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土地兼併

“蜀有靖王李玉郎,疏決水利稿豐糧。南陽杜詩不可同,何不用之代天公。”

李瑁治水不過留在都安縣三日,犍尾之法卻惠澤蜀中百姓千年,就連金堤也因此被人喚之爲千秋堰,堤壩的名字用的正是李瑁的乳名,預示着千秋堰千年不倒,至此李瑁的名字也隨着千秋堰名傳後世。

自己的名字能隨着千秋堰被後世銘記自然是好事,但在李瑁返程嘉州的路上,李瑁的臉色並不好看。

“殿下是在爲世家兼併田產之事發愁?”李泌見李瑁沉重,心知李瑁憂愁何事,於是問道。

李瑁點了點頭道:“河堤易修,大水可治,但世家之患卻比起大水來還有兇猛上百倍,也要難治上百倍,世家若不收斂,百姓之難永不寧歇啊。”

李泌雖是世家子,但他對家中長老的那一套也很不在意,在他看來,世家若是一直毫無節制地剝削百姓,世家的存立必不長久。

李泌擔心李瑁急於求成,於是提醒道:“世家之患乃千年頑疾,自西漢至今已千年,期間諸多世家門閥雖有幾番沉浮,但無論成敗也都是世家間的相互替代。蜀中世家雖不比山東、河北那般強勢,但也不是易與之輩,殿下需得小心。”

李瑁點頭嘆道:“世家猛如虎,這些道理本王自然知曉,本王若是理不好這世家之事,莫說是儲君之位了,恐怕連這劍南節度都坐不安穩了。岷水易治,世家難理啊。”

李泌笑道:“殿下出身皇族,自然不知世家之事。要破這天下世家自然極難,但若只是劍南一地,倒也不是不可。”

李泌這麼一說,李瑁頓時明白了過來,李泌不就是正兒八經的世家子弟嗎?而且李泌所出身的趙郡李氏還是七宗五姓之一,比起蜀西譙氏這些世家不知要強上多少。

李泌這麼說,想必他是已經有了自己的算計的。

李瑁立刻道:“土地兼併已成大唐頑疾,其中解決之道還望長源教我。”

李泌點了點頭道:“土地兼併問題由來已久,殿下想要處理好此事絕非一日兩日所能完成,殿下首先要做的便是震懾人心,先從土地兼併最甚者下手,除其首要,剩下的方法才能慢慢施行。”

李泌一邊說着,一邊觀察着李瑁地反應,似乎在等着什麼。

不過李瑁心中有事,並未察覺到李泌的舉動,只是向身後的長史高適問道:“打蛇打七寸,長源之言有理,不知達夫可知這劍南近年來土地兼併最甚和名下田產最多的是哪家?”

高適聽李瑁突然這麼一問,不知爲何他竟先是微微一愣,接着看了看李瑁和李泌,這才問道:“殿下當真想知道?”

李瑁看高適的反應,這戶人家似乎還有極深厚的背景,於是李瑁斷然回道:“這是自然,你莫不是怕本王不敢開罪他們?”

高適苦笑了一聲,回道:“臣這倒不是這個意思,只是劍南道土地兼併最甚和名下田產最多的乃是同一戶人家。”

“誰?”李瑁聽高適這麼說,這才知道他的治下竟有如此放肆之人,臉上頓露不滿之色。

高適終於回道:“劍南道土地無論是兼併最甚還是名下田產最多的都是殿下。”

“什麼?這是爲何?”李瑁一下子被高適的回答驚住了,連嘴巴都忘了合上,原來這個土地兼併最爲過分的人竟是他自己?可在他的印象中,靖王府除了他在益州的一萬畝永業田,他並未命人大肆收購田產呀!

高適是李瑁的長史,他自然知道李瑁的精力放在了哪裡,李瑁幾乎全部的目光都在軍政和黨爭之上,靖王府在劍南的土地兼併確實沒有他的命令。

高適如實回道:“殿下在劍南共有良田一萬四千頃,其中半數是惠妃娘娘身前爲殿下攢的,還有半數是王妃近年來使人買的。”

李瑁聽高適這麼說,頓時明白了過來,原來他在劍南這數量驚人的田產竟是這麼來的。

武惠妃爲李瑁攢下的田產就不必說了,以武惠妃的行事作風,恐怕其中少不得強買強賣,恃強凌弱的成分。

而近年來,李瑁將益州商行的生意交易楊玉環打點,益州商行每年數十萬貫的進益,恐怕都叫楊玉環拿來置辦田產了,尤其是自打有了儴兒之後,她每年收購田產的數量便越發地驚人了。

楊玉環出自蜀中,她本來的性格也柔和,雖然不至於作出欺壓百姓的事情,但大肆兼併土地田產卻是沒得跑了。

楊玉環這不只是在給李瑁積財,更多的是想給小李儴攢家底兒。

一個是已經仙逝的母妃,一個是自己的妻子和愛子,李瑁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將鞭子落在他們身上。

此刻他終於知道李泌之前一直看着他的原因了。

若是李瑁連自己的事情都處理不好,又何談約束他人?

看李泌的意思,他想必是一早就知道了這樣的情況,之前是在試探他的態度吧。

若是其他人面對這樣的切身利益興許就會有所動搖,但李瑁志在皇位,志在天下,豈會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在心中想了想,回道:“本王回府後便當籌劃,除本王在益州的永業田,其餘田畝盡數交由此次水災的難民耕種,免一應田租,不必繳納分文於本王。”

高適聽了李瑁的話,臉上一陣錯愕,他知道李瑁不甚在意這些身外之財,但沒想到他竟如此大方。

因爲這麼多田畝的數量實在是太大了,靖王府的錢財也不是大風吹來的,李瑁這麼一來恐怕將近半副身家就下去了。

“田畝數量巨大,而且裡面有許多是王妃的意思,王妃那邊臣該如何交代。”高適平定下心中的驚歎,向李瑁問道。

李瑁擺了擺手道:“無妨,王妃那邊自有本王分說,王妃一向識得大體,應該不會太爲難的。”

這時,一旁的李泌終於也開了口:“殿下高義,愛民如子,此次殿下拿出自己的私田,李泌絕不會叫殿下難做。李泌在此向殿下承諾,八年內李泌必當千倍萬倍地奉還殿下,給殿下送上一座江山。”

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終章 盛世再起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九章 春獵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十四章 重賞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九章 密謀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章 暗探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四章 危局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九章 春獵
第六章 兵敗靈寶第四十二章 林美人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五章 初戰第三十七章 陳倉古道第二十六章 終破僵局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二章 隴右軍報第二十九章 東歸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六章 請帖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二十五章 刺客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一章 楊安之爭第三十八章 風雲匯中州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三十三章 威懾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十五章 授首第十四章 贈禮第三十六章 收盤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四十四章 圈套第十章 胡兒第三十五章 暗流第一章 北上之議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八章 大亂將起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二章 請降第十章 祿山殞命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四十二章 美人恩重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四十一章 用計第一章 面聖第三十七章 危局第五十四章 浪穹詔第十三章 急報入京第五十六章 破劍川第二章 王忠嗣貶謫第一章 高仙芝送禮終章 盛世再起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二十三章 守孝第十六章 兵臨洱海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三章 以卵擊石第二十七章 蠱惑第二十八章 全據中原第三十二章 宴無好宴第二十二章 囑咐第十八章 返程第四十六章 安祿山賠罪第十章 位次之爭第二十三章 機會第八章 提點第二十七章 策反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十二章 良宵苦短日高起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章 請封第十四章 世家利弊第三十七章 妥協第四十二章 芙蓉城第九章 春獵第三章 國事家事第一章 太子窘境第十三章 安祿山加官第十六章 世家女第十四章 重賞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三十章 內外交困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四十六章 返京第九章 密謀第十一章 盤算第三十二章 李適之罷相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三章 暗探第四十三章 破關第三章 觀門難入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三十九章 勸降第十四章 危局第八章 李林甫的試探第二十六章 安思順第四十四章 入關第七章 香花夫人第四十三章 酒宴第三十三章 左相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九章 春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