭上衝了過去。

“傳本王令,先登城樓者官升三級,賞良田千畝,封下關侯。”

李瑁見狀,也親自策馬走到陣前,卸去手臂上的鐵甲,擼起衣袖親自擂起了戰鼓。

“咚、咚、咚。”

一陣陣厚重急促的鼓聲在洱海之畔響起,主帥擂鼓,尤其是李瑁這樣的身份,對士卒的激勵可謂極大,四萬大軍赤紅着眼衝向了大和城,彷彿要將城牆撕裂。

閣羅鳳見唐軍忽然變陣,猛地一驚,怎麼到了傍晚,唐軍的進攻反倒更加猛烈了,這不符合常理啊。

更何況李瑁乃堂堂親王,身份何等尊貴,爲何他竟親自赤膊上陣,行這兵卒之事,難道他就不怕失了身份?還是他覺得可以一戰而下大和城?

就在閣羅鳳心懷不解,一邊指揮着將士守城,一邊思考者唐軍反常的情況,忽然,身後的大和城中卻突然響起了一陣喊殺聲。

喊殺聲聲音極大,雖然好像隔了很遠,但還是能聽得真切,怕不得有數千人之多。

緊接着,大和城正中,王宮和城內軍營的方向便燃起了大火,濃煙滾滾,在夜幕下火光顯得越發的矚目。

“快去看看發生了何事!”閣羅鳳心中驚怒,喚過一個守城的將官喝令道。

將官得令,立刻帶人前去查看,過了不多時回來稟告道:“王上,有三千唐軍從蒼山翻了過來,如今正在城中縱火。”

“什麼!”

閣羅鳳聽到這個消息,雙眼一下子瞪地渾圓,一瞬間他終於反應了過來,難怪今日唐軍行爲如此反常,原來竟是安排了小股精銳翻山繞襲擊。

蒼山難行,也不知道他們是怎樣過來的。

此時閣羅鳳已經沒有時間思考這些了,他對將官道:“你立刻傳令給永昌軍,讓他們立刻帶兵平亂。”

閣羅鳳一共在大和城屯兵六萬,除去守城的四萬和守衛王宮的一萬,還有一萬多永昌軍在城內駐防。

按照閣羅鳳的想法,入城的唐軍不過幾千人,用一萬餘人的永昌軍平亂自然是綽綽有餘的。

可回報的將官頓了頓卻支支吾吾地回道:“王上,永昌軍已經散了。”

閣羅鳳不敢置信地問道:“散了?永昌軍一萬一人怎麼就散了!”

將官小心地回道:“唐軍好像有熟人引路,方一進城就直衝永昌軍的駐地,殺了幾千人,把永昌軍生生殺散了。”

閣羅鳳聽到他的報告,怒氣更盛。

“一萬人被幾千人殺成這樣,難道他們都是泥捏的嗎?”

閣羅鳳只知道唐軍人數不多,卻不知襲城的唐軍是何人,那是李瑁花了極大心血練就而成的背嵬軍,豈是尋常士卒可比。

不過眼下的局勢卻還不夠糟很快一個更糟糕的消息傳了過來:唐軍破開宮城,殺進王宮了。

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九章 論戰第一章 勸進第九章 城破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章 韋清兒第九章 春獵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一章 面聖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十六章 謀退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一章 勸進第十五章 入宮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九章 春獵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一章 勸進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十五章 官學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八章 回府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三章 圈套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四章 危局
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四十五章 林招隱第二十一章 魏州之戰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二十四章 涼州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九章 論戰第一章 勸進第九章 城破第十七章 小道第十章 韋清兒第九章 春獵第四章 美人玉環第一章 面聖第五十五章 拒和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四十六章 蠱惑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八章 提點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七章 入城第二十四章 賑災第二十三章 離京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七章 楊國忠拜相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十六章 謀退第三十七章 太華出家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十三章 再傳聖旨第五十七章 夜襲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四十章 張天師第一章 勸進第十五章 入宮第七章 閿鄉城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九章 春獵第十二章 斬將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十二章 誠節出城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十一章 大難不死第三十三章 薊城易手第十章 韋清兒第十二章 誤闖第二十二章 決戰將臨第一章 勸進第四十七章 威脅第十七章 妾名含光第十五章 官學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二十七章 張天師第三十二章 盛王李琦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三十一章 強取奴契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八章 回府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九章 安祿山獻捷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十四章 急返河北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一章 勸進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十三章 圈套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十章 阻撓第二十四章 逼退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十九章 李林甫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四十章 潼關戰起第十四章 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