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責罰

紅衣女子本以爲李瑁不過是哪家權貴府上的公子,哪曾想,他竟然是十八皇子壽王李瑁。

一聽到李瑁的名號,看着李瑁氣勢洶洶的樣子,少女原本驕傲英秀的臉上竟露出了一絲慌張,就連拿劍的手也不自覺地縮了回來。

紅衣少女也不是尋常人家的子弟,得罪個把浪蕩的權貴公子她還不放在心上,但這個公子若是李瑁,那便由不得她不慎重考慮了。

以李瑁的身份,莫說是她,就算是她的阿爹見了都是要躬身行禮,尊稱一聲殿下的。

一瞬間,紅衣女子的臉色突變,從原本的得意洋洋變作沉悶和惶恐,緊接着便紅的幾乎能滴血,與她的紅衣幾乎一般顏色了。

“民女皇甫瑛娘拜見壽王殿下。”紅衣女子連忙將長劍收了回來,埋着頭,用幾不可聞的聲音說道。

“恩?你說你叫什麼名字?”李瑁未曾聽清她剛纔的話,於是問道。

李瑁說這個話只是因爲他未聽清楚,本無他意,但到了皇甫瑛孃的耳中就有了不同的想法。

皇甫瑛娘聽了李瑁的話,心裡頓時打起了鼓。

她想了想李瑁方纔的模樣,不禁在心中猜度道:“常聽阿爹的好友說,這壽王李瑁野心勃勃,睚眥必報,剛纔我得罪了他,他該不會是想知道我的名字然後報復我吧。”

因爲擔心李瑁報復,皇甫瑛娘支支吾吾地說了半天,也沒說出她自己的名字。

就在皇甫瑛娘進退兩難的時候,公孫大娘終於聽到屋外的動靜,從院中走了出來。

公孫大娘剛一出院門就看到了對歭而立的李瑁和皇甫英娘,緊接着就看到了皇甫瑛娘尚染鮮血的劍尖,匆忙間只當是皇甫瑛娘傷了李瑁,頓時心中大亂。

要知道,行刺親王可是抄家滅族的罪過,就算是皇甫瑛孃的阿爹也扛不住這樣的罪名,弄不好還要牽連許多人。

“奴家管教不嚴,致使弟子誤傷了殿下,奴家願待弟子受過,請殿下降罪。”公孫大娘連忙拉着皇甫瑛娘一同跪地請罪道。

李瑁心中怒氣未消,看了公孫大娘一眼,冷冷道:“她若是傷了本王,你覺得她還能站在這邊嗎?”

公孫大娘聽了李瑁的話,也擡頭看了一眼,見李瑁衣衫完整確實不像被刺傷的樣子,倒是他的一名護衛正面色煞白,捂着手臂站在一旁。

公孫大娘頓時明白了過來,原來皇甫瑛娘劍上的血不是李瑁的,而是他的護衛的。

只要傷的不是李瑁,凡事都還有挽回的餘地,公孫大娘原本吊着的心稍稍放下了一點。

“奴家的弟子自幼在邊塞長大,不識京中規矩,一時衝撞了殿下,還望殿下恕罪。”公孫大娘在此俯身拜道。

李瑁顯然餘怒未消,輕哼了一聲,問道:“公孫大家也經常在皇城走動,最基本的律例應該還是知道的。難道不懂規矩就可以隨意打傷本王的護衛嗎?”

公孫大娘忙搖頭道:“奴家不敢,弟子年幼無知,犯下大錯,奴家即刻將弟子逐出長安,其餘一應罪責奴家願一力承擔,還請殿下降罪。”

李瑁聽公孫大娘這麼一說,一下子也爲難住了。他該怎麼處置這個紅衣女子和公孫大娘?

說來這個女子之前並不知曉李瑁身份,並非故意衝撞王駕。更何況壽王府衛確實是技不如人,這才被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女擊敗了,若是李瑁因此責罰於她,世人難免會說壽王府仗勢欺人,勢必影響風評。

李瑁低頭看着公孫大娘慌張無措的模樣,與當初的樣子極似,心中不自覺地又回想起數月前,撞破公孫大娘沐浴時的香豔場景。水霧繚繞,美人出浴,成熟窈窕的身體,李瑁心中的怒氣又一下子降了下來,反而變成了一衝最原始的衝動。

“那你覺得我應該怎麼處罰你?”李瑁低頭說着,語氣已經緩和了一些。

“聽憑殿下處置。”公孫大娘不知李瑁的心思,低聲道。

李瑁點了點頭,凝眉道:“本王外出巡遊,打傷本王的護衛便與行刺本王無異,按大唐律例,行刺親王者,當斬其人,親族流三千里。既然公孫大家願意替人受過,那本王就罰你...”

李瑁故意頓了頓,嘴角露出一絲笑意,靠在公孫大娘的耳邊小聲道:“本王就罰你忘掉梨園中本王乾的荒唐事,做本王一年的護衛,保護本王的安全。”

李瑁的話一出口,公孫大娘的嬌美的臉上頓時露出了驚訝的神色。

公孫大娘原本已經做好了牢獄之災的準備,沒想到竟然等來了這樣一個結果,所謂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大抵說的就是這樣吧。

李瑁看出了公孫大娘臉上的驚訝,擡着她的手臂,慢慢將她扶了起來:“本王再不濟,總也不會和一個小姑娘慪氣,此事本與你無關,本王又如何忍心降罪於你?”

李瑁的話聲音不大,李瑁地府衛都聽的不大真切,但他們身旁的皇甫瑛娘卻是聽了個大概,皇甫瑛娘聽在耳中卻不由得胡思亂想了起來。

“聽叔叔們口中的描述壽王除了一副好看的賣相,內裡並非寬厚大度的謙謙君子,爲何他對師父卻這般容忍,連這般罪過都能輕輕放過?壽王口中在梨園發生的荒唐事又是什麼?莫非他們早已經...”

皇甫瑛娘自顧地想着,覺得自己發現了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心裡彷彿掀起了滔天巨浪一般。

原來自家師父看起來潔身自愛,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其實早已成了壽王的禁臠。

就在皇甫瑛娘還沉浸在自己驚人的“發現”中的時候,公孫大娘已經將李瑁請進了院中。

公孫大娘的院子雖然不大,但裡面的佈局卻很精緻,假山、草亭、一花一木都別具匠心,顯然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武都督離京赴任,殿下身邊總不至於連一個拿得出手的護衛都沒有了吧,竟要延請我一個女子。”公孫大娘煮好了一杯茶,雙手奉到了李瑁地手邊。

李瑁端起茶碗輕輕嗅了一口,笑道:“護衛本王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能講公孫大家留在身邊,早晚請教。”

公孫大娘一雙絕美的眼睛好奇地看着李瑁,問道:“殿下貴爲親王,又身兼大將軍之職,動輒僕從如雲,府軍護送,誰能傷殿下分毫,殿下又何必要吃這個苦,自己練習武藝呢?”

李瑁搖了搖頭:“公孫大家有所不知,這戰場之上與尋常不同。所帶軍馬再多,一旦短兵相接了,真正能保住自己性命的還是自己。”

李瑁在劍南的事蹟已然傳遍長安,公孫大娘也是不止一次地聽說了,輕騎繞後,又上城廝殺,確是危險非常。

公孫大娘又接着問道:“殿下乃是皇子,已然尊貴非常,以殿下的身份居於安處即可,又何必戰必登先,親自上陣呢?”

李瑁搖了搖頭道:“唯帥不畏死,敢陷陣於前,兵乃不惜己命,搏殺在後。爲將者,若是連戰陣都不敢上,又憑什麼讓士卒陣前衝鋒呢?”

“殿下英武,奴家只恨不是男子之身,不能與殿下共騁沙場,一睹殿下英姿。”公孫大娘又爲李瑁添上了一杯茶,由衷讚道。

李瑁聽了公孫大娘的話,腦海中不禁浮現起了鬆洲城外的畫面,心中也頓生一股豪氣。

他緊緊握住手中的茶碗,朗聲道:“本王非尋常皇子可比,本王生而懷非常之志,便當行非常之事,欲成其功,豈能不歷戰險?欲登其位,豈能不斬荊棘。終於一日,大唐的戰旗定會本王的手中揚威四海,震服八方!”

公孫大娘知道李瑁口中的志向是什麼,也知道他要得到的是什麼,這些本該是犯了太子忌諱的話,但當着番話從李瑁口中說出時,她還是覺得心裡面一陣激盪。

公孫大娘也曾見過太子李亨暮氣沉沉的模樣,也曾知道他寡斷圓潤的性格,一瞬間,以她崔府從屬的立場,竟也覺得李瑁爲帝,似乎是一個更好地選擇。

不過公孫大娘還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重重地搖了搖頭,將腦海中不該有的想法趕了出去。

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六章 請帖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八章 回府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二章 危機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十章 胡兒第十四章 重賞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章 衝突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章 稱帝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四章 平亂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章 徵前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九章 論戰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四章 提詩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一章 勸進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
第十八章 爭分奪秒第二十章 定南詔第十四章 贈禮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五章 來世莫在帝王家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四十四章 名劍含光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二十四章 鬆洲司馬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十五章 局勢翻轉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六章 請帖第五十一章 壽國公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三十六章 瑛娘入府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八章 回府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十七章 監國太子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十二章 危機第十四章 楊昭儀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四章 蟄伏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四十三章 嶲州鐵礦第二十二章 賑撫使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四十五章 安慶緒第十章 胡兒第十四章 重賞第四十八章 安祿山生恨第三十七章 玉環產子第四十五章 終得長安第三十六章 急攻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三十五章 河北平定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第十章 衝突第十九章 回京第十九章 蜀商求見第三十三章 燒糧第十八章 鎖拿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第三十五章 孤注一擲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三十九章 所謂世家第二章 稱帝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六章 盧婠婠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四章 平亂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章 徵前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九章 論戰第三十九章 起兵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六章 遣回第四章 提詩第三十一章 明升暗降第十三章 贈劍第四十一章 加封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五章 麟德之宴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一章 勸進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一章 糧價第五章 攬玉樓宴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四十四章 春日遊園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三十三章 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