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王府參軍

據《開元天寶遺事》有載:“長安有平康坊者,妓女所居之地,京都俠少,萃集於此……時人謂此坊爲風流藪澤。”

平康坊雖爲青樓瓦肆聚集之地,但此地聞名長安的酒樓亦是不少,今日玉真公主和李白宴請李瑁地胡姬酒肆便在此處。

昨日傍晚,李婉便知道了李瑁要來此赴玉真公主的宴請,吵着鬧着要來見一見這聞名長安的“詩絕”李白,李瑁起初不肯,但架不住李婉一直在耳邊廝磨,無奈之下這才同意了下來。

時值新年,正是宮中歌舞最盛的時候,公孫含光近期一直被詔在梨園授藝,無暇顧及王府,所以李瑁帶着一衆王府府衛便出了門。

待李瑁的王府車駕趕到平康坊時,恰是正午時分,宴請的主人也在酒肆中等候了約有片刻。

“十八郎來了,咦,太華也來了。”玉真公主走到門前迎了迎李瑁,卻又看見了李瑁身旁的太華公主李婉。

“侄兒李瑁,侄女李婉拜見玉真姑姑。”李瑁和李婉見玉真公主親自出迎拱手拜道。

玉真公主定的雅間在胡姬酒肆的二樓,玉真公主將李瑁和李婉帶進樓上,李白等人見李瑁入內,也紛紛上前拜見。

“草民拜見殿下。”李白、李泌,還有一個不滿四旬,樣貌的敦儒的中年男子起身拜道。

李瑁點了點頭,與衆人一同落座。

落座後,李瑁看了李白一眼,笑道:“太白兄筆勝雄兵,一紙退番,爲我大唐立下大功。父皇甚是賞識太白兄的才學,不日聖旨一下,太白兄可就不能再口稱草民了。”

“十八郎可是聽到了什麼消息?”玉真公主聽李瑁這麼一說,連忙問道。

開元十五年朝廷曾有詔令:“民間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薦。”

李白年輕時立志報國,曾數次上書張說等朝中重臣,甚至曾爲了迎合李隆基作《大獵賦》奉承皇帝,但卻不爲當權者賞識,一直蹉跎歲月,而今已有十餘載。這十多年裡,李白雖然表面上寄情山水,放浪不羈,看似不將官場失意放在心上,但玉真公主卻很清楚李白對晉身官場的渴望,不爲別的,就爲了得到朝堂的認可。

李瑁點了點頭,從酒桌上端起一杯酒,對李白賀道:“不錯,今晨我得到消息,父皇已着發旨門下,擢太白兄爲翰林待詔,想來不日便該傳旨至太白兄手中,我在此先行恭賀了。”

李瑁之言一出,李白的臉上頓時浮出難掩的得意之色。希冀十餘載,一朝得成,若非李瑁在此,只怕李白都想要仰天長嘯了。

“麟德殿中殿下忍讓之恩,殿下胸襟,李白佩服。”李白一收先前的憊懶之態,正了正衣冠,作揖道。

李瑁將李白扶起道:“太白兄快快請起,太白兄才名本王久仰,機緣之下能與太白兄結識也是本王的榮幸。”

接着幾人推杯換盞一番,不知不覺已酒過三巡。

李白身旁的中年男子也端起身前的酒杯道:“太白沉鬱多年,今日一抒胸臆,實在可喜可賀,今日我便借花獻佛,賀太白得意之喜。”

李白笑着回道:“當今陛下聖明,選賢任能,達夫兄身懷雄才,早晚必被擢拔,到時你我便就同朝爲官了。”

李白本是好意,但他的話似是觸到了這中年男子的傷心之處,中年男子悠悠嘆了口氣道:“在下才疏學淺,數次科舉落第,投遞行卷亦不爲官場所識,所爲雄才,只是一句玩笑罷了。”

李白雖然生性放浪,但於擇友一途卻頗有將究,能與他交友,並被請來作陪李瑁的,想必也不是藉藉無名之輩。

李瑁看了中年男子一眼,向李白問道:“太白兄,這位是?”

李白伸手引了引中年男子的方向,朝李瑁介紹道:“這位乃李某好友,渤海高適高達夫。”

“高適,原來閣下竟是高適?”李瑁聽了高適的名字,面色微動。

高適見李瑁聽了自己的名字竟然面有驚色,激動地問道:“殿下也知道在下拙名?”

李瑁點頭道:“達夫一首《燕歌行》,雄健激越,慷慨非常,本王每每讀之都覺胸中抒臆,淋漓悲壯,恨不得即刻提刀上馬,戰場殺敵。”

高適聽到李瑁提到自己的得意之作《燕歌行》,頓時面露喜色:“想不到在下一時胡亂之作,竟也能入殿下之耳。”

李瑁道:“達夫早年遊歷河北,乃邊塞詩派翹楚,本王神交已久,豈能是胡亂之作。”

高適聽了李瑁的讚美,看了看李瑁的臉,見他沒有半分作僞之色,這才苦笑着自怨道:“光會寫兩句詩有什麼用,在下家境貧寒,無餘財結好上官。科舉又多次不第,照樣報國無門,一腔熱血無處潑灑。”

高適二十餘歲時曾北遊燕趙之地,先後欲投朔方節度副使信安王李禕、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府,但因無錢打點門府內外,俱都不爲所用。堂堂男兒報國無門,高適心中早有怨懟,方纔聽李瑁這麼一說,不免抱怨了兩句。

“高先生,你喝醉了。”玉真公主宴請李瑁本就是爲了給李瑁和李白說和,若是因高適一時抱怨朝堂而惹惱了李瑁,那便得不償失了。

被玉真公主這麼一說,高適也覺出來自己方纔話中的不適之處,忙乾笑了兩聲,賠罪道:“高某不勝酒力,若有胡言之處還望殿下見諒。”

太華公主李婉見高適這般小心,當即小有不悅道:“我家阿兄向來大度,從善如流,豈會因言降罪,你大可不必如此。”

這時,李瑁也起身道:“本王受父皇重託,官拜劍南節度使,左武衛大將軍,總掌劍南及左武衛軍政,現眼下府中尚缺記事參軍一人,本王久覓人選而不可得,達夫胸有韜略,又有報國之志,不知可願屈就?”

李瑁之言一出,高適頓時愣在了當場,眼睛裡充滿了驚喜與激動。

何爲記事參軍?執掌文書紀要之官也。

壽王府的記事參軍掌管與李瑁相關的一應文書信件,負責爲李瑁起草詔令,上疏奏章文案,記功錄過,乃是從六品上的官職。

自東漢有記事參軍之職以來,能任者無一不是潛邸心腹之人。有唐一朝,最爲著名的記事參軍便是昔年秦王府的房玄齡。可以說,李瑁拜高適爲記事參軍便是要引高適爲自己的心腹。

將來若是李瑁爲帝,曾爲李瑁記事參軍的高適說不得便能如房玄齡一般官拜宰相,稱量天下。

而李瑁請拜高適爲記事參軍卻也不是胡亂爲之。

高適雖爲文官,但卻極具才幹,善於軍政,原本的唐史上高適甚至曾爵封渤海縣侯,官拜淮南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刑部侍郎等要職。在大唐這麼多名傳千古,開宗立派的大詩人中,高適是唯一一位憑軍功封侯的人物。

高適之能由此可見一斑,區區一個壽王府記事參軍自然不在話下。

正所謂只爲知己者死,女爲悅己者容。高適苦等二十載,終於等來了自己的伯樂。

高適豁然起身,因爲激動險些撞翻桌案上的瓷碗。

“高適才疏學淺承蒙殿下不棄,願爲殿下效力,萬死不辭!”

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一章 定議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十九章 決裂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九章 決裂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四章 徵前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五章 離間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五章 再遇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九章 春獵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一章 面聖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九章 劍舞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章 稱帝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三章 國事家事
第二十章 賑災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十五章 紛爭第二十一章 入主洛陽第二十二章 南詔女王第三十四章 貴妃出宮第二十八章 投效第三十四章 救人第二十八章 交易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一章 定議第五十九章 再遇香花第十九章 決裂第十一章 挑撥第三十四章 斬首第十六章 楊慎矜投靠第十八章 胡姬酒肆第三十章 內鬥第十八章 玉環吃醋第二十五章 決戰第九章 高仙芝第十九章 決裂第一章 爭鋒相對第四章 意外的封官第二十五章 五斗米教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四十七章 清兒產子第九章 密謀第二十六章 疑神疑鬼第十五章 顏真卿第十三章 贈劍第十一章 盤算第二章 坦羅斯之敗第四十九章 桀驁的安祿山第二十二章 接風第二十七章 聯姻第二十四章 假戲真做第四章 徵前第五十八章 俟羅君授首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三章 吐蕃求親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五章 出關第三十三章 帝欲親征第七章 曲江春宴第十五章 紛爭第十三章 再露崢嶸第三十四章 謠言四起第四十二章 沐浴華清宮第五章 離間第十九章 內外呼應第十章 謠言四起第五章 再遇第二章 貴妃產子第二十一章 邯鄲郭鴻第九章 春獵第五十三章 徒勞第十九章 賑災第二十三章 鋤奸第四章 皇后密會第二十九章 糧倉第十一章 責罰第十二章 危機第二十一章 出征第三十四章 南歸在即第一章 面聖第十二章 設伏飛虹谷第二十二章 戰敗第十七章 宣慰河北第二十五章 沙匪第三十八章 世子第二十章 佈局耳目第十九章 漁陽鼙鼓動地來第二十三章 銀礦第十九章 破城第二章 貴妃玉瑤第四十一章 收爲己用第三十五章 宮宴第二十章 平叛人選第三十六章 襲關第二十七章 情濃第三十二章 別苑密謀第九章 劍舞第四十章 駐守漢陽第十九章 破城第十六章 中毒第三十二章 騙城第十六章 春和日麗第八章 南詔秘聞第六章 封后第二十六章 災民第十八章 河北戰起第十章 決策第二十九章 張巡第一章 水淹第二十九章 出城第二章 稱帝第十三章 大戰在即第一章 明月樓高休獨倚第三章 國事家事